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问卷调查的土地督察业务范围改革研究
黄霜,周伟,杜新波
资源与产业    2014, 16 (6): 118-12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4.06.018
摘要1069)      PDF(pc) (1300KB)(886)    收藏
为了分析不同区域国家土地督察业务范围改革方向,文章基于土地督察体制改革调查问卷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仅1/3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需要增加土地督察业务;2)各派驻地方土地督察局对督察业务范围的建议存在差异性;3)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位的被调查者对土地督察业务范围的建议也有所差异。研究结论:仅参考被调查者的意见,土地督察业务范围改革很有必要,并且改革方向应考虑各局差异,9个局土地督察业务范围的改革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2. 金融危机背景下土地资源宏观调控政策绩效评估
秦静, 杜新波, 张家义
资源与产业    2011, 13 (2): 160-165.  
摘要2199)      PDF(pc) (1554KB)(1512)    收藏

在分析土地供应与宏观经济指标关系的基础上,针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扩大内需政策,采用三级树状式指标体系结构,选取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绩效评估指标,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估体系。结果显示:2009年第四季度绩效综合指数最高;影响“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土地资源宏观调控政策绩效指数大小的主要是经济效益指数和政策执行指数;除其他用地外,土地供应总量、住宅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都与经济效益指数强相关,而与社会效益指数强相关的只有工矿仓储用地。得出以下结论:政策实施对经济形势下滑趋势起到遏制作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V”反弹的促进作用;政策实施效果呈边际效益递减,政策出台时机很重要;政策实施效果的时滞性明显,制定政策要有前瞻性;土地资源参与宏观调控仍需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土地宏观调控的机制框架与对策研究
王兴, 杜新波, 杨景胜
资源与产业    2011, 13 (2): 57-62.  
摘要1808)      PDF(pc) (1545KB)(1372)    收藏

本文通过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内涵和手段分析,提出现阶段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包括4个方面:1)建立土地宏观调控的机制框架,并对土地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进行分析;2)合理分解土地宏观调控的目标,从最终目标、阶段目标、即期目标3个方面进行阐释;3)土地参与宏观调控要建立调控政策体系,并不断创新和完善调控的政策手段;4)土地宏观调控必须构建监测预警体系。全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结论和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9)
4.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以青海省海西州为例
杜新波, 秦静
资源与产业    2010, 12 (5): 56-60.  
摘要2674)      PDF(pc) (1329KB)(1670)    收藏

以青海省海西州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法对2007年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07年海西州人均生态足迹为2652,略低于人均生态承载力3826,生态略有盈余。同时提出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政策建议:1)要增加投入建立生态保护资金渠道。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建立固定的生态保护资金渠道,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必须坚持由开发单位或个人投资重建和恢复;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探索建立以资源开发补偿、流域补偿、遗传资源惠益共享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2)加强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分区的作用;维护森林的生态功能;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3)建立一批试点示范工程,分步推进。要组织实施一批生态家园富民示范区,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