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钢铁去产能政策的节能减排效应分析
    孙晓奇, 施青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06
    摘要161)      PDF(pc) (3457KB)(146)    收藏
    基于我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和标准煤碳排放系数,根据政策参数设置不同的去产能情景,采用单一区域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不同情景下的直接和完全节能减排效应,以期为后续相关部门的政策效果评估提供实证支持。研究表明:1)在去产能2 500万t的情景下,可直接节约能源1 900万t标准煤,完全节约3 200万t标准煤消耗;在该情景下,可直接减少4 000万t的二氧化碳排放,完全减排6 837万t。2)在去产能3 750万t的情景下,直接节能2 856万t左右标准煤,完全节能量达4 815万t;在该情景下,可直接减少约6 084万t二氧化碳排放,完全减排量达1.03亿t。3)在去产能1亿t的情景下,直接节能量达7 600万t标准煤,占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1.94%,完全节能量1.28亿t标准煤,占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328%;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2亿t,完全减排量高达2.73亿t。4)在去除产能1.5亿t的目标下,直接节能量为1.14亿t标准煤,完全节能量为1.93亿t标准煤,占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4.93%;该情景下,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3亿t,完全减排量达4.10亿t。钢铁产业去产能政策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应,完全节能减排效应远大于直接节能减排效应,去除过剩产能可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实质性贡献。但是,钢铁产业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产业,牵扯到上下游的大量就业,因此在去产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就业因素,有序去除过剩产能。本文的研究不足是未考虑去产能过程中能效提高带来的缩减效果和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减排效应,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双碳”目标下江苏省碳平衡潜力预测研究
    朱智洺, 桂梦婷, 李红艳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1-1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715.001
    摘要152)      PDF(pc) (1940KB)(92)    收藏

    核算江苏省碳排放与碳吸收量,预测其未来碳平衡潜力,为推进我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战略目标及落实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从省级层面选取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建立碳平衡潜力预测指标体系,根据19962019年碳排放量核算数据,在碳排放影响因素LMDI分解的基础上,构建改进的STIRPAT模型并设置9大情景,分别预测20202060年江苏省碳排放量。同时引入灰色GM11)模型预测江苏省未来生态碳吸收量,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其20042060年碳平衡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江苏省碳排放增长迅速,人口规模、人均收入及能源结构是主要增碳因素,能源强度及碳排放强度是重要抑碳因素,根据STIRPAT模型预测结果,可将9种情景按碳达峰量及碳达峰时间分为高碳-高增长、中碳-中增长及低碳-低增长三大组合,其中低碳—低增长组合的最优情景3可实现2029年最早碳达峰,峰值为33 003.86tCO22060年碳排放将下降至24 274.19tCO22)碳吸收量预测将缓慢增长,于2053年突破3 000tCO2的吸收量,2060年碳吸收量将达3 095.584tCO23)江苏省未来实现碳平衡将存在时间滞后危机,碳平衡缺口预测将在2029年达到30 286.03tCO2峰值,2060年下降至21 178.60tCO2,碳平衡压力指数将从2025年的最大值12.16下降至2060年的7.84,需承担较大减排压力。由此可知,江苏省生态吸碳能力有限,即使按最优情景3预测分析,未来实现碳平衡依然面临严重挑战。据此,从碳排放、碳吸收与碳平衡3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调整能源高碳结构,加强绿色科技创新,降低碳排放量;积极推进绿地化建设,保护自然环境系统,增强生碳吸收能力;协同发展绿色减排与技术固碳,缩小碳失衡缺口,减轻碳平衡压力等,助力实现我国2060碳中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政府补贴、企业ESG表现与绿色创新
    蒋榕湄, 陈贵松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6): 90-10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24.003
    摘要145)      PDF(pc) (1240KB)(77)    收藏
    为了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创新体系,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优化绿色创新制度环境的相关政策,通过政府补贴等手段积极推动全社会绿色创新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探究政府补贴对于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以及如何构建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的长效驱动实现机制,成为学术界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厘清政府补贴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2016—2020年我国864家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资源-能力-行动”模型,将企业ESG表现纳入政府补贴和绿色创新的分析框架之中,从企业ESG表现视角探究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够直接推动企业绿色创新;2)政府补贴对企业ESG表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够激励企业关注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治理绩效;3)企业ESG表现在政府补贴与绿色创新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政府补贴能够通过企业ESG表现中的环境责任表现和公司治理绩效表现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但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未在政府补贴与绿色创新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与低ESG表现水平相比,高ESG表现水平下政府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相对得到增强,因而政府要助力企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就必须善用、巧用补贴发放等激励手段,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适当加大补贴的力度和规模,引导、激励企业改善ESG表现,另一方面,还要严格监督落实企业的补贴使用情况,建立、健全补贴效果评价机制与ESG表现评估体系,根据企业ESG表现水平实行差异化的政府补贴政策,切实提高政府补贴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Oaxaca-Blinder分解法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从环境规制角度分析#br#
    陈昕, 刘媛华, 石翠翠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63-7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9
    摘要140)      PDF(pc) (1710KB)(96)    收藏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热点。论文基于2005—2018年上海市和安徽省的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原因。首先通过随机森林法筛选出除环境变量外的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再通过经典门槛回归模型找到环境规制水平的分界点,然后根据该分界点将样本划分为两阶段,最后基于Oaxaca-Blinder分解法讨论不同环境规制阶段下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1)环境信访数为35 217件是划分环境规制水平的分界点,且安徽省和上海市目前均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前半段,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起着主导作用;2)在单个变量的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中,人力资本和信息化水平分别在低水平子样本和全样本中成为经济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其特征回报差异值分别是-3.161 3和0.092 6;3)在总体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中,特征回报差异在全样本中的贡献比例增加了15.28%,说明在整体水平下,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歧视”程度更加显著。基于以上结论,建议国家和政府在完善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相关政策的同时,还应给予青少年创新环境与创新资源、适当调整各地财政支出以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这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环境规制情况下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也能从各个角度为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平衡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面向对标的我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
    高原, 刘耕源, 陈操操,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4
    摘要138)      PDF(pc) (2062KB)(84)    收藏
    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是国家推进碳减排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一方面,各城市间合作程度与对标意愿不够,大多各自设定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规则和制定相应的减缓政策;另一方面,不同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在核算边界、核算内容与重复计算、温室气体核算种类、核算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差异。上述问题增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分析的复杂性,不利于城市间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的比较研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是了解和评估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基础。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数据库和案例,研究内容涵盖国际城市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对比与差异性分析,综述了基于3种不同的城市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视角(即基于行政区划边界的核算、基于跨界基础设施的核算和基于城市消费的核算)的应用研究,指出了国内现已公布城市或区域性温室气体核算指南存在的无法对标的核心,提出构建优先面向国内可对标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研究提出的框架的范围1~3代表不同角度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首先,强调了行政区划内范围1排放的不可或缺性和可比性;其次,对范围2和范围3排放的核算,是对与充分满足城市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具体补充。该框架解决了部分痛点问题,如核算边界应选取我国行政区划边界范围,应涵盖7种温室气体,包括范围1~3面向不同的核算排放主体;而针对当前各城市核算指南中部分排放源尚未涵盖或存在争议、实时动态数据获取难以及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后续实现路径。以对标为目标的核算框架能够帮助决策管理者通过比较了解城市间隐含温室气体排放的流动情况,确定适宜的减排政策,同时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视角来考量、规划城市低碳转型路径,优化城市管理手段,促进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同时,该框架的有效实施也需要全社会、多行业、跨部门联动,政企民商通力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光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财务杠杆和股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肖煜, 龚桂英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21-2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307.001
    摘要122)      PDF(pc) (1255KB)(149)    收藏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分析我国光伏企业研发创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将财务杠杆纳入模型中,进一步研究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研发投入强度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为光伏企业制定研发投入战略和绩效提升计划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参考。选取2016—2020年沪深A股100家光伏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采用随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光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自变量,以企业绩效为因变量,揭示财务杠杆和股权性质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强度与光伏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即在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时,增加投入可以正向促进企业绩效,但这种促进作用会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而降低,并逐渐演变为负向影响;财务杠杆在其中起负向调节的作用,随着财务杠杆系数的升高,二者关系被削弱;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均呈显著倒“U”型关系,这种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合理的研发投入强度对光伏企业绩效增长有重要影响,而影响程度与企业资金配置有关, 因此企业在考虑投入研发时应从总体战略出发,根据当前的投入产出和资金运转情况制定合适的研发投入战略。非国有企业遵循市场化运作,其激励机制较为完善,适当在国有企业中注入非国有股份,可以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时空分异及减排策略
    陆佳勤, 甘信华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50-15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01.001
    摘要120)      PDF(pc) (3757KB)(145)    收藏
    研究工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制定碳减排策略、促进工业低碳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0—2019年江苏省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焦炭、天然气、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等主要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13个地级市工业碳排放量,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工业碳排放时空分布图;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并利用Geoda软件计算工业碳排放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为测度工业碳排放局部空间聚类情况,利用Geoda软件绘制LISA聚类图;采用空间重心模型画出2010—2019年碳排放重心转移轨迹图,对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1)10年间,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单位工业生产总值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明显,碳减排效果显著;2)工业碳排放各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较高值区和较低值区占主体,且南北差异大,总体上呈南高北低,因此各市在制定碳减排措施时应避免“一刀切”,将苏南地区作为碳减排重点控制区域;3)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碳排放在空间上呈现聚集性,苏南地区为高-高聚集区,苏北地区(徐州市除外)为低-低聚集区,大部分市域工业碳排放局部空间集聚性不显著;4)碳排放重心整体变化不大,10年间重心点均位于扬州市内,表明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南高北低的局面未被打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流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研究——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王梓又, 潘雨红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03-11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0.002
    摘要118)      PDF(pc) (4668KB)(205)    收藏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构建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布局的客观需要和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需求,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圈建设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层级。为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区域一体化及区域多层级协调发展,将流动的生产资源与城市空间结构相结合,基于人流、信息流、技术流、经济流四大流动资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点、线、面3个维度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圈内部呈现以成都、重庆为双核心的结构,区域间相互作用,城市中心性整体表现出内部优于外部的空间特征,核心城市对外围城市未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圈内城市链接多表现出高度不对称性,链接对称地区主要集中在成渝中轴地区,城市间的联系有待加强,经济圈外围城市与外界联系较少;区域内部小团体现象明显,团体间联系密度存在差异,整体来看城市集群格局尚未形成,跨省域、跨地区的联系不够,成渝双城经济圈主要是西侧地区围绕成都发展。最后,为构建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及区域多层级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建议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构建多领域的跨区域共享协作通道;加强中部地区发展动力,提高外围城市的资源吸收能力;注重经济圈内城市交通建设及信息融合发展,突出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和外溢属性,促进城市间技术交流与经济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美博弈视角下中国稀土资源供应风险研究
    闻少博, 陈志华, 刘雪勇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5):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14.001
    摘要117)      PDF(mobile) (2148KB)(87)    收藏
    稀土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兴产业和众多武器系统等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中美两国在稀土生产和加工方面存在非对称的依赖关系。本文利用复杂网络识别中美两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中竞合关系的演化过程,并构建指标从稀土资源的市场集中度,生产国的供应能力和意愿三个方面对未来中国可能面临的稀土供应风险进行识别和量化,以期在中美资源博弈中,为中国制定应对措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美两国在国际稀土市场的竞合关系具有时变特征,当中国从外部获取资源维持市场优势的时候,将面临潜在的供应风险。从市场集中度来看,中国对稀土市场的影响力不断下降;从供应能力来看,中国的前两大供应国的供应能力偏弱;从供应意愿来看,中国的主要稀土贸易伙伴具有较大的断供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长江经济带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与空间格局研究
    张云宁, 朱红艳, 欧阳红祥,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42-5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331.001
    摘要113)      PDF(pc) (3768KB)(72)    收藏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也至关重要。在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因素分解结构法与主客观赋权法,从自然与社会资源的角度建立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协调指数(可持续发展趋势)构建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空间格局, 以期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根据测评结果,使用ArcGIS的空间统计功能,从差异性角度,将发展水平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较低水平与低水平4类,将发展协调度分为高协调、中等协调与低协调3类。从自相关性角度,分析全局与局域层面的聚集分散特征,并根据资源配置与发展情况分析原因。研究表明:1)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不均衡,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差异特征,各子系统特征各异;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协调性整体上呈“中高西低”的特征。2)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全局与局域聚集分散特征。生态环境与经济生产系统的空间聚集性最强,社会文化系统空间分散性最强;可持续发展高水平热点集中区位于长三角地区,低水平冷点集中区在云南、贵州地区。最后从有序开展经济生产活动、加强环境与文化建设、统筹兼顾地区发展3个方面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演化对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赵红梅, 张岩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9-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606.002
    摘要110)      PDF(pc) (4669KB)(93)    收藏
    城市群网络不仅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产物,也是创新主体间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群网络的动态演化已成为加速资源型城市之间创新资源高效流通,促进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构建资源型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模型,深入探讨资源型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发展特征以及演化趋势,为优化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促进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以2009—2018年哈长城市群11个中心城市为研究样本,借助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构建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对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哈长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呈逐渐增长趋势,但哈长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现阶段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网络密度不高;城市群网络中心性呈现出极化特征,个别城市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中小团体现象突出。城市群网络点入度和点出度分别在1%和5%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能力,但结构洞指数与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之间无相关关系。哈长城市群需要优化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增强哈尔滨市、长春市两大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增长极带动作用,促使区域内形成复杂的网络;加快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内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可达性,建立跨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增强各节点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合作联系,进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水资源税改革对缺水地区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
    田贵良, 高廷艳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43-5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8
    摘要105)      PDF(pc) (1113KB)(126)    收藏
    水资源费改税是国家以税收杠杆撬动水资源节约、推动可持续发展而出台的重要政策,自试点以来,水资源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整体提高了用水效率,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重要结论。但另一个重要且尚未得到证实的问题是,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同时,也是水资源需求的主要部门,水资源税改革是否也提高了工业用水效率?为此,假设我国没有进行水资源税改革试点,采用GM(1,1)模型对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后的工业用水效率进行测算,通过比较测算值和统计值,分析水资源税改革的政策效应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考虑到影响工业用水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故选取水资源禀赋、科技进步、环境规制、用水结构、社会因素、工业发展规模作为影响因素,并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水资源税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工业用水效率,降低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企业在政策冲击下的“阵痛”期的过去,水资源税改革的政策效应会愈发明显。其中,影响工业用水效率最显著的因素是科技进步,这属于政府干预下的企业支出和财政支出。说明水资源税改革可以倒逼微观经济主体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工业用水效率,降低工业用水总量,缓解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建议坚持节水优先,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节水设施和节水装置的普及程度,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完善水资源税改革机制体制,为水资源税改革全国推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田 泽, 肖玲颖, 梁 伟,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14-2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630.001
    摘要98)      PDF(pc) (1406KB)(47)    收藏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研究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对于推动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运用时空极差熵权法分别测算黄河流域2009—2019年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二者的协调发展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与分解,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其动态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为0449和0.490,年均增长率为5.84%和7.1%,总体呈上升趋势,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取得一定进展,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明显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发展;2)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水平不高,均值水平为0.55,但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2%,2019年达到0.629,由濒临失调阶段最终转向初级协调阶段,说明二者开始实现协调发展;3)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同步发展特征,耦合协调度均值水平表现为“下游领先、中游居中、上游落后”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别为0.59、0.561和0.529;4)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二者协调度空间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均值高达46.97%,其次是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均值为33.54%。据此提出打造区域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探索差异化政策和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发展等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补贴政策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动力学演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赵振东, 刘国庆, 辛江慧,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27-3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802.001
    摘要98)      PDF(pc) (2657KB)(101)    收藏
    作为动力转型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高度重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示范运营状态。产业演化与变动趋势直接关乎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政策设计,而产业的可预测性也是产业政策成功的重要保障。为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进程、实现产业政策效用最大化,经过系统剖析产业机理,依据相关政策及文献,结合产业规划目标,构建了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模型和存量流量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同时深入分析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演化趋势,针对不同情景进行仿真研究和政策分析,揭示了不同财政补贴政策情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政策下,难以实现203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及加氢站数量的预期目标;现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购车补贴对销售的影响不大,氢气价格的下降和加氢站数量的增加更能够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和产业化;与加氢站相比,油氢站成本更低,可以更好地改善加氢站运营负荷率,从而满足车辆的氢气需求。为加速产业发展、实现2030年目标,应继续加大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投入,调整补贴倾向;针对补贴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同时优化财政补贴资源分配,在政府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首先重点支持氢能源基础产业链建设,尤其是加氢站建设等积极性财政补贴政策,并可适当降低燃料电池汽车的购车补贴份额;为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建议前期加大示范应用购车投入,后期加大加氢站建设,特别是油氢站的建设。研究结论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环境信息披露对资源型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外部压力视角
    聂志萍, 汪艺文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79-9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816.001
    摘要94)      PDF(pc) (1155KB)(31)    收藏
    深入探索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倒逼效应”还是“挤出效应”,对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资源型企业,基于合法性理论、声誉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外部压力视角下环境信息披露对资源型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信息披露可以显著提高资源型企业创新水平,且相比软披露,硬披露对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强;2)负面媒体监督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环境信息披露带来的企业声誉和融资优势,抑制资源型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但其他类型媒体监督均不能对环境信息披露提高资源型企业创新水平的过程产生显著促进作用;3)政府监管和分析师关注均对环境信息披露与资源型企业创新水平之间的关系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同时分析师关注的资源型企业披露硬环境信息对其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资源型企业应选择性地多披露货币性硬环境信息,将环境信息披露作为绿色创新转型的重要一环;政府需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引导企业采用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标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以及分析师关注的社会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基于LMDI-Attribution的江苏省水足迹效率变化驱动力分析
    姜翔程, 王睿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30-4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10.001
    摘要94)      PDF(pc) (3015KB)(80)    收藏
    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中,江苏省水足迹总量和人均量最大,缺水程度最严重,较低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制约了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水足迹视角,聚焦江苏省水足迹效率变化,分析水足迹效率变化的驱动因素和大小,为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基于2010—2019年江苏省水足迹计算结果,扩展Kaya恒等式构造出驱动水足迹效率变化的实际用水效率、水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和水足迹结构3个因素,借助LMDI-Attribution模型计算各因素驱动力大小,并得到三大用水部门的具体贡献度。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江苏省水足迹效率增长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32.78元/m3增加到2019年的88.91元/m3,增幅为171.25%,其中实际用水效率为水足迹效率变化的最大驱动力,贡献了167%,其次为技术水平,贡献了26.15%;由于农业部门水足迹占比增大,水足迹结构对变化的影响为-21.67%;从用水部门来看,工业部门和生活部门的实际用水效率是最关键的驱动力,分别为91.19%和75.07%,农业部门仅为0.73%;技术水平驱动力中贡献最大的为生活部门的21.40%,其次为工业部门的4.79%,而农业部门为-0.04%;水足迹结构驱动力中仅农业部门是正向的,为0.06%,生活部门为-2.13%,工业部门为-19.60%。建议江苏省建立健全节水型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降低农业部门水足迹所占比例,保持各用水部门灰水足迹的下降趋势,限制高污染企业的投资建设,支持绿色企业的发展;刺激省内消费需求,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逆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投资风险评价
    孙明浩, 廖秋敏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69-18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1
    摘要94)      PDF(pc) (1131KB)(154)    收藏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发矿产资源有助于弥补国内矿产资源的供给不足,但是对沿线国家矿产资源投资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具有多种形式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在逆全球化趋势明显的今天。为深入研究逆全球化背景下沿线国家矿产资源投资风险,论文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环境风险、资源开采风险以及逆全球化风险五个维度出发,构建了矿产资源海外投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对2009—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18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矿业投资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采用GM(1,1)模型对2021—202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资源开采风险、自然环境风险是矿业投资风险的主要因素,而逆全球化风险也成为当前国际局势下进行矿业投资不可忽略的风险因素;2)处于中风险—低风险状态的国家,风险等级逐渐朝着低风险状态发展,处于高风险—中风险状态的国家,风险等级朝着中风险状态发展,沿线国家的风险等级整体是降低的,所评价国家的风险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整体是朝着降低的趋势发展;3)2021—2025年18个沿线国家中,乌兹别克斯坦、越南、俄罗斯、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属于低风险投资国家;土耳其、印度、阿根廷、乌克兰、蒙古和印度尼西亚属于中风险投资国家;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吉尔吉斯坦和波兰属于高风险投资国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碳排放视域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马骏, 伍琳玲, 卢玉钦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71-8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0
    摘要93)      PDF(pc) (2844KB)(168)    收藏
    绿色发展是协调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绿色发展正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发展的重点。我国经济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状态,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增强,而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绿色高效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采用超效率非期望SBM(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绿色发展效率并探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然后与未考虑碳排放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评价绿色发展效率以及演化趋势和特征,并运用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ai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technology)方法识别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流域碳排放量逐年递增,碳排放对绿色发展效率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环境的约束下,下游的绿色发展效率值降幅明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各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分布特征;从影响因素上看,产业结构、科研投入、对外开放、环境规制和植被覆盖率对碳排放视域下的绿色发展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低主要表现在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物过度排放方面,其中环境问题主要是碳排放问题,正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提高绿色效率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为促进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碳中和愿景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保证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更强有力的保护生态环境,更好的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十三五”期间节水政策的量化评价——基于PMC指数模型
    刘戎, 吴秋昊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40-5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18.001
    摘要93)      PDF(pc) (1668KB)(31)    收藏
    采用PMC模型构建和文本挖掘的方法,选取8项2016—2020年节水政策作为研究样本,在成熟PMC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包含10个一级变量和45个二级变量的充分体现节水政策特点的评估体系,采用文本挖掘的方式提取政策中的关键词,对由节水评估体系所形成的投入产出表进行赋值计算,根据PMC指数和曲面图发现政策优劣特点。通过对“十三五”这一距离当下最近的一个完整规划周期内具有代表性的节水政策所开展的评估,总结节水经验、实施进展与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下一阶段的节水工作提供指导,从而面对我国已经出现的水资源利用新局面。对样本政策的分析结果如下:8项政策的PMC指数平均值为7.3,整体优秀,单项政策中5项指数在7分以上为优秀,3项在6分以上为可接受,表明我国节水政策整体设计合理,但还存在政策效力不足、激励约束措施不丰富、节水客体有限、政策性质不足、视角单一、工具使用不平衡、区域特色体现不充分等问题。最后提出以下优化建议:多视角出发规划我国节水方案,提升政策质量;丰富激励与约束措施,综合考虑政府补贴、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税收优惠等激励手段;鼓励更多力量参与节水工作;增添需求型政策工具,拉动节水产业发展;增强政策区域特色等。经过上述评估为“十三五”节水政策进行总结,为后续节水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水足迹与SBM-Malmquist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研究
    王保乾, 李昕燃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21-3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5
    摘要90)      PDF(pc) (1855KB)(92)    收藏
    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资源,一直处于被过度开发利用的状态。文章对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水资源效率的内涵,引入环境污染等负面因素,对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重新界定,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内涵进行补充,其次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时空特征,以此来探讨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方法。文章在蓝水足迹与灰水足迹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解法,选择工业从业人员(劳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资本)、蓝水足迹(自然资源)作为投入变量,将工业增加值作为期望产出变量,将灰水足迹作为非期望产出变量,构建了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指标体系,并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9—2019年的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区域的蓝水足迹具有波动性,灰水足迹呈下降趋势。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后,发现环境因素对纯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规模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化的因素在各个省份、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源于技术进步。因此建议长江经济带的不同省份可以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挥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通过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结合等方式来提高规模效率、加强区域合作,通过投入产出要素的优化提高效益、减少水污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BM-Malmquist-Tobit模型
    俞蕾, 杨高升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77-8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328.001
    摘要89)      PDF(pc) (2902KB)(79)    收藏
    基于2009—2018年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BM-Malmquist方法评价各省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及其变化情况,并通过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全国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0.707下降至0.704,且区域间存在差异,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研究期末仅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效率值为1。2)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技术进步缓慢是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关键原因。3)地区经济状况和农田水利投资结构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率有正向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3.02和2.19,地区经济发展越好,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比例越大,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率越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例和农村居民文盲率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率有负向影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例高、文盲率高的地区,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投入意愿低,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率也相应较低。通过替换因变量、补充遗漏变量、子样本回归和滞后变量回归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认为回归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增大农田水利设施财政投资力度、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针对性、优化农村基层组织、鼓励农民参与等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国省域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空间收敛性与分异特征
    赵敏, 储佩佩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51-6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915.001
    摘要89)      PDF(pc) (1509KB)(32)    收藏
    农村产业融合既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途径,也是减缓“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是锻铸农村地区经济韧性的关键环节。采用熵权法测算中国31个省份2008—2020年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在考虑空间因素与控制变量的前提条件下,基于空间条件β收敛模型对其收敛性和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从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测度结果来看,全国层面的总体水平不高,仅完成了目标值的40%;区域层面上,水平增速呈现出“东—西—中”的递减趋势;省域层面上,同一区域内省份间差距小于不同区域的省份间差距。2)从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收敛性来看,我国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条件β收敛特征,且空间因素的纳入使得收敛周期缩短了约6 a;财政支农、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促进了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提高及高值收敛,而人力资本水平对其收敛具有抑制作用,且表现不明显。3)从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来看,空间上,三大区域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均存在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且收敛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同样强于全国层面;时间上,2016—2020年收敛率高于2008—2015年,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作用方向与程度在前后两个时期均有明显差异。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充分认识当前现实,继续完善顶层设计,科学引导农业现代化融合方向;2)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改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非均衡区域分布现状;3)重视“人才红利”优势,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提升及高值收敛的正向促进作用;4)树立全国“整盘蛋糕”的农村产业融合系统观念,实现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知识共享、绿色创新与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协同关系研究
    薛松, 赵静静, 杨涛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109-12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6.001
    摘要89)      PDF(pc) (1255KB)(40)    收藏
    知识共享、绿色创新作为塑造行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目标向可持续化方向转型起到重要作用。为研究知识共享、绿色创新与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关系,通过扎根理论获取测量量表,梳理量表中不同层级因素间的关系结构,基于知识管理、协同创新和组织学习理论构建知识共享、绿色创新与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协同互动的假设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基于测量量表的实证数据,利用实证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结果表明:知识共享渠道、知识共享行为和知识共享环境正向促进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其中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程度最大,即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更易受知识共享主体行为选择的影响;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制度创新正向促进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对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略大于绿色制度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对知识共享渠道、绿色制度创新对知识共享环境、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度创新对知识共享行为的3种路径均在促进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中介效应,即推动绿色创新可进一步加强知识共享对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间接影响,但影响程度小于知识共享的直接作用效应,起到基础性作用。应鼓励知识共享行为、建立正式知识共享制度、营造知识共享环境,通过推进知识共享共谋可持续发展蓝图;进行绿色创新技术发展和制度构建,通过绿色协同创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研究结果可为基础设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管理实践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区域一体化对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黄瑜珊, 邹晨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132-14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615.001
    摘要88)      PDF(pc) (1261KB)(34)    收藏
    随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愈发得到重视,科技人才竞争力也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之一。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下科技人才竞争力的提升为主要切入点,首先探究了经济、产业、市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6种类型区域一体化对科技人才的本体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产出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2010—2018年长三角41城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探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市的区域一体化对科技人才竞争力作用机制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长三角地区一体化主要形式为市场一体化,创新驱动城市和效率驱动城市一体化主要形式分别是市场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可以吸引高水平科技人才集聚,促进科技人才在产业和地区间充分流动,从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提高科技人才本体竞争力;区域一体化可以优化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科技人员收入,并提供设施完备工作环境,从生态、生活和工作等方面提高科技人才环境竞争力;区域一体化促进经济和科技要素流动,消除“诸侯经济”,提高专利和经济的产出效率,从而提高科技人才产出竞争力;同创新驱动城市相比,效率驱动城市更注重通过科技人才生活水平的提升来促进科技人才总体数量的增加,但总体而言,效率驱动城市无论是专利产出能力还是经济产出能力均弱于创新驱动城市。基于上述结论,从加强生态绿色一体化、深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及注重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增强长三角科技人才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水资源和水环境约束下的工业绿色GDP核算及发展效率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孙付华, 蔡彬彬, 沈菊琴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32-4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602.001
    摘要88)      PDF(pc) (2851KB)(97)    收藏
    长三角工业经济因水而兴,但同时存在用水问题,水资源和水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长期存在。在“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水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注重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是突破工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论文聚焦水资源和水环境对工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双重约束,探索在水资源与水环境约束下长三角地区工业绿色GDP及其发展效率变化趋势和地区差异,以此提出对策建议。论文以长三角3省1市为例,2006—2019年为样本,利用改进后的资源损失价值调整法核算工业绿色GDP,并以此为产出指标,并采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价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整体工业绿色GDP占比逐年上升,耗减经济损失和降级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水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逐步改善;2)从时间趋势看,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效率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无约束下的发展效率差异逐渐缩小,从地域差异看,上海、江苏工业经济发展效率处于较高水平,浙江、安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始终低于有效状态,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减弱,但依旧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基于此,为降低资源耗费和环境成本,进一步减少工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依赖性,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出如下建议:加快资源利用与环保技术创新,实现从源头上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抑制水质下降;优化水资源定价模式,综合供需平衡、利用效率、循环利用率等因素,实施差别定价;建立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机构,以强带弱,不断减少地方差距,全面实现联保共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环境信息披露、机构投资者与股价崩盘风险
    聂志萍, 王滢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94-10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3
    摘要86)      PDF(pc) (1082KB)(73)    收藏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我国越发重视企业对环境责任的承担,基于此,论文以2010—2019年沪深两市非金融业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深入探讨了环境信息披露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机构投资者这一外部治理属性,进一步补充了验证机构持股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股价崩盘风险呈负相关,加强对环境信息的披露, 能够减少管理层隐瞒环境信息的可能性,缓解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有效地抑制了上市公司未来股价崩盘的风险。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在上述过程中发挥了负向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水平有限,大多追求短期投资收益,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资本和信息优势参与到公司治理中,也极有可能为了实现自身财富的最大化,与管理人员共同隐瞒或推迟环境信息的发布,加剧信息不对称程度,影响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从而引发未来股价暴跌或动荡的情况。也就是说,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提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此外,国有企业由于受到政府调控和国家监管较多,更加关注其环境信息的披露情况,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也更为显著。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在经济运行中的引导作用,加强要求和监管力度,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规范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上市公司也应加强内部管控,共同抑制股价崩盘风险,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基于CGE模型的生态补偿与宏观经济效应分析——以长三角为例
    娄文声, 田贵良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34-14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3
    摘要85)      PDF(pc) (2783KB)(118)    收藏
    在长三角区域发展模式的长期摸索与实践中,如何协调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是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现有研究虽然在环境治理与生态补偿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在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生态治理的宏观经济效应等方面缺乏量化分析。论文在传统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的基础之上,将生态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系统,并将生态环境视为一个独立主体,着重强调生态系统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价值贡献,构建了考虑生态要素的绿色SAM(social accounting matrix)表和包含生态要素投入与生态系统账户的宏观CGE模型。论文选择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具体数据对生态价值核算价格体系进行修正,量化了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核算矩阵收集研究主体的相关数据,并从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以及居民消费福利水平的角度对不同水平的生态补偿会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增值税率、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转移支付率、企业对生态环境的转移支付率和政府对生态环境的转移支付率等4种情景,均能引致生态补偿量增加,但是在提高相同幅度的情形中不同措施产生的效果有较大差异,以同样提高30%的情况为例,政府对生态系统转移支付率对生态补偿水平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增长了10.01%;其次是企业对生态系统的转移支付率与居民对生态系统的转移支付率,增长率分别为2.77%与1.01%,而提高增值税率对生态补偿水平的提升效果最弱,增长率仅为077%。除此之外,相较于其他政策工具,提高增值税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福利水平产生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当增值税提升30%时,GDP下降了0.002 5%,居民福利水平产生下降了0.002 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价值链视角下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组态与路径研究——基于QCA方法的组态分析
    王岩阳, 汪晶晶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59-16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7
    摘要85)      PDF(pc) (1161KB)(141)    收藏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合作更加密切,但这种合作能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进一步发展,农业投资领域的合理选择意义重大。论文从价值链视角出发,将农业价值链细分为生产链、物流链、信息链、营销链、创新链5条具有代表性的链条,以2019年哈萨克斯坦17个地州市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组态与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产销互链是形成哈萨克斯坦高水平农业价值链的主要驱动因素,该国高水平农业价值链下存在的两种条件组态分别是“生产链*营销链*(~信息链)*(~创新链)”和“生产链*物流链*营销链*(~创新链)”;2)导致哈萨克斯坦低水平农业价值链的路径则分为落后产能制约型和非农产业导向型,其中落后产能制约型的条件组态包括“(~生产链)*(~物流链)*(~信息链)”和“(~生产链)*物流链*信息链*(~营销链)*创新链”两种条件组态,非农产业导向型的条件组态则是“生产链*物流链*信息链*营销链*创新链”。结果表明:生产链和营销链是哈萨克斯坦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创新链是制约该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物流链和信息链则具有发展潜力。针对以上结论提出应重点依托哈萨克斯坦部分地州市农业生产和营销方面的优势,积极发挥我国农业技术、信息技术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持续深化中哈双方在农业全产业链上的互补性合作,在帮助哈方摆脱“农业转型困境”的同时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中国OFDI对“一带一路”国家GTFP的门槛效应研究
    王宁, 李因果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5): 29-3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17.001
    摘要84)      PDF(pc) (1239KB)(36)    收藏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中,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绿色发展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成为了绿色发展的重点。GTFP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的效率,同时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囊括其中。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加。为探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一带一路”东道国GTFP的作用,在考虑到中国与东道国政治制度环境和经济制度环境差异的前提下,本文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OFDI能够对“一带一路”东道国GTFP产生正向作用,然而这种正向作用受到政治制度距离和经济制度距离的制约,随着制度距离的增大,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正向作用减弱。具体来说:1)当政治制度距离低于1.986时,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回归系数为0.072;当政治制度距离处于1.986至2.513之间时,回归系数为0.058;当政治制度距离大于2513时,回归系数为0.012。2)当经济制度距离低于1.440时,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回归系数为0.102;当经济制度距离处于1.440至2.575之间时,回归系数为0.085;当经济制度距离大于2.575时,回归系数为0.023。3)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能够减少双边制度差异带来的影响,提升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正向作用,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由3.899提升至4.15,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正向作用由0.028增至0.12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人力资本、资源集聚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王芳琴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13-12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3.001
    摘要82)      PDF(pc) (1156KB)(57)    收藏
    利用泰尔指数和第三产业相对比重刻画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和高级化水平,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揭示异质性人力资本、资源集聚及二者交叉耦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分析其地区差异的原因,以期为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高级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影响因素,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贡献为15.31%;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分别为46.93%和28.99%;初级、中级人力资本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中介变量,高级人力资本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力为72.99%),中级人力资本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力为75.77%);制造业资源集聚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推动作用分别为90.73%和80.59%,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集聚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贡献分别为89%和82.68%。因此,在东部区域,应借助高级人力资本积累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吸引集聚,同时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化人力资本结构,通过二者的循环因果互动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在中西部区域,中高级人力资本和制造业集聚的“双翼驱动”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核心动力,在制造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应侧重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并引导二者协同发展,重视制造业集聚与人力资本之间的互动和匹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补贴退坡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基于市场预期调节视角
    刘素荣, 谢笑潇, 霍江林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65-7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22.001
    摘要81)      PDF(pc) (1157KB)(102)    收藏
    政府补贴与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补贴有序退坡表明新能源产业正处在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阶段,在补贴退坡和创新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企业必然转向市场以谋求新的融资机会,保证稳定的研发投资。以2010—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新能源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政府补贴退坡政策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探讨市场预期在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政府补贴退坡后比退坡前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效应更加显著;不同类型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效果存在差异,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作用较小,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作用显著;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贴在市场预期的调节下会不断递减甚至会抑制研发投资,但随着市场预期的向好,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资的综合激励效应将不断增强。因此,政府补贴稳步退坡、补贴政策从“普惠制”向“扶优扶强”转变、及时调整政府补贴类别和力度、建立多角度的补贴机制有助于新能源企业增加研发投资。面对补贴退坡的政策调整,新能源企业要及时跟踪市场变化,提高企业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拓展多元融资渠道,构建政府补贴与市场对新能源企业研发创新的协同驱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我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路径研究——基于经济、能源、碳排放系统的SD模型
    杜焱, 胡鑫杨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5): 19-2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13.002
    摘要80)      PDF(pc) (2230KB)(61)    收藏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设定三种情景方案,动态模拟了2020—2050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发展演变趋势。同时,以综合调控情景为基准,考察了经济、人口和能源等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探究了碳达峰的最优路径。研究发现:在基准、低碳、综合调控情景下的预测碳排放峰值分别达到了2020年碳排放量的1.62倍、1.33倍和1.14倍,三种情景下实现碳达峰的时间依次为2038年、2030年、2027年。同时,人均GDP增速快慢、科技投入强度大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高低、化石能源占比大小以及能源消费强度大小均对碳达峰时间具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调控情景下预测的碳达峰时间距离当前最近,碳排放峰值最小,是一种现实选择的最优方案。碳达峰最优路径的确定需要从确定适当的人均GDP增速、加大科技投入强度、降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以及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入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基于SD模型的长春市城市经济-社会-土地利用系统动态模拟研究
    高心雨, 董会和, 高禄年,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90-10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18.001
    摘要79)      PDF(pc) (6059KB)(73)    收藏
    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以经济、人口、住房、环境、公共管理为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要素,构建因果回路图与流量存量图,并对2004—2018年的模拟结果进行历史值检验,对2019—2033年城市系统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未来长春市城市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状况将继续存在,2018—2033年人均建成区面积增长47.9%,2033年人口总量(仅中心市区)将达448.392万人。人口流动对教育资源较为敏感,对工业规模增长与医疗资源投入敏感性较差。2033年长春市城市用地结构中住宅比例将会扩大至32.88%,工业用地比例将不断缩小至18.33%,城市交通用地占比将呈现先增大后缩小趋势,公园绿地面积占比稳定在4.33%。在“增加教育支出”和“增加工业增长值比率”情景下,人均建成区面积比自然状态模拟的数值低,分别减少了5.47%和3.97%,即对城市人地矛盾起缓解作用;在“增加工业人口比例”和“增加住房增长率”情景下,人均建成区面积比自然状态模拟的数值高,分别增加了3.96%和0.84%,不能改变人口城市化速度慢于土地城市化速度的现状。可通过合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降低居住成本、稳定城市人口、吸引人才,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土地利用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新能源行业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肖煜, 陆雨杨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26-13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2
    摘要78)      PDF(pc) (1097KB)(195)    收藏
    “十四五”计划在原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创新、绿色在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地位。政府补贴,作为政府支持企业研发活动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为探究不同产权性质调节下,政府补贴如何影响新能源企业创新绩效,以及将三者纳入同一框架下,考虑研发投入作为中介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选取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2015—2019年高研发投入、低短期经济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106家国有与非国有产权性质的新能源企业,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创新绩效,解释变量为政府补贴,调节变量为产权性质,中介变量为研发投入强度,通过对新能源行业政府补贴的研究,以检验在研发投入强度作为中介效应,企业产权性质作为调节作用时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政府补贴与新能源行业的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研发投入强度在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且不同企业产权性质的新能源企业,在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上述结论提出:1)在市场经济下,政府补贴是保证新能源企业生存以及促进其发展的直接激励方式,因此建议政府应在合理监管下持续对新能源企业提供有效财税和金融等政策补贴;2)由于部分新能源企业违规将政府补贴转移到非研发投入中,从而使得政府补贴失灵,因此在国家后续政策法规出台后需细化新能源企业获得政府补贴后的使用路径;3)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可获得的资源较少,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因此政府在进行补贴激励时可以重点倾斜给非国有企业以促进其产出更高的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省际用水效率动态演进及驱动因子时空非均衡性研究
    章恒全, 顾倩雯, 张陈俊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81-9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2
    摘要77)      PDF(pc) (5234KB)(146)    收藏
    我国水资源存在空间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低下、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对各省用水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科学分析,可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4—2019年我国30个省市(港澳台和西藏除外)的用水效率,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从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两个层面描述其时序动态演进规律,通过空间可视化表达、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从空间分异性和空间关联性两个角度刻画其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子的时空异质性以及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用水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用水效率高值区省份数量减少,低值区省份数量增加,省际效率差异经历了先扩大再缩小的演进特征;2)我国用水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且这种相关性呈现出由强到弱再变强的“U型”演变特征,而且2004—2019年我国用水效率的空间分异性增强,两极化趋势明显,“东热西冷”,热点区范围先收敛后发散,冷点区范围先缩小后保持稳定;3)各驱动因子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2004—2019年各影响因子的q值显著提高且数值差距缩小,主导因素趋于多元化,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始终是核心驱动因子。任意因子交互后,都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即两因子共同作用会增强其对用水效率空间分异的作用强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沈阳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及制造业空间分布郊区化研究
    刘万波, 张 辉, 王 辉,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67-7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5.001
    摘要77)      PDF(pc) (6667KB)(27)    收藏
    识别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描述不同职能中心的空间集聚特征,刻画沈阳市中心城区制造业郊区化扩散趋势,为沈阳市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城市空间组织营造提供参考。基于不同职能的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的城市职能分类基准,采用ArcGIS10.7、GeoDa1.12和Crimestat3.3软件,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热点聚类、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识别2020年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测度不同功能类型设施的空间关联性,分析1998年、2008年和2020年制造业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2020年,城市空间结构表现为“多个中心、圈层放射”,通过“一主四副”的城市规划引导,大致形成了3个等级的城市中心体系,基本符合2011—2020年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除了主城区的集聚组团式的单中心之外,各个副城也都形成了各自的次级中心,符合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2)1998—2020年,制造业企业不断向城市外围地区迁移扩散,主要分布在西、南方向的三四环城市郊区,形成了铁西产业新城、永安新城等产业集聚区域,基本符合2011—2020年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3)沈阳市不同功能空间均呈现出西南—东北方向的延伸,不同功能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的嵌套式城市功能体系。不同功能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相关性,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功能区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制造业集聚区域的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居住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设施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形成多种功能混合的综合服务中心。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以城市核心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区的生活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情景预测
    王利军, 庞雅倩, 陈梦冬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06-11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5
    摘要75)      PDF(pc) (1945KB)(94)    收藏
    论文选取城镇化率、客货运周转量、人均GDP和能源强度4个指标反映湖北省人口、经济和技术水平对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的影响。首先对湖北省碳排放情况和人口城镇化比例及能源强度进行整体的分析,然后运用STIRPAT扩展模型对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数据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此时普通的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结果不准确,故使用偏最小二乘法来消除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并使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最后对数据进行偏最小二乘法两次迭代映射分解得到碳排放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系数。对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城镇化率、客货运周转量、人均GDP和能源强度4个指标均与交通业碳排放总量呈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2000—2018年的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数据,使用情景分析法设定低、中、高3种碳排放情景对2030年碳排放量进行预测。首先计算出3种不同情景下不同解释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然后将结果带入碳排放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公式中计算得出2019—2030年碳排放量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得出2030年的碳排放量在低排放情景、基准情景和高排放情景下分别为1 081.772万t、1 131.407万t和1 176.507万t。分析显示人口因素和技术因素对交通业碳排放量影响最大,城镇化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耗强度的增强会导致能源需求量和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加大了城市交通运行压力。结合2030年前完成碳峰值的目标,将3种情景下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量预测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显示均完成目标达到碳排放峰值。最后针对影响碳排放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关节能减排建议,以期优化交通能源结构,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基于空间收敛视角的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研究
    侯震梅, 张鹏彦, 周勇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53-6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606.001
    摘要74)      PDF(pc) (2038KB)(97)    收藏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对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2000—2018年新疆85个县域面板数据,借助广义空间Barro & Sala-i-Martin模型,从经济收敛视角对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南北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县域间的差异是造成新疆总体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2)县域经济增长呈现条件β收敛性,但收敛速度在减缓,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突出;3)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收敛产生积极的作用,提高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4)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南疆四地州偏高的人口增长率对拉大南北疆间经济差距具有重要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建议:1)着力发展南疆四地州现代农业,提高南疆四地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2)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发挥城镇化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支撑作用;3)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4)保持南疆四地州适度的人口增长率;5)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渠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研发投入、创新绩效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山东省16个地市面板数据的PVAR实证研究
    程 铭, 闫 峰, 杜廷霞,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97-10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829.001
    摘要74)      PDF(pc) (1821KB)(25)    收藏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研发活动成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环节,厘清研发投入、创新绩效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利于从深层次理解区域科技创新转型的内在实质,为促进国家创新驱动转变提供参考。基于2012—2020年山东省16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研发投入、创新绩效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以及这种关系在山东省三大经济圈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研发投入呈滞后1期的相互促进作用,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在响应强度和速度上更为显著,其中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分别为40.1%、39.8%;经济增长对创新绩效存在抑制作用,在胶东经济圈表现更明显,创新绩效会促进经济增长,在鲁南经济圈贡献度高达85.9%;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贡献度较低,胶东经济圈呈滞后1~2期的抑制作用,创新绩效对研发投入呈滞后1期的促进作用,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响应强度和速度上更为显著,在鲁南经济圈贡献度高达80.4%。研究认为山东省整体经济增长、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促进作用;省会经济圈经济增长、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之间均存在促进作用,但是经济增长和研发投入到创新绩效的转化能力不高;胶东经济圈经济增长与研发投入、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两者的转化效率较低;鲁南经济圈经济增长、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三者之间缺乏更有效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环境规制对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
    李金晶, 李君, 陈长瑶,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24-13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0.001
    摘要71)      PDF(pc) (1156KB)(72)    收藏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厘清西南地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新时期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构建环境规制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计算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的环境规制强度,然后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影响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和环境规制对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路径,用门槛模型测度西南地区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最后采用替代变量的方法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大体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贸易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对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还未显现;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呈正“U”型曲线关系,环境规制通过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3个路径对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很小;西南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的适度范围为0.67~1.56。因此,建议继续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合理确定地区环境规制的力度,建立环境规制实施效果的评估机构,掌握环境规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