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起东. 中国活动构造图(1400万)[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7
[2]马杏垣.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9: 1-68
[3]王培清, 郭进军. 藏东南山体滑坡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西藏大学学报, 2006, 21(1): 31-36
[4]杨志法, 尚彦军, 张路青, 等.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研究——以八宿至林芝路段为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5]张晓刚, 王成华, 孔纪名, 等. 川藏公路“102”滑坡群的基本特征[J]. 山地研究, 1998, 16(2): 151-155
[6]刘国权, 鲁修元. 西藏易贡藏布扎木弄沟特大型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成因分析[J]. 西藏科技, 2000(4): 15-17
[7]朱平一, 王成华, 唐邦兴. 西藏特大规模碎屑流堆积特征[J]. 山地学报, 2000, 18(5): 453-456
[8]何易平, 胡凯衡, 韦方强, 等. 川藏公路迫隆藏布流域段泥石流活动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3): 76-80
[9]蒋忠信. 西藏帕隆藏布河谷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规律[J]. 地理研究, 2002, 21(4): 495-503
[10]李同录, 赵剑丽, 李萍. 川藏公路102 滑坡群2#滑坡发育特征及稳定性分析[J]. 灾害学, 2003, 18(4): 40-45
[11]杨全忠. 西藏滑坡地质灾害及防治学报[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2, 13(1): 94-97
[12]陈楚江, 薛重生, 余绍淮. 西藏墨脱公路的灾害地质遥感识别[J]. 工程地质学报, 2004, 12(1): 57-62
[13]张明华. 西藏墨脱公路地质灾害遥感勘察[J]. 公路, 2004(5): 91-95
[14]殷跃平. 西藏波密易贡高速巨型滑坡特征及减灾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0(4): 8-11
[15]Zhou C H, Yue Z Q, Lee C F, et al. Satellite image analysis of a huge landslide at Yi Gong, Tibet, China[J]. 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 2001,34(4): 325-332
[16]王治华. 青、甘、川、滇进藏公路、铁路沿线地区地质环境遥感调查[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4
[17]尚彦军, 杨志法, 廖秋林, 等.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段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1, 12(4): 30-40
[18]何果佑. 论西藏泥石流、滑坡的时空分布特性[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6(6): 21-24, 57
[19]鲁安新, 邓晓峰, 赵尚学, 等. 2005年西藏波密古乡沟泥石流暴发成因分析[J]. 冰川冻土, 2006, 28(6): 956-960
[20]徐近之. 青藏高原自然地理(气候部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9: 1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