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4-09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评价
    陶晓燕
    2013, 15(2):  1-5. 
    摘要 ( )   PDF (13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区位的相对劣势制约着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选择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能力评价进行研究,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南省5个地级市,即平顶山、焦作、鹤壁、濮阳、三门峡市的产业转型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产业转型能力最强的是焦作市,转型能力较强的是三门峡市和平顶山市,能力最弱的是鹤壁市和濮阳市。最后,总结了焦作市产业转型的经验,以便为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参考。

    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选择研究:以徐州为例
    张华见,张智光.
    2013, 15(2):  6-13. 
    摘要 ( )   PDF (16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徐州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点少,就业弹性小,吸纳劳动力能力弱,资源的枯竭造成大量结构性失业。如何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劳动力转移是徐州必然要面临的挑战。以徐州市为例,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理论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理论为前提,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徐州市劳动力转移特征进行分析。针对徐州市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提出适合徐州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以便徐州正确选择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保证徐州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徐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与策略--以六盘水市为例
    伍应德.
    2013, 15(2):  14-20. 
    摘要 ( )   PDF (29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枯竭、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萎缩,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的代名词。为避免陷入“资源魔咒”的陷阱,推进城市转型已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六盘水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资源型城市,资源的开采利用正处于旺盛发展阶段,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是城市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好时期。通过对六盘水市城市转型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条件分析,对六盘水城市转型路径和策略提出建议思考。

    资源战略
    中国煤炭资源生产重心变迁趋势分析:基于煤炭资源综合评价体系
    余国合.
    2013, 15(2):  21-28. 
    摘要 ( )   PDF (38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煤炭资源生产重心趋势判断不能仅仅依据资源潜力,还需考虑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约束,判断依据实质上与煤炭资源综合评价一致,因此,采用综合评价体系帮助判断中国煤炭资源生产重心发展趋势。在建立中国煤炭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后,对中国煤炭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建立回归模型。回归模型分析表明,中国煤炭资源生产重心西移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甘肃、宁夏将在中短期内成为西移重点,在中长期内,新疆地位将会凸显,生产重心西移格局将更加明显。

    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黄德林,田香香.
    2013, 15(2):  29-35. 
    摘要 ( )   PDF (13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是我国建立的一项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制度,这项制度通过借鉴日本的企业公害防止管理员制度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初步有了雏形。在我国有关部门研究并且逐步在各地试点了一段时间后,虽然各地积极实施执行,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对该制度有关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在法律层面上出现空白,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也未颁行,致使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有效执行。因此,以此为契机分析完善我国企业环境监督员的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制度。

    矿产资源税费改革探讨
    冯罡,焦彦斌,张善明,等.
    2013, 15(2):  36-42. 
    摘要 ( )   PDF (15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国家(所有者和管理者)、矿业权人(使用者)和资源所在地(地方政府)之间经济关系分析入手,从理论上论述了资源税税收的性质和补偿费国家所有权收益的经济属性,论证了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税、费并存的合理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矿产资源税费体系。提出了利用数学方法计算矿产资源税的方案,将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作为新型资源税的改革目标,建立了矿产资源税评价指标体系,把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化分析,使矿产资源税改革更科学、合理。提出适当提高补偿费费率的建议,增加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资产收益。完善矿产资源收益分配方案,实现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发展。提出了配套措施的改革方案,将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和矿业环保收费纳入矿产资源税费体系,以实现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彭利,吕雁琴.
    2013, 15(2):  43-47. 
    摘要 ( )   PDF (12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新疆15个地区14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分析,提取出3个公因子(固定资产投资综合因子、服务性投资因子和高级产业投资因子)分析各地区的投资结构和产业布局。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将15个地区分成5类,找出投资结构类似的地区。最后,利用3个公因子,对新疆各地区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综合因子对经济增长起正向拉动作用,而服务性投资因子和高级产业投资因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负向的,说明新疆的经济增长还是粗放型的,从而为今后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与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参照。

    资源管理
    东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比较及互动机制研究
    李志学,王小凡,王毓军.
    2013, 15(2):  48-54. 
    摘要 ( )   PDF (19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对东西部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知识生产过程配置效率较高,而东部地区在商业成果产出方面配置效率更高。同时对东西部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科技创新互动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政策建议。认为东西部地区应致力于建立有效的知识联盟和科技创新产业技术联盟,在建立科技创新互动机制的过程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依据资源禀赋明确科技创新互动的动机;明确科技创新互动的利益分成标准;政府应在金融服务、互动创新的中介服务等方面持续地为产学研创新互动提供政策支持。

    面向服务的智慧矿山建设
    宋震,陈剑,卢冰清,等.
    2013, 15(2):  55-59. 
    摘要 ( )   PDF (12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分析国内主要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及情况,结合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下属企业具体建设需求,开展了面向服务的智慧矿山建设。整个信息化过程采用面向服务的整体架构思路,将矿山企业中的政务和业务系统以服务模块的形式进行组织重组,并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将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统一整体,集成为综合智慧矿山系统。系统以网络发布形式提供给不同权限、角色的人员使用,这极大程度上提升了矿山企业办公和生产效率,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企业的绿色、科学发展。

    我国矿业企业对外投资中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边一,王浦.
    2013, 15(2):  60-63. 
    摘要 ( )   PDF (12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我国矿业企业对外投资迅猛发展,急需保护对外投资利益。而矿业企业对外投资中与东道国出现的摩擦,一定程度上源于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不能做好与东道国的协调。因此,从企业与东道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视角出发,对矿业企业对外投资中应履行的社会责任进行分析,把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运用到矿业企业对外投资中,提出了矿业企业对外投资中的社会责任概念和内容。研究表明:矿业企业对外投资的社会责任既有一般跨国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问题,又有其独特性,需要认真加以对待。

    基于成本法的铁矿石资源补偿费合理计征研究
    孙志伟,国怀专.
    2013, 15(2):  64-67. 
    摘要 ( )   PDF (13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按照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的相关规定,铁矿资源补偿费的计征是以原矿为计征对象的。但国内铁矿石原矿的价格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价格的合理性存在疑问。运用成本分析法分析铁精矿的生产成本构成,按照采矿成本占采选成本的比例关系原理研究铁矿石原矿的合理定价,并对计价系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确定原矿品位对计价系数的影响。通过选取国内代表性的铁矿石生产企业样本,分析原矿品位—计价系数趋势分布特点,建立计价系数计量模型,可以针对各铁矿石原矿品位计算对应的计价系数。最后,为使补偿费征收工作易于操作,提出按品位区间确定计价系数的建议,为铁矿资源补偿费的征收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与征收调整研究:以稀土、铜为例
    吕宾,李刚,范振林.
    2013, 15(2):  68-72. 
    摘要 ( )   PDF (13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产资源税费政策是体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矿产资源领域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存在较多问题,如补偿费费率偏低、费率固定不变、征收管理方式粗放等,不能适应矿产资源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费率设计与征收管理不适应发展需要,助长了资源过度开发和无序竞争。以相关项目研究为依托,在内蒙古、江西等地矿山调研的基础上,以稀土、铜为例,提出了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方案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细化方案,并对调整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

    资源开发
    我国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发研究综述
    张金锁,姚书志,齐琪,等.
    2013, 15(2):  73-78. 
    摘要 ( )   PDF (13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炭资源采出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安全生产压力大、资源就地转化能力弱等问题是制约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研究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发模式与对策是十分必要的。在对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发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评述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了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开采”的概念,从煤炭资源开采、深加工与转化全生命周期的视觉提出了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发”概念及内涵,即在满足本质安全的前提下,以不破坏或少破坏环境(满足环境容量)为原则,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与现代化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采出煤炭资源和高效率地深加工与转化煤炭资源,提出了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发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发综合评价、协调开发模式、开发技术路径、开发政策体系等。

    我国氟化工产业中萤石资源利用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陈石义,张寿庭.
    2013, 15(2):  79-83. 
    摘要 ( )   PDF (13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已探明萤石资源储量占世界储量的三分之二,是萤石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萤石是不可再生资源,1999年我国将萤石列为战略资源,2001年起实施出口配额制度。在介绍世界及我国萤石资源概况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我国萤石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由于我国萤石资源绝大多数被用于氟化工产业,因此重点分析了萤石在我国氟化工产业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我国在氟化工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氟化工产业基础规模虽大但总体水平低、产品深加工不足,低水平建设重复,对萤石资源及氟化工产业的研究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最后对萤石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我国氟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陕西省镇安县金龙山金矿带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
    张艳春,吕喜旺,刘新会,等.
    2013, 15(2):  84-91. 
    摘要 ( )   PDF (14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龙山金矿带是南秦岭沉积岩地区的重要金矿带,矿带内矿化集中区具等间距分布特点。矿体赋存于上泥盆统南羊山组(D3n)和下石炭统袁家沟组(C1y)碳质页岩、粉砂质钙质页岩、粉砂岩及泥(砂质)灰岩等赋矿有利岩性中;矿体展布是在近南北向主应力作用下递进变形的结果,在东西向展布的复式褶皱带中,北西右行走滑断裂、北东向张扭性断裂、有利岩性在构造系统中的不同位置、构造复合部位控矿。矿(化)体受多期构造控制,常常是两种或多种方向、多期次构造叠加在一起形成的。

    资源环境
    环渤海经济圈低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系统耦合的实证分析
    黄瑞芬,李宁.
    2013, 15(2):  92-98. 
    摘要 ( )   PDF (13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胁迫约束机制,两者在理论上存在耦合逻辑关系。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例,分析两大系统的耦合机理,试图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系统的耦合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BP神经网络等方法,对两大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与预测,以诠释环渤海经济圈低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系统的耦合协调状态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环渤海经济圈低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趋于转好,两大系统的区域协同效应呈增强趋势。

    基于生态效率的副省级城市资源环境绩效评估:以南京市为例
    于忠华,刘海滨,谢放尖.
    2013, 15(2):  99-103. 
    摘要 ( )   PDF (14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两个基础要件,资源环境约束对城市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凸显。利用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REPI)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资源环境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副省级城市REPI平均值为67-26,总体低于全国REPI的平均水平;副省级城市REPI与城市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呈现沿海地区城市资源环境绩效高于内陆城市的态势;南京市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次居末,近5年来REPI指数呈逐年降低,资源类绩效指数降幅较小,环境类绩效指数降幅较大。提出了南京市降低REPI的对策措施。

    企业环境保护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李建强,宋盼,冉瑞平,等.
    2013, 15(2):  104. 
    摘要 ( )   PDF (148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logit模型,研究企业的环境保护意愿影响因素,以增强企业环境保护意愿,有效减少企业环境污染提出建议。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环境保护意愿主要受企业自身因素、企业污染治理及投资、政府、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管理者文化程度、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环保设备投资、当地政府对企业环境管理人员培训情况、企业上缴利税、当地居民对企业排放污染物严重程度的认识、居民对当地污染企业是否采取措施与企业环境保护意愿呈正相关关系,企业年利润、当地环保部门对企业排放量监测情况、收费制度是否严格执行与企业环境保护意愿呈负相关关系。

    辽宁省产业结构演变的环境效应分析
    刘宇,黄继忠.
    2013, 15(2):  110-116. 
    摘要 ( )   PDF (12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结构作为各类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连接体,不同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力各不相同。在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的今天,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环境效应,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演变的视角对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辽宁省1985—2010年产业结构演变的环境效应,认为辽宁省产业结构演变的环境效应显著;最后,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对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之间进行协整检验,不但进一步证明了典型相关性得出的结论,还证明了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稳定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是长期存在的。

     矿物封存二氧化碳实验研究进展
    李兰兰,叶坤,郭会荣,等.
    2013, 15(2):  117-123. 
    摘要 ( )   PDF (14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处置方式,其中矿物封存是一种永久、安全且潜力巨大的处置方式。介绍了实验研究矿物封存二氧化碳的原理、流程、原料选择以及反应体系,对比分析3种矿物碳酸盐化反应体系的优缺点以及影响矿物封存二氧化碳的因素,总结出几种封存潜力较大的矿物原料,且进一步分析了压力、温度、PH值、矿物颗粒大小和原料等影响矿物封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最具潜力的封存方式和实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资源产业
    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能源产业成长阶段的比较研究
    焦兵, 刘杰.
    2013, 15(2):  124. 
    摘要 ( )   PDF (13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产业的成长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准确地反映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能源产业成长状况,首先构建了能源产业成长Logistic模型,通过对logistic模型的数理推导分析,得出能源产业阶段划分标志;然后利用该模型考察我国西部能源富集省份——陕西、新疆以及内蒙古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业的成长状态,检验结果发现陕西的石油产业处于成熟期,新疆的石油产业处于衰退期,而陕西的煤炭产业和天然气产业、新疆的煤炭产业和天然气产业以及内蒙古的煤炭产业等能源产业则都处于成长期;最后根据上述省份能源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政策选择。

    对中国内陆“四小”经济区(带)产业发展方向分析:基于灰色局势决策理论
    江海旭,李悦铮.
    2013, 15(2):  129-135. 
    摘要 ( )   PDF (13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已形成“三大四小”格局;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初具成效。依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采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内陆“四小”经济区(带)产业发展优势进行分析,确定未来发展方向:中原经济区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成渝经济区、沈阳经济区以第二产业为主,皖江城市带以第三产业为主。研究结果和现实基本相符,希冀本研究为内陆“四小”经济区(带)产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乌鲁木齐第三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分析
    孙宝慧,张丽.
    2013, 15(2):  136-142. 
    摘要 ( )   PDF (13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标志着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国工业化过程吸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过剩劳动力的主要部门,是平衡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劳动力过剩的一个最重要的经济空间。在对第三产业竞争力认识的基础上,依据产业竞争力指标的构建原则,从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发展效益和成长力4个方面构建13个二级指标,用来反映第三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选取的15个省会(或首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乌鲁木齐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为第11位,属于比较靠后的位置,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弱。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是提升第三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县域城镇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机制研究:以江苏省溧水县为例
    张荣天,张小林,李传武.
    2013, 15(2):  143-149. 
    摘要 ( )   PDF (14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溧水县域1978—2008年遥感图像,从城镇实体地域扩展的视角,结合GIS技术分析县域尺度城镇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因子分析法探讨县域空间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县域城镇用地扩展了2445 km2,年平均扩展速度为1854%,扩展强度指数为089,空间格局的演变划分为低速扩展期(1978—1989年)、增速扩展期(1989—2001年)与快速发展期(2001—2008年)3个阶段;2)从圈层和方位两个尺度分析得出城镇用地具有“单峰型”的演变特征以及向北、东扩展的方向性特征;3)县域城镇空间格局演变的三大主要驱动力因子为城镇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

    资源经济
    不同并购动因下石油上市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1998—2008年
    高世葵,王雪飞.
    2013, 15(2):  150-158. 
    摘要 ( )   PDF (21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并购实践中出现的双高现象——高发生率和高失败率越来越成为理论家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锁定石油行业——中国并购市场规模最大的行业进行实证分析,选取1998—2008年期间深圳和上海证交所发生收购的11起石油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12个财务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综合模型,通过检验并购对样本公司从并购前一年至并购后两年连续4年的业绩影响,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上市石油企业并购动因主要有规模型、功能型和产业型;2)并购并未明显改善上市石油公司的绩效;3)规模型动因导向下的并购绩效明显改善,功能型和产业型动因导向下的并购绩效出现恶化情况;4)规模型并购短期效应强,功能型并购亟待多重资源整合,产业型并购整合时间最长。

    新疆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孙慧,邢娟娟,滕文静,等.
    2013, 15(2):  159-162. 
    摘要 ( )   PDF (12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已有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理论,在我国向西开放战略背景下,选取国内生产总值、贸易进出口净额、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区际贸易额和区际利用资金额5项变量,采用回归模型,对新疆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区际利用资金额和贸易进出口净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呈正向协整关系,区际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呈负向协整关系,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很小,其中区内利用资金额对经济增长作用最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基于时间序列低碳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王文哲, 王炳坤.
    2013, 15(2):  163-163. 
    摘要 ( )   PDF (12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1985—200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等数据资料,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考察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增长通常会拉动能源消费的增长,能源消费增加又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原因。能源消费并不一定使得GDP增加,GDP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直接因果关系并不显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理论分析上,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增加的脱钩,建立不依赖能源消费特别是高碳的化石能源消费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基于目标逼近法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姜瑾
    2013, 15(2):  168-174. 
    摘要 ( )   PDF (12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沿污染物减排、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设计主线,以国家试点指标为模板,建立了一套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这套指标体系,选取2005—2009年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利用目标逼近法和主客观结合的赋权法,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以期为制订中的国家循环经济“十二五”规划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呈先降后升的“U”形变化,2007年后虽然有所进步,但总体水平离国家“十一五”规划目标依然差距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