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20
    非主题来稿选登
    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监督制度:现实诉求、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苑帅, 成金华, 王争艳, 李光, 陈嘉浩, 郭永颖
    2025, 27(3):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07.001
    摘要 ( )   PDF (14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监督制度是建立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的核心内容,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制度保障。基于“现实诉求—制度演进—问题归纳—理论逻辑—实现路径”的研究框架,从自然资源资产监督的现实诉求出发,回顾了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监督的制度演变,总结了现行监督制度的结构性矛盾,系统分析了制度优化的理论逻辑和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我国现行监督制度以行政监督为主导,存在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衔接不畅、人大监督与司法监督效力不足、社会监督机制薄弱等结构性矛盾。这些问题不利于自然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不利于生态安全边界的维护。2)完善监督制度需立足委托代理机制的内在诉求,在明晰监督责任主体的基础上,协调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理顺政府与市场权能边界、平衡监督成本与效率,并通过责任追究和激励机制破解监管难题。3)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监督制度需要搭建“行政监督—审计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内部监督需优化行政监督的协同性,推动跨部门监管网络建设,明确自然资源督察机构权责清单;完善审计监督需要构建多维度审计指标体系,开发智能化审计管理系统,实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审计监督的深度耦合。外部监督应加强人大监督的法定效力,通过专项立法明确监督程序与问责机制;提升司法监督的权威性,完善自然资源公益诉讼制度与执法司法衔接机制;深化社会监督的参与度,建立信息公开平台与独立监督机构,推动公众监督从“运动式”向“法治化”转型。4)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监督制度有助于破解当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的委托代理困境,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中国省域数字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效应与诱发动力研究
    周玲玲
    2025, 27(3):  10-2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218.001
    摘要 ( )   PDF (12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促进中国区域数字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加快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新发展格局形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立足于新发展格局视角,基于2017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一方面,从供给端出发,构建直接融合度、完全融合度与融合互动度指标,测度中国不同省份数字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效应;另一方面,从需求端出发,构建中国省域数字产业的直接生产诱发度与间接生产诱发度,探寻中国省域数字产业的诱发动力。研究发现:1)从不同技术类型制造业看,数字产业与制造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呈现正向相关,即技术含量越高的制造业对数字部门产品的需求越强;2)从不同省份看,不同省份的直接融合度与完全融合度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省份的融合程度相对较高,中部与西部省份的融合程度相对较低,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省份数字产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与推动作用有所差异;3)从诱发动力看,投资与出口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拉动作用较大,而消费与投资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拉动作用较强。因此,亟须从促进数制产业深度融合、缩小区域间“数字经济鸿沟”、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区域数据要素流动等方面,推进中国省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创新要素流动与区域一体化发展
    殷静蔚, 房琳, 王鑫鑫
    2025, 27(3):  24-3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126.001
    摘要 ( )   PDF (12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数字经济与一体化发展作为研究主题,在梳理数字经济影响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利用各省相关数据,使用相对价格法和多元加权综合评价法,测算 2007—2022 年一体化发展指数和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运用空间杜宾、门槛效应及机制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机制模型显示,数字经济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且这种促进作用可以通过“创新要素流动”机制来实现。2)空间计量模型显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促进效应明显大于该地区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而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存在“虹吸效应”。3)门槛效应模型显示,当以数字经济作为门槛变量时,其与“创新物质要素流动”“创新人力要素流动”的协同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推动效应将有所不同。a.在创新资本要素流动下,数字经济存在双门槛效应,且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其与创新资本要素流动的协同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推动效应会下降。b.在创新人力要素流动下,数字经济存在单门槛效应,且处于低强度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其与创新人力要素流动的协同会抑制区域一体化发展;但当跨过该门槛值,处于高强度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其与创新人力要素流动的协同会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
    马莉, 张琳媛, 李娜
    2025, 27(3):  34-4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225.001
    摘要 ( )   PDF (37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内陆核心区,产业集聚优势明显,该区域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如何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已经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重要课题。首先,将位于中原城市群的29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评价体系,基于2001—2022年各地市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产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次,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1—2022年中原城市群29个地市产业集聚-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时空演变态势进行量化。最后,基于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产城耦合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原城市群整体产业集聚、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向好发展,不同省域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2)时间分异上,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由“轻度失调”向“初级协调”发展,市域角度,郑州市和洛阳市耦合协调值始终领先;3)空间分异上,耦合协调度分布差异性突出,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格局;4)阻碍中原城市群整体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的因素在不同时段存在明显差异,产业集聚方面,产业密度和产业结构始终制约产城耦合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方面,除2001年外,空间城镇化一直是制约产城耦合协调度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原城市群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促进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需因地制宜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深入挖掘潜力并强化区域竞争优势,同时,以中心城市为引领,带动周边,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优化城市布局,拓宽发展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
    姚小剑, 吴毓源
    2025, 27(3):  44-5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217.002
    摘要 ( )   PDF (103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识别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准确预测碳排放峰值及碳达峰时间,对中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粤港澳大湾区,基于2010—2022年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首先,估算出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碳排放量,并采用莫兰指数测算各城市之间碳排放量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其次,基于区域特色构建了扩展的STIRPAT模型,深入分析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最后,设定3种情景预测2022—2050年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碳排放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广州、深圳等城市呈现低碳排放趋势,惠州、江门等城市则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反映出不同的工业发展模式和碳排放控制效果;2)碳排放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广州始终保持高集聚状态,澳门则维持低集聚水平,惠州的碳排放从不显著转变为高集聚;3)人口规模、城市化和研发投入为该区域碳排放正向影响因素,人均GDP、产业结构以及对外开放水平为负向影响因素,发展地区与高发达地区的碳排放关系复杂,人均GDP与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有不同影响;4)在基准情景和快速增长情景下,碳排放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在碳达峰情景下,碳排放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促进产业转型,支持惠州、江门等地向低碳高效产业转型;推动区域合作与知识共享,建立碳排放合作机制,强化城市间低碳发展经验交流;加强研发投入支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企业加大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研发,提升协同创新效率;制定适应性低碳战略,根据不同发展情景,制定差异化政策,协调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及研发投入,确保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推进。
    西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测度及空间网络效应研究
    奥布力·塔力普, 赵光明, 乌斯曼·尼牙孜
    2025, 27(3):  54-6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220.001
    摘要 ( )   PDF (106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15—2022年西部地区11个省制造业数据,运用莫兰指数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联网络,分析西部地区制造业网络空间结构特征以及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莫兰指数测算出西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且较为稳定;2)四川和重庆对周围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新疆则是倾向于自身独立发展,宁夏则是在2022年之前长期游离在网络边缘;3)利用改进引力模型得到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密度和网络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4)网络的度数中心度逐渐增加,省际联系日益紧密,中介中心度也呈增加趋势,网络结构逐渐向均衡化发展。因此,西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发展特点,但是其差异逐渐缩小。西南地区整体实力超过西北地区,主要是因为其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更优越,吸引了大量生产要素,促进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四川和重庆作为区域发展的引擎,对周边地区有显著的带动作用,而陕西也在逐渐提升其影响力。新疆和宁夏虽然相对落后,但在区域合作和产业转移中逐步提升发展水平。陕西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宁夏则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新疆则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取得进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这些发展策略和实践为西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网络SBM-DEA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城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周宝刚, 颜雨晴, 冯欣宇
    2025, 27(3):  66-7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217.001
    摘要 ( )   PDF (16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强调港口与城市生产运营的连续性及其对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本研究将港口城市构建成一个综合的复合系统。采用网络SBM-DEA模型,以绿色GDP为期望产出,纳入环境保护成本作为绿色投入考量,并选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非预期产出,以此全面评估辽宁省各港口城市“港-城”复合系统的生产效率,进而深入探讨其可持续性发展水平。研究结果显示:1)观测辽宁港口城市全局的分阶段生产效率,发现城市的“投入-产出”的转化效率一直显著高于港口效率;2)不同港口城市在各个时间段内的生产效率呈现波动趋势,揭示“港-城”系统运行的复杂性和动态性;3)基于SBM-DEA模型的深入分析,揭示“港-城”系统内部协调性的不足。大连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营口和锦州为港口可持续发展城市,盘锦与葫芦岛为可持续发展一般城市,丹东为可持续性较差城市。提出针对各个港口城市特定情况的、具有实践可行性的策略建议,旨在促进整个辽宁省港口城市的均衡、绿色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气候变化风险与中国企业投资效率
    尤荻, 余昊臻, 黄永, 戴桂林, 杨成业
    2025, 27(3):  77-9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03.001
    摘要 ( )   PDF (15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气候风险对中国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逐渐显现。基于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构建企业气候风险指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分析气候风险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气候风险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效率,并且在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气候风险通过加剧代理冲突、经营风险、融资约束以及降低企业生产率,导致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现象产生,从而削弱企业投资效率;3)分项分析表明,转型风险对投资效率的负面影响显著,而严重风险和慢性风险影响并不显著;4)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气候风险导致的投资效率削弱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5)此外,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绿色化转型,加强媒体关注以及对管理者行为进行约束,有助于缓解气候风险对投资效率的负面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企业应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战略规划,提升风险应对能力;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缓解代理冲突和融资约束;积极推进企业绿色化和数字化转型,增强企业的气候韧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考虑地区差异的光储充电站碳减排作用及经济效益分析
    钟泽伟, 张荣达, 赵晓丽
    2025, 27(3):  97-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226.001
    摘要 ( )   PDF (44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动汽车的普及为交通低碳化转型提供了一种重要方式。然而,由于中国的化石燃料发电以燃煤发电为主,电动汽车行驶所带来的每公里碳排放仍相当于传统汽油车的54%~73%。随着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光储充电站的用能模式被提出。光储充电站通过就地消纳分布式光伏发电,可以达到降低充电碳排放的效果。然而,中国各地区光储充电站的碳减排作用有所不同,且目前仍缺乏系统性评估和比较。本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及光储充电站容量配置模型,分析中国多地区光储充电站的碳减排作用及经济效益,并考虑计入碳排放社会成本后的情况。结果显示,光储充电站可以在大部分省份减少电动汽车充电的碳排放且不增加经济成本。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光储充电站相比于仅从电网购电的普通充电站的碳排放少22.9%,在当前电动汽车保有量下每年最多可减少碳排放746万t。同时,光储充电站还可以使充电的经济成本减少6.6%。在各地区中,光储充电站在辽宁省的碳减排作用最好,在天津市的经济效益最好。此外,在配置光储充电站时计入碳排放社会成本可以进一步加强其碳减排作用,且仅轻微削弱其经济效益。
    基于定量分析的绿色创新文献评述与整合框架
    武素明, 程家豪, 丁秀好
    2025, 27(3):  115-13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22.001
    摘要 ( )   PDF (53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系统梳理国内绿色创新领域研究成果,本文以CNKI数据库(1998—2024年)1 566篇文献为研究样本,首先,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呈现国内绿色创新研究的发展脉络;其次,厘清不同视角下绿色创新的概念内涵、研究方法与设计;再次,根据“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结果效应”的逻辑范式构建绿色创新研究的整合框架;最后,提出未来应深化理解绿色创新概念内涵、开发成熟测量量表、采取多样化研究方法、拓展不同视角下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等相关建议。研究表明:1)国内绿色创新研究发文量呈攀升趋势,主要受经济和政策影响。期刊文献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核心作者与机构分布呈现“核心-分散”的特征,多学者研究群体和跨区域合作机构群较少,带有明显的区域性。2)国内研究热点涉及绿色创新的概念内涵、前因、机制、后果和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呈“多元分散”特征,演化趋势分3个阶段。概念奠基期(1998—2009年)聚焦于绿色创新的概念辨析和理论构建;政策驱动期(2010—2015年)涉及影响因素和结果效应的探讨;多元融合期(2016年至今)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表现为政策工具创新、机制解析深化、技术经济融合3大特征。3)绿色创新概念从创新目标、责任、范围和紧迫程度展开界定,表现出价值复合性、责任穿透性、结构多维性和动态适应性4个特征。研究方法和设计涉及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和模拟仿真。4)绿色创新的知识框架主要涉及前因、过程与结果3个方面。其中前因包括外部环境、个体和组织层面,过程包括中介和调节效应,结果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政策文本挖掘与量化评价——基于TOPSIS-PMC指数模型
    张华, 刘宁, 李华姣
    2025, 27(3):  136-14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225.002
    摘要 ( )   PDF (23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大河流域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在一系列政策指导下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深入分析相关政策设定的合理性、内容的全面性是进一步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据。选取2016—2021年国家颁布的8项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政策,利用文本挖掘和TOPSIS-PMC指数模型对相关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并结合PMC指数与PMC曲面图对政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宏观层面上,8项政策样本的PMC指数平均值为7.11,整体处于优秀水平,这表明我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设定较为合理,内容较为全面。而从微观层面来看,政策的具体指标得分差异较大,且部分指标得分较低,表明现有政策仍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缺少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缺少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缺少保护与治理科技手段的标准与规范,缺少对环保现状的梳理总结等。针对当前政策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生态保护与治理主体多元化,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协调联动机制;2)生态保护与治理思维系统化,构建长江经济带跨行政区域综合治理体系;3)生态保护与治理成果数字化,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数据开放和成果展示平台。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刘陈楠, 王超, 李文龙, 杨树旺, 马天宇
    2025, 27(3):  149-15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103.001
    摘要 ( )   PDF (16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产资源作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地方工业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黑龙江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矿产资源管理政策。然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仍然缺乏系统性的评估。因此,本研究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和方法论应用,对黑龙江省现有矿产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获取第一手数据,本研究设计并发放了针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地质勘查单位以及矿山企业。经过筛选和整理,共获得了489份有效问卷,数据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在数据分析阶段,首先通过信度和效度分析对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以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信度分析保证了问卷内部一致性,效度分析则验证了问卷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相关性。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政策实施效果的具体表现,本研究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CE)和重要性-表现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政策总体上得到了较高的评价,特别是在政策框架的稳定性、监管力度和资源合理开发等方面表现良好。然而,部分政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显著不足,例如,同一矿种的矿权出让管理存在层级重叠的问题,导致政策执行效率受到一定限制。此外,关于‘净矿’出让的相关规定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明确的执行标准,增加了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为黑龙江省未来的矿产资源管理政策提出了若干建议。研究成果为黑龙江省进一步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推动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分散型废弃煤矿地质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以旺苍县燕子乡煤矿为例
    顾彩玉, 阳宇, 刘涛, 杨红, 曹璐
    2025, 27(3):  160-17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219.001
    摘要 ( )   PDF (78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或开采后,不可避免地对当地土壤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同时引发耕地和林地占用、空气和水体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人民生命安全,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旺苍县分散型废弃煤矿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地区在煤矿开采后所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包括森林生态破坏、地质灾害、弃渣及废弃水污染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并分析治理实践的效益。在治理措施方面,研究区的废弃矿渣堆积按原始地形分为平面型、斜面型、凹面型和凸面型,其中平缓斜面堆积类型最多。对于弃渣边坡的治理,采取液压喷播技术、三维植被网喷播技术、削坡、回填、平整等方法来恢复地形地貌景观,同时,从“拦、排、护”3个方面治理地质灾害。水污染问题通过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态修复等方法解决,清理堆积体、修建挡墙及排水沟以解决矿坑涌水问题。生态修复采用乔木(高乔+矮乔)+藤蔓+植草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从技术层面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复原能力。对已有实践的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治理措施显著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研究区内新增耕地8.7 hm2,新增林场面积约480 hm2,植被恢复率从30%提高至70%,土壤侵蚀率从15%下降到5%,并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重提升。同时,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有效缓解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为后续废弃矿山治理提供了参考与经验,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