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尔萨斯. 人口论
[M]. 郭大力,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0-15
[2] 程国栋. 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
[J]. 冰川冻土, 2002, 24(4): 361-367
[3] Arrow K, Bolin B,Costanza R, et al. Economic growth,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environment
[J]. Science, 1995(268): 520-521
[4]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课题组.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1-15
[5] 刘殿生. 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
[J]. 环境科学研究, 1995, 8(5): 7-12
[6] 彭再德, 杨凯, 王云. 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
[J]. 中国环境科学, 1996, 16(1): 6-10
[7] 洪阳, 叶文虎. 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度量及其应用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8,8(3): 54-58
[8] 高吉喜.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
[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50-60
[9] 毛汉英, 余丹林. 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4): 549-555
[10] 常春芝. 环境承载力分析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 23(2): 38-41
[11] 罗雁文, 魏晓,王良健, 等. 湖南省各市(州)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J]. 经济地理, 2009, 29(2): 284-289
[12] 魏景明. 黑龙江矿产资源承载力竞争力及可持续力分析
[J]. 中国矿业, 2006, 15(11): 102-107
[13] 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
[M]. 陈小悦,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45-70
[14] 李秉文. 社会救助: “全民就业”式优于“全民低保”式
[J]. 经济学家, 2010(11): 2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