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德全, 张慧, 丰成友, 等.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J]. 中国地质, 2007, 34(5): 843-854
[2]贺领兄, 范照雄. 青海省大柴旦红柳沟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 矿产与地质, 2006, 20(113): 36-43
[3]周湘志, 杨凡. 青海省大柴旦青龙沟金矿矿石工艺特性及金的赋存状态[J]. 青海科技, 2008(4): 30-32
[4]吴正寿, 邓元良, 苏生顺. 青海省大柴旦镇红柳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J]. 青海地质, 2001(1): 36-39
[5]崔艳合, 张德全, 李大新, 等. 青海滩间山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机制[J]. 矿床地质, 2000, 19(3): 211-222
[6]宋生春. 青海省大柴旦红柳沟金矿成矿特征及成因分析[J]. 西部探矿工程, 2006(4): 138-141
[7]李大新, 张德全, 崔艳合, 等. 小赛什腾山斑岩铜(钼) 矿床根部带的特征[J]. 地球学报, 2003, 24(3): 211-218
[8]邹林, 彭省临, 杨自安, 等.青海阿尔茨托山地区地球化学(异常)场的多重分形研究[J]. 中国地质, 2004, 31(4): 436-442
[9]刘文辉. 应用浓幅分位值对确定区域成矿元素的探讨[J]. 甘肃科技, 2009, 25(1): 41-44
[10]邵跃. 热液矿床岩石测量(原生晕法)找矿[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7: 1-145
[11]杨小峰, 刘长艮, 张泰然, 等. 地球化学找矿方法[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7: 1-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