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江苏省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达峰预测
    高珊, 曹明霞, 李丹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509.001
    摘要229)      PDF(pc) (1502KB)(319)    收藏
    开展典型省域的碳排放核算及碳达峰方案研究,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进行有益的地方性探索。以构建碳排放核算与碳峰值预测关联性的思路框架为前提,从能源消费、工农业生产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核算江苏省碳排放量,总结区域碳排放与能源利用和产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进而基于Kaya恒等式模型设定关键因子,根据人口、经济增长与能源结构等进行发展潜力预测,合理设计未来低、中、高3种碳达峰情景,以期为制定碳减排路径及碳达峰方案提供启示与建议。研究表明:1)2005—2019年江苏省碳排放小幅波动上升但增速明显放缓,碳排放总量增长了1.11倍,高碳的能源和产业结构仍然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能源消费和工业生产的碳排放量占比高达90%以上,水稻生产和生活垃圾焚烧也是主要碳源。2)人口、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及结构等因素与未来碳排放变化密切相关。比较2020—2030年3种达峰情景,低值约束方案预计2027年江苏省碳排放达到峰值10.26亿t,比中、高值达峰方案的2030年提前了3年,峰值分别减少0.54亿t和1.12亿t。低值方案较为符合国际规律,有利于碳减排及碳中和国家目标的达成。为了尽快驱动江苏省碳排放主动达峰并进入下行空间,提出江苏省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同时,要控制碳排放增长规模,促进低值达峰方案的顺利实施,关注可再生能源的清洁替代以及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及农业的低碳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李扬, 李华姣, 冯思达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69-8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2
    摘要140)      PDF(pc) (4591KB)(157)    收藏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不断细化、延长,所涉及环节不断增多,产业格局不断演化。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与日益复杂的内部结构,使得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演化机制、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愈发重要。为了深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在发展机制,使用2018—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级交易数据,构建该产业上市企业之间的供需依赖关系,进而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的结构演化特征。并以网络演化理论为基础,基于财务数据、舆情数据等多源异质数据,通过随机主体导向模型从网络内生结构、情景因素与公司属性3个维度展开实证研究,检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上呈现局部中心化的供需依赖结构,区域性头部企业不断增强自身供应链控制力;产业供需依赖网络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内生机制,如偏好依附效应、三角形闭合效应的影响;共高管关系等情景因素会显著促进上市企业供需依赖关系的形成。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从推动区域内企业合作、优化共高管关系和关注弱势企业发展3个方面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加速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继续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为区域内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政策和标准的支持,促进资金、技术和行业数据的自由流动;相关产业调控政策可以通过限制或促进特定企业间的共高管关系,达到产业供需关系优化的目的,另外,也可以通过追踪企业间舆情关联,识别潜在的依赖关系,完善对产业网络依赖结构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投资、识别风险;政府监管部门应关注弱势企业发展,警惕产业结构失衡,也应加强对“明星”企业的关注,对其提出更高的经营标准和监管要求,对其财务情况进行充分的披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环境保护税、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企业绩效——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张倩, 梅亚丽, 王奎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07-1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2
    摘要128)      PDF(pc) (1258KB)(125)    收藏
    面对严峻的环境挑战,技术创新成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两大问题的重要途径;环境保护税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工具,为制造业企业绿色治理、绩效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基于波特假说理论,以2009—202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以技术创新为中介,以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为调节的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保护税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进而探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调节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环境保护税与制造业企业绩效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征收环境保护税能够提升制造业企业绩效水平;环境保护税会倒逼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企业绩效水平,技术创新在环境保护税和制造业企业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负向调节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越高,环境保护税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制造业企业绩效的作用越弱。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发现,征收环境保护税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税制度改革和提升企业绩效水平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政府应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税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税的政策效果,为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技术创新驱动作用,积极开展绿色治理活动,以实现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能源安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周海炜, 许莹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53-6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1
    摘要122)      PDF(pc) (3828KB)(150)    收藏
    长期以来政策文件为能源安全保障工作提供规制基础,但随着能源安全问题不断复杂化,能源安全政策制定也面临新要求。为了明晰现有能源安全政策的关注主题、力度以及布局情况,为进一步优化能源安全政策体系提供决策参考,从政策着力点、力度和工具3个方面出发,构建“政策着力点-政策力度-政策工具”三维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1957—2021年的270条能源安全政策进行量化分析以及时空维度分析。研究表明:1)节能是保障能源安全的第一要务,东北地区较为关注燃气和供热,中部地区关注绿色和安全,东部地区关注企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西部地区关注能源与用水的关系,总体看来都缺乏对环境安全以及政府考核等主题的关注。2)政策总力度随政策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十三五”时期出台政策数量最多,达85条,政策总力度最大。3)强制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为89.07%,其中“禁止规定”类子工具使用最多,占总数的26.8%,其次为“明确职责”,占14.15%。混合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为5.51%,自愿型占5.42%。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借鉴政策着力点分布情况,加强对考核、环境、安全等主题的关注,推动社会组织、资金等加入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丰富能源安全政策着力点的关注内容;制定能源安全战略规划,搭建能源安全政策体系,规划政策发文机构,不断修改政策缺陷,填补现实空白,提高政策稳定性、系统性;有针对性地减少强制型政策工具,创新政府管理方式,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协调混合型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自愿型政策工具,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能源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全球碳中和愿景下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
    肖雨彤, 陈军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9-3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1
    摘要121)      PDF(pc) (2882KB)(154)    收藏

    如何摆脱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中零和博弈的掣肘,以务实高效的绿色能源国际合作促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已成为实现全球碳中和愿景、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能力和责任,分析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通过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不同情形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绿色能源竞合互动关系,运用仿真分析模拟多种情形下主要参数初始值变化对双方博弈策略演化趋势的影响,以探寻博弈双方行为的动态演化路径和稳定策略。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要素禀赋、市场结构和发展诉求上兼具互补性,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有助于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具有一致性,合作是博弈双方的最优均衡策略选择;政府政策激励是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预期收益提高,政府对绿色能源的政策激励增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投入成本减少与风险损失降低,有利于博弈双方行为演化趋向共赢的局面。立足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深入推进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加速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设计:各国政府应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加强相关政策支持,提升企业参与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积极性,增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潜在收益;企业应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促进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和标准向全球推广,进而降低绿色能源国际合作成本;世界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观念,巩固深化政治互信,共同防范和应对绿色能源国际合作风险,携手推进全球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冯飞, 冯嘉妮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0-1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4
    摘要101)      PDF(pc) (1260KB)(109)    收藏

    农业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兼顾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选取20052020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超效率SBM模型和ML指数模型相结合,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测算陕西省各城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计算各市静态农业碳排放效率,发现在研究期内西安的农业碳排放效率稳步上升,且其农业碳排放效率值较高;商洛市农业碳排放效率值在1以上,农业碳排放效率较高;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值一直在1以下,未出现改善趋势;其余城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不同的波动趋势。运用ML指数测算动态农业碳排放效率发现,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改善大多来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而技术效率未能起到明显促进农业碳排放效率提高的作用。通过Tobit模型实证分析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应的农业碳排放效率越高;产值结构与耕地规模和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表明陕西省各市农业产值结构合理化程度越低,越不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耕地规模越大,越不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与农作物受灾程度和农业碳排放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但结果不显著。因此,陕西省各市在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同时,应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强化耕地保护,提升城镇化水平,降低农作物受灾程度,从而提高各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多情景经济评价的哥伦比亚油气财税分析与对标
    王斌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42-5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3
    摘要99)      PDF(pc) (1627KB)(45)    收藏
    油气合同与财税条款是影响海外油气投资的核心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利润在投资者与资源国政府之间的分配模式及比例。全面、深入地解析哥伦比亚油气财税条款,以期为新形势下赴哥伦比亚开展油气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系统梳理了哥伦比亚油气财税合同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基于哥伦比亚新旧油气合同模式财税条款,构建模拟经济评价模型;基于不同油价、产量规模和API度开展多情景下油气项目经济评价对比分析;构建包含财税条款经济性和财税条款稳定性两大方面、9个指标的财税吸引力评价体系,选取地区前十大油气资源国开展油气财税吸引力对标。研究表明:哥伦比亚新合同模式降低了资源国政府的参与度和经济收益,外国石油公司经营的自由度和经济性明显提升;根据多情景经济评价,高油价下合同者每立方米净现金流要高于低油价每立方米净现金流,API度更低的重油资产有税收优惠,在高产量规模情景下每立方米的税收增加;根据油气财税吸引力对标,哥伦比亚在南美洲前十大油气储量国中排名第4,吸引力较高。通过分析认为哥伦比亚油气资源和财税条款在同地区均具有比较优势,在中哥友好关系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哥油气合作前景较为广阔。建议中国企业加大对哥伦比亚油气行业投资机会的关注,合同者在新购入哥伦比亚资产时要重点考虑资产类型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政策调整带来的相关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城市人均能源消费时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基于中国243个地级城市数据
    王帮俊, 崔林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31-4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3
    摘要96)      PDF(pc) (1980KB)(132)    收藏
    在多种影响因素作用下,区域能源消费差异已经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观下经济结构转型以及中国能源战略目标的实现。系统研究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变化规律,以期促进经济、社会、能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2005—2019年中国243个地级市人均能源消费面板数据,分析人均能源消费量的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分别采用σ收敛、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检验等方法识别出城市人均能源消费量的收敛性水平,进一步运用有序回归模型研究在不同收敛水平下城市资源禀赋和初始资源发展状态等影响因素对城市人均能源消费量转移路径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243个地级市人均能源消费不存在整体性收敛,但存在俱乐部收敛情况,可以收敛形成4个收敛俱乐部和1个发散俱乐部;能源消费初始水平、城市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是影响其俱乐部收敛的重要因素。对于人均高能耗俱乐部,对外开放水平具有负向作用,城市经济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具有正向作用;对于平均能耗俱乐部,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而对于低能耗俱乐部,城市经济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外开放水平则具有负向作用。建议针对各俱乐部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调整措施,保持适当的人口增长速度,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对城市能源消费降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
    董婷杰, 李丽, 李阿勇, 许沛丰, 欧文浩, 王震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12-2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8.001
    摘要89)      PDF(pc) (3257KB)(83)    收藏
    为了探究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的结构性特征,本文首先利用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模型构建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其次应用结构路径介数中心性方法确定隐含碳网络中的二氧化碳关键传输部门,然后再运用结构路径分析方法识别二氧化碳关键传输路径,并基于2017年我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等数据对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17年在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中,隐含碳传输排名前30位的省级产业部门有10个是金属冶炼和加工业部门,8个是电力热力生产和加工业部门。这18个关键传输部门由于大量使用排放密集型上游产业部门的高能耗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导致这些部门向下游产业部门传输了大量的二氧化碳。2)2017年在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中,介数中心性排名前3位的省份分别为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在各省隐含碳传输供应链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生产和加工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生产和加工业→其他服务业是我国大多数省份隐含碳传输的关键传输路径。3)由于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中的一些隐含碳关键传输部门无法使用基于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传统研究方法加以识别,需要使用结构路径介数中心性方法,通过研究多区域隐含碳网络中各产业部门的介数中心性,以有效识别出多区域隐含碳网络中的隐含碳关键传输部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节能减排约束下的行业经济增长路径研究
    王成军, 韩延菲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1-1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3
    摘要87)      PDF(pc) (1756KB)(118)    收藏
    为了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给世界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制定实施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在此时代背景之下,探究通过何种路径即能够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又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就成为了我国学术界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以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围绕着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3个关键点,通过构建行业经济增长多目标优化模型,以及设计的3种不同能源消耗强度下的发展情景,运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来研究降低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对我国行业经济增长及其减少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所产生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2021—2030年在基准情景下,其他行业的GDP年均增长率最高,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次之。由此可见,其他行业、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在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会相对更大。2021—2030年在3种情景下我国GDP累计总量分别为1 263.99万亿元、1 264.18万亿元、1 264.28万亿元,模拟结果表明通过降低能耗强度不但可以减少了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还可以促进我国GDP的增长。2)2021—2030年在低碳情景下的我国能源消耗总量比在基准情景下的降低了20%左右,在强化低碳情景下的我国能源消耗总量比在基准情景下的降低了40%左右,2种低碳情景下的全国能源消耗总量下降幅度与行业能耗强度下降幅度基本一致。3)2021—2030年在3种情景下的我国碳强度变化一直呈下降趋势, 2030年在3种情景下的我国碳强度值分别为0.834t/万元、0.680t/万元、0.530t/万元,相较于2005年的我国碳强度值,下降幅度均超过了74%,远超我国政府制定的2030年的碳强度要比2005年的碳强度下降65%的减碳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环境视角

    潘海英, 仉晨, 严翔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5-3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26.002
    摘要86)      PDF(pc) (1323KB)(114)    收藏
    为探究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否释放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能,本文创新性地将金融生态环境纳入研究框架,并基于2008—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检验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金融外部环境约束的情况下,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且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阶段,其对碳排放的抑制效果表现更优。受金融生态环境的制约,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金融生态环境未越过第一个门槛值时,绿色金融发展未能显著抑制碳排放,随着金融生态环境接连跨越两个门槛值,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逐步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治理水平跨越门槛值,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边际递增特征;在制度与信用文化层面,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存在类似“中部塌陷”的反常现象。分地区来看,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金融生态环境的单一门槛效应,随着金融生态环境水平跨越阈值,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显著增强,而中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虽然已经显现,但效果并不显著。研究结论为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角度激发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应,进而助力“双碳”愿景达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影响——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仇 蕾, 马蓓文, 周钦, 程常高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92-10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7
    摘要85)      PDF(pc) (1262KB)(101)    收藏
    环境规制通常被认为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良策,是现阶段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企业面对严格的环境规制往往会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探明企业如何应对环境规制,会产生何种投资偏好,有助于衡量我国环境规制的落实效果,为环境规制政策的合理制定和有效执行提供参考建议。通过构建地区环境规制指标,计算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基于2010—2019年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从绿色转型动机与市场套利动机两个层面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影响,分析企业产权性质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下的不同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检验环境规制影响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潜在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对企业金融化的强化效应并不显著,即随着环境规制的增强,重污染企业更倾向于投资绿色技术创新而非扩大金融资产来应对环境治理压力,绿色转型动机在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中占据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在滞后性分析、增加控制变量、更换控制变量、双重聚类等稳健性检验中均仍然成立。与中西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和绿色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企业和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的检验表明,企业融资约束是环境规制影响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一种作用机制,即环境规制的加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促进重污染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继续提高我国环境规制标准和强度,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鼓励重污染企业展开绿色竞争。同时应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融资机制,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助力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兼论异质性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
    潘海英, 陈玲, 任佳佳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24.001
    摘要83)      PDF(pc) (1358KB)(103)    收藏
    当前全球变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带来了新契机。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以及异质性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在3类空间权重矩阵下均对碳排放强度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且由于其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还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对周边地区的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削弱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而在市场激励型、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作用下,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更加显著。在此基础上,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存在基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以及经济增长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在两者跨越相应的阈值之后数字经济发展方能有效发挥碳减排效应。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推动传统产业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帮助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采用灵活的组合环境规制引导企业主动走绿色发展道路,并加快推动建立绿色数据中心;提高数据中心运营效率,合理有效配置各区域数字经济资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星载遥感技术的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状态监测应用综述
    王晋, 陈倩勋, 韩萍, 陈飞勇, 秦瑛蔚, 郭莲秀, 王慧欣, 徐景涛, 杜玉凤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150-15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322.001
    摘要80)      PDF(pc) (1174KB)(95)    收藏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我国对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状态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状态监测评价的时效性、连续性、多元性等要求也不断提升,从而为星载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状态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契机。如今,星载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状态监测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其获取的森林生态信息可以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长时间序列且空间连续的详细数据和参考依据。本文根据已有遥感研究,将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状态监测中的星载遥感技术归纳为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热红外遥感3类,从后向散射系数、极化SAR(合成孔径雷达)技术、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差分InSAR技术、极化干涉InSAR技术5个方面探究基于SAR的森林资源参数提取方法、原理及其应用,并介绍了运用星载遥感技术进行森林生态状态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的关键界面(林冠大气界面)和代表性参数(归一化植被指数)。研究结果表明:1)从指标体系构成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指标反演的可行性等方面出发,构建森林遥感生态指数指标体系对于准确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状况至关重要;2)通过集成各种监测系统优势,构建空天地遥感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系统智能监测平台,可以提高对森林资源参数的反演精度;3)使用星载遥感技术获取的森林生态监测信息能够为森林资源碳汇管护提供基础数据与重要参考;4)精准取得森林树冠、森林地表的相位,建立森林树高补偿模型是未来树高反演课题的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STIRPAT模型的黑龙江省工业碳排放情景分析与峰值预测
    何乐天, 杨泳琪, 李蓉,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62-17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2.003
    摘要75)      PDF(pc) (1369KB)(82)    收藏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进行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研究,对实现黑龙江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IPCC准则测算黑龙江省历年工业碳排放量,基于拓展STIRPAT模型,从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3个方面,确定人均生产总值的平方、人口规模、工业总产值、工业能源消耗、能耗效率、能源结构6个自变量,借助岭回归方法消除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建立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然后,从经济发展、人口规模、能源消耗、能耗效率4个方面分析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并结合宏观政策,分别对自变量进行变量涨幅确定,对2020—2050年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设定基准情景、低碳情景、高能耗情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发现:1)黑龙江省工业低碳发展面临化石能源需求大、能源转化效率不足的问题,在影响工业碳排放的6个变量中,人均生产总值的平方、工业总产值、工业能源消耗、能源结构对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起到促进作用,人口规模、能耗效率对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其中工业能源消耗正向促进作用最为显著;2)黑龙江省工业碳排放量在各情景下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演变趋势,而在峰值出现的时间及高度上有所差异,低碳情景、基准情景、高能耗情景下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达峰时间分别为2030年、2035年和2045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7 135万t、8 997万t、12 368万t。对此提出加大工业能源结构调整力度,重视能源转化技术升级,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等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目标进展信息与自我建构对重复低碳消费意愿的影响研究
    贺丽莳, 丁彦妤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33-14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6
    摘要67)      PDF(pc) (1271KB)(77)    收藏
    低碳消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进行重复低碳消费的积极性并不高,这给激励消费端减碳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企业采取适当的沟通策略来引导和激励个体进行重复低碳消费不仅体现了其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意愿,也对其获得可持续市场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刺激-机体-反应模型,通过实验随机抽样发放问卷,探究目标进展信息(已完成与待完成)与自我建构(依存自我与独立自我)对重复低碳消费意愿的交互作用,以及消费者感知效力在目标进展信息与自我建构对重复低碳消费意愿的交互效应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目标进展信息与自我建构对个体的重复低碳消费意愿存在交互作用,对依存自我的个体而言,已完成目标进展信息对其重复低碳消费意愿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对独立自我的个体而言,两种目标进展信息的影响不存在差异;消费者感知效力在上述这一影响路径中起中介作用;目标进展信息与自我建构对消费者感知效力存在着交互作用,已完成目标进展信息对依存自我个体的感知效力的正向影响更显著,两种目标进展信息对独立自我个体的感知效力的影响不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企业设计有效沟通策略、激励重复低碳消费提供了建议,也为助力我国的“双碳”目标提供了思路与参考。企业可以制定清晰合理的碳减排目标,及时呈现目标进展信息,识别不同类型的潜在消费者和精准投放差异化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柯文岚, 李文慧, 闫晶晶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6.003
    摘要64)      PDF(pc) (8058KB)(168)    收藏
    为推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论文首先以京津冀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数据样本,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弱后强的态势,2011—2015年耦合协调度明显下降,2015年之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则明显回升,其中,耦合度持续上升,耦合情况向好及以上的城市占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数量的84%以上;2)协调度时空格局基本未变,除北京协调度始终保持高位以外,沧州、天津、唐山、秦皇岛四个城市始终处于第二梯队;3)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变格局来看,北京、天津和廊坊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整体呈现出从中心向东南外围辐射,且从东南向东北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质量在空间结构上存在正的全局自相关,发展质量较高的城市在地理上往往更接近,但同时空间异质性明显,即京津冀省会(直辖市)城市主要位于促进区,沧州、衡水、秦皇岛等地处于过渡区,廊坊则处于辐射区,且呈负相关性,因此弥合区域间的发展鸿沟是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快产业转型,缩小区域落差;加强环保合作,促进绿色发展;盘活区际资源,驱动科技创新;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协同红利等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未来十年新业态下铝资源需求分析

    崔博京, 陈其慎, 王琨,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31-4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13.001
    摘要64)      PDF(pc) (3975KB)(102)    收藏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低碳新兴行业的高速发展,铝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但原铝生产耗能高、碳排放量大,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双碳”等新业态下,铝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本文运用系统动力仿真模型,结合部门预测法,预测未来十年我国铝资源的生产消费情况,并从“铝土矿—氧化铝—原铝—铝产品—再生铝”全生命周期视角,定量评估正常情境、政策情境和理想情境3种情境下铝产业的减碳潜力,研判未来原铝和再生铝的需求供应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未来十年新业态下,铝需求量仍持续呈快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是拉动铝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交通运输部门将超越建筑业成为铝消费量的第一大领域。2)铝产业减碳的最佳路径为大力发展再生铝资源,其次为优化电解铝用电结构。面对严峻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必须开发出更节能环保型的初级和再生冶炼技术和方法,全面提高铝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循环回收水平,加快建立高效铝资源回收体系,降低铝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我国铝资源保障能力,推动我国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南水北调平原水库服务价值与区域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以山东省德州市大屯水库为例
    张 婕, 任雨菲, 胡周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41-5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8
    摘要62)      PDF(pc) (1509KB)(32)    收藏
    为了研究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价值,以及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价值与受水区域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本文以山东省德州市大屯水库及其受水区域为典型案例,在选取大屯水库及德州市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创建大屯水库服务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及核算指标计算公式,对大屯水库服务价值进行测算;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价值与区域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而以深入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大屯水库服务价值主要是以供水功能价值、生态环境功能价值为主。2019年大屯水库服务价值比2013年共增加了20 694.90万元,增幅达到64.66%。2)2013—2019年大屯水库服务价值综合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综合指数由2013年的0.26波动上升至2019年的0.60。2013—2019年德州市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综合指数由2013年的0.54波动下降为2019年的0.52。2014—2017年德州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其余年份均处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一般水平阶段。3)2013—2019年大屯水库服务价值与德州市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耦合协调度值由2013年的0.61波动上升至2019年的0.75。2013—2019年二者的相对发展度也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相对发展度值由2013年的0.49波动上升至2019年的1.15。总体而言,大屯水库服务价值与德州市高质量发展已经基本形成良性互动,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的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
    王济干, 包婷婷, 邢贞成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82-9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8
    摘要61)      PDF(pc) (2466KB)(64)    收藏
    新时代背景下,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长三角建设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部署。测度长三角26个地级市的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其发展规律,判断各城市的发展趋势,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基于2007—2019年长三角2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包含创新指数、协调指数、绿色指数、共享指数和开放指数的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体系,分析各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利用GIS技术和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动态演变规律。研究表明:长三角总体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上海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江苏省次之,之后是浙江省,安徽省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低,其中上海市的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得分为1.161,江苏省为0.949,浙江省为0.835,安徽省为0.815;2007—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中处于高水平的城市数量增加至12个,同时处于低水平的城市数量减少至1个,长三角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并且呈现出连片分布特征;虽然长三角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扩大,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结合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结论,长三角各城市应打破区域局限,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上海应发挥龙头作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江苏应主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激发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浙江应加强杭州、宁波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的协调联动发展,促进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安徽应调整工业结构,减小重污染产业的规模,因地制宜地采取经济发展策略,促进省内各城市的发展,从而提高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全球价值链动态演进对我国采矿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研究——基于产业政策的调节效应
    张帅, 刘春学, 马显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26-4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10
    摘要55)      PDF(pc) (1575KB)(73)    收藏
    随着我国采矿业在全球价值链(GVC)嵌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探究我国采矿业在全球价值链不同嵌入水平下应当实施何种相应的产业政策,以有效提升我国采矿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本文从构建采矿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模型入手,并基于产业政策的调节效应,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动态演进对我国采矿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以及鼓励型产业政策与规制型产业政策在全球价值链动态演进不同阶段对我国采矿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全球价值链动态演进对我国采矿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倒“U”型的影响作用,即随着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我国采矿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边际效应逐渐减小,当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达到0.178后平均边际效应缩减为0,之后随着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超过了0.178,负向边际效应开始替代正向边际效应发挥作用,并随着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的继续提高而逐渐增强;2)当我国采矿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水平较低时,以税收优惠、研发补贴、低息贷款为代表的鼓励型产业政策对我国采矿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着正向影响作用,而规制型产业政策则会对我国采矿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挥出负向影响作用;3)当我国采矿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水平较高时,以环境规制、产能限制为代表的规制型产业政策对我国采矿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着正向影响作用,而鼓励型产业政策则会对我国采矿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挥出负向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国工业碳排放的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关伟, 王勇, 许淑婷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40-4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30.002
    摘要50)      PDF(pc) (3227KB)(50)    收藏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5—2019年中国工业碳排放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用QAP分析法(二次分配法)探究了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网络特征分析表明各省市之间的空间联系日趋紧密,节能减排工作需要各省市通力合作。2)江苏、浙江、上海、天津等东部省份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居于中心地位,联系更加复杂,与其他省份发生联系难度低,且控制着更多的资源;而中西部省份则相对处于劣势地位。3)东部沿海省份居于核心地位,核心区的内部联系虽高于边缘区,但增长速度低于边缘区,边缘区内部联系日趋紧密。4)QAP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水平、科技水平、能源强度、产业结构、能源工业五个变量的差异促进工业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最后,根据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和QAP回归分析提出了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协同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有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沉淀性冗余资源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许纪校, 陆倩倩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116-12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2
    摘要48)      PDF(pc) (1302KB)(75)    收藏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通过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以实现其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所在,而创新资源投入又是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与核心要素。为了探究沉淀性冗余资源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本文以2013—2021年我国沪深股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沉淀性冗余资源、股权集中度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产权异质性在沉淀性冗余资源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沉淀性冗余资源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即沉淀性冗余资源在达到最优临界值之前能够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沉淀性冗余资源一旦超过最优临界值之后则会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2)股权集中度能够强化沉淀性冗余资源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既可以增强适度的沉淀性冗余资源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也会增强过度的沉淀性冗余资源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负向抑制作用;3)在我国不同产权性质的制造业企业中,沉淀性冗余资源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存在着明显差异。在非国有制造业企业中沉淀性冗余资源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的倒“U”型关系,要比在国有制造业企业中沉淀性冗余资源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的倒“U”型关系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农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税收优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
    杜晓荣, 李雨凡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21-13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5
    摘要48)      PDF(pc) (1180KB)(49)    收藏
    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提升农业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资源是影响企业研发创新的重要因素,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分析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将税收优惠纳入模型,进一步研究在不同土地资源禀赋条件下研发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为农业上市公司制定研发战略和提升创新绩效提供经验数据与决策支持。以2011—2020年A股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采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研发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并检验税收优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农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研究期内大多数样本公司处于曲线的上升阶段,而且税收优惠正向调节研发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进行机制检验发现,农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通过影响沉淀冗余资源作用于创新绩效;对于较高土地资源禀赋地区的企业,研发强度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更为显著。合理的研发强度对农业上市公司创新绩效增长有重要影响,因此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加强区域间研发合作,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增加研发强度以更好地提升创新绩效,进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未来要警惕研发强度过高带来的消极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应动态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最大程度地发挥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两维图论聚类的矿粮复合区“三生”空间适宜性分区——以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为例
    宋复蓉, 曾向阳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55-6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4
    摘要46)      PDF(pc) (4307KB)(55)    收藏
    为了探究微观区域的“三生”空间适宜性分区,从而为乡镇一级的国土规划和全域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本文以属于矿粮复合区的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为研究对象,从构建陈贵镇“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入手,运用两维图论聚类算法,对陈贵镇“三生”空间开展适宜性评价与分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陈贵镇镇域适宜的“三生”空间主要呈现为2大块状,1块围绕陈贵村呈零散分布,另1块主要聚集于天台山区;不适宜的“三生”空间主要分布在陈贵镇最南端及东北部,其余呈小斑块零散分布。2)从陈贵镇村域的“三生”空间适宜性来看,等级为适宜的村域,其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都呈现出均衡性发展,已经接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政府规划目标。3)矿业开采活动对陈贵镇“三生”空间适宜性的影响作用显著,不但严重影响生态空间,而且还对农业生产和非矿业生产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作用,从而降低矿粮复合区的社会效益,并可能导致整体空间利用水平不高。4)本文利用两维图论聚类算法,基于适宜性评价结果,再结合实际的空间利用特征及城乡规划,将陈贵镇“三生”空间分为5个区域。I区为农业生产核心区,该区域农业生产空间面积较大且较为聚集;II区为乡镇发展主导区及生活空间核心区,引领着陈贵镇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III区为综合发展潜力区,空间存在着多种国土开发利用价值;IV区为生态重点保护区,需要着重协调工矿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V区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区,可利用生态农业带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破解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难题的产业协同路径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苗圃, 张宁, 田泽, 丁晨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67-7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9
    摘要43)      PDF(pc) (1240KB)(45)    收藏
    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模式面临着陷入集体行动困境和逐底竞争困境的难题,归根结底是个体利益与集体目标冲突、区域协同与区域竞争冲突所导致的结果。为了解决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难题,就必须要协调好大气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现产业协同以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本文选取2014—201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41个设区城市的样本数据,运用个体时间固定效应模型,从产业规模扩张、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3个方面综合论证产业协同路径在抑制大气污染、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并对如何通过产业协同路径以破解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难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规模扩张促进了大气污染排放,而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均能够抑制大气污染排放,且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可以抑制因产业规模扩张而产生的大气污染排放。此外,产业规模扩张、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均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2)产业规模扩张对二氧化硫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强,其余依次是PM2.5排放、二氧化氮排放;产业技术创新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强,其余依次是二氧化氮排放、PM25排放;产业结构优化同样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强,其余依次是PM2.5排放、二氧化氮排放。3)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强,其余依次是产业规模扩张、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发挥促进作用由强至弱的区域依次为浙南、苏北、安徽、核心;产业规模扩张对经济增长发挥促进作用由强至弱的区域依次为苏北、核心、浙南、安徽;产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发挥促进作用由强至弱的区域依次为安徽、浙南、核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基于质性分析的水敏感型企业水信息披露要素及特征研究——以国际矿业企业为例

    李青, 王菲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122-13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08.002
    摘要42)      PDF(pc) (2638KB)(28)    收藏

    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紧张现象使水敏感型企业的水信息披露问题成为关注热点,水信息披露的要素和特征成为企业向政府、社会及利益相关者传递其水资源运营状况、社会责任履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以2021年全球40强矿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的水资源相关文本为研究样本,运用质性分析法通过NVivo软件对企业披露的水信息内容进行词频统计、编码归纳、矩阵和聚类分析,探究以矿业企业为代表的水敏感型企业水信息披露的特征及要素框架。结果表明:1)企业水信息披露主要涉及3个范畴,涵盖15个主题,分别是企业水资源管理、利益相关者责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2)企业水资源及其运营活动是信息披露的关键内容,但对间接利益相关者的水信息需求重视程度不够;3)国内外企业对水管理合规性、战略和绩效、员工参与和对外合作的关注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为水敏感型企业进一步提高水信息披露标准和质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基于改进Theil指数和Shift-Share模型的2012-2021年中国产业偏离分析
    高孝伟, 张颖昆, 李华,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5-2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2.002
    摘要41)      PDF(pc) (1369KB)(23)    收藏

    文章首先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针对产业偏离的测算,传统的产业偏离度E系数、Theil指数及Shift-Share模型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E系数和Theil指数的缺陷主要体现在计算原理方面,而Shift-Share模型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参照系选择的合理性和数据采集的可行性方面。然后,基于现有模型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更为合理和更具可操作性的产业偏离测算方法,再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根据20122021年的数据,对中国的产业偏离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尽管中国存在产业偏离,但产业偏离度在逐渐减小。最后,基于修正模型的计算结果,并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第一产业要依靠创新和科技引领,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转移,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2)第二产业要加快产业的升级换代,建立和保持独立、自主、完整的工业体系,加大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尽早突破美西方的技术封锁;3)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应该在金融和科教两个方面,要进一步提升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依靠金融创新来规避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利约束和影响,同时要将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碳中和目标下长三角地区能源结构调整的经济影响及其差异性
    王理想, 王建民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25-3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6.001
    摘要41)      PDF(pc) (1265KB)(32)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从碳排放产生机制与经济增长的共生关系出发,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碳中和目标考虑范畴。基于长三角地区3省1市2017年投入产出表,构建区域宏、微观SAM表及能源结构调整模拟分析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建立长三角地区宏观经济闭合系统,研究能源结构调整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影响及其差异性。研究发现:1)长三角各区域随着能源结构转型不断推进,其经济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性,以江苏省为例,当清洁能源替代5%、10%、15%、20%时,江苏省能源结构调整的多数经济指标的经济影响以替代5%时的损失最多,替代10%时的损失小于替代5%、15%时的损失;2)长三角各区域经济发展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安徽省、上海市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较低,江苏省次之,浙江省受到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最大;3)随着能源结构调整不断推进,长三角部分区域的经济影响存在阶段性浮动,以江苏省为例,当清洁能源替代10%时,多数经济指标,如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部门的产出以及GDP、政府收入等的经济影响均小于清洁能源替代5%、15%时产生的影响。能源结构调整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亟须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环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陈文烈, 李燕丽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2.001
    摘要38)      PDF(pc) (1200KB)(30)    收藏
    文章采用包含污染排放的环境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量了2010—2020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的环境效率,结果显示:1)10个节点城市总体环境效率不高,环境效率差距大,呈现东、中、西部的层级变化,突出了区域间减排和环境技术促进方面跨区域合作的必要性;2)东、中部节点城市的环境效率差距逐年开始缩小,呈现一定的趋同趋势。此外,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环境效率的因素,发现经济规模、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促进了环境效率,而产业结构、区域特征则对环境效率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减少区域污染排放和提高我国环境效率的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中国首位城市现代化与生态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
    刘晨跃, 董天丹, 胡昕昱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10-2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120.001
    摘要37)      PDF(pc) (1545KB)(39)    收藏
    为了研究中国首位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的作用关系,根据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系统耦合作用的原理,以2008—2017年中国31个首位城市的现代化和生态化数据为基础,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首位城市现代化子系统和生态化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首位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迥异,现代化水平的空间转移黏性过大,生态化高水平型城市过少、中高水平城市扎堆,中高值区与中低值区的空间内部分化明显,且高水平型城市的分布具有趋同性,空间分布多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区域;2)在空间格局上,现代化和生态化处于高水平耦合和高度协调的首位城市依然较少,多数城市处在高水平耦合和较高协调阶段,协调度有待提升,且北京和广州为一级核心区,耦合协调空间结构呈现出南北“两级多核”状态;3)在时间演化上,中国首位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耦合度从磨合层级提升到高水平耦合层级,高水平耦合城市占比增加到70.97%。协调度由中度协调逐渐过渡到较高协调程度,较高协调水平的城市占比从77.42%上升至87.10%,然而整体耦合水平依然强于协调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营商环境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
    周申蓓, 杨喆, 张桂清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93-10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1
    摘要37)      PDF(pc) (1278KB)(54)    收藏
    为了探究营商环境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本文从资源基础观视角出发,将“政策资源获取”作为中间桥梁,通过构建“营商环境-资源获取-技术创新”研究框架,并将2009—201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不但深入探索了营商环境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而且还研究了政策资源获取在营商环境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以及市场竞争强度在政策资源获取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发挥的调节作用,而且还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优化营商环境能够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在营商环境的各二级指标之中,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非国有经济的发展3个二级指标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过于疏离则会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抑制作用;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异质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营商环境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比中西部地区更加显著。2)营商环境既可以直接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可以通过促进政策资源获取间接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政策资源获取在营商环境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占营商环境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总效应的比重为0.806。3)市场竞争强度在政策资源获取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市场竞争强度越高,政策资源获取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也就越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基于PMC指数的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政策量化评价研究
    李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105-11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6
    摘要36)      PDF(pc) (2963KB)(57)    收藏
    制造业服务化政策是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南,对制造业服务化政策开展量化评估,可以为制定、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文选取2014—2021年我国各级政府发布的13项关于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将PMC指数模型与文本挖掘方法相结合,对我国制造业服务化政策进行量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在选取的13项制造业服务化政策中,7项政策的PMC指数评估等级为优秀,6项政策的PMC指数评估等级为合格,表明我国各级政府对制造业服务化政策的总体设计较为合理,但仍然存在完善空间;2)从我国各级政府发布的制造业服务化政策内涵的全面性、多样化来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充分认识到了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重要性;3)在对中央发布的制造业服务化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均能够紧紧追随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与发布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性制造业服务化政策;4)我国现有的制造业服务化政策多以引导和鼓励为主,相对缺乏后续监管,从而导致在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进程中滋生出了服务意识不强、服务领域狭窄等诸多负面问题;5)根据本文对13项制造业服务化政策的PMC指数分析结果来看,虽然国家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业规定等不同政策效力级别层面均出台了有利于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唯独缺失从法律层面对制造业服务化政策的支持,而只有把法律法规纳入到制造业服务化政策框架,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在执行政策时所遇到的难点问题,才能够为政策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
    杨恺钧, 曹安琪, 方慈慧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35-4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3.002
    摘要36)      PDF(pc) (1371KB)(24)    收藏
    将产业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效率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聚焦长江经济带,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为我国在“双碳”背景下推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及长江经济带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参考。论文基于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面板数据,综合利用超效率SBM和区位熵法,构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并进一步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个区域已形成“带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集聚平均水平随年份波动上升,上中下游产业集聚水平呈递增格局,水平差异较大且有逐渐增加趋势;2)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通过整合内部网络资源和提升外部整体能力,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3)产业集聚的发展通过竞争效应和合作效应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而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可以提升经济动力和效率,因而绿色技术创新在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具有中介作用;4)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上中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从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推动新能源汽车区域异质性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再认识——基于潜类别随机边界法的测算及其空间演变
    鞠严萍, 王新华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41-5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28.001
    摘要36)      PDF(pc) (1265KB)(27)    收藏
    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绿色、高效、安全能源系统的发展。产能利用率是表征产能过剩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其客观科学测算有利于正确评判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及其发展趋势,为有关部门产能政策制定和煤炭企业市场决策提供依据。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埋藏地质差异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区域差异性,以往的测算方法忽略了此种差异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本文采用潜类别随机边界法对我国24个产煤省2001—2017年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基于开采条件的内生差异,将产煤省划分为丰富型、适度型、贫乏型和枯竭型4个群组,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各群组产能利用率的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在测算年度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平均水平为0.82;产能过剩情况在群组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贫乏型和枯竭型群组的生产已接近生产边界,产能利用率改善空间有限,适度型群组产能利用率的平均值为0.63,产能过剩较为严重;影响因素对各群组产能利用率的作用各异,总的来说,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对煤炭产能利用率具有负向作用,但对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拥有多数大煤炭基地的丰富型群组具有正向作用,说明由经济增长而引发的扩张产能忽视了质量提升;产能利用率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敏感,需求的增长有利于产能利用率的提升;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存在空间β条件收敛,说明产业转移有助于产能利用率的空间追赶,产能利用率总体水平提升,地区间差异缩小。由此可得,要实现煤炭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加大西部和新兴生产基地的基础建设和科技投入,加速中部地区落后产能的退出和整合,发挥市场在煤炭产能优胜劣汰中的关键作用,积极引导贫乏型、枯竭型群组的人力和管理资源向丰富型、适度型群组转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生演化实证研究——以川渝地区为例
    黄定轩, 王梦圆, 谭斌强,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50-16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814.001
    摘要34)      PDF(pc) (2358KB)(78)    收藏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是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方向,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川渝地区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生研究不足这一问题,本研究从产业互动视角出发,基于Logistic共生演化模型,运用重庆市和四川省2005—2020年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数据,对两者的共生演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川渝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处于成熟期,而生产性服务业仍处于成长期;2)两者之间存在共生效应,共生关系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3)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作用大于先进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作用。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针对性建议:1)建立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融合的产业协调机制;2)推动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生态圈机制建设;3)鼓励制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高校-企业高质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本研究为准确判断两个产业的共生阶段、靶向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资源型经济转型提升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李慧涛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00-11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8.001
    摘要32)      PDF(pc) (1732KB)(13)    收藏
    资源型地区通过经济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效率提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论文总结概括了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内涵与绿色发展效率内涵,并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最后以山西省为例,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断尾回归模型分别考察了2004—2020年山西省绿色发展效率的变化、资源型经济转型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对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具有积极影响;2)在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科技发展促进绿色发展技术进步来提升绿色发展效率;3)山西省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对绿色发展效率影响不显著。对此提出,山西省应加强民营企业绿色转型的支持与监管、发挥交通通信的开放引领作用、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深化市场化改革与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
    杨秉臻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53-6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4.001
    摘要32)      PDF(pc) (1467KB)(37)    收藏

    在推进质量强国建设背景下,如何兼顾产业绿色发展与就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发挥人力资源配置在提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中的作用,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112020年产业投入产出数据和就业数据,对江苏省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就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PVAR模型研究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质明显,但增效乏力,受技术进步驱动,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74%,但技术效率年均降低0.33%,投入要素的增长显著高于全要素生产率,产业仍未摆脱“粗放型”生产模式,技术效率的改善是各地市进一步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2)江苏省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趋势明显,但多数地市处于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不同步或双低状态,就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不对等,限制了产业技术效率的改善。3)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对就业结构具有短期破坏和长期倒逼优化双重作用,而就业结构优化对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无显著影响,但就业结构合理化对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具有潜力,贡献度达18.2%。短期就业结构高级化抑制合理化,而合理化促进高级化,二者长期发展不一致。4)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对自身贡献度达80.5%,但其对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贡献度较低,分别为11.2%8%,而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间的相互贡献度更高,就业结构高级化对合理化的贡献度高达58.2%。建议放大就业结构主动调整的正向效应,促进就业结构合理化,减小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对就业结构破坏和劳动力被动转移的影响,避免就业结构的“唯高级化”造成的不合理化,实现由就业结构优化推进产业升级将是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可持续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生态创新会影响企业实际税负吗?
    胡元林, 魏郁锬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78-9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11
    摘要31)      PDF(pc) (1220KB)(25)    收藏
    为了探究企业生态创新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作用,本文从税收激励角度出发,将2010—2019年我国沪深股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搭建“生态创新-企业声誉-企业税负”理论框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企业生态创新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机制,考查企业声誉在企业生态创新与企业实际税负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以及环境规制在企业生态创新与企业实际税负之间发挥的调节作用,并期望以此能够为我国政府引导、激励企业开展生态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1)企业开展生态创新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实际税负,企业生态创新水平每提高1%,企业实际税负水平将下降1.13%,这一效应在制造业轻度、中度污染行业企业及其非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2)企业开展生态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声誉,企业生态创新水平每提高1%,企业声誉水平将提高23.15%。企业声誉在企业生态创新与企业实际税负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引入企业声誉之后,企业开展生态创新将会使企业实际税负水平从1.13%下降为1.01%,企业声誉的中介效应占企业生态创新对企业实际税负总效应的比例为7.05%。3)环境规制在企业生态创新与企业实际税负之间发挥着负向调节作用。环境规制与企业生态创新的交互项系数为-0.5%,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环境规制强化了企业生态创新对企业实际税负的负向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绿色金融、制度环境与双元绿色创新
    鞠加亮, 辛沛祝, 赵敏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61-7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7.003
    摘要29)      PDF(pc) (1378KB)(50)    收藏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390个观测数据为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绿色金融对双元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并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制度环境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显著提升当地的探索式绿色创新和开发式绿色创新水平,且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更大;绿色金融向双元绿色创新转化过程中会受到地区制度环境的影响,具体来看,当地的市场化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政府治理程度越高,绿色金融向双元绿色创新转化的程度越高。此外,制度环境对绿色金融向探索式绿色创新转化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开发式绿色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