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4-20
    非主题来稿选登
    双核型城市群中心城市与港口城市协同发展研究——以我国东部双核型城市群为例
    王赞, 狄乾斌
    2021, 23(2):  1-1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01125.003
    摘要 ( )   PDF(mobile) (2064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核型城市群是我国城市群构建发展中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借鉴协同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构建双核型城市群复合系统,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运用2011—2017年面板数据,以我国东部4个双核型城市群为案例,测度各城市群中心城市子系统有序度、港口城市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为此类城市群协同发展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1)4个双核型城市群复合系统协同度皆呈现增长趋势,在统计期末进入良好的协同发展状态,并表现出“高低低高”的特点;2)中心城市子系统和港口城市子系统有序度表现出同步增长态势;3)各中心城市子系统经历了一个无序发展到有序协同的历程,有序度不断提升,但有序度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2011—2017年北方中心城市有序度提升势头整体优于南方中心城市;4)各港口城市子系统有序度的提高在统计期期末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高低低高”态势,总体状况不及中心城市子系统。

    基于EKC的工业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驱动因素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胡兰, 黄和平
    2021, 23(2):  11-2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01125.005
    摘要 ( )   PDF(mobile) (2223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经济发展与工业生产所引起的环境压力问题能准确认识当前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对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防污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模型(EKC)和LMDI分解法,以湖南省为例,选取2000—2018年湖南省人均GDP作为经济指标,工业固废、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产生量作为环境污染指标,对其工业污染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从工业清洁技术效应、工业能源效率效益、工业生产结构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人口规模效应5个维度对工业污染物产生量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湖南省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产生量与人均GDP呈倒“N”型关系,工业固废、工业烟(粉)尘产生量与人均GDP呈倒“U”型关系,且各曲线均已超过拐点,湖南省经济发展与由工业生产引起的环境压力问题不断得到改善,并有延续这种改善的趋势;2)工业清洁技术效应和工业能源效率效应对工业污染物产生量有负的抑制作用,工业结构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对工业污染物产生量有正的驱动作用,其中经济规模效应是促进工业污染物产生量的最主要因素。最后从减少工业污染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中国OFDI对湄公河流域五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理研究
    黄德春, 胡一锞, 冯同祖, 等
    2021, 23(2):  23-3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01125.009
    摘要 ( )   PDF(mobile) (1302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OFDI对湄公河流域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OFDI对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影响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并建立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数理模型,利用2008—2018年中国对湄公河流域五国直接投资存量和相应的经济指标,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探讨中国OFDI对湄公河流域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OFDI整体上推动了湄公河流域五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且2008—2018年推动国家产业升级指数年均增长7.31个单位;中国OFDI通过技术溢出、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3种效应推动了湄公河流域国家的产业升级,且相对于技术溢出效应和生产要素供给效应,生产率效应是中国OFDI推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的最重要渠道。在“澜湄合作”背景下,强调中国OFDI对湄公河国家的积极影响,坚持鼓励性投资政策并加强政策引导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共建澜湄命运共同体。 

    民营资本进入对中国能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分析
    郑明贵, 赖一鸣
    2021, 23(2):  31-3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01125.008
    摘要 ( )   PDF(mobile) (1210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新36条”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能源领域政策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选取2014—2018年中国能源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测算中国能源上市企业的经营效率,以民营资本占比测量民营资本进入程度,建立Tobit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民营资本进入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同时考察这种影响是否会随能源企业规模变化而发生结构性变化。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中国能源上市企业的经营效率普遍不高,民营资本占比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影响;2)存在企业规模的门槛效应,门槛值为805.44亿元,当企业总资产小于805.44亿元时,民营资本占比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影响不显著,当企业总资产大于805.44亿元时,民营资本占比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3)人力资本、总资产周转率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规模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黑龙江省工业企业能源效率测算及区域差异研究
    林向义, 牛艺, 罗洪云, 等
    2021, 23(2):  39-4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01125.001
    摘要 ( )   PDF(mobile) (1976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推动黑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寻求节能减排潜力,并提升能源效率,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测算黑龙江省工业企业能源效率。以黑龙江省13个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18年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和评价考虑环境因素的黑龙江省工业能源效率。研究结果显示:2013—2018年黑龙江省工业能源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进步起到较大提升作用;分区域来看,黑龙江省区域工业能源效率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相对较差;对全要素变化指数分解可知,技术效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冗余值测度黑龙江省工业各投入要素的节约潜力,并依据废水和空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冗余值为黑龙江省工业制定减排目标提供参考。

    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朱智洺, 马哲
    2021, 23(2):  48-6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01125.004
    摘要 ( )   PDF(mobile) (115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关键在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除了依靠国内自主研发之外,通过对外开放实现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也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选取17个国家地区作为我国的技术外溢国,以绿色专利申请作为绿色技术创新指标,利用2007—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构造的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省区环境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本地区的环境技术创新与地理相近地区的环境技术创新密切相关;进口贸易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对所在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双向FDI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具有负向作用;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且OFDI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与国内研发资本存量的交互作用显著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中心城市为例
    华坚, 朱文静, 黄媛媛
    2021, 23(2):  61-7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01125.006
    摘要 ( )   PDF(mobile) (1464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及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本文以2010—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中心城市为研究样本,借助GMM估计模型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同时考虑影响因素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单一产业集聚会促进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2)协同集聚比单一产业集聚的促进效果更明显,控制变量中,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环境规制水平、利用外资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在不同集聚状态下对绿色发展效率形成差异影响;3)在协同集聚下,人力资本水平和利用外资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具有门槛效应。跨越门槛后协同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效果更加突出。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给出针对性建议。

    火电工业用水定额提标的节水效果评价
    李佳雯, 张超
    2021, 23(2):  73-8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01223.001
    摘要 ( )   PDF(mobile) (2434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力发电是我国第二大用水部门,火电工业的快速扩张加剧水资源压力。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实施用水定额提标是促进火电工业节水的重要政策措施。基于全国火电机组能效水平对标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评价燃煤火电机组单位发电用水强度及其影响因素,估算落实最新版火电工业用水定额(水节约〔2019〕373号文)的预期节水量。结果表明:新版用水定额中的通用值对推动现有燃煤电厂节水改造作用较弱,假定所有机组均满足通用值标准,2020年可实现节水总量1.22亿m3,假定水资源稀缺的三北区域达到用水定额领跑值、其他区域达到先进值,节水总量提升至8.23亿m3;从各类技术的贡献来看,差异化情景下循环冷却、直流冷却和空气冷却机组的节水量分别占58.6%、18.7%和22.8%;从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和华北区域节水量均超过2亿m3,占全国总量的1/4左右,西北区域节水量为1.08亿m3,东北区域节水总量最小,为0.53亿m3。

    澜湄流域国家水资源取用策略选择及因素分析——以“老挝沙湾-泰国莫达汉”两主体博弈行为为例
    张长征, 湛娉婷
    2021, 23(2):  82-9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01125.007
    摘要 ( )   PDF(mobile) (6355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具有跨境河流属性的澜湄流域水资源取用过程中,澜湄合作机制立足于国际合作的政府高度,对于各流域主体的利益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流域各国在无统一监管机制下可能存在跨境河流水资源取用过度等不合理的问题,基于澜湄合作机制视角,以“老挝沙湾-泰国莫达汉”两主体博弈行为为例,从理论层面分析影响各博弈主体选择取用策略的因素,建立地方政府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对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和演化稳定策略进行分析,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研究,分析各参数变化对地方政府策略选择的影响及其影响效果。研究结果发现:澜湄合作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和惩罚额度、提高抽查结果反馈效率,都可以促使地方政府选择合理取用,且可由其设定的差别惩罚系数对博弈收敛周期具有“催化作用”;对地方政府而言,降低开发成本、增强效果收益、高度重视选择不合理取用带来的损失、受到来自博弈另一方的外部溢出效应减弱,都使其更偏向于在澜湄流域水资源的国际区域合作中选择合理取用策略。

    澳大利亚水权定价机制经验借鉴——基于墨累-达令流域水权交易数据实证分析
    罗冬梅, 陈艳萍, 朱瑾
    2021, 23(2):  93-9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01125.002
    摘要 ( )   PDF(mobile) (1380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我国水权交易体系逐渐成熟,但水权交易中的核心问题即水权交易定价机制尚未形成合理标准。为了给我国水权交易价格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探索合理的水权交易价格,研究水权交易市场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文借鉴澳大利亚水市场发展经验,选取2008年7月到2019年7月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流域的地表水水权交易价格数据进行研究。在构建两区制、三阶滞后的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墨累-达令流域的水权交易价格在不同区制下的波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当地水权交易价格存在高波动和低波动状态,两种状态持续时间大致相同,且价格波动行为具有惯性,波动状态的变化不仅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更和澳大利亚政府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通过MS-VAR模型计算水权交易价格的预测值为交易双方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政府应健全水权交易价格监督预警机制,保障水权交易价格的合理性。

    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效益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
    施羽, 张华, 于智涵
    2021, 23(2):  100-10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01125.010
    摘要 ( )   PDF(mobile) (1889KB) ( 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电动汽车在全生命周期是否仍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论文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纯电动汽车(BEV)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和GREET模型,对能源消耗及污染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并对比传统汽车(GICEV),以评价其环境效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两种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总能耗均低于传统汽车,PHEV和BEV相对于GICEV分别减少18.94%和24.27%,在车辆行驶阶段体现出明显的节能优势;2)相比于GICEV,两种电动汽车对CO2、NOx、CO和VOC的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BEV对CO和VOC的减排效果最好,分别减少了90.34%和44.39%,但SOx的排放量增至GICEV的2.57倍,综合来看,PHEV和BEV的环境影响负荷分别比GICEV下降了24.25%和40.72%;3)考虑负外部性时,电动汽车的纯经济成本更接近于真实成本,有利于减排;4)在未来我国能源结构得到优化的前提下,推广电动汽车的效益会更加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