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传正. 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理念[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3, 40(6): 1-7
[2]陆大道, 姚士谋, 李国平, 等. 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 经济地理, 2007, 27(6): 883-887
[3]Zêzere J L, Ferreira A D B, Rodrigues M L. The role of conditioning and triggering factors in the occurrence of landslides: a case study in the area north of Lisbon[J]. Geomorphology, 1999(30): 133-146
[4]文冬光, 刘长礼. 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J]. 城市地质, 2006, 1(2): 6-9
[5]彭珂珊. 中国城市化与地质灾害分析[J]. 中国软科学, 1998(5): 81-85
[6]杜青松, 武法东, 张志光. 煤矿类矿山公园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对策探讨: 以唐山开滦为例[J]. 资源与产业, 2011, 13(4): 127-132
[7]樊星, 林爱文, 彭玉玲.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城镇化发展指数评价研究[J]. 资源与产业, 2016, 18(1): 107-113
[8]关凤峻.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四大体系”建设[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6 , 29 (10) : 4-7
[9]韩笑, 张楠. 基于TOPSIS的我国城镇化与地质灾害耦合协调度分析[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7, 44(2): 167-171
[10]李苒, 曹明明, 胡胜, 等. 基于耦合模型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榆林市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4(2): 285-2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