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2-20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循环经济牵引黄石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
    方月梅, 张晓玲
    2011, 13(6):  1-5. 
    摘要 ( )   PDF (12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石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无法回避转型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重要出路。黄石必须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四大体系;着力打造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培育10户骨干企业、建设3个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建设3个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初步筛选一批重点项目和支撑技术,构建有黄石特色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领黄石成功转型,促进黄石经济、社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综述
    胡礼梅
    2011, 13(6):  6-10. 
    摘要 ( )   PDF (12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的出现,国内资源型城市开始了以转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艰难探索。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类,得出结论: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体系以及资源型城市规划4个方面,研究角度多为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虽然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当前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但是仍然存在研究角度局限性及前瞻性不足的问题。在今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应更加注重从综合学科的角度来创新性地认识和解决问题,预测资源型城市转型将遇到的难题,提出对策,未雨绸缪,促进城市的顺利转型。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高天明, 沈 镭, 刘粤湘, 姜蓉蓉
    2011, 13(6):  11-18. 
    摘要 ( )   PDF (15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十六大”提出资源型城市转型以来,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概述了国内学者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得到学者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总体变化的研究较少。应用产业结构变化率,研究了资源型产业结构变化特征;应用产业结构偏离度,研究了产业结构协调性;偏离—份额分析了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通过以上分析方法得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JP2〗构变动幅度强于全国,个体变动差异明显;产业协调性优于全国,但需要协调的产业不同;10年(1999—2008年)来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由产业结构转移份额和全国增长份额贡献,区域竞争力份额有待提高;全国增长份额在东—中—西部资源型城市中表现出“3—2—1”的倍数递减效应;产业结构转移份额是引起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第二产业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资源型城市区域竞争力有待提高,急需注重竞争力的培育;注重朝阳产业培育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均较快,产业结构调整不力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缓慢。

    资源战略
    发达国家节能减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及其启示
    黄德林, 陈宏波, 杨英云
    2011, 13(6):  19-23. 
    摘要 ( )   PDF (12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社会各种主体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公众的有序参与。发达国家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在系统总结发达国家节能减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公众参与与政府治理的关系、培育生态公民、建立完备的体制机制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节能减排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协调互补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构建
    王亚华, 张小林, 孙在宏, 袁 源, 卢宜迅
    2011, 13(6):  24-29. 
    摘要 ( )   PDF (15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生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现行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缺乏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灵活性,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均遭遇不同困境。研究结合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土地资源禀赋特点及其供需矛盾,以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为抓手,从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两个层面,系统构建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协调互补的规划模式:一方面从协调区域之间土地供需关系入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区域协调互补的指标调剂机制;另一方面,从各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入手,加大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力度,以产业升级带动用地结构优化,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该模式可在整个国土空间上实现资源更有效率的配置,推动发展方式与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地区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法制建设现实困境与对策
    张兴, 王凌云
    2011, 13(6):  30-33. 
    摘要 ( )   PDF (12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矿产资源开采强度不断加大和需求量日趋增加,自然环境干扰的范围日益扩大。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过大,矛盾越来越突出,在矿产资源保障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如何寻求合适的平衡点已迫在眉睫。试从立法、执法、司法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和研究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中法制建设的现实困境,进而从加强法规宣传、健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的环境立法、执法力度、环境司法制度及资源开发管理模式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客观实际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以通过这些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为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监督管理提供“指标”,为实际操作提供“指南”。

    矿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分析
    温靓靓, 白中科, 周伟
    2011, 13(6):  34-38. 
    摘要 ( )   PDF (12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当前我国土地利用的严峻形势以及矿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的重要性,根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对矿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对矿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包括矿区土地利用粗放、矿山开采破坏大量土地资源以及土地复垦成效有待提高等)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进一步探讨了促进矿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发展途径,即:1)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保证持续发展;2)科学规划,合理调控,杜绝土地浪费;3)强化复垦,恢复生态,实现土地循环;4)讲究节约,注重效率,促进集约利用。

    资源评价
    中国省域建设占用耕地时空特征及空间弹性分析
    陆汝成, 黄贤金
    2011, 13(6):  39-44. 
    摘要 ( )   PDF (24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中国省域建设占用耕地时序变化特征分析了解到,1999年以来,中国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呈现波动变化态势,变化规律不明显。通过对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特征分析表明,1999—2007年中国建设占用耕地均值的空间分布集聚明显,中高值区集聚分布于中国的东南部,低值区集聚分布于中国的西北部。融合弹性分析原理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增加基于邻近概念的空间加权矩阵,通过构建双变量空间弹性模型,探讨单位建设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GDP双变量对中国省域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弹性分析表明,1999—2007年建设占用耕地对单位建设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提高,而对人均GDP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降低。近年来单位建设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对建设占用耕地变化的贡献率大。

    山西省蒲县耕地需求量预测研究
    张婷, 袁春, 钱铭杰, 袁涛
    2011, 13(6):  45-50. 
    摘要 ( )   PDF (12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耕地保有量是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调控指标,做好耕地需求总量的预测工作,对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前人预测方法,在方法学综合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蒲县实际,采用基于粮食安全、趋势外推、单因素驱动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和部门需求预测法5种方法,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以山西省蒲县为例,对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在比较分析各预测方法优劣势的基础上,论证了各方法测算结果的科学合理性,最终确定蒲县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为蒲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有量指标确定和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古生物类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定量分析——以内蒙古宁城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郭婧, 田明中, 刘斯文
    2011, 13(6):  51-56. 
    摘要 ( )   PDF (17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以古生物化石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古生物类地质公园,国内已拥有20多座,该类地质公园由于资源的特殊性和稀有性使其具有极高的价值。与其他地貌景观为主要地质遗迹类型的地质公园相比,古生物类地质公园虽然缺少景观美,但是其自身的价值也吸引了广大的游客。对古生物类地质公园进行科学的资源评价,对该类地质公园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蒙古宁城国家地质公园以道虎沟古生物化石、热水温泉、第四纪冰川遗迹、花岗岩地貌和其他辅助类旅游资源等为主要地质遗迹类型,是国内典型的古生物类地质公园。以内蒙古宁城国家地质公园为例,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对各种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具体的计算,得出宁城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的定量评价结果。从评价结果分析,该地地质遗迹资源可分为3个级别,并且依照该评价结果,可为宁城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开发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系统平衡的成都市耕地保有量预测
    刘倩, 冉瑞平
    2011, 13(6):  57-61. 
    摘要 ( )   PDF (12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大,耕地减少不可避免,耕地保有量预测为耕地保护提供依据。尝试以成都市2009年为基期,建立了3种人口预测模型,预测出成都市2015年和2020年人口规模。在综合分析四川省人口、粮食单产、复种指数、粮作比等因素的基础上,运用耕地需求量预测模型,预测出成都市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有量水平。预测结果表明,人口的迁移增长已成为成都市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202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3 069万人,耕地保有量为323 458 hm2,和2020年耕地面积的预测结果相差33 019 hm2。如果按现在的耕地占有速度,2020年将达不到预测的耕地保有面积。根据分析,应该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及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提高粮食单产量。

    基于均方差分析法的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郭艳红
    2011, 13(6):  62-66. 
    摘要 ( )   PDF (12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先介绍了北京市城市发展概况,并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4个方面构筑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分析法, 对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4—2008年,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和生态承载力不断上升,并且人口承载力处于高承载状态;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不断下降,承载能力较低;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是持续上升,处于较高的承载状态;综合各单项承载力评价,北京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2008年承载能力为较高级。最后,提出了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浅析新建矿山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张继栋, 白中科, 崔艳
    2011, 13(6):  67-69. 
    摘要 ( )   PDF (12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复垦规划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未来土地利用方向的决策过程,其前提是损毁土地的综合分析。由于土地作为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在不同投入以及治理方式下功能的差异性。所以,从时间角度考虑,评价时间基点不同,评价结果将大相径庭,评价过程须综合考虑损毁前、损毁后拟复垦土地自然属性以及社会经济条件。1)井工开采沉陷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点为农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其中,农用地适宜性评价重点考虑其原土地利用状态;2)排矸场、弃渣场土地适宜性评价在考虑其稳定性的前提下,多以经验以及类比法确定其适宜性方向;3)露天矿排土场适宜性评价的前提为确定其拟复垦土地的生态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宜性等级评价。

    资源管理
    城乡边缘带土地利用的路径、问题与对策
    龚兆先
    2011, 13(6):  70-73. 
    摘要 ( )   PDF (12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乡边缘带是城乡地域空间中的特殊地带,其土地利用过程动态具有独特性并产生特殊的影响和问题,需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城乡边缘地带土地利用过程、路径及其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显示,城乡边缘带存在多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过程路径,不同路径对未来城市型发展时的建设成本、特定地块所需的生态性及可耕性等产生相异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城乡边缘带土地利用中普遍存在闲置致使效益降低、方式频繁变换导致生态退化、粗放利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对此,提出并论述了城乡边缘带在向城市空间融合的进程中,相关土地利用过程优化所应采取的主要对策,包括向土地利用过程中谋求更大效益、追求路径最优化及分步逐量安排建设用地等。

    我国新一轮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热点问题研究
    陕亮, 徐培根, 王史堂, 史登峰, 屈红刚, 张文义, 许永中
    2011, 13(6):  74-78. 
    摘要 ( )   PDF (12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近年来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造成了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凸显矿产资源开发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能够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布局优化,提高勘查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改善矿山安全生产状况和生态环境,对调整矿产开发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简要回顾我国2005年矿产开发整顿规范和2006年整合工作基础上,对2009年部署开展的新一轮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中涌现出的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并开展研究,认为新一轮整合工作主要存在部分矿业权人不愿意参与整合、地方政府在整合工作中存在不规范做法、客观因素对整合工作造成不利影响3方面问题,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及对策
    赵洋, 鞠美庭, 沈镭
    2011, 13(6):  79-83. 
    摘要 ( )   PDF (14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产资源安全是指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稳定、持续、经济和足量地获得各种矿产,同时保障生态环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矿产资源在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激增,但是长期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使得本来紧张的矿产资源问题愈加严重。如果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上没有大的突破,在其管理上没有新的转变,矿产资源危机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将直接威胁到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通过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现状,指出战略矿产储备、资源综合利用及加快对外开发是构建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体系的基础。

    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驱动的地质调查工作分析
    张宇
    2011, 13(6):  84-89. 
    摘要 ( )   PDF (12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判定基础上,阐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经济特点,分析了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地质工作需求规律。通过总结国外工业化发展中后期的地质工作特点,提出了当前我国地质面临的资源约束长期存在等困难,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文章提出了我国在2020年前地质调查需求强劲,尤其是环境地质需求增加、基础地质工作要加大力度、矿产资源需求量持续增加、资源利用技术要不断提高、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不断扩大等意见。

    完善专业图书馆绩效考核机制的思考
    张小敏, 黄育群, 张小海
    2011, 13(6):  90-93. 
    摘要 ( )   PDF (12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绩效考核可激励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职工的素质和工作效能。通过对目前专业图书馆考核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结合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以公正公平为标准的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研究结果对于专业图书馆年终考核具有借鉴意义。

    资源调查
    我国旅游地学及其学科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郭福生, 张国庆, 姜伏伟, 姜勇彪, 叶张煌
    2011, 13(6):  94-100. 
    摘要 ( )   PDF (12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地学是运用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规划学、美学等知识,为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开发与保护工作服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旅游地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在中国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旅游地学的发展促进了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地质公园的建立。旅游地学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其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步乃至先行发展。对旅游地学发展意义,以及其学科专业建设对地学与旅游学发展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在国内外旅游地学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课程开设、教材内容与旅游地学教育层次等方面对目前我国旅游地学学科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旅游地学及其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对策。

    埃塞俄比亚金属矿产资源综述
    杨波涌, 鲍征宇, 董志成, Sisay Ayalew Amera, Yonas Bekele
    2011, 13(6):  101-105. 
    摘要 ( )   PDF (28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量查阅、深刻分析国内外中英文文献以及实地野外调查踏勘的基础上,对埃塞俄比亚国家的金属矿产资源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概述。研究表明,该国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和南部绿岩带。从前寒武纪到近代构造构成了埃塞俄比亚地质学的基础。其中低级变质火山沉积岩组合赋存了绝大多数经济矿床,包括金、铂族元素、镍、贱金属(Cu、Pb、Zn)、磷酸盐、铁等,并且其中生代沉积岩含有天然燃料矿产和一些金属矿产如孔雀石、锰矿石和含石膏矿物。分析发现埃塞俄比亚金属矿产资源具有良好的开采和开发前景,特别是金、铂等贵金属,镍等黑色金属,铜等有色金属,铌、钽等稀有金属,铀(钍)等放射性金属。

    山西铝土矿分散金属元素镓富集特征
    杨中华, 孙思磊, 孟建寅
    2011, 13(6):  106-109. 
    摘要 ( )   PDF (13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镓(Ga)是一种稀散元素,在铝土矿中广泛富集;山西铝土矿储量丰富,分布广泛。选取了山西省沁源县上务头铝土矿区、原平市石墙铝土矿区、吕梁市回龙铝土矿区和庞家庄铝土矿区以及太原市阳曲铝土矿区中含铝岩系为研究对象,系统测试了含铝岩系内铝土矿与粘土岩中元素Ga的含量,并确定了其富集特征与规律。五大矿区中元素Ga在铝土矿中的含量不高,仅在石墙矿区达到工业回收利用指标,元素Ga的含量从晋南到晋北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而五个矿区内粘土岩中Ga含量普遍较高,均达到了工业回收要求;粘土岩中元素Ga含量在空间上没有明显变化规律。

    天然气中汞的分布及其成因机制分析
    何伟, 汤达祯, 严启团, 许浩, 王海华, 林文姬
    2011, 13(6):  110-116. 
    摘要 ( )   PDF (15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然气中含汞十分普遍,部分天然气藏汞含量较高、变化范围大。天然气中汞的赋存对油气加工及自然环境有较大的危害。对国内外天然气中汞含量的数据统计显示,源岩母质类型决定汞含量,煤型气中汞含量普遍高于油型气汞含量;而部分含油气盆地油型气汞含量较高,这主要与深大断裂的发育、岩浆活动和深部地质过程有关。天然气中汞的成因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种成因,并且不同的成因机制决定天然气中汞含量的差异。

    资源经济
    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法律属性之辨
    闫海, 吴琼
    2011, 13(6):  117-121. 
    摘要 ( )   PDF (12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是以经营者的申请为前提,通过行政特许,取得对特定范围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利。特许经营是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作为自然资源权属结构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其法律属性的确认是核心问题。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本质为一种具有公法性质的私权。依据客体所体现的利益性质不同,私权可划分人身权和财产权,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符合财产权所具有的物质内容和经济价值,因此属于财产权。债权对于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有保护的功能,但是不能代替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的物权定位,以物权为中心,两种治理机制配套运用,有助于实现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的设立宗旨。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归属于用益物权,已经成为用益物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LUCC的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
    李偲, 李晓东, 海米提·依米提
    2011, 13(6):  122-127. 
    摘要 ( )   PDF (14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喀纳斯自然保护区1980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数据,在谢高地的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的基础上通过生物量修正,确定了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对保护区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变化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0年的37289亿元减少至2005年的36351亿元,维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保持土壤等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均呈现不同程度地降低,说明其生态环境趋向退化。为此应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维护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健康、安全,实现保护区的持续发展。

    中国区域CO2排放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陈青青, 龙志和
    2011, 13(6):  128-134. 
    摘要 ( )   PDF (1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区域CO2排放的增长趋势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精确测算了我国30个省份1997—2007年的CO2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研究我国区域CO2排放量的β收敛情况。通过对11年数据分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7年间,我国区域CO2排放不存在绝对收敛,但是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和保持能源消费结构之后,存在着条件收敛,收敛速度为1.04%。分时段来看:1997—2002年间,我国区域间CO2排放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区域CO2排放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收敛速度分别为2.49%和1.74%;2002—2007年间,我国区域CO2排放不存在空间相关性,也不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此外,经济增长速度和煤炭消费比重影响CO2排放量,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控制我国CO2排放的有效途径。

    新疆能源产业集群显性竞争力评价
    张娜娜, 孙慧, 刘媛媛
    2011, 13(6):  135-140. 
    摘要 ( )   PDF (14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基础,通过调查研究和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了产业集群显性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6.0软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出影响产业集群显性竞争力因素中的主成分,并以新疆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新疆2003—2007年统计数据为基础,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与新疆黑色能源相关的9个行业的显性竞争力进行测评,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新疆黑色能源产业集群中,石油相关产业显性竞争力较煤炭相关产业强,但由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新疆黑色能源产业集群整体显性竞争力不高。为了更好地实现新疆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进而向经济优势的转换,提出了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康新立, 潘健, 白中科
    2011, 13(6):  141-147. 
    摘要 ( )   PDF (15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相关部门也比较重视,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采用规范研究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比较国内外生态补偿相关方面的研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矿区,研究矿区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矿产开发的环境代价分为防护性支出、环境破坏损失和恢复治理成本3部分,并就矿区生态环境治理部门协同机制提出建议,初步形成补偿体系。在梳理我国有关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后,引入政策机制、保障机制,结合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最终形成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以广东乐从镇家具产业集群为例
    李可文, 冼尚德, 程小莲, 钟宁宁, 李边卓
    2011, 13(6):  148-156. 
    摘要 ( )   PDF (12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外循环经济领域专家学者认识并实践的基于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完全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受到经济发展环境、技术、道德水平等条件限制,经济上投入产出比率违背市场规律,使得绝大多数经济单位望而却步。以“3R”原则为框架,以组合赋权法为基础,根据广东乐从家具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和指标设置原则,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分析。分析发现,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形成的乐从镇家具产业循环经济模式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也无法完全实现“零排放”,但是其具备循环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操作性,不失为小城镇单一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无疑对未来若干年小城镇循环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资源市场
    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郭剑英, 熊明均
    2011, 13(6):  157-161. 
    摘要 ( )   PDF (13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市场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是科学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基础。以2000—2009年四川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入境旅游时空分布集中性、亲景度等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揭示了四川入境旅游市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入境旅游市场的季节集中指数在0.088~0.118之间,说明入境旅游市场年内分配很均匀,无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入境旅游市场中香港和日本的年际集中指数较低,而其他客源市场年际集中指数偏高。四川入境旅游市场地理集中指数不断降低,表明入境旅游市场分布趋于分散,入境旅游者的地区分布差异显著,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阿坝州,乐山市、遂宁市、资阳市和甘孜州成为入境旅游接待的新的增长极。入境旅游市场的亲景度总体趋于下降,表明四川入境旅游的竞争力在下降。

    圈层化城市近程旅游市场营销——基于可达性的无锡案例研究
    沈敏, 周永博
    2011, 13(6):  162-167. 
    摘要 ( )   PDF (16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进入性是旅游地开发的决定因素之一,对旅游地的开发适宜性和市场竞争力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旅游地与外界联系的交通便捷程度是旅游地可进入性研究的主要方面,旅游地可达性成为衡量旅游地可进入性的重要指标。结合无锡案例,采用ARCGIS 9.2和SPSS 16.0,对城市交通可达性的空间数据和城市旅游市场调研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在计算城市旅游客源地可达性水平的基础上,分析处于不同可达性区域的客源市场特征,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城市旅游市场营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