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3-10
    全选:
    非主题来稿选登
    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柯文岚, 李文慧, 闫晶晶
    2024, 26(1):  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6.003
    摘要 ( )   PDF (80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推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论文首先以京津冀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数据样本,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弱后强的态势,2011—2015年耦合协调度明显下降,2015年之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则明显回升,其中,耦合度持续上升,耦合情况向好及以上的城市占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数量的84%以上;2)协调度时空格局基本未变,除北京协调度始终保持高位以外,沧州、天津、唐山、秦皇岛四个城市始终处于第二梯队;3)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变格局来看,北京、天津和廊坊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整体呈现出从中心向东南外围辐射,且从东南向东北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质量在空间结构上存在正的全局自相关,发展质量较高的城市在地理上往往更接近,但同时空间异质性明显,即京津冀省会(直辖市)城市主要位于促进区,沧州、衡水、秦皇岛等地处于过渡区,廊坊则处于辐射区,且呈负相关性,因此弥合区域间的发展鸿沟是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快产业转型,缩小区域落差;加强环保合作,促进绿色发展;盘活区际资源,驱动科技创新;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协同红利等对策建议。
    基于改进Theil指数和Shift-Share模型的2012-2021年中国产业偏离分析
    高孝伟, 张颖昆, 李华, 等
    2024, 26(1):  15-2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2.002
    摘要 ( )   PDF (13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首先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针对产业偏离的测算,传统的产业偏离度E系数、Theil指数及Shift-Share模型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E系数和Theil指数的缺陷主要体现在计算原理方面,而Shift-Share模型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参照系选择的合理性和数据采集的可行性方面。然后,基于现有模型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更为合理和更具可操作性的产业偏离测算方法,再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根据20122021年的数据,对中国的产业偏离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尽管中国存在产业偏离,但产业偏离度在逐渐减小。最后,基于修正模型的计算结果,并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第一产业要依靠创新和科技引领,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转移,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2)第二产业要加快产业的升级换代,建立和保持独立、自主、完整的工业体系,加大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尽早突破美西方的技术封锁;3)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应该在金融和科教两个方面,要进一步提升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依靠金融创新来规避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利约束和影响,同时要将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的教育模式。 

    碳中和目标下长三角地区能源结构调整的经济影响及其差异性
    王理想, 王建民
    2024, 26(1):  25-3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6.001
    摘要 ( )   PDF (12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从碳排放产生机制与经济增长的共生关系出发,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碳中和目标考虑范畴。基于长三角地区3省1市2017年投入产出表,构建区域宏、微观SAM表及能源结构调整模拟分析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建立长三角地区宏观经济闭合系统,研究能源结构调整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影响及其差异性。研究发现:1)长三角各区域随着能源结构转型不断推进,其经济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性,以江苏省为例,当清洁能源替代5%、10%、15%、20%时,江苏省能源结构调整的多数经济指标的经济影响以替代5%时的损失最多,替代10%时的损失小于替代5%、15%时的损失;2)长三角各区域经济发展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安徽省、上海市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较低,江苏省次之,浙江省受到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最大;3)随着能源结构调整不断推进,长三角部分区域的经济影响存在阶段性浮动,以江苏省为例,当清洁能源替代10%时,多数经济指标,如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部门的产出以及GDP、政府收入等的经济影响均小于清洁能源替代5%、15%时产生的影响。能源结构调整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亟须关注。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
    杨恺钧, 曹安琪, 方慈慧
    2024, 26(1):  35-4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3.002
    摘要 ( )   PDF (13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产业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效率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聚焦长江经济带,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为我国在“双碳”背景下推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及长江经济带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参考。论文基于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面板数据,综合利用超效率SBM和区位熵法,构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并进一步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个区域已形成“带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集聚平均水平随年份波动上升,上中下游产业集聚水平呈递增格局,水平差异较大且有逐渐增加趋势;2)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通过整合内部网络资源和提升外部整体能力,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3)产业集聚的发展通过竞争效应和合作效应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而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可以提升经济动力和效率,因而绿色技术创新在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具有中介作用;4)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上中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从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推动新能源汽车区域异质性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粮食主产区的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基于土地规模化经营中介效应检验
    华坚, 杨梦依, 曹慧敏
    2024, 26(1):  50-6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3.001
    摘要 ( )   PDF (14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成为粮食主产区城乡二元结构变革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关键。论文基于20072021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从产业链视角利用熵值法测度粮食安全水平,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构建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的多维度指标体系并测度新型城镇化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中介变量,分析新型城镇化及其各维度影响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的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土地规模化经营在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作用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2)分维度异质性分析表明,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对粮食安全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土地规模化经营在其中发挥部分或完全的中介效应。为此,提出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并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城镇化多个维度因地制宜调整粮食发展战略是粮食主产区发展的长远之策。

    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时空演变及水利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郭素婷, 董书霞, 吴亦宁
    2024, 26(1):  61-7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6.002
    摘要 ( )   PDF (93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促进黄河流域水利旅游业协调发展,论文以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2014年、20213个时间截面,利用重心标准差椭圆、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点—轴”理论,借助中心职能指数和引力模型的方法界定水利旅游的发展节点、轴线和板块。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2)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沿东西向和南北向扩散,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3)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密度特征为,上游分散,中下游集中,高密度集聚区基本位于黄河、渭河、汾河和沁河沿岸;4)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整体上呈显著正相关,“高—高”型集中于山东省,“低—低”型主要集中于河湟谷地和甘肃部分城市;5)黄河流域内热点区一直未变,冷点区不断向上游中部集中,次热点区不断向中游西北部转移;6)优化后的空间结构其构成要素包括三级水利旅游发展节点,两级发展轴线以及五大发展板块。根据研究结果,建议:综合考虑各市水利风景区建设现状、水资源条件、地域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明确板块差异,优化水利旅游空间格局;优化水利旅游交通,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整合水利旅游资源,增强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绿色信贷政策、ESG表现与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
    董越, 潘海英
    2024, 26(1):  75-8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2
    摘要 ( )   PDF (13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信贷政策作为结构性去杠杆的重要举措,对于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升级大有裨益。与此同时,ESG概念的提出明确了企业发展需着重考量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三方面的表现,即企业ESG表现也将作用于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因此,论文以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的高污染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ESG表现视角,探究绿色信贷政策对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1)绿色信贷政策显著促进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区分企业负债水平后发现,相比于低负债企业,绿色信贷政策显著加快高负债污染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2)绿色信贷政策会提升高污染企业的ESG表现,企业ESG表现会削弱绿色信贷政策对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促进效果;3)在深入探讨企业融资约束和商业信用程度的异质性是否会影响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时,发现相较于面临弱融资约束和拥有高商业信用的企业,绿色信贷政策显著促进面临强融资约束和低商业信用的高污染企业调整资本结构。因此,探讨绿色信贷政策与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关系对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推动高污染企业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基于GTWR模型的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效应研究
    尹庆民, 林茵茵
    2024, 26(1):  86-9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5
    摘要 ( )   PDF (21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提升,数字产业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研究数字经济与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促进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论文基于2014—2020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计算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得分,考虑到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非平稳性,运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热点分析探究二者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然后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对数字经济与我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时空响应规律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影响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二者的热点区域集中于我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空间聚集强度不断减小,高质量发展空间聚集强度维持在较高水平;2)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正向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影响系数存在时空异质性,空间上大致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态势,时间上省际的差异不断缩小趋向区域协调发展;3)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指标的驱动力存在差异性,对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最弱。因此提出如下建议:要进一步推进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要提高创新驱动力,以创新促发展;要以数字经济推动省际高质量发展。
    资源型经济转型提升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李慧涛
    2024, 26(1):  100-11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8.001
    摘要 ( )   PDF (17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型地区通过经济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效率提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论文总结概括了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内涵与绿色发展效率内涵,并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最后以山西省为例,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断尾回归模型分别考察了2004—2020年山西省绿色发展效率的变化、资源型经济转型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对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具有积极影响;2)在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科技发展促进绿色发展技术进步来提升绿色发展效率;3)山西省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对绿色发展效率影响不显著。对此提出,山西省应加强民营企业绿色转型的支持与监管、发挥交通通信的开放引领作用、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深化市场化改革与管理。
    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动态演进
    马海良, 高洁, 金瑞琪, 等
    2024, 26(1):  113-12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2.001
    摘要 ( )   PDF (15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剖析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趋势、衡量其空间非均衡状态是推进能源革命及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根据20032020年我国各省市能源消费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法,探究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指数总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由2003年的5.298上升至2020年的5.8622)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分布的空间非均衡性较弱,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即泰尔指数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发展态势,区域间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越来越大;3)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效应现象,且近年来总体空间格局分布变化较小。江浙沪地区始终呈现高高聚集的特征,而西南和华中地区则处于弱弱聚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构建区域利益共同体,通过技术交流等多种方式互惠互助、合作共赢,共同促进能源低碳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破解落后高耗能产业的模式锁定和路径依赖;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积极推进能源消费转型等政策建议。

    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促进酿酒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丁雄军, 王莉, 魏源, 等
    2024, 26(1):  124-13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26.002
    摘要 ( )   PDF (34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区域特征和酿酒行业特点,创新性的将微生物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提出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的基本路径是“增水—提气—保土—护微—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体措施:1)在源头区创建基于赤水河水生态健康的茅台水循环模式;2)针对源头区的生态系统构建完善的防范治理维护体系;3)充分保护酿造区以及重要功能区的土壤资源,健全核心区生态屏障;4)加强核心区微生物检测及基础研究,严格控制外源性微生物;5)开展核心区微生态环境承载研究,全面加强生产环境污染防治,全方位、立体化保护“山水林土河微”生态体系平衡,增强产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论文基于“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调查分析茅台酿酒核心区生态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谋划实施路径和分区方案,提出了5大专项87项具体措施的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推动白酒行业和赤水河流域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该研究是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打造白酒行业生态环保标杆企业,为推动整个行业高水平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基于ARIMA模型的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生态足迹动态模拟及测算——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
    虞文宝
    2024, 26(1):  133-14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4
    摘要 ( )   PDF (13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数值由2.70 hm2增长至4.25 hm2,增幅达到1.57倍;2)从生态足迹增速看,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平均增速达到4.04%,同一时期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1.88%,较人均生态足迹增速高出7.84%,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高于资源环境消耗的速度;320152020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仍然呈现上升态势,预测值分别达到4.48 hm24.61 hm24.75 hm24.89 hm25.02 hm25.17 hm2,甘肃省兰州市生态赤字逐年增大,总生态足迹是城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9.59倍,说明经济发展与地区生态需求呈现较强正相关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并未出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甘肃省兰州市降低生态足迹的具体路径:1)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生态赤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量与固碳价值的测度及其时空格局演变
    黄馨, 韩玲, 马超群
    2024, 26(1):  141-15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1
    摘要 ( )   PDF (69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强大,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论文从土地利用视角,运用固碳速率法分别对200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及固碳价值进行估算,并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西省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森林固碳量增长最为显著,是对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增量贡献最大的类型;2)陕西省县域森林、草地的固碳量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森林固碳热点区集中在秦岭山区,草地固碳热点区集中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冷点区都集中在关中平原中部地区;3)陕南秦巴山区是陕西省固碳能力最强的区域,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则是固碳量增加最多的区域,各地级市中除西安市固碳能力下降外,其余城市固碳量均实现了增加,其中延安和榆林是增长最快的两个城市;4)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价值最高的前5位城市依次是汉中、延安、安康、宝鸡和商洛,总计占全省固碳价值总量的78.33%。
    基于多利益主体的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演化博弈分析
    刘林玲, 刘红琴, 谭丽峰
    2024, 26(1):  154-16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26.001
    摘要 ( )   PDF (13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端气候的频发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调水工程是一项缓解区域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民生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生态补偿是跨流域调水工程可持续开展的必要保障。论文以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为例,就其生态补偿现状和问题涉及的各利益主体,结合演化博弈理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构建博弈模型,进行流域多利益主体博弈分析。研究发现:1)宏观层面上,调水区与受水区的自发博弈无法到达生态的均衡演化,需要引入上级反馈机制加以干预,反馈投诉成本、投诉补贴金额以及调水区的预期估值与实现生态补偿均衡有直接的关系;2)微观层面上,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演化博弈受到治理费用、政府补贴与惩罚力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3)从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仿真分析中得出该项补偿工程呈现出牛栏江保护、滇池不补偿、上级部门不监管的演化趋势,其中滇池的策略选择受到滇池补偿费用和投诉补偿的影响,上级部门的策略选择受到对滇池的惩罚金额和上级部门付出成本的影响。因此提出,在调水工程的生态补偿中,应当拓宽筹资渠道、完善反馈投诉体系、引入政府监督和管控,促进调水工程的可持续开展。

    基于STIRPAT模型的黑龙江省工业碳排放情景分析与峰值预测
    何乐天, 杨泳琪, 李蓉, 等
    2024, 26(1):  162-17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2.003
    摘要 ( )   PDF (13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进行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研究,对实现黑龙江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IPCC准则测算黑龙江省历年工业碳排放量,基于拓展STIRPAT模型,从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3个方面,确定人均生产总值的平方、人口规模、工业总产值、工业能源消耗、能耗效率、能源结构6个自变量,借助岭回归方法消除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建立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然后,从经济发展、人口规模、能源消耗、能耗效率4个方面分析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并结合宏观政策,分别对自变量进行变量涨幅确定,对2020—2050年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设定基准情景、低碳情景、高能耗情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发现:1)黑龙江省工业低碳发展面临化石能源需求大、能源转化效率不足的问题,在影响工业碳排放的6个变量中,人均生产总值的平方、工业总产值、工业能源消耗、能源结构对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起到促进作用,人口规模、能耗效率对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其中工业能源消耗正向促进作用最为显著;2)黑龙江省工业碳排放量在各情景下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演变趋势,而在峰值出现的时间及高度上有所差异,低碳情景、基准情景、高能耗情景下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达峰时间分别为2030年、2035年和2045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7 135万t、8 997万t、12 368万t。对此提出加大工业能源结构调整力度,重视能源转化技术升级,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等建议。
    山西省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时空分析及优化策略
    梁荆花
    2024, 26(1):  173-18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3
    摘要 ( )   PDF (15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省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对地区碳排放总量以及各地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地区制定碳交易方案以及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应考虑的因素。文章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省际贸易隐含碳分析框架,并基于中国2012年、201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对山西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碳转移责任分担测算方法计算了山西省在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中应当承担的碳排放责任,最后通过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了山西省际贸易中影响隐含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2—2017年,山西省隐含碳排放净调出量增加了1.249万t,山西省隐含碳净调出省份数量从28个下降到25个,隐含碳净调出量较少的省份仍然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2)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示规模效应是导致山西省隐含碳调出和调入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山西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政策建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