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20
    非主题来稿选登
    共同富裕视角下中国碳排放权分配的理论与机制研究
    陈楠
    2025, 27(4):  1-1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702.010
    摘要 ( )   PDF (14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富裕”和“双碳”目标都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碳排放权的分配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分配的重点在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这一对关系,这与共同富裕的分配要遵循效率与公平原则具有共通之处。基于此,论文立足中国实践,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构建共同富裕下的碳排放权分配理论,并设计了3次分配机制。论文认为,“资源和需求”双约束下的资源配置是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即划定“蛋糕”的边界;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平、效率的辩证统一,才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分好蛋糕”,才能有效地对碳排放权进行分配;而共同富裕下的碳排放权分配需要在现阶段形成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相适应的基础上进行。在理论基础上,提出碳效率是贯穿3次分配的主线,只有效率提升才能促进减排的成本和效益均衡,进而顺利实现总量控制的目标。碳排放权的初次分配由政府主导,起基础性作用,强调机会公平,要以代际公平、缩小区域差异、给予地区公平的发展权利为前提;再分配主要发挥碳市场作用和政府监督保障作用,强调过程公平;第三次分配主要对现存区域或行业碳排放权分配不均的现象进行补偿,强调结果公平。最后提出要根据国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设计阶段性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深化改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吕添贵, 梁慧, 陈安莹, 付舒斐, 赵巧
    2025, 27(4):  13-2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702.008
    摘要 ( )   PDF (20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究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科学制定区域农业减排固碳措施提供参考。论文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参数估计法、GIS空间分析等评估2012—2021年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时空演变,并借助LMDI模型探究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由2012年的2.81增加至2021年的3.11,增长了1.14%;2)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效应区域差异显著,并呈空间集聚特征,表现在赣州地区是高碳源-高碳汇效应的主要集中区,而赣中地区则以低碳源-低碳汇效应为主;3)在农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的驱动因素中,经济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农民的种植决策和农业管理方式,结构要素呈现二元性和异质性,表现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碳源与碳汇的影响差异,生产力与劳动力要素则相互制约,技术进步可能减少劳动力需求但增加碳排放,劳动力密集型农业则可能减少碳排放但增加成本。研究结论认为,未来应当采取因地制宜策略,结合江西省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特点,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农业减排固碳措施,为实现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自然资源丰裕地区的企业家精神诅咒:职业结构与制度环境的影响
    毛琦梁, 刘亦婷
    2025, 27(4):  23-3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702.007
    摘要 ( )   PDF (12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激发企业家精神是提升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基础之一,但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往往呈现出匮乏的创业文化,不利于地区经济的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论文试图从职业结构和制度环境的视角切入,深入探索自然资源禀赋影响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制,解析资源丰裕地区的“企业家精神诅咒”,并利用2005 年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自然资源禀赋深刻塑造了区域产业系统的职业结构与制度环境,形成了不利于企业家精神文化生成的区域环境,进而导致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的地区往往缺乏企业家精神。资源型产业具有典型的大型产业特征,职业结构的任务标准化程度较高,不利于创业人格特征的塑造。自然资源的非完全市场化产权交易体制容易滋生政府腐败,由此恶化制度环境,不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发扬。因此,资源型经济形成了不利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特征,而且,在较差的创业外部制度环境影响下,地区企业家精神的激发被进一步限制。此外,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塑造的非创业型文化会进一步通过代际传递持续性地限制企业家精神。论文研究结果表明资源丰裕地区的企业家精神诅咒是资源型经济在外部环境和代际传递等多重渠道作用下社会系统演化的自然结果,强调了社会生态建设与正式制度改进对于培育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意义,对于地区如何提升竞争优势与增强经济韧性等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基于生产-生态-社会功能价值的耕地易地代保补偿标准研究
    朱灵伟
    2025, 27(4):  36-4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702.009
    摘要 ( )   PDF (11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基于耕地生产-生态-社会功能价值和耕地发展权价值理论与方法,引入社会经济发展系数,设计耕地易地代保补偿标准测算模型,并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开展实证分析与验证,以期为国家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调动耕地保护责任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广东省单位面积的耕地综合价值为4.28~65.54万元/(hm2·a),全省平均水平为37.32万元/(hm2·a);2)广东省单位面积的耕地发展权价值为41.85~882.67万元/(hm2·a),全省平均水平为137.50万元/(hm2·a);3)广东省耕地易地代保补偿标准可分为五档,其中一档345.72万元/(hm2·a)、二档53.80万元/(hm2·a)、三档20.76万元/(hm2·a)、四档10.51万元/(hm2·a)、五档7.04万元/(hm2·a)。研究认为,从生产、生态和社会功能3个视角综合测度耕地的多重价值属性,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耕地资源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该方式不仅拓展了传统耕地资源价值评价中以生产功能为主的单一维度,还为健全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从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和土地供应结构角度测算耕地发展权价值,能够准确反映耕地保护主体因限制土地利用而产生的机会成本损失,该方法为评估耕地保护的真实经济代价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解决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实证分析,耕地易地代保补偿标准测算模型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为完善耕地保护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京津冀地区虚拟水流动及风险传递
    朱雨晴, 王天宁, 汪喜悦
    2025, 27(4):  47-5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702.013
    摘要 ( )   PDF (37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以商品和服务贸易为载体的虚拟水在京津冀地区被大量转移,对本地水资源合理使用及优化配置产生重要影响。论文构建基于环境拓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京津冀地区不同产业部门的用水系数,剖析京津冀地区的虚拟水流动格局与变化,并进一步构建水资源短缺风险指标及风险传递价值模型,从输入、输出两个视角分析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短缺风险。研究结果显示:1)2012—2017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总体趋势是节水和高效用水,区域整体上为虚拟水净流入区,外部水资源的流入能够有效降低区域水资源短缺风险,其中北京、天津两市为虚拟水净流入区,河北省发挥了区域内最大的虚拟水支撑作用;2)京津冀地区农业用水效率低下,工业和服务业在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仍有节水潜力可挖掘,此外,农业部门、食品和烟草部门分别在生产端和消费端发挥着重要作用;3)北京、天津两市水资源短缺风险指数较低,河北省面临着较大的水资源短缺压力,致使虚拟水输入、输出双方的风险增加量具有非对称性,“天津→北京”“河北→北京”为风险传递价值较高的两条路径,基于此提出北京市要调整产业结构,朝着有利于虚拟水流入的方向转变,天津市、河北省则注重转向虚拟水流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实施虚拟水战略是实现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京津冀地区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贸易结构升级,从而协调和优化水资源流动格局,降低区域水资源短缺风险。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
    李燕, 黄谊
    2025, 27(4):  59-7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702.004
    摘要 ( )   PDF (12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利用1990—2022年中国西部地区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讨新质生产力对中国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与技术进步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目前西部地区城市规模尚未达到拐点,城市规模扩大对技术进步仍存在正向促进作用;2)人口密度、经济发展质量、房价收入比和教育支出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为正且显著,经济发展质量、外国直接投资和教育支出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间接效应为正且显著,经济发展质量、外国直接投资和教育支出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总效应为正且显著,其中经济发展质量和教育支出对本市、邻市乃至整个地区的技术进步指数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且教育支出对技术进步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强;3)居民储蓄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为负且显著,人口密度、居民储蓄、房价收入比、通货膨胀率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间接效应为负且显著,居民储蓄、房价收入比、通货膨胀率对技术进步的总效应为负且显著,其中居民储蓄对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皆为负,是抑制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议中国西部地区应通过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加大教育支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刺激居民消费等措施,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这对于实现科技强国、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管国婷, 曾凡悦, 孙雪, 王娇, 郭琳
    2025, 27(4):  71-8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702.002
    摘要 ( )   PDF (11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推进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有效缩小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备受关注。论文以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为切入点,利用基准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门槛模型,深入探究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旨在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农业GTFP提升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体现在农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提升均能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差距缩小;2)农业GTFP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东部地区抑制作用最强,西部次之,中部不显著;3)农业GTFP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明显空间相关性,且西部高、东部低,提升相邻地区农业GTFP能促进本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4)伴随环境规制强度由低渐高,农业GTFP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呈边际递减,环境规制强度作为关键门槛变量,显著且非线性地调节着农业GTFP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从绿色发展视角出发,将空间相关性与环境规制因素纳入农业 GTFP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框架,突破传统研究局限;揭示了农业 GTFP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多维路径与区域差异,为推动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向。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精准破解发展瓶颈;构建跨区域农业协同发展机制;优化环境规制政策避免过度干预抑制农业增收。
    技术多样性与技术网络结构对区域经济韧性影响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唐枫霞, 谭俊涛, 仇方道
    2025, 27(4):  83-9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702.011
    摘要 ( )   PDF (62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创新是增强区域经济韧性的关键因素。论文以长三角4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发明专利数据测度技术相关多样性与非相关多样性并构建城市技术网络,运用反现实函数测度区域经济韧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技术多样性、技术网络结构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的技术相关多样性水平、非相关多样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时空分布不均衡,城市技术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密度、平均集聚系数、平均路径长度)差异大,在技术领域方面长三角的技术创新由传统冶金领域转向物理通讯领域;2)长三角地区经济韧性强度时空分布不均,整体呈现东低西高、南低北高的分布态势,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3)技术非相关多样性对城市经济韧性起抑制作用,技术相关多样性与城市经济韧性呈U型关系,技术网络密度与区域经济韧性呈倒U型关系,紧密的技术网络能够促进技术交流创新从而提升区域经济韧性,过度紧密的技术网络会加速风险的传播从而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不利影响。最后,从促进相关多样性技术产生和优化技术网络结构等方面对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提出了对策建议。
    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动态演进特征与区域差异分析
    肖鹰, 何蕾, 李梦可, 余英, 蒙继英, 周叶
    2025, 27(4):  96-10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702.001
    摘要 ( )   PDF (40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正面临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等挑战。科学评估城市韧性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旨在构建多维城市韧性评价体系解析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时空分异规律,揭示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为制定差异化韧性提升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基于2010—2022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面板数据,从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和制度韧性5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综合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城市韧性综合评价指数,利用重心-标准差椭圆分析城市韧性空间演进,基于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城市韧性的绝对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城市韧性相对差异。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及上、中、下游城市韧性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城市韧性并不强,始终以低韧性为主,空间上呈现上下游高、中游低的格局,空间演进整体表现为东北—西南走向;2)长江经济带及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城市韧性绝对差异逐渐缩小,上游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3)总体差异、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该研究对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促进城市韧性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种“地耗”规划指标估算方法——基于全国64个大中城市10年面板数据分析
    张健成, 张金亭
    2025, 27(4):  109-11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702.006
    摘要 ( )   PDF (12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论文按照“总体归纳式探究-个体演绎式应用”的研究范式,基于全国64个城市10年面板数据,使用分类统计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尝试构建一种“基准值+修正系数”的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文简称“地耗”)规划指标估算方法体系。研究结果显示:1)各城市“地耗”水平普遍处于下降趋势,不同层级城市之间“地耗”差异性明显,层级内部则存在集聚效应;2)采用均值统计与面板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不同等级城市的“地耗”基准值,并从时间与个体角度确定修正系数,形成具备可行性与实用性的估算方法体系;3)以防城港为实例,估算2025年、2035年的“地耗”规划指标值,并从发展战略、建设用地存量与规划体系3个方面对估算结果做进一步调整,使指标值与国土空间规划中相应值的误差率从调整前的21%、11%降低为3%、6%。构建的包含基准值与修正系数的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合理值估算体系,有效简化了规划政策制定过程中该指标的确定方法,弥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有利于不同城市之间进行横向比对与规划衔接,对于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的研究意义和借鉴价值。
    江苏沿江地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王振山, 吕剑成, 沈春竹, 卜心国
    2025, 27(4):  119-12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702.005
    摘要 ( )   PDF (27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沿江地区处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承载压力最大、生态保护与经济活动矛盾最突出、生态修复形势最紧迫的位置,开展江苏沿江地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研究,既可以缓解区域生态压力、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也可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论文以江苏沿江10 km范围涉及的区县为研究对象,以其范围的土地现状数据为基础数据源,通过生态服务价值重要性评估和生态敏感性评价选取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以此构建江苏沿江地区的生态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围绕生态节点、生态廊道等开展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并运用景观连接度指数对优化前后的生态空间加以评价。通过研究,识别出江苏沿江地区生态源地9个、生态廊道8条,面积分别为2 937.79 km2和198.12 km2。然后围绕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开展格局优化,通过增加1个生态跳岛和6条生态廊道,形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生态空间格局。通过进一步连接生境空间,为生物迁移提供了通道,不仅提高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还有助于降低景观破碎化,提升区域景观连接度。经评价,优化后的生态空间连通性更高、连接更稳固。这为江苏沿江地区国土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空间指引,也为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的国土利用提供了方法指导。
    数字贸易环境下中蒙农牧业价值链共生机理与升级机制研究
    张晓东, 何攀, 乔光华, 巴达日其·巴森苏赫, 张新愿
    2025, 27(4):  128-14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702.012
    摘要 ( )   PDF (42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中蒙两国在农牧业方面的利益共同点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重要,农牧业成为中蒙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从现实来看,中蒙农牧业的发展水平有一定不同,尤其是在价值链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也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如何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过程中推动中蒙农牧业价值链的共生发展与协同升级,成为当前中蒙农牧业深化合作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聚焦这一问题,运用文献与理论分析、深度访谈以及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基于价值链理论与大量宏微观事实调研,分析了中蒙农牧业价值链运作基本情况、协同决策影响因素与协同发展存在问题。研究发现在当前的数字贸易背景下,基于跨境电商的中蒙农牧业供应链运作效率更高,有助于推动产业价值形成与增值,促进中蒙农牧业价值链跃升与价值共创。文章从共生运作模式、协同形成机理、产品延伸机制揭示了中蒙农牧业价值链共生机理,从协同决策驱动、升级要素、升级路径提出了中蒙农牧业价值链升级机制。上述机理和机制的提出将有助于实现中蒙农牧业价值链共生与升级之鹄的,深化两国农牧业经贸合作,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大任务”。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广西文旅产业融合效率研究
    李慧, 黄燕玲, 王路, 梁明伟
    2025, 27(4):  142-15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702.003
    摘要 ( )   PDF (68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号召,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文旅融合作为关键战略来推进,对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聚焦文旅融合的重要性,并采用2010—2021年的广西文旅产业数据,通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广西及其14个地级市的文旅融合效率进行了深入评估。研究结果:1)整体上,2010—2021年广西的综合技术效率有显著提升;2)除南宁市外,广西其他13个地级市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小于1,尚有改进的空间;3)除2019—2020年之外,2010—2019年和2020—2021年广西的文旅产业融合全要素生产率均大于1,说明该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之间的融合程度正在不断深化和加强;4)广西14个地级市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均大于1,说明广西各地级市的文旅产业融合效率在不断提升。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为了促进广西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着重提升文旅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能力,同时优化文旅产业的投资规模,确保资源高效利用。此外,加强跨地区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旅产业链,这些综合措施对推动广西文旅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