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6-20
    非主题来稿选登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的产业涵义
    周宏春
    2024, 26(3):  1-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606.001
    摘要 ( )   PDF (12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清洁高效利用战略研究
    聂超飞, 陈文会, 彭世垚, 等
    2024, 26(3):  6-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510.002
    摘要 ( )   PDF (50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集群化部署是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引擎。为了解决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碳排放强度大、碳减排成本高等问题,本文在收集整理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已投产及在建、拟建项目的产量或产能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二氧化碳捕集潜力计算模型,以及构建的现代煤化工CCUS项目源汇匹配模型,分别研究了我国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分布情况、碳排放量情况、CCUS项目的二氧化碳捕集潜力、CCUS项目的源汇匹配情况,以及CCUS项目的全流程成本。研究结果表明:1)当今,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已形成了以“三西(蒙西、陕西、山西)+宁夏”为核心,以新疆、青海2省(自治区)为补充,以东部沿海省份为外延的现代煤化工产业格局。2)在考虑了在建和拟建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后,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碳排放量呈现出了显著上升的趋势。截至2020年,我国在建的现代煤化工项目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预计为26 388万t,拟建的现代煤化工项目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预计为64 479万t。3)截至2020年,我国现代煤化工CCUS项目对二氧化碳的年捕集潜力为55 622万t,其中内蒙古、陕西、新疆、山西是我国现代煤化工CCUS项目碳捕集潜力最大的省份(自治区),二氧化碳年捕集潜力分别为14 873万t、9 988万t、8 088万t、4 000万t。4)在兼顾了二氧化碳捕集规模与管道运输经济性的省份(自治区)之中,内蒙古及陕西与鄂尔多斯盆地、山东与渤海湾盆地、新疆与鄂尔多斯盆地及准噶尔盆地、江苏及浙江与苏北盆地分别形成了良好的源汇匹配关系。5)从CCUS全流程成本和碳捕集潜力及源汇匹配关系的角度来看,陕西、山东、江苏、浙江4省是适合优先运用现代煤化工CCUS技术的省份。
    “双碳”背景下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研究
    朱智洺, 徐婕, 李红艳, 等
    2024, 26(3):  21-3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509.004
    摘要 ( )   PDF (14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复杂关系,促进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以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为了深入开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研究,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以及GM-ARIMA模型,来测度分析和揭示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及其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且还对2022—2026年我国各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做出了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均值与生态韧性均值都分别小于0.6和0.7,耦合协调度类型主要有勉强协调、濒临失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4种。2)从时序上看,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分别呈现出了波动上升、波动下降、持续下降、平稳不变4种不同的变化趋势。3)从空间上看,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且各省份的局部空间集聚模式都显现得相对平均。4)从预测结果上看,2022—2026年我国30个省份在情景2和情景3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值要明显高于情景1,说明降低碳排放强度不但可以有效防治对生态的破坏,而且还能够推动经济社会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双碳”目标下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范秋芳, 高梦琦, 刘浩旻
    2024, 26(3):  36-4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509.006
    摘要 ( )   PDF (12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厘清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本文将2002—2021年我国油气行业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运用逐步回归方法验证了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研发投入与碳排放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降低了碳排放比值,其影响系数为-1.913,表明通过加大油气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够显著降低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本文在运用替换被解释变量、替换解释变量,以及增加控制变量等方法开展进一步回归分析后发现,上述检验结果依然稳健。2)人均研发投入在固定资产投资与碳排放比值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值为24.7%。此外,油气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还显著降低了人均研发投入,而人均研发投入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则可以有效抑制碳排放比值。3)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是短期的且影响系数较小,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作用是长期的且影响系数较大。4)在我国油气行业的稳定增长时期与转型升级时期之内,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比值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油气行业的稳定增长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与碳排放比值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油气行业的转型升级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则显著抑制了碳排放比值。
    国内外“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的发展现状与热点分析
    李慧敏, 代博鑫, 李锋, 等
    2024, 26(3):  48-6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19.001
    摘要 ( )   PDF (90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今,为了缓解水、能源、粮食3种资源供需矛盾对国际社会造成的沉重压力,从而促使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探究成为了国际学术界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为了把握国内外“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的发展脉络,以便能够为未来的“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建议,本文决定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计量软件对以往的“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进行梳理,通过对该研究领域所涉及的文献数量、作者合作情况、国家合作情况等信息的可视化呈现,以突发关键词为重点,从时间维度角度来探究“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的发展概况与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2年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重视,论文发文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并且各研究国之间均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2)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治理、研究模型是以往研究文献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关键词,不但反映出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下,而且还拓宽了该纽带关系的研究范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3)2010—2022年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研究已经从纽带关系的内部机制拓展至纽带关系的外部环境,研究方法也由较多的定性分析转向了定量化的模拟预测分析。4)经关键词时间线演进趋势和突现强度分析表明,当前学术界对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研究已呈现出由初步探索向着纵深解析的转变,并且新的研究方法已被学术界广泛应用于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探索之中。
    中国家庭资源消费的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研究——基于“水-能源-粮食”系统视角
    程煜淞, 李雨融, 赵煜华
    2024, 26(3):  62-7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509.003
    摘要 ( )   PDF (40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氧化碳反弹效应是造成碳排放效率改进与碳排放量增长“相伴而行”的深层原因。为了进一步释放我国家庭资源消费的节能减排潜力,本文在探究家庭“水-能源-粮食”系统二氧化碳反弹效应(CRE)产生机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分别核算201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家庭用水消费、家庭能源消费、家庭粮食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再运用可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估算家庭“水-能源-粮食”系统的二氧化碳反弹效应,并且还分析了影响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20年我国家庭“水-能源-粮食”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30个省份之间呈现出了异质性特征。具体而言,2015—2020年我国各省份家庭用水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变化比较平稳,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家庭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出了上升趋势;家庭粮食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大多省份呈现出了持平状态或者下降趋势。2)2015—2020年我国各省份家庭“水-能源-粮食”系统的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类型有回火效应、部分反弹效应、超级节能效应3种,其中家庭用水消费的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的主要类型为部分反弹效应和超级节能效应,家庭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的主要类型为部分反弹效应,家庭粮食消费的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的主要类型为超级节能效应。3)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家庭规模是影响我国各省份家庭“水-能源-粮食”系统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的主要因素。我国各省份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与家庭用水消费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而家庭规模则与家庭能源消费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分析
    陈笑雨, 田凤雅, 蔡俊, 等
    2024, 26(3):  78-8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510.003
    摘要 ( )   PDF (31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在我国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时空演变情况,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体系,并选取2006—2020年安徽省相关指标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把产业结构协调、技术进步协调、内外发展协调均纳入进环境因素,借此从时空2个维度对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安徽省非DEA有效设区市的城市建设用地投入及其产出指标进行投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上看,2006—2020年安徽省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但上升趋势逐渐减缓,该省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的均值为1.023,技术进步是提升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主要驱动力量。2)从空间维度上看,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高水平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主要沿着西北—东南城市带(淮北-淮南-合肥-铜陵)与西南-东北城市带(六安-滁州)大致成十字状对称布局,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高水平利用效率还会沿着西北—东南、西南-东北2条轴线呈十字状向外扩散,其中在皖北地区主要以淮北、淮南2座资源型城市为核心向周边扩张,在皖南与江淮地区主要以芜湖、合肥2座交通枢纽城市为核心向周边扩张。3)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主要受到城市产业协调发展和绿色协调发展的影响。在投入方面,城市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冗余是制约着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在产出方面,安徽省各设区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产出不足,以及资源配置不当等问题也均是制约着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
    新能源背景下对锂矿资源开发利用的“理性思考”
    吴裕根, 司芗, 许书平, 等
    2024, 26(3):  90-9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509.007
    摘要 ( )   PDF (12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梳理全球及我国锂金属资源分布和锂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以及新能源产业带动锂金属资源需求增长的情况,研究了我国在锂矿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锂矿资源的市场热度进行了理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当今,我国的锂电产业发展迅速,使得对锂矿资源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但是国内的锂矿产量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要求,因而必须从国外大量进口锂矿产品。2021年我国通过不断加大对锂矿资源的开发力度,使得国内对锂矿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经从最高峰时的80%多下降至了65%,2022年下降至了55%,但是对外依存度依旧偏高。2)近10年以来,我国锂矿资源的勘探工作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找矿实践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但是与国外矿业强国相比,我国在找矿突破和新增锂矿资源储量方面仍然与这些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3)我国的锂矿资源开采量随着碳酸锂产品需求及价格的上涨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开采成本较高、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等问题。我国的锂辉石矿床品位高,但是规模小,且受地理环境限制,开采难度较大、开采利用率较低;我国的锂云母矿床虽然规模大、采矿难度小,但是矿床品位低、选矿难度较大;我国的盐湖卤水型锂矿资源虽然储量丰富,但受地理位置及高镁锂比提锂技术的影响,使得该锂矿产量一直提升缓慢。4)当前,我国各种社会资本纷纷投入了对国内锂矿探矿权的竞争,导致锂矿探矿权竞争溢价过高,参与竞争的企业常常要以千倍的溢价价格才能够获得锂矿探矿权。本研究认为取得锂矿探矿权不应是企业的最终目的,相关企业更应该通过加大对锂矿资源的勘探投入及加快勘探进度,并在后续的锂矿开采、碳酸锂生产中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锂金属资源的生产与供给,以促进我国锂资源产业链、供应链的有序发展,才是企业取得锂矿探矿权的真正意义所在。
    省域尺度下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梁涵玮, 夏怀霞, 陈爽, 等
    2024, 26(3):  97-11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25.001
    摘要 ( )   PDF (106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今,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而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不断增加也给我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时代背景之下,开展对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就成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之一。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基于2003—2019年我国各省份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数据,从计算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与环境增强型可持续发展指数(ESDI)入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与GM(1,1)灰色预测模型,来研究我国省域尺度下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作用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在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我国各个省份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差异性。2003—2019年具有低水平ESDI的省份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而具有高水平ESDI的省份数量则呈上升趋势。2)在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方面,我国各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以“基本失调”与“基本协调”状态为主,并总体呈现出从“基本失调”向着“基本协调”转变的趋势,但是多数省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还处于滞后或者受阻状态。3)经过对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的预测表明,2020—2024年我国有20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基本协调”状态,有9个省份处于“基本失调”状态,内蒙古自治区则处于“严重失调”状态。
    天水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研究
    杜凯丽, 陈学刚
    2024, 26(3):  114-12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509.001
    摘要 ( )   PDF (15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天水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本文首先通过构建天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测算了2010—2021年天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数据,其次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天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还运用障碍度模型识别了妨碍天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1年天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指数值由2010年的0.120 1增加至2021年的0.839 5;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则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指数值从2010年的0.184 5上升至2021年的0.866 9,以上表明2010—2021年天水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天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值从2010年的0.272 8波动上升至2021年的0653 1,耦合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逐步提升到初级耦合,表明2010—2021年天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性得到了不断改善。3)2010—2021年妨碍天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人均水资源占有量(X2)、人口密度(X3)、工业废气排放量(X6)、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X8)、第二产业占比(X12)、第三产业占比(X13)、恩格尔系数(X16)共7项;妨碍天水市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Y4)、第一产业占比(Y5)、第三产业占比(Y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9)、恩格尔系数(Y10)共6项。由以上障碍因素可以看出,天水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受到了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实力、经济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制约。
    德清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析
    孙辰阳, 刘玉珠, 田涛, 等
    2024, 26(3):  125-13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509.008
    摘要 ( )   PDF (75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作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助力碳交易、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重要前提,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而基于栅格的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与分析,则对推动县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德清县的国土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物质量评价法及其协同与权衡分析,从测算德清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入手,不但研究了该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以及各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间序列变化情况,而且还对德清县及其德清县各个乡镇的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2015年、2020年德清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30.337亿元、35.906亿元、38.806亿元,呈现出了递增的发展趋势,而德清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则是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由2010年、2015年、2020年德清县各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间序列变化情况可以看出,3年间德清县各乡镇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现出了上升趋势。3)在德清县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相关性方面,供给价值与固碳价值、释氧价值、水源涵养价值、土壤保持价值、生产有机质价值之间均表现为权衡关系;固碳价值、释氧价值、水源涵养价值、土壤保持价值、生产有机质价值之间则表现为协同关系。4)德清县大部分乡镇生态系统服务的固碳价值、释氧价值、水源涵养价值、土壤保持价值、生产有机质价值之间均表现为了协同关系。
    基于风光发电的中国各省绿氢替代灰氢经济性研究——基于精细地理网格分析
    张荣达, 赵晓丽, 张庆斌, 等
    2024, 26(3):  134-14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513.001
    摘要 ( )   PDF (65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深入研究基于风力与光伏发电的我国各个省份绿氢能源替代灰氢能源的经济性,本文基于卫星遥感技术首先对我国各个地理网格单元内的可再生能源禀赋进行了分析,在考虑了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出力情况的前提下,运用构建的相关计算公式,经过计算分别获得了当前我国各个省份的氢气需求量、灰氢制取成本、绿氢制取成本、绿氢平均输送距离、绿氢使用成本等相关数据,进而借助以上数据对我国各个省份绿氢能源替代灰氢能源的经济性及其替代量都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且还对各个省份未来绿氢能源替代灰氢能源的前景做出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新疆、河北等个别北方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效果较好,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较低,2022年在内蒙古、新疆、河北等省份中部分地区的绿氢使用成本已经低于灰氢使用成本。2)2022年我国绿氢能源对灰氢能源的替代总量为51.80万~335.62万t。随着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电解槽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碳交易价格的不断提升,至2040年我国绿氢能源对灰氢能源的替代总量预计将会达到4 168万~8 176万t,至2060年我国绿氢能源对灰氢能源的替代总量预计将会达到27 900万~48 000万t。3)至2040年我国各省份间的用氢需求量,以及绿氢制取量差距较为悬殊,其中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等省份的绿氢制取量相对较多,预计可以共同向其他省份输送1 352.万~3 410万t的绿氢能源,而宁夏、山西、四川、河南4个省份的绿氢制取量相对较低,还无法满足本省对氢气能源的需求且缺口较大,预计缺口将会达到516万~946万t。
    资源协同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杜晓荣, 黄彤欣
    2024, 26(3):  147-15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509.002
    摘要 ( )   PDF (14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今,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我国微观经济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成为了推动我国企业转型升级新的驱动力。由于资源协同在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也会对企业的创新意愿、投资行为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决定将2011—2019年我国沪深股市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对企业资源协同进行度量,并同时运用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进而以探究资源协同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作用,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资源协同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间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资源协同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资源协同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经过进一步考察企业技术创新在资源协同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间的作用机制之后可以发现,资源协同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负向调节资源协同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资源协同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正向影响作用就会越弱。3)相较国有企业、非东部地区企业,资源协同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正向驱动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根据本文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企业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出各类资源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不断整合、重组资源配置,以提高各类资源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并不断提升企业资源的整体运营效率。2)应逐步完善能够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体系,并尽量降低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3)应通过制定并实施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的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以解决我国不同类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存在的异质性问题。


    技术创新条件下资源税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
    荣屹, 胡海生
    2024, 26(3):  160-17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509.009
    摘要 ( )   PDF (12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我国制定实施的绿色发展战略中,资源税作为一项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资源税对劳动力就业影响作用的研究结论还尚未达成共识。为此,本文决定将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将技术创新作为门槛变量,首先利用门槛回归模型探究了不同技术创新水平条件下资源税对劳动力就业的门槛效应,其次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了资源税对劳动力就业影响作用的对比,最后还通过运用双边缩尾处理、滞后一期门槛变量、加入新控制变量等方法实证检验了本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并期望以此能够为发挥资源税的“双重红利”作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资源税对劳动力就业具有非线性影响,在征收资源税的初始阶段,资源税对劳动力就业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作用,但在长期内则会对劳动力就业发挥正向促进作用。2)技术创新在资源税与劳动力就业之间发挥着门槛效应,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资源税对劳动力就业的正向促进作用会显著提高,从而也能够推动实现资源税的“双重红利”。3)资源税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就业存在着门槛效应,当技术创新水平超过门槛值后,资源税能够显著促进劳动力就业,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不存在着门槛效应。在相同的技术创新水平条件下,在经济发达地区征收资源税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会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促进作用表现得更加显著。
    生产要素下乡的障碍性因素及破解之策——基于S县J农业项目的调查研究
    李建兴, 陈锦富, 陈藻, 等
    2024, 26(3):  171-17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509.005
    摘要 ( )   PDF (31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乡要素的双向有序流动是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之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而城乡融合则是建立在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当前我国的城乡要素却只呈现出由乡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还存在着障碍。为了深入研究生产要素下乡的障碍性因素,本文采取案例分析法,通过对S县J农业项目落地过程的考察和分析,研究发现阻碍生产要素下乡的主要障碍性因素为:由于在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政策、运行机制之中均存在着与现代农业及乡村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成分,因而由此引发的农用地供地障碍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地障碍。为了破解生产要素下乡的障碍性因素,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我国应以土地确权为基础,积极开展对农用地经营权的股份化改革,从而可以将农用地经营权“化零为整”集中管理,最终以达到解决农用地规模化流转困难的目的。2)我国应通过重新研究制定乡镇的行政区划标准,来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从而以打破土地流转的行政壁垒。3)我国应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空间置换机制进行深入改革,并完善相应的土地入市机制,从而可以将农村分散、闲置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合利用,并可以为生产要素下乡提供足够的空间载体。4)我国应优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促使其可以充分发挥出集聚产业要素、保障社会服务、促进文化发展等诸多功能,进而以形成主城区与区域中心镇相结合的空间格局,并可以为生产要素下乡提供畅通的渠道。
    社会网络视角下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研究
    张阳, 王俞欣, 田鸣
    2024, 26(3):  180-19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510.001
    摘要 ( )   PDF (13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深入研究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组织韧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以2012—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作为样本,研究了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作用,以及企业商业社会资本、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在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组织韧性之间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系数为0.513 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2) 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企业商业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为11.941 9,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企业商业社会资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企业集体主义文化能够促进企业商业社会资本的积累。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在加入中介变量企业商业社会资本后依然显著,回归系数为0.517 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企业商业社会资本对组织韧性的回归系数为0.000 3,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商业社会资本在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组织韧性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3) 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企业政治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为0.935 4,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企业政治社会资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企业集体主义文化能够促进企业政治社会资本的积累。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在加入中介变量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后依然显著,回归系数为0.508 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对组织韧性的回归系数为0.005 4,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在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组织韧性之间同样也发挥着中介效应。
    中国典型省份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
    黄炜达, 吴君, 杨鹏, 等
    2024, 26(3):  195-20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509.010
    摘要 ( )   PDF (21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我国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模式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从而使得各省份的碳排放特征复杂多样,而通过识别、把握不同省份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则有助于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在Q型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将我国30个省份划分为领先型、探索型、改革型、问题型4个集群,并从中选择北京市、四川省、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作为领先型、探索型、改革型、问题型省份的代表,从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产生的碳排放角度入手,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来分析研究2000—2019年我国4个典型省份的碳排放驱动因素,以及驱动因素中各个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发挥的具体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市、四川省、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由经济活动人口效应、经济活动人均GDP效应驱动的碳排放量均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由经济活动经济结构效应、经济活动能耗强度效应、经济活动能源结构效应驱动的碳排放量则均呈现出下降的发展趋势。2)北京市、四川省、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由居民生活人口效应、居民生活能耗强度效应驱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3)北京市、天津市由居民生活城镇化效应驱动的碳排放量均呈现出下降的发展趋势,而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由居民生活城镇化效应驱动的碳排放量则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4)北京市、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由居民生活能源结构效应驱动的碳排放量均呈现出下降的发展趋势,而天津市由居民生活能源结构效应驱动的碳排放量则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