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8-20
    非主题来稿选登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钢铁去产能政策的节能减排效应分析
    孙晓奇, 施青
    2022, 24(4):  1-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06
    摘要 ( )   PDF (34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我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和标准煤碳排放系数,根据政策参数设置不同的去产能情景,采用单一区域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不同情景下的直接和完全节能减排效应,以期为后续相关部门的政策效果评估提供实证支持。研究表明:1)在去产能2 500万t的情景下,可直接节约能源1 900万t标准煤,完全节约3 200万t标准煤消耗;在该情景下,可直接减少4 000万t的二氧化碳排放,完全减排6 837万t。2)在去产能3 750万t的情景下,直接节能2 856万t左右标准煤,完全节能量达4 815万t;在该情景下,可直接减少约6 084万t二氧化碳排放,完全减排量达1.03亿t。3)在去产能1亿t的情景下,直接节能量达7 600万t标准煤,占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1.94%,完全节能量1.28亿t标准煤,占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328%;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2亿t,完全减排量高达2.73亿t。4)在去除产能1.5亿t的目标下,直接节能量为1.14亿t标准煤,完全节能量为1.93亿t标准煤,占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4.93%;该情景下,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3亿t,完全减排量达4.10亿t。钢铁产业去产能政策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应,完全节能减排效应远大于直接节能减排效应,去除过剩产能可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实质性贡献。但是,钢铁产业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产业,牵扯到上下游的大量就业,因此在去产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就业因素,有序去除过剩产能。本文的研究不足是未考虑去产能过程中能效提高带来的缩减效果和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减排效应,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
    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演化对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赵红梅, 张岩
    2022, 24(4):  9-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606.002
    摘要 ( )   PDF (46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群网络不仅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产物,也是创新主体间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群网络的动态演化已成为加速资源型城市之间创新资源高效流通,促进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构建资源型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模型,深入探讨资源型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发展特征以及演化趋势,为优化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促进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以2009—2018年哈长城市群11个中心城市为研究样本,借助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构建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对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哈长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呈逐渐增长趋势,但哈长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现阶段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网络密度不高;城市群网络中心性呈现出极化特征,个别城市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中小团体现象突出。城市群网络点入度和点出度分别在1%和5%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能力,但结构洞指数与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之间无相关关系。哈长城市群需要优化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增强哈尔滨市、长春市两大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增长极带动作用,促使区域内形成复杂的网络;加快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内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可达性,建立跨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增强各节点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合作联系,进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提高。
    光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财务杠杆和股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肖煜, 龚桂英
    2022, 24(4):  21-2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307.001
    摘要 ( )   PDF (12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分析我国光伏企业研发创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将财务杠杆纳入模型中,进一步研究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研发投入强度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为光伏企业制定研发投入战略和绩效提升计划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参考。选取2016—2020年沪深A股100家光伏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采用随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光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自变量,以企业绩效为因变量,揭示财务杠杆和股权性质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强度与光伏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即在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时,增加投入可以正向促进企业绩效,但这种促进作用会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而降低,并逐渐演变为负向影响;财务杠杆在其中起负向调节的作用,随着财务杠杆系数的升高,二者关系被削弱;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均呈显著倒“U”型关系,这种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合理的研发投入强度对光伏企业绩效增长有重要影响,而影响程度与企业资金配置有关, 因此企业在考虑投入研发时应从总体战略出发,根据当前的投入产出和资金运转情况制定合适的研发投入战略。非国有企业遵循市场化运作,其激励机制较为完善,适当在国有企业中注入非国有股份,可以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绩效。
    基于LMDI-Attribution的江苏省水足迹效率变化驱动力分析
    姜翔程, 王睿
    2022, 24(4):  30-4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10.001
    摘要 ( )   PDF (30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中,江苏省水足迹总量和人均量最大,缺水程度最严重,较低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制约了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水足迹视角,聚焦江苏省水足迹效率变化,分析水足迹效率变化的驱动因素和大小,为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基于2010—2019年江苏省水足迹计算结果,扩展Kaya恒等式构造出驱动水足迹效率变化的实际用水效率、水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和水足迹结构3个因素,借助LMDI-Attribution模型计算各因素驱动力大小,并得到三大用水部门的具体贡献度。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江苏省水足迹效率增长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32.78元/m3增加到2019年的88.91元/m3,增幅为171.25%,其中实际用水效率为水足迹效率变化的最大驱动力,贡献了167%,其次为技术水平,贡献了26.15%;由于农业部门水足迹占比增大,水足迹结构对变化的影响为-21.67%;从用水部门来看,工业部门和生活部门的实际用水效率是最关键的驱动力,分别为91.19%和75.07%,农业部门仅为0.73%;技术水平驱动力中贡献最大的为生活部门的21.40%,其次为工业部门的4.79%,而农业部门为-0.04%;水足迹结构驱动力中仅农业部门是正向的,为0.06%,生活部门为-2.13%,工业部门为-19.60%。建议江苏省建立健全节水型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降低农业部门水足迹所占比例,保持各用水部门灰水足迹的下降趋势,限制高污染企业的投资建设,支持绿色企业的发展;刺激省内消费需求,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
    长江经济带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与空间格局研究
    张云宁, 朱红艳, 欧阳红祥, 等
    2022, 24(4):  42-5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331.001
    摘要 ( )   PDF (37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也至关重要。在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因素分解结构法与主客观赋权法,从自然与社会资源的角度建立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协调指数(可持续发展趋势)构建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空间格局, 以期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根据测评结果,使用ArcGIS的空间统计功能,从差异性角度,将发展水平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较低水平与低水平4类,将发展协调度分为高协调、中等协调与低协调3类。从自相关性角度,分析全局与局域层面的聚集分散特征,并根据资源配置与发展情况分析原因。研究表明:1)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不均衡,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差异特征,各子系统特征各异;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协调性整体上呈“中高西低”的特征。2)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全局与局域聚集分散特征。生态环境与经济生产系统的空间聚集性最强,社会文化系统空间分散性最强;可持续发展高水平热点集中区位于长三角地区,低水平冷点集中区在云南、贵州地区。最后从有序开展经济生产活动、加强环境与文化建设、统筹兼顾地区发展3个方面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建议。
    设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影响因素——基于76个样本城市的定性比较分析
    沈泓成, 罗婷
    2022, 24(4):  55-6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10.002
    摘要 ( )   PDF (17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我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48个设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28个未设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样本城市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设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影响因素和模式。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设立受地方通风系数、工业基础、政府执行力、交通条件和环境规制强度等要素共同影响。较高的空气流通系数和发达的物流交通是设立示范基地的核心条件;良好的工业制造业基础由于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提供稳定的、可回收利用且有经济环境价值的再生废料,因此在设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低区域消费是设立示范基地的必要条件;政府的政策因素在设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当工业制造业基础和交通基础条件缺失时,政府的产业规划和有效引导起到积极作用。空气流通系数的高低和环境规制的强弱是我国城市在控制污染物排放和降低污染时需要考虑的互补条件。严格的政府环境规制则对于空气流通系数较低的内陆省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设立起到关键作用。政府主导型设立模式主要关注政府政策因素和空气流通系数对设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支撑作用;要素驱动型设立模式强调工业基础和交通条件对设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影响。
    补贴退坡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基于市场预期调节视角
    刘素荣, 谢笑潇, 霍江林
    2022, 24(4):  65-7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22.001
    摘要 ( )   PDF (11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补贴与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补贴有序退坡表明新能源产业正处在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阶段,在补贴退坡和创新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企业必然转向市场以谋求新的融资机会,保证稳定的研发投资。以2010—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新能源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政府补贴退坡政策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探讨市场预期在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政府补贴退坡后比退坡前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效应更加显著;不同类型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效果存在差异,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作用较小,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作用显著;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贴在市场预期的调节下会不断递减甚至会抑制研发投资,但随着市场预期的向好,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资的综合激励效应将不断增强。因此,政府补贴稳步退坡、补贴政策从“普惠制”向“扶优扶强”转变、及时调整政府补贴类别和力度、建立多角度的补贴机制有助于新能源企业增加研发投资。面对补贴退坡的政策调整,新能源企业要及时跟踪市场变化,提高企业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拓展多元融资渠道,构建政府补贴与市场对新能源企业研发创新的协同驱动机制。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BM-Malmquist-Tobit模型
    俞蕾, 杨高升
    2022, 24(4):  77-8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328.001
    摘要 ( )   PDF (29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09—2018年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BM-Malmquist方法评价各省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及其变化情况,并通过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全国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0.707下降至0.704,且区域间存在差异,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研究期末仅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效率值为1。2)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技术进步缓慢是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关键原因。3)地区经济状况和农田水利投资结构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率有正向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3.02和2.19,地区经济发展越好,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比例越大,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率越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例和农村居民文盲率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率有负向影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例高、文盲率高的地区,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投入意愿低,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率也相应较低。通过替换因变量、补充遗漏变量、子样本回归和滞后变量回归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认为回归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增大农田水利设施财政投资力度、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针对性、优化农村基层组织、鼓励农民参与等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基于SD模型的长春市城市经济-社会-土地利用系统动态模拟研究
    高心雨, 董会和, 高禄年, 等
    2022, 24(4):  90-10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18.001
    摘要 ( )   PDF (60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以经济、人口、住房、环境、公共管理为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要素,构建因果回路图与流量存量图,并对2004—2018年的模拟结果进行历史值检验,对2019—2033年城市系统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未来长春市城市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状况将继续存在,2018—2033年人均建成区面积增长47.9%,2033年人口总量(仅中心市区)将达448.392万人。人口流动对教育资源较为敏感,对工业规模增长与医疗资源投入敏感性较差。2033年长春市城市用地结构中住宅比例将会扩大至32.88%,工业用地比例将不断缩小至18.33%,城市交通用地占比将呈现先增大后缩小趋势,公园绿地面积占比稳定在4.33%。在“增加教育支出”和“增加工业增长值比率”情景下,人均建成区面积比自然状态模拟的数值低,分别减少了5.47%和3.97%,即对城市人地矛盾起缓解作用;在“增加工业人口比例”和“增加住房增长率”情景下,人均建成区面积比自然状态模拟的数值高,分别增加了3.96%和0.84%,不能改变人口城市化速度慢于土地城市化速度的现状。可通过合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降低居住成本、稳定城市人口、吸引人才,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土地利用之间的平衡。
    “流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研究——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王梓又, 潘雨红
    2022, 24(4):  103-11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0.002
    摘要 ( )   PDF (46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构建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布局的客观需要和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需求,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圈建设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层级。为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区域一体化及区域多层级协调发展,将流动的生产资源与城市空间结构相结合,基于人流、信息流、技术流、经济流四大流动资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点、线、面3个维度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圈内部呈现以成都、重庆为双核心的结构,区域间相互作用,城市中心性整体表现出内部优于外部的空间特征,核心城市对外围城市未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圈内城市链接多表现出高度不对称性,链接对称地区主要集中在成渝中轴地区,城市间的联系有待加强,经济圈外围城市与外界联系较少;区域内部小团体现象明显,团体间联系密度存在差异,整体来看城市集群格局尚未形成,跨省域、跨地区的联系不够,成渝双城经济圈主要是西侧地区围绕成都发展。最后,为构建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及区域多层级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建议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构建多领域的跨区域共享协作通道;加强中部地区发展动力,提高外围城市的资源吸收能力;注重经济圈内城市交通建设及信息融合发展,突出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和外溢属性,促进城市间技术交流与经济融合。
    人力资本、资源集聚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王芳琴
    2022, 24(4):  113-12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3.001
    摘要 ( )   PDF (11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泰尔指数和第三产业相对比重刻画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和高级化水平,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揭示异质性人力资本、资源集聚及二者交叉耦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分析其地区差异的原因,以期为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高级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影响因素,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贡献为15.31%;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分别为46.93%和28.99%;初级、中级人力资本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中介变量,高级人力资本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力为72.99%),中级人力资本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力为75.77%);制造业资源集聚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推动作用分别为90.73%和80.59%,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集聚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贡献分别为89%和82.68%。因此,在东部区域,应借助高级人力资本积累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吸引集聚,同时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化人力资本结构,通过二者的循环因果互动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在中西部区域,中高级人力资本和制造业集聚的“双翼驱动”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核心动力,在制造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应侧重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并引导二者协同发展,重视制造业集聚与人力资本之间的互动和匹配。
    环境规制对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
    李金晶, 李君, 陈长瑶, 等
    2022, 24(4):  124-13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0.001
    摘要 ( )   PDF (11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厘清西南地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新时期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构建环境规制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计算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的环境规制强度,然后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影响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和环境规制对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路径,用门槛模型测度西南地区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最后采用替代变量的方法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大体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贸易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对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还未显现;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呈正“U”型曲线关系,环境规制通过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3个路径对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很小;西南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的适度范围为0.67~1.56。因此,建议继续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合理确定地区环境规制的力度,建立环境规制实施效果的评估机构,掌握环境规制的效果。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于亚娜, 岳金桂
    2022, 24(4):  133-14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22.002
    摘要 ( )   PDF (16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测算2004—2018年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41个地级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程度,分析其分布特征,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空间基尼系数测算结果来看,商务服务业集聚度最高,2004—201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指数为0.04~0.06,总体呈“U”型变化趋势。从区位熵测算结果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有不足1/3的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熵大于1,呈现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南京和合肥为副中心的“一主三副”的集中态势,而其他城市的集聚程度较低。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一定的行业异质性:金融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的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均有虹吸效应;科技服务业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小。总体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行业和区域差异,应当注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各类行业的均衡、健康发展,避免出现行业单一化;同时也需要加快相对落后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优化其空间集聚,从而缩小核心城市和偏远城市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二手电力物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李杨, 黄晓明, 林明晖, 等
    2022, 24(4):  145-14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29.001
    摘要 ( )   PDF (16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手电力物资是指经过首次使用后的电力设备等物资,或由于不可抗拒等因素造成的可出售或修复后仍具备使用价值的物资。二手电力物资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二手电力物资管理,合理利用现有的物资资源,针对电力企业目前二手电力物资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传统二手电力物资价值评估方法忽略了对新材料价格波动的考虑,导致传统评估结果出现较大误差的问题,提出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二手电力物资价值评估。首先采用线性函数计算电力物资的价格,构建特征价格模型,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估二手电力物资价值,并设计二手电力物资价值评估流程,再利用二手电力物资价值的影响因素与历史交易价格的相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确定不同因素与价格的关系,确定主成分个数,进而建立主要影响因素的回归预测模型,最后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将二手电力物资影响因素进行时序排序,完成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二手电力物资价值评估。为验证所研究的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二手电力物资价值评估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仿真实验,并将传统的评估方法与所研究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效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研究方法的评估准确度为95%左右,明显高于现有方法的准确度;该方法在各类评估项目中其耗时均较短,且始终低于3 min,最低评估时间可低至1 min,说明所提方法的应用效果非常理想。
    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时空分异及减排策略
    陆佳勤, 甘信华
    2022, 24(4):  150-15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01.001
    摘要 ( )   PDF (37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工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制定碳减排策略、促进工业低碳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0—2019年江苏省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焦炭、天然气、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等主要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13个地级市工业碳排放量,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工业碳排放时空分布图;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并利用Geoda软件计算工业碳排放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为测度工业碳排放局部空间聚类情况,利用Geoda软件绘制LISA聚类图;采用空间重心模型画出2010—2019年碳排放重心转移轨迹图,对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1)10年间,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单位工业生产总值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明显,碳减排效果显著;2)工业碳排放各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较高值区和较低值区占主体,且南北差异大,总体上呈南高北低,因此各市在制定碳减排措施时应避免“一刀切”,将苏南地区作为碳减排重点控制区域;3)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碳排放在空间上呈现聚集性,苏南地区为高-高聚集区,苏北地区(徐州市除外)为低-低聚集区,大部分市域工业碳排放局部空间集聚性不显著;4)碳排放重心整体变化不大,10年间重心点均位于扬州市内,表明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南高北低的局面未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