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战略性矿产资源全产业链理论和研究前沿
    安海忠, 李华姣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1): 8-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07
    摘要936)      PDF(pc) (1194KB)(1050)    收藏
    当前全球进入第4次工业革命和第6次科技革命叠加的新时期,新兴产业带动了锂、钴、镍、稀土等诸多矿产资源的需求。为了保障本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均在加紧部署,保障战略性和关键性矿产资源的供应,并根据本国国情发布了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目录清单。矿产资源安全不仅涉及上游资源的供应安全,还包括产业链中间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的安全。在系统梳理中、美、欧、日等4个国家和经济体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最新政策和目录清单的基础上,从战略性矿产资源全产业链界定、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链研究进展和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链研究挑战与方向3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链研究的4个主要前沿课题:1)全产业链系统边界和全产业链视角下资源安全新内涵;2)“贸易-生产-循环”全球产业链资源流动复杂系统构建;3)“双碳”目标下如何保障矿产资源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4)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的相互影响机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北京市森林碳汇潜力分析
    张颖, 李晓格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1): 15-2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07.001
    摘要674)      PDF(pc) (1901KB)(394)    收藏
    核算北京市森林资源碳储量和价值量,预测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及碳汇潜力,为北京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和林业碳汇减排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参考。利用1973-2018年9次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中北京部分数据,采用森林蓄积量法核算北京市森林资源总的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按照不同林种分类核算森林资源的碳储量和价值量。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和幂函数模型联合预测北京市森林资源碳汇发展潜力。研究表明:1)40多年来,北京市森林资源单位面积蓄积量平均为29.98 m3/hm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3.56 m3/hm2,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森林资源总碳储量从571.80万t增加到3 476.51万t,年均增加碳汇量69.16万t。其中,森林碳储量从101.88万t增加到1 157.75万t,年均增加碳汇量25.14万t。森林平均碳密度从5.09 t/hm2增长到16.12 t/hm2,但与全国森林平均碳密度41.50 t/hm2相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2)北京市林木碳储量价值从1976年的6 706.6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43 088.61万元,年均增加3 247.19万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56%,其中,人工林碳储量价值量年均增长13.70%。3)GM(1,1)灰色模型预测,2030年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可达到2 255.69万t,2018-2030年年均碳汇量为91.50万t,预计2030年北京市森林蓄积量可达到4 748.83万m3;幂函数模型预测,2030年北京市森林碳储量达到2 931.82万t,2018-2030年年均碳汇量为147.84万t,预计2030年森林蓄积量可达到6 172.26万m3,森林覆盖率达到61.77%,可以实现北京市森林城市规划目标,也可以实现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在不考虑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基于森林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变化,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和价值量都是增加的,北京市森林碳汇潜力较大,能够为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发挥较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政府补贴、企业ESG表现与绿色创新
    蒋榕湄, 陈贵松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6): 90-10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24.003
    摘要648)      PDF(pc) (1240KB)(335)    收藏
    为了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创新体系,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优化绿色创新制度环境的相关政策,通过政府补贴等手段积极推动全社会绿色创新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探究政府补贴对于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以及如何构建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的长效驱动实现机制,成为学术界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厘清政府补贴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2016—2020年我国864家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资源-能力-行动”模型,将企业ESG表现纳入政府补贴和绿色创新的分析框架之中,从企业ESG表现视角探究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够直接推动企业绿色创新;2)政府补贴对企业ESG表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够激励企业关注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治理绩效;3)企业ESG表现在政府补贴与绿色创新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政府补贴能够通过企业ESG表现中的环境责任表现和公司治理绩效表现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但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未在政府补贴与绿色创新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与低ESG表现水平相比,高ESG表现水平下政府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相对得到增强,因而政府要助力企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就必须善用、巧用补贴发放等激励手段,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适当加大补贴的力度和规模,引导、激励企业改善ESG表现,另一方面,还要严格监督落实企业的补贴使用情况,建立、健全补贴效果评价机制与ESG表现评估体系,根据企业ESG表现水平实行差异化的政府补贴政策,切实提高政府补贴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综述及前景展望
    丁童慧, 陈军飞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2): 19-2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812.001
    摘要557)      PDF(pc) (9445KB)(327)    收藏
    水资源、能源和粮食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极具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关联关系,即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WEF-Nexus)。目前有关WEF-Nexus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本研究对当前国内外WEF-Nexus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综述,从而为未来其他学者开展WEF-Nexus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价值。通过文献调查法,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从概念内涵、相关理论及模型方法3个维度总结归纳WEF-Nexus概念及理论方法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在概念界定方面,目前还未形成被广泛认可的说法;在相关理论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系统论、方法论、协同论等不同理论方法研究WEF-Nexus;在模型方法方面,目前主要有针对纽带关系的专用模型和适用于纽带关系的通用模型,研究工具主要分为定性研究工具和定量研究工具。此外,基于协同、安全、风险及优化等视角梳理WEF-Nexus的相关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目前WEF-Nexus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主观性较强,WEF安全纽带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评价方面,有关安全管控等方面的研究稍欠缺,WEF-Nexus风险诊断及预警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由于WEF耦合系统的复杂性,构建WEF系统优化模型具有一定的难度,且现有文献多以研究区域或流域WEF系统的优化为主,鲜有城市或家庭层面的优化研究,因此,提出未来WEF-Nexus研究的发展方向,即绿色发展下WEF-Nexus协同发展理论研究、WEF-Nexus互馈及演化机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WEF综合决策分析平台以及重大突发事件下WEF-Nexus风险诊断预警等是未来WEF-Nexus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我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界定、困境与路径:文献综述
    杨洪波, 王如意, 彭民, 王甲山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2): 10-1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622.003
    摘要461)      PDF(pc) (8688KB)(325)    收藏
    【目的】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如何走出一条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生态式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以中国知网2011—2020年中文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梳理了中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的研究热点迁移情况。【结果】结合主题词频次,采用可视化及时区分析发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核心问题,相关研究热点从可持续长效机制、低碳转型路径与模式、生态转型效率评价演变到绿色发展。随着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推进和新发展理念的完善,2017年后“高质量发展”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结合学者的研究,从绿色、协调、智慧和民生4个方面界定了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生态转型、创新发展、智慧手段以及民生改善4个方面理解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目标要求,并从经济高质量角度梳理了学者对城市转型发展能力测度方面的研究;结合当前研究热点,从资源环境、技术创新、区域发展和社会环境4个方面分析了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困境;结合现代智慧技术,从资源环境、技术、区域协调和民生4个方面提出了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创新路径。【结论】研究认为构建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测度体系会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新发展理念下的生态式发展、智慧式转型是实现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方向。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生态、管理和资金支持进行革新;以智慧生态建设为手段,在资源环境、技术、区域协调和民生等方面进行突破性创新,有助于资源型城市摆脱现实困境,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稀土产业升级研究综述:现实困境、影响因素和可选路径
    张琳, 葛建平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2):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126.001
    摘要298)      PDF(pc) (9196KB)(451)    收藏
    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地缘经济政治博弈加剧,我国稀土产业迈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如何破解稀土产业升级难题,选择高质量、高效率的升级路径,是当前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学界主要围绕稀土产业升级的现实困境、影响因素及路径开展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然而,目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在研究对象上,包含前端采冶环节的整个产业链升级的探讨不足;在研究方法上,适当引入定量分析有助于识别稀土产业升级的机理与选择合适的路径;在研究内容上,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和多链协同升级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未来应增加对稀土采选、冶炼加工和应用环节整个产业链升级的研究,综合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丰富稀土产业升级机理及多链条协同升级路径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POI数据的武汉市产业空间格局分析
    陈翠芳, 陈晓丽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1): 86-9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04
    摘要281)      PDF(pc) (6415KB)(318)    收藏
    分析武汉市各类产业空间差异化的集聚性特征,划分武汉市产业圈层结构,为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武汉市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为基础,建立产业活动分类基准,采用ArcGIS软件的空间核密度分析武汉市产业集聚特征,利用标准差椭圆测算产业的中心性和方向性,并以产业空间布局特征划分武汉市的产业圈层结构。研究表明:1)武汉市农林业呈现出“两核多点”的集聚态势,采矿业在黄陂区和江夏区呈现出块状与多点集聚格局,而其他产业均呈现主城区核心集聚和乡村多点集聚特征,其中第三产业的次级中心围绕着新城发展。2)各类产业发展方向均为东北—西南方向,其中制造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是沿主城区长江沿岸向外扩展。3)武汉市产业发展具有典型圈层结构特征,外圈层以第一产业和采矿业为主,中间圈层以其他第二产业和部分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为主;而内圈层以医疗,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服务业为主。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应对武汉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态势,武汉市未来产业可依托陆港枢纽、空港枢纽和科技发展优势,引导产业向西北—东南方向集群式发展,而产业空间将仍是以高质量的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内圈层,以现代专类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集聚中圈层,以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融合外圈层的“一核多点三圈”格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边界及路径研究
    周伟, 沈镭, 钟帅, 等
    资源与产业    2021, 23 (4): 94-10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622.001
    摘要273)      PDF(mobile) (1254KB)(15)    收藏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自然资源政策制定与管理实践的迫切需求。本文根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求界定了生态产品的概念内涵,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的系统边界。在边界内从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构成、生态产品核算、权衡等方面论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本文还利用生命周期规律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生态产品、核算、权衡、生产、交易、消费等单元过程。在对生态系统及生态产品进行实践分析基础上,总结了生产、交易、消费三个关键环节的可选路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选择的实质是界定不同交易方式,并将各生产阶段产出的生态产品转化为消费阶段的消费品。生产阶段的核心是生产要素的输入者和输入方式,消费阶段重点是支付者,而支付者与生态产品的消费类型相关。参考路径开展不同生态系统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流程分析与总结,对于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区域经济和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分析
    陈晨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1): 136-14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7.001
    摘要266)      PDF(pc) (1503KB)(288)    收藏
    分析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特征以及产业空间布局变化对整体经济的驱动关联作用,进而提出南北方、东西部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宏观政策建议。通过重心理论运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以基于时间序列具有多尺度周期波动的视角,重点分析1952—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重心的变动特征及其与产业重心移动的关联性。研究发现,经济重心的变动是由准9 a、准20 a、准50 a的周期波动与趋势项复合而成的,在纬度向上主要以长周期要素(方差贡献率63.76%)和固有趋势决定,在经度向上主要以短周期要素(方差贡献率7598%)与固有趋势决定。产业重心移动和经济重心变动的关联性在纬度向上显示第一产业与经济的关联性逐渐减弱,第二产业和经济的关联性一直较强,第三产业与经济的关联性逐步增强;在经度向上,三次产业重心的移动均能影响经济重心的变动,且第三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关联度逐渐增加。通过剥离周期性波动因素,显示经济重心的变动趋势是向南、向西移动,但由于受到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制约,向南、向东移动受到的拉力较大。经济重心的实际移动和固有趋势存在差异,从而表现出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的不均衡。均衡国民经济空间布局既需要政策、战略的调整,也需要遵循市场力量,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南北方的差异主要在于市场发展的程度与产业升级的速度,北方应遵循产业演替的规律,提高市场化程度,加快发展符合要素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第三产业。东西部的差距主要在于区位优势与集聚效应,西部需要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不同层次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服务质量,承接东部转移的符合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东西部产业和要素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双碳”目标下江苏省碳平衡潜力预测研究
    朱智洺, 桂梦婷, 李红艳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1-1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715.001
    摘要261)      PDF(pc) (1940KB)(199)    收藏

    核算江苏省碳排放与碳吸收量,预测其未来碳平衡潜力,为推进我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战略目标及落实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从省级层面选取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建立碳平衡潜力预测指标体系,根据19962019年碳排放量核算数据,在碳排放影响因素LMDI分解的基础上,构建改进的STIRPAT模型并设置9大情景,分别预测20202060年江苏省碳排放量。同时引入灰色GM11)模型预测江苏省未来生态碳吸收量,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其20042060年碳平衡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江苏省碳排放增长迅速,人口规模、人均收入及能源结构是主要增碳因素,能源强度及碳排放强度是重要抑碳因素,根据STIRPAT模型预测结果,可将9种情景按碳达峰量及碳达峰时间分为高碳-高增长、中碳-中增长及低碳-低增长三大组合,其中低碳—低增长组合的最优情景3可实现2029年最早碳达峰,峰值为33 003.86tCO22060年碳排放将下降至24 274.19tCO22)碳吸收量预测将缓慢增长,于2053年突破3 000tCO2的吸收量,2060年碳吸收量将达3 095.584tCO23)江苏省未来实现碳平衡将存在时间滞后危机,碳平衡缺口预测将在2029年达到30 286.03tCO2峰值,2060年下降至21 178.60tCO2,碳平衡压力指数将从2025年的最大值12.16下降至2060年的7.84,需承担较大减排压力。由此可知,江苏省生态吸碳能力有限,即使按最优情景3预测分析,未来实现碳平衡依然面临严重挑战。据此,从碳排放、碳吸收与碳平衡3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调整能源高碳结构,加强绿色科技创新,降低碳排放量;积极推进绿地化建设,保护自然环境系统,增强生碳吸收能力;协同发展绿色减排与技术固碳,缩小碳失衡缺口,减轻碳平衡压力等,助力实现我国2060碳中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我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路径研究——基于经济、能源、碳排放系统的SD模型
    杜焱, 胡鑫杨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5): 19-2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13.002
    摘要252)      PDF(pc) (2230KB)(231)    收藏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设定三种情景方案,动态模拟了2020—2050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发展演变趋势。同时,以综合调控情景为基准,考察了经济、人口和能源等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探究了碳达峰的最优路径。研究发现:在基准、低碳、综合调控情景下的预测碳排放峰值分别达到了2020年碳排放量的1.62倍、1.33倍和1.14倍,三种情景下实现碳达峰的时间依次为2038年、2030年、2027年。同时,人均GDP增速快慢、科技投入强度大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高低、化石能源占比大小以及能源消费强度大小均对碳达峰时间具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调控情景下预测的碳达峰时间距离当前最近,碳排放峰值最小,是一种现实选择的最优方案。碳达峰最优路径的确定需要从确定适当的人均GDP增速、加大科技投入强度、降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以及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入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水资源绿色效率动态变化与空间溢出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宋敏, 杜思璇
    资源与产业    2021, 23 (4): 1-1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601.001
    摘要246)      PDF(mobile) (1468KB)(21)    收藏

    利用SBM模型(slack based model)计算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并与传统的经济效率、环境效率测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然后分别利用Moran's I指数、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以期确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影响机制,为促进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利用与优化配置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上游、中游地区下降趋势明显;水资源绿色效率存在空间集聚效应;邻省的经济水平、环境规制、工业化水平、第三产业占比对水资源绿色效率有明显抑制作用,而邻省的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化水平、资源禀赋、农业用水比重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建议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城镇化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大对环境治理的资金与技术投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吕添贵, 孔安妮, 汪立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2): 30-4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10.001
    摘要245)      PDF(pc) (12048KB)(212)    收藏
    【研究目的】客观识别与评价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诊断其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生态文明示范区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模型框架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法评价研究2006—2018年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结合障碍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生态安全子系统两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基于评价及诊断结果提出优化路径。【研究结果】1)江西省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0.436增加到2018年的0.464,年均增加0.002 2,但各地市生态安全综合贴近度和生态安全等级差距较大;2)生态安全响应子系统、驱动力子系统与影响子系统均呈现上升趋势,且驱动力与影响时间序列变化步调一致性较为明显,而压力子系统和状态子系统生态安全水平均下降,且生态安全子系统两两之间耦合度均大于0.97,处于高度协调程度,说明在子系统相互影响过程中良性耦合程度较高;3)各地市生态安全等级差距较大,介于临界安全等级(III)较多,距离基本安全等级(IV)状态仍有较大差距,达到安全状态等级(V)仍需较长时间;4)江西省生态安全水平受到科学技术支出、人均水资源量、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率、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废水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人均GDP等因素综合影响。【研究结论】通过强化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响应,提高生产领域环境绩效,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提高区域生态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Oaxaca-Blinder分解法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从环境规制角度分析#br#
    陈昕, 刘媛华, 石翠翠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63-7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9
    摘要245)      PDF(pc) (1710KB)(170)    收藏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热点。论文基于2005—2018年上海市和安徽省的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原因。首先通过随机森林法筛选出除环境变量外的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再通过经典门槛回归模型找到环境规制水平的分界点,然后根据该分界点将样本划分为两阶段,最后基于Oaxaca-Blinder分解法讨论不同环境规制阶段下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1)环境信访数为35 217件是划分环境规制水平的分界点,且安徽省和上海市目前均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前半段,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起着主导作用;2)在单个变量的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中,人力资本和信息化水平分别在低水平子样本和全样本中成为经济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其特征回报差异值分别是-3.161 3和0.092 6;3)在总体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中,特征回报差异在全样本中的贡献比例增加了15.28%,说明在整体水平下,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歧视”程度更加显著。基于以上结论,建议国家和政府在完善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相关政策的同时,还应给予青少年创新环境与创新资源、适当调整各地财政支出以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这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环境规制情况下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也能从各个角度为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平衡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江苏省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达峰预测
    高珊, 曹明霞, 李丹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509.001
    摘要231)      PDF(pc) (1502KB)(323)    收藏
    开展典型省域的碳排放核算及碳达峰方案研究,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进行有益的地方性探索。以构建碳排放核算与碳峰值预测关联性的思路框架为前提,从能源消费、工农业生产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核算江苏省碳排放量,总结区域碳排放与能源利用和产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进而基于Kaya恒等式模型设定关键因子,根据人口、经济增长与能源结构等进行发展潜力预测,合理设计未来低、中、高3种碳达峰情景,以期为制定碳减排路径及碳达峰方案提供启示与建议。研究表明:1)2005—2019年江苏省碳排放小幅波动上升但增速明显放缓,碳排放总量增长了1.11倍,高碳的能源和产业结构仍然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能源消费和工业生产的碳排放量占比高达90%以上,水稻生产和生活垃圾焚烧也是主要碳源。2)人口、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及结构等因素与未来碳排放变化密切相关。比较2020—2030年3种达峰情景,低值约束方案预计2027年江苏省碳排放达到峰值10.26亿t,比中、高值达峰方案的2030年提前了3年,峰值分别减少0.54亿t和1.12亿t。低值方案较为符合国际规律,有利于碳减排及碳中和国家目标的达成。为了尽快驱动江苏省碳排放主动达峰并进入下行空间,提出江苏省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同时,要控制碳排放增长规模,促进低值达峰方案的顺利实施,关注可再生能源的清洁替代以及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及农业的低碳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渭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效果评估研究
    张婕, 孙洁, 朱明明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2): 64-7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03.002
    摘要220)      PDF(pc) (12066KB)(223)    收藏
    渭河流域生态补偿是黄河流域首个横向跨省生态补偿试点工程,评估渭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效果,总结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实施的现状、问题与经验,为黄河流域全面开展横向生态补偿提供借鉴,有利于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陕西甘肃渭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包括生态环境综合绩效测算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的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效果评估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构建生态环境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沿渭地区20个地级城市2009—2019年生态环境综合绩效进行测算、评价、比较,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对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净效果进行分离、评估,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样本选取合理性、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2009—2019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绩效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陕西省政策组平均绩效增长尤为突出,但不同城市之间绩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不论是否控制时间、个体固定效应,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始终在1%水平上显著提升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绩效;在省份分组检验中,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在5%水平上对陕西省生态环境综合绩效增长有积极作用,而甘肃省则无明显效果,分析其原因有甘肃省自身发展条件限制,环境治理经济负担较大、横向补偿机制不完善,上下游地位相对不平衡、政策实践起步较晚,缺少成熟经验。结合渭河流域地区特征与流域生态补偿共性,建议扩大生态补偿政策宣传,鼓励居民、企业参与;完善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制定双向补偿标准;推广省市地方成功经验,地方根据实际出台细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钢铁去产能政策的节能减排效应分析
    孙晓奇, 施青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06
    摘要218)      PDF(pc) (3457KB)(209)    收藏
    基于我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和标准煤碳排放系数,根据政策参数设置不同的去产能情景,采用单一区域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不同情景下的直接和完全节能减排效应,以期为后续相关部门的政策效果评估提供实证支持。研究表明:1)在去产能2 500万t的情景下,可直接节约能源1 900万t标准煤,完全节约3 200万t标准煤消耗;在该情景下,可直接减少4 000万t的二氧化碳排放,完全减排6 837万t。2)在去产能3 750万t的情景下,直接节能2 856万t左右标准煤,完全节能量达4 815万t;在该情景下,可直接减少约6 084万t二氧化碳排放,完全减排量达1.03亿t。3)在去产能1亿t的情景下,直接节能量达7 600万t标准煤,占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1.94%,完全节能量1.28亿t标准煤,占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328%;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2亿t,完全减排量高达2.73亿t。4)在去除产能1.5亿t的目标下,直接节能量为1.14亿t标准煤,完全节能量为1.93亿t标准煤,占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4.93%;该情景下,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3亿t,完全减排量达4.10亿t。钢铁产业去产能政策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应,完全节能减排效应远大于直接节能减排效应,去除过剩产能可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实质性贡献。但是,钢铁产业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产业,牵扯到上下游的大量就业,因此在去产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就业因素,有序去除过剩产能。本文的研究不足是未考虑去产能过程中能效提高带来的缩减效果和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减排效应,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光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财务杠杆和股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肖煜, 龚桂英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21-2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307.001
    摘要216)      PDF(pc) (1255KB)(239)    收藏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分析我国光伏企业研发创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将财务杠杆纳入模型中,进一步研究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研发投入强度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为光伏企业制定研发投入战略和绩效提升计划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参考。选取2016—2020年沪深A股100家光伏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采用随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光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自变量,以企业绩效为因变量,揭示财务杠杆和股权性质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强度与光伏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即在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时,增加投入可以正向促进企业绩效,但这种促进作用会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而降低,并逐渐演变为负向影响;财务杠杆在其中起负向调节的作用,随着财务杠杆系数的升高,二者关系被削弱;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均呈显著倒“U”型关系,这种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合理的研发投入强度对光伏企业绩效增长有重要影响,而影响程度与企业资金配置有关, 因此企业在考虑投入研发时应从总体战略出发,根据当前的投入产出和资金运转情况制定合适的研发投入战略。非国有企业遵循市场化运作,其激励机制较为完善,适当在国有企业中注入非国有股份,可以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绿色创新研究可视化对比分析
    孙婷婷, 樊传浩
    资源与产业    2021, 23 (6): 52-6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16.001
    摘要216)      PDF(pc) (16371KB)(80)    收藏
    为把握绿色创新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研究脉络以及国内外研究差异,论文运用CiteSpace V软件,对2004—2019年SSCI和CNKI数据库中的2342篇绿色创新研究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2004—2019年国内外有关绿色创新研究的发文量持续上升,但总量上国内发文量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2)国内重要文献在被引频次上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国内外重要文献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上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异质性;3)演进过程上,国内研究共8个聚类演变,国外研究共11个聚类演变,不同的聚类出现的时间以及受关注程度各不相同,国外的聚类比国内聚类数量更多且涉及的面更广;4)国内外的热点主题均包括可持续发展,国内研究注重针对重大战略方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绿色创新研究,国外则更关注气候变化、工业生态学、中国的绿色创新研究等主题;5)未来趋势上,国内着重研究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绿色创新效率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国外开始从动态能力等不同视角探究其对绿色创新能力以及绿色产品创新的重要影响。未来可通过加大支持鼓励我国学者开展更深层次的绿色创新研究,同时也要创新研究方法以及深化不同类型国家的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管理模式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马俊杰, 张建平, 刘晓鸿,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1): 1-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221.001
    摘要202)      PDF(pc) (1313KB)(319)    收藏
    基于对41个中国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统计分析,针对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世界地质公园发展理念,提出中国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后,所在地县域经济就加入当年及之后连续3年的平均水平而言,在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有显著提高和改善。建议加强和完善中国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历史与文化数据库建设,用《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章程》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操作指南》指导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加强中国世界地质公园之间的交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地质公园管理模式和发展路径,并将地质公园建设与“两山”理论和绿色发展理念相融合,促进地质公园所在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异质性环境规制对水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宋敏, 张媛媛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1): 107-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09
    摘要200)      PDF(pc) (1369KB)(330)    收藏
    从时空角度研究长江经济带的水环境污染状况,探究异质性环境规制对水环境污染的影响,为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基于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研究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用Moran's I指数研究水环境污染的空间自相关性,再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异质性环境规制对水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污染呈上升趋势,其中上游地区水环境污染增速较快,下游和中游地区有所放缓,水环境污染得到一定控制;2)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污染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趋势;3)从异质性角度来看,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能显著抑制水环境污染,在经济矩阵下效果最为显著,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具有显著负向作用,而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的作用并不明显;4)从溢出效应来看,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周围省市的水环境污染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也会减轻周围省市的水环境污染严重程度,但没有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效果明显,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效果不显著。目前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污染状况仍不容乐观,需要进一步加强管控。虽然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水环境污染治理效果最好,但公众参与也应该提上日程。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治理,此外还需要建立空间意识,加强联合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流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研究——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王梓又, 潘雨红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03-11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0.002
    摘要199)      PDF(pc) (4668KB)(341)    收藏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构建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布局的客观需要和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需求,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圈建设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层级。为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区域一体化及区域多层级协调发展,将流动的生产资源与城市空间结构相结合,基于人流、信息流、技术流、经济流四大流动资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点、线、面3个维度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圈内部呈现以成都、重庆为双核心的结构,区域间相互作用,城市中心性整体表现出内部优于外部的空间特征,核心城市对外围城市未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圈内城市链接多表现出高度不对称性,链接对称地区主要集中在成渝中轴地区,城市间的联系有待加强,经济圈外围城市与外界联系较少;区域内部小团体现象明显,团体间联系密度存在差异,整体来看城市集群格局尚未形成,跨省域、跨地区的联系不够,成渝双城经济圈主要是西侧地区围绕成都发展。最后,为构建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及区域多层级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建议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构建多领域的跨区域共享协作通道;加强中部地区发展动力,提高外围城市的资源吸收能力;注重经济圈内城市交通建设及信息融合发展,突出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和外溢属性,促进城市间技术交流与经济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基于熵权法TOPSIS模型中国钛资源供应安全评价
    屈金芝, 张艳松, 张艳,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1): 26-3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708.001
    摘要191)      PDF(pc) (3902KB)(197)    收藏
    为研究复杂条件下我国钛矿资源安全形势,本文构建钛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TOPSIS模型对中国钛资源2000-2020年供应安全形势进行评价。首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外部安全环境演化形势,界定矿产资源安全内涵,提出应重点关注供应风险、需求形势、市场风险和地缘安全4个维度,并进一步分解为商业环境、国内外供应潜力、消费增速等8个具体指标;其次,利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构建中国钛资源安全评价加权矩阵;最后,利用TOPSIS模型确定不同指标正负理想值,选用欧式距离计算中国钛资源安全评价指标到理想解的距离,进而对中国不同时间钛资源供应安全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中国钛资源供应安全影响因素中需求形势、供应安全、地缘安全和市场风险重要程度依次降低,其中,对外依存度(25.9%)、国内供应潜力(17.4%)、供应通道安全性(13.4%)和商业环境(12.3%)是中国钛资源供应安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钛资源安全指标从2000年的0.842下降到2020年的0.290,资源供应安全总体形势逐步恶化;2000-2020年我国钛资源军事安全评价指标从0.125下降至0.008,供应安全从0.297下降至0.024,商业环境指标从0.122下降至0.024;当前,制约我国钛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资源运输通道军事保障能力较弱、进口来源国政治稳定性差、国内资源储量消耗较快。为保障我国钛资源供应安全,提出如下具体应对建议: 加快军事投送能力,保障远洋运输安全;参与国际矿业治理,构建新型矿业格局;优化体制机制环境,支持海外矿业投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碳排放视域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马骏, 伍琳玲, 卢玉钦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71-8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0
    摘要187)      PDF(pc) (2844KB)(400)    收藏
    绿色发展是协调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绿色发展正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发展的重点。我国经济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状态,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增强,而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绿色高效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采用超效率非期望SBM(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绿色发展效率并探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然后与未考虑碳排放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评价绿色发展效率以及演化趋势和特征,并运用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ai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technology)方法识别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流域碳排放量逐年递增,碳排放对绿色发展效率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环境的约束下,下游的绿色发展效率值降幅明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各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分布特征;从影响因素上看,产业结构、科研投入、对外开放、环境规制和植被覆盖率对碳排放视域下的绿色发展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低主要表现在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物过度排放方面,其中环境问题主要是碳排放问题,正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提高绿色效率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为促进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碳中和愿景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保证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更强有力的保护生态环境,更好的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科技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产业集聚调节作用
    尹庆民, 靳婉婷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2): 1-1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309.002
    摘要187)      PDF(pc) (1284KB)(153)    收藏
    基于产业集聚的视角研究科技创新成果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对促进中国科技创新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保障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步调一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基于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SBM(slacks based measure)模型和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30个省市的动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金融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成果和绿色全要素生产关系的门槛效应和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成果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系数显著为正;2)金融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成果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有正向调节和单门槛效应;3)制造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成果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4)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外商投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基于此,提出应关注科技创新成果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匹配度,注重数字金融的发展打破金融业的空间壁垒,引导制造业转向高质量集聚,实现财政资源在环保领域的合理配置,加强对外商投资环保监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知识共享、绿色创新与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协同关系研究
    薛松, 赵静静, 杨涛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109-12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6.001
    摘要184)      PDF(pc) (1255KB)(190)    收藏
    知识共享、绿色创新作为塑造行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目标向可持续化方向转型起到重要作用。为研究知识共享、绿色创新与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关系,通过扎根理论获取测量量表,梳理量表中不同层级因素间的关系结构,基于知识管理、协同创新和组织学习理论构建知识共享、绿色创新与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协同互动的假设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基于测量量表的实证数据,利用实证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结果表明:知识共享渠道、知识共享行为和知识共享环境正向促进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其中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程度最大,即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更易受知识共享主体行为选择的影响;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制度创新正向促进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对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略大于绿色制度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对知识共享渠道、绿色制度创新对知识共享环境、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度创新对知识共享行为的3种路径均在促进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中介效应,即推动绿色创新可进一步加强知识共享对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间接影响,但影响程度小于知识共享的直接作用效应,起到基础性作用。应鼓励知识共享行为、建立正式知识共享制度、营造知识共享环境,通过推进知识共享共谋可持续发展蓝图;进行绿色创新技术发展和制度构建,通过绿色协同创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研究结果可为基础设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管理实践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基于复杂网络的锌矿石国际贸易格局演化特征分析
    梁子懿, 董志良
    资源与产业    2021, 23 (4): 63-6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601.002
    摘要181)      PDF(mobile) (2523KB)(9)    收藏

    近年来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锌矿石的国际贸易格局不断发生改变。通过对2010—2019年锌矿石国际贸易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以国家为节点,国家之间存在的贸易联系为边的锌矿石国际贸易有向加权复杂网络,分析国际锌矿石贸易网络演变特征,识别出贸易核心国家及枢纽国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制定锌矿石贸易政策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锌矿石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关系集聚在少数国家的局面逐渐被打破,贸易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中国锌矿石贸易量多年位列第一,处于贸易枢纽中心。建议利用好合作伙伴关系的优势,在进口方面与澳大利亚、秘鲁等国加强合作,同时提高冶炼技术,以缓解供应压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空间计量模型
    郑小强, 蒲泱竹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2): 97-10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13.001
    摘要178)      PDF(pc) (10526KB)(121)    收藏
    提升环境效率是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探讨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区域,利用Undesirable-SBM模型及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测度了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环境效率及产业集聚水平,结合能源消耗结构、城镇化、科技水平等关联因素,分析各因素对环境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环境效率值在研究期间总体偏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有明显差距,东部地区环境效率值最高,西部地区最低,结论与其产业集聚水平相契合,东部产业集聚水平最高,西部产业集聚水平最低,中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环境效率与关联变量皆通过了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环境效率对产业集聚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差距,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高限效应”已经显现,进一步产业集聚将阻碍该地区环境效率的提高,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进一步产业集聚有助于该地区环境效率的改善,因为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能源密集型产业较多,产业集聚所带来的交易成本、运输成本降低,使得企业有更富足的资金投入污染物处理中,同时产业聚集带来扩散效应,使得能源节约效应开始显现;4)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改善以一次能源消耗为主的局面,从而减少高耗能资源的消耗,提高环境效率;5)科技水平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科技水平能显著提高其环境效率值,在中西部地区则并不明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驱动环境效率的提升。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长江经济带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与空间格局研究
    张云宁, 朱红艳, 欧阳红祥,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42-5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331.001
    摘要178)      PDF(pc) (3768KB)(256)    收藏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也至关重要。在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因素分解结构法与主客观赋权法,从自然与社会资源的角度建立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协调指数(可持续发展趋势)构建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空间格局, 以期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根据测评结果,使用ArcGIS的空间统计功能,从差异性角度,将发展水平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较低水平与低水平4类,将发展协调度分为高协调、中等协调与低协调3类。从自相关性角度,分析全局与局域层面的聚集分散特征,并根据资源配置与发展情况分析原因。研究表明:1)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不均衡,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差异特征,各子系统特征各异;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协调性整体上呈“中高西低”的特征。2)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全局与局域聚集分散特征。生态环境与经济生产系统的空间聚集性最强,社会文化系统空间分散性最强;可持续发展高水平热点集中区位于长三角地区,低水平冷点集中区在云南、贵州地区。最后从有序开展经济生产活动、加强环境与文化建设、统筹兼顾地区发展3个方面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补贴退坡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基于市场预期调节视角
    刘素荣, 谢笑潇, 霍江林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65-7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22.001
    摘要178)      PDF(pc) (1157KB)(244)    收藏
    政府补贴与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补贴有序退坡表明新能源产业正处在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阶段,在补贴退坡和创新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企业必然转向市场以谋求新的融资机会,保证稳定的研发投资。以2010—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新能源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政府补贴退坡政策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探讨市场预期在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政府补贴退坡后比退坡前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效应更加显著;不同类型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效果存在差异,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作用较小,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作用显著;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贴在市场预期的调节下会不断递减甚至会抑制研发投资,但随着市场预期的向好,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资的综合激励效应将不断增强。因此,政府补贴稳步退坡、补贴政策从“普惠制”向“扶优扶强”转变、及时调整政府补贴类别和力度、建立多角度的补贴机制有助于新能源企业增加研发投资。面对补贴退坡的政策调整,新能源企业要及时跟踪市场变化,提高企业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拓展多元融资渠道,构建政府补贴与市场对新能源企业研发创新的协同驱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能源贸易合作对能源安全的影响
    周靖, 韩纪琴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6): 31-4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26.003
    摘要176)      PDF(pc) (1771KB)(102)    收藏

    近年来全球政治与经济的不确定风险逐渐加大,不利于维护产业安全和稳定的“逆全球化”思潮开始抬头。为了探讨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合作可否对冲“逆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深入分析国际能源合作对参与各国、各地区能源安全产生的作用及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本文以20002020年为观测期,尝试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框架之下,从能源合作产业链下游的能源贸易入手,运用Tobit模型和基础回归模型,从能源消费、能源生产2个维度出发,探究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能源贸易合作对参与各国能源安全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并且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能源贸易能够维护我国的能源消费安全和能源生产安全;2)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贸易总额能够通过降低合作能源消费国的能源使用成本,提高这些国家的能源消费安全水平;3)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贸易总额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能源生产国的经济增长,提高这些国家的能源生产安全水平;4)受地理位置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开展能源贸易合作产生的能源安全正向效应相较于其他地区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与建议如下:1)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能源贸易合作对于推动参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能源安全、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共同繁荣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2)为了维护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安全,应当不断扩大、深化“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贸易多元化,并持续优化国际合作环境,为国际能源贸易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3)为了抵御外部各种不利因素对我国参与的国际能源贸易构成的安全威胁,应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以保障国际间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和顺畅;4)为了保障“一带一路”参与各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应大力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国际合作,促进参与各国变革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绿色创新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生态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田泽, 肖芊芊, 陈柯婧, 梁伟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2): 42-5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7.003
    摘要176)      PDF(pc) (12048KB)(70)    收藏
    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是我国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基于绿色创新战略视角,聚焦我国长三角生态效率问题,揭示长三角生态效率的地区差异和演进特征,以此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以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9年为观测期,利用SBM模型测度生态效率,并对无效率城市进行冗余度和不足度分析,使用Tobit回归模型识别影响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1)长三角地区整体生态效率较高,核密度分布主体在0.8右侧,但是整体生态效率呈波动趋势,且地区之间差距较大,两极分化相对严重,区域内有5个效率较低的资源型城市,有9个最优效率的示范城市,安徽省内中低效率城市比例占到了81.25%,高于其他省市;2)影响因素方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对其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环境保护投入和对外开放水平对生态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科技进步水平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建议加快构建长三角区域环境信息和技术资源的共享交换平台,加快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环境监测统一和环境监管执法统一;总结并推广长三角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引领和先行作用,加强示范区与追赶区之间的环境治理合作;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人才引进计划;拓展协调开放格局,发挥外商投资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发挥政府对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完善对绿色创新的激励机制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建筑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分析——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
    舒欢, 徐艺尹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2): 143-15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129.001
    摘要175)      PDF(pc) (11184KB)(66)    收藏
    以2014—2018年中国沪深A股266家建筑企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资源基础理论中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和产业组织学派的观点出发,使用F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面板数据的模型形式,以进一步分析建筑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长、短期价值的内在联系。同时从企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视角出发,将冗余资源细分为未吸收冗余资源和已吸收冗余资源,研究冗余资源在建筑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长、短期价值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短期价值不相关,与企业长期价值正相关,建筑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长、短期价值产生不同影响是由资源异质性决定的,任何资源在能够对企业战略与绩效发挥作用之前,需要与公司发展特征结合变成公司的异质性资源,进而才能带来竞争优势。未吸收冗余资源在社会责任与企业长、短期价值之间均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而已吸收冗余资源均无调节作用,已吸收冗余资源的流动性较低,将其转化的时间成本较高,而未吸收冗余资源的流动性相对较高,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支持,只有有效区分资源,才能对企业价值发挥更好的促进作用。结论进一步表明企业具有发展性和价值性的战略决定了公司特有的竞争优势,而企业战略的实施则依赖于企业所持有的不会被其竞争对手所复制的资源。我国建筑企业社会责任价值机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企业构建系统性的战略框架,有规划地将社会责任战略融入到企业长久经营中,研究为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经验启示,亦为建筑企业合理利用冗余资源提升企业价值提供方向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两权分离度的调节作用
    陈欣远, 刘亚婷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2): 155-16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30.001
    摘要175)      PDF(pc) (11787KB)(151)    收藏
    以2010—2018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股权结构特征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并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研究不同两权分离度作用下二者之间关系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股权集中度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抑制作用,而股权制衡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则具有倒U型的影响作用,二者呈现出非线性关系,即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越差,而股权制衡度过高或者过低也都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2)两权分离度对股权结构特征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当两权分离度较高时,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抑制作用也较强,同时股权制衡度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倒U型关系也会得到增强。本文证实了股权制衡度与社会责任间的非线性关系,说明股权制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是把双刃剑,而股权集中高则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以上研究结论对于国内企业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有关股权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面向对标的我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
    高原, 刘耕源, 陈操操,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4
    摘要174)      PDF(pc) (2062KB)(226)    收藏
    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是国家推进碳减排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一方面,各城市间合作程度与对标意愿不够,大多各自设定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规则和制定相应的减缓政策;另一方面,不同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在核算边界、核算内容与重复计算、温室气体核算种类、核算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差异。上述问题增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分析的复杂性,不利于城市间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的比较研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是了解和评估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基础。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数据库和案例,研究内容涵盖国际城市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对比与差异性分析,综述了基于3种不同的城市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视角(即基于行政区划边界的核算、基于跨界基础设施的核算和基于城市消费的核算)的应用研究,指出了国内现已公布城市或区域性温室气体核算指南存在的无法对标的核心,提出构建优先面向国内可对标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研究提出的框架的范围1~3代表不同角度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首先,强调了行政区划内范围1排放的不可或缺性和可比性;其次,对范围2和范围3排放的核算,是对与充分满足城市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具体补充。该框架解决了部分痛点问题,如核算边界应选取我国行政区划边界范围,应涵盖7种温室气体,包括范围1~3面向不同的核算排放主体;而针对当前各城市核算指南中部分排放源尚未涵盖或存在争议、实时动态数据获取难以及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后续实现路径。以对标为目标的核算框架能够帮助决策管理者通过比较了解城市间隐含温室气体排放的流动情况,确定适宜的减排政策,同时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视角来考量、规划城市低碳转型路径,优化城市管理手段,促进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同时,该框架的有效实施也需要全社会、多行业、跨部门联动,政企民商通力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中美博弈视角下中国稀土资源供应风险研究
    闻少博, 陈志华, 刘雪勇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5):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14.001
    摘要173)      PDF(mobile) (2148KB)(116)    收藏
    稀土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兴产业和众多武器系统等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中美两国在稀土生产和加工方面存在非对称的依赖关系。本文利用复杂网络识别中美两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中竞合关系的演化过程,并构建指标从稀土资源的市场集中度,生产国的供应能力和意愿三个方面对未来中国可能面临的稀土供应风险进行识别和量化,以期在中美资源博弈中,为中国制定应对措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美两国在国际稀土市场的竞合关系具有时变特征,当中国从外部获取资源维持市场优势的时候,将面临潜在的供应风险。从市场集中度来看,中国对稀土市场的影响力不断下降;从供应能力来看,中国的前两大供应国的供应能力偏弱;从供应意愿来看,中国的主要稀土贸易伙伴具有较大的断供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中国稀土产业政策的最优化和数值模拟
    谢 畅
    资源与产业    2021, 23 (6): 1-1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09.002
    摘要171)      PDF(pc) (1495KB)(58)    收藏
    对稀土矿产资源最优开采和征税模式的研究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走出贫困化增长困境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稀土行业的特点,论文基于Hotelling模型提供了一个分析中国稀土市场的框架,建立了最优开采量和稀土价格的数理模型,说明了稀土净价格变化、环境污染对于最优产量和价格路径的影响。利用现有的市场数据,论文对未来的稀土供应量和价格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各种税制的效率和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1)在中国资源储量固定的条件下,假设稀土新的市场需求稳步增长,中国稀土的最优产量长期维持在13万t/a,最优现期价格在19万元/t,并随时间稳步上升。目前国内生产配额和最优产量比较接近,但是价格明显低于最优价格。2)不考虑新的市场需求,仅考虑环境治理成本,稀土的最优产量长期维持在22万t/a,环境治理成本逐渐上升至最高100亿元/a之后逐渐下降。稀土生产的污染程度越高,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越弱,最优产量相应降低,资源耗尽的时间相对延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旅游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振兴了吗?
    张大鹏, 聂亚珍, 王巧巧, 等
    资源与产业    2021, 23 (6): 64-7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09.006
    摘要168)      PDF(pc) (1142KB)(71)    收藏
    大量实践表明旅游业已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谋求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然而旅游业与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远滞后于与此相关的实践探索,且旅游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振兴的效应始终未得到相对客观的评估。论文利用中国2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对旅游业是否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振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旅游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振兴效应存在以旅游业水平为门槛的三重门槛特征,门槛值分别为0.019、0.026和0.031。这表明旅游业促进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振兴,但随着旅游业发展规模的持续扩大,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振兴的边际贡献趋于下降,推动效力将会枯竭,甚至会产生新的“荷兰病”问题,进而抑制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据此,文章提出应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关联效应、推动旅游产业反哺制造业、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等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时空分异及减排策略
    陆佳勤, 甘信华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50-15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01.001
    摘要167)      PDF(pc) (3757KB)(286)    收藏
    研究工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制定碳减排策略、促进工业低碳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0—2019年江苏省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焦炭、天然气、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等主要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13个地级市工业碳排放量,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工业碳排放时空分布图;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并利用Geoda软件计算工业碳排放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为测度工业碳排放局部空间聚类情况,利用Geoda软件绘制LISA聚类图;采用空间重心模型画出2010—2019年碳排放重心转移轨迹图,对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1)10年间,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单位工业生产总值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明显,碳减排效果显著;2)工业碳排放各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较高值区和较低值区占主体,且南北差异大,总体上呈南高北低,因此各市在制定碳减排措施时应避免“一刀切”,将苏南地区作为碳减排重点控制区域;3)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碳排放在空间上呈现聚集性,苏南地区为高-高聚集区,苏北地区(徐州市除外)为低-低聚集区,大部分市域工业碳排放局部空间集聚性不显著;4)碳排放重心整体变化不大,10年间重心点均位于扬州市内,表明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南高北低的局面未被打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水资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
    王保乾, 范哲艳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2): 86-9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03.001
    摘要166)      PDF(pc) (10567KB)(148)    收藏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区,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然而长江经济带也是我国水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实现绿色发展。以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引入空间地理因素探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溢出效应,对于认识当前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合理制定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以推动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首先分析和阐述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溢出效应理论机制,包括正向和负向两种影响路径,并对产业集聚与水资源利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其次,研究选取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区位熵测算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运用SE-SBM模型测算绿色水资源效率,在邻接空间权重下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将溢出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部分。结果显示: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且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大于区域内的溢出效应;研发投入强度与第二产业占比对绿色水资源效率有负向溢出效应,环境规制对周围区域的绿色水资源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最后,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旨在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加快区域协同发展,包括:加快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承接下游地区高技术产业转移的准备;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将产业集聚的“虹吸效应”转化为“辐射效应”;重视研发质量,提高研发转化率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