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青海省能源自给率水平与碳排放研究
薛芳芳,孔锐,仲婉星
资源与产业    2016, 18 (3): 73-7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60615.008
摘要7007)      PDF(pc) (3188KB)(9700)    收藏

文章利用回归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能源总体自给率在1994—2005年一直处于平稳状态,之后逐渐提高,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92870%。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在这种能源自给率不断增长情况下,该地区的碳排放水平,发现目前该地区能源自给率水平较高,但能源消费结构相对环保来说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提出,可以通过天然气替代原煤,最终使用清洁能源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原煤,以减少原煤、天然气使用量,使该地区更接近碳中和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矿业开发与经济发展——基于中国100个矿业城市截面数据RSR的分析
高孝伟,孔锐
资源与产业    2016, 18 (2): 96-10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60315.011
摘要11453)      PDF(pc) (1200KB)(12580)    收藏
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资源诅咒现象在中国是否存在?在哪些地区表现比较突出?对这些问题的准确回答关系到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创新地采用目前学者很少采用的RSR分析方法,利用所选取的中国100个矿业城市的样本数据,构建矿业和经济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分析模型,测算出中国矿业城市矿产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约为3923%,从整体上和个体上讨论资源诅咒现象在中国的表现。结论显示中国整体上不存在资源诅咒问题,但是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尤其是山西省,资源诅咒现象比较严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青海省黄金开发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郭晓飞,孔锐
资源与产业    2016, 18 (1): 43-4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51230.019
摘要7437)      PDF(pc) (1125KB)(19521)    收藏
研究青海省黄金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为地方政府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决策提供基础资料,为相关企业进一步拓宽市场提供决策依据。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2011—2013年青海省黄金资源、技术、资金、环境保护、经济、市场以及政策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虽然国家和地方的政策一直对该地区的黄金开发利用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但是地方宏观经济因素对黄金开发利用的影响程度最高,是黄金年产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资金投入和市场价格的影响次之。黄金资源储备量和深加工业的需求量对黄金开发利用的企业数量影响最大。黄金企业的利润却受使用的技术和整体工业发展水平的制约。环境保护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应该有效抓住“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契机,利用青海省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其黄金开发利用市场的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4. 2004—2012年青海省经济增长因素贡献分析
高孝伟,孔锐
资源与产业    2015, 17 (4): 106-110.  
摘要2255)      收藏
为了研究青海省近年来经济发展中资本、劳动和科技进步因素的作用,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据2002—2012年青海省统计公报,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进行分析。青海省是一个资源大省,其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不均衡。2009年以后,青海省的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过高,科技进步的作用有所削弱,甚至出现了副作用。青海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规模远远高于国内水平,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商投资所占的比重很小,投资的主要去向是第二、第三产业。所以建议青海省以后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加强对外贸易,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调整产业格局,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资源深加工产业以改变目前的支柱产业格局,促进青海省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
高孝伟,孔锐,周晓玲
资源与产业    2014, 16 (6): 93-9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4.06.014
摘要933)      PDF(pc) (1970KB)(852)    收藏
中国省际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发展潜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文章创造性地借鉴了现有经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的理论,构建了以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为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由此产生了13个二级评价指标。采用专家评分法结合AHP法所确定的指标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对中国31个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价,给出了评价结果。结果显示,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如天津、北京、江苏、福建、上海等,而发展潜力较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如宁夏、西藏、山西、青海、河北等。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东西部的差距还将进一步加大,西部各地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青海省矿产资源系统聚类分析
高孝伟,孔锐,周晓玲
资源与产业    2014, 16 (5): 57-64.  
摘要2241)      PDF(pc) (922KB)(997)    收藏

青海省是一个矿产资源大省,但其矿山的分布却极不均衡,不同矿种和不同地区的矿业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采用系统聚类方法从矿种和地区两个角度对青海省矿产资源系统进行了聚类分析。通过对18种主要矿产资源的聚类分析,在0.57的聚类距离下形成的主要结论是:煤炭、石油天然气、钾盐、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各为一类,其余为一类。在0.7~1.4的距离下对9种金属矿产资源的聚类结果是:铁、锂、铜各为一类,金和铅为同一类,镍、锌、铬、锰为同一类。通过对8个地区的矿业发展进行聚类分析,形成的结论是:在0.418 4~0.656 0的聚类水平下分为4类,即海西和海东地区各为一类,西宁与海北为同一类,海南、黄南、玉树、果洛为同一类。最后针对不同的矿业类型和地区矿产特点,给出了不同的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7.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评价模型设计与研究
孔锐, 裴文林, 曾祯
资源与产业    2011, 13 (2): 31-36.  
摘要2269)      PDF(pc) (1191KB)(1499)    收藏

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矿产资源重要性研究相关分析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特征,依此结合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模型特征比较,认为对我国重要矿产资源进行评价使用该模型是可行的。根据综合评判的基本建模思路,构建了我国重要矿产资源评价的综合评判模型。基于此,利用相关数据资料,对铁和锡这两种矿产资源在我国的实际状况进行了综合评判。在验证了所建模型基础上,从矿产资源本身和与其他矿产资源比较两个角度,分析了其绝度重要程度和相对重要程度。同时分析了综合评判法的缺陷,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修正,为我国矿产资源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并给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
8. 地质找矿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探讨
徐培根, 孔锐
资源与产业    2010, 12 (S1): 113-116.  
摘要6400)      PDF(pc) (1202KB)(1783)    收藏

新时期我国地质找矿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由于在思想认识和制度设计及执行层面上还存在不足,导致地质找矿突破缺乏基础保障,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地质工作管理体制不畅,矿政管理制度滞后等问题。现阶段急需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实现矿业企业的内外动力结合,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提高地质勘查服务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维护和创造良好的地质勘查外部环境,实现找矿突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基于熵权法的矿产资源竞争力比较评价
付海波, 孔锐
资源与产业    2010, 12 (3): 66-70.  
摘要3814)      PDF(pc) (1307KB)(1609)    收藏

矿产资源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科学准确地进行矿产资源评价,可以为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进行矿产资源竞争力比较评价时,大多数学者选用了模糊综合评判法,这一方法对资源竞争力这类既包含定量又包含定性因素的模糊概念的评判具有很高的适用性,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本文在前人进行矿产资源竞争力比较评价的基础之上,使用其现有数据,将熵权法引入了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领域,论证了熵权法在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领域的实用性,和其独特的价值,并解决了在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矿产资源竞争力比较评价时可能遇到的两大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0)
10. 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沈文 孔锐
资源与产业    2009, 11 (2): 23-25.  
摘要2925)      PDF(pc) (1233KB)(1361)    收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广泛认同,循环经济是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已逐渐成为世界的共识。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的绿色营销也逐渐发展成为人本营销时代的一种典型新概念营销模式。本文在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上,阐述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企业如何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实施绿色营销的主要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