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远文, 姚艳斌. 我国煤层气产业现状及开发模式探讨[J]. 资源与产业, 2008, 10(2): 90-92
[2]姚艳斌, 刘大锰, 汤达祯, 等. 沁水盆地煤储层微裂隙发育的煤岩学控制机理[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0, 39(1): 6-12
[3]杨起, 韩德馨. 中国煤田地质学: 上册 [M].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1979
[4]霍永忠, 张爱云. 煤层气储层的显微孔裂隙成因分类及其应用[J].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8, 26(6): 28-32
[5]张慧, 王晓刚, 员争荣, 等. 煤中显微裂隙的成因类型及其研究意义[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2, 21(3): 278-284
[6]王生维, 张明, 庄小丽. 煤储层裂隙形成机理及其研究意义[J]. 地球科学, 1996, 21(6): 637-640
[7]张胜利, 李宝芳. 煤层割理的形成机理及在煤层气勘探开发评价中的意义[J]. 中国煤田地质, 1996, 8(1): 72-77
[8]钟玲文. 煤内生裂隙的成因[J]. 中国煤田地质, 2004, 16(3): 6-9
[9]黄文辉, 唐书恒, 唐修义, 等.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的煤岩学特征[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0, 38(4): 1-6
[10]李增学, 王明镇, 郭建斌, 等. 成煤作用与煤岩生气特点分析[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24(3): 1-4
[11]赵隆业. 煤层地质基础[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0
[12]李增学, 魏久传, 刘莹. 煤地质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5
[13]张慧, 李小彦, 郝琦, 等. 中国煤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3
[14]刘人和, 刘飞, 周文, 等. 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 15(4): 16-19
[15]Stach E, Mackowsky M T, Teichmüller M, et al. Stachs textbook of coal petrology[M]. Berlin: Gebrüder Borntraeger, 1982: 251-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