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1卷 第 1期 刊出日期:2019-02-20
    非主题来稿选登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关系
    沈菊琴,裴磊,张兆方
    2019, 21( 1):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0110.004
    摘要 ( )   PDF (38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背景,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基于熵值法构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水平逐年上升,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沿线11个省市的协调程度还存在明显的地域集聚特征,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格局。提出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等建议,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省际区域协同减排演化机理及分布动态
    孙立成,靳秋晓,赵璧影
    2019, 21( 1):  10-1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0108.004
    摘要 ( )   PDF (41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进区域协同减排是实现区域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从区域协同减排比较优势、区域协同减排联系、区域协同减排努力程度3个维度构建区域协同减排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哈肯模型建立区域协同减排演化方程,测算2008—2017年中国省际区域协同减排水平,并分析其演化机理,最后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剖析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分布动态。研究表明:区域减排联系是中国省际区域协同减排演化的序参量,主导着区域协同减排演化进程;区域减排联系和区域减排比较优势共同促进中国省际区域协同减排系统发展;中国省际区域协同减排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尚处于以区域减排联系为驱动的初级阶段;中国省际区域协同减排水平具有典型的区域差异特征,东部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且多级分化现象加强,中部呈“扩大—缩小—扩大”趋势,西部地区呈扩大趋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地勘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汪恩满,方敏,王春芳
    2019, 21( 1):  18-2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0107.001
    摘要 ( )   PDF (38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分析地勘产业的功能定位、产业类别、属性特征及供给侧问题。地勘产业是以供给地质勘查产品或地质勘查技术为经济、社会、生态、民生服务的基础性产业,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地勘产业存在地质勘查生产能力过剩、地质信息产品共享不足、矿产勘查产品供需失衡、矿产勘查产品供给主体错位、地质勘查服务产品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供需错配矛盾日益突出。针对这些问题,运用“加减乘除”运算逻辑,从扩大有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培育发展新动力、激活市场化驱动效应4个方面阐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地勘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与路径,并提出制定地勘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地勘产业“政产学研”创新资源整合、培养和引进创新创业人才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地勘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与借鉴。
    京津冀地区污染产业转移可行性评价
    孙凯,郭亚男,王建国
    2019, 21( 1):  25-3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0108.002
    摘要 ( )   PDF (32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京津冀地区污染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强度、在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地位以及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3个方面,选取污染密集指数、经济地位指数、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6个评价指标,基于改进的TOPSIS法构建污染产业转移可行性评价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十大污染产业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一个产业在地区的经济地位以及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对其是否能够转移起着决定作用,京津冀地区转移可行性最大的4个污染产业分别是纺织业、金属矿采矿业、石油及炼焦产业以及核燃料加工、食品及烟草产业。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晋陕蒙能源富集区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
    武娜,沈镭,钟帅,等
    2019, 21( 1):  32-3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0108.001
    摘要 ( )   PDF (3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晋陕蒙资源富集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晋陕蒙省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转移的特征进行研究,分别计算山西、陕西、内蒙古和其他区域碳排放的转移量以及三省之间的相互转移量,以期为该地区碳减排责任的界定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其他区域向晋陕蒙转移的二氧化碳量高于晋陕蒙向其他区域转移的二氧化碳量,晋陕蒙承担了其他区域的部分碳排放压力,这些转移量主要集中于煤炭采选业和石油、炼焦产品、核燃料加工业;在晋陕蒙区域内部,碳排放转移在总量上较为相近。上述结果表明,晋陕蒙地区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向外省市提供了大量的高耗能、高排放产品;三省自身可以提供本省能源消耗,只是能源类型存在差异,需要调入一些产品满足需求。因此,为了促进低碳发展,应建立区域协同减排政策,合理分担减排责任。
    东部沿海地区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检验
    马骏,胡博文
    2019, 21( 1):  39-4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0108.003
    摘要 ( )   PDF (29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东部沿海地区环境污染是否存在环境改善效应,选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环境污染综合评价指标,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模型对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天津市、海南省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较为突出,是区域谋求环境改善的重点省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呈倒“U”型关系,整体已越过拐点处于倒“U”型曲线的右边,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环境会逐步得到改善;技术进步和外商投资在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负面的环境效应,对外贸易具有正面的环境效应。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东部沿海地区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环境规制政策;继续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环境改善效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更加合理地利用外资;促进贸易结构优化。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影响因素
    刘霆,李业锦,任悦悦,等
    2019, 21( 1):  45-5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0109.001
    摘要 ( )   PDF (44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先通过建立中国地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各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绩效得分,然后运用分层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研究表明:营商环境是影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市场化水平和资本投资对城市转型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较高的市场化水平和充足的社会资本投资对城市转型具有推动作用;第三产业发展当前对城市转型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但长期来看将带动城市转型发展。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资源枯竭型城市应根据自身区位条件和发展优势,并结合转型影响因素设计城市未来的发展路径,避免转型路径的趋同化。
    页岩油气开发中的环境成本确认问题
    彭民,张蒙蒙
    2019, 21( 1):  54-5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0110.003
    摘要 ( )   PDF (25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确页岩油气开发过程中的环境成本问题,对于政府管理者制定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及油气开发企业核算开发效益和研究环保开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从梳理国内外环境成本研究文献入手,借鉴相关环境成本问题的研究成果,结合页岩油气开发对环境影响的情况及特点,着重分析了页岩油气开发环境成本的构成内容、确认依据、确认标准和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对页岩油气开发环境成本的科目设置、资本化和费用化会计处理等进行了讨论。页岩油气开发中的环境成本确认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面广,内容多,开发对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和隐蔽性更增加了环境成本确认的难度,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指导性的标准。
    大气温度对煤层气含量测试的影响
    田新娟
    2019, 21( 1):  59-6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0107.002
    摘要 ( )   PDF (18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层气含量测试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煤层气资源评价的准确性与开发工程的成功率。研究煤层气含量测试过程中,气体计量器中解吸气体的温度和大气温度的误差对解吸气含量测试结果的影响,以及温度变化对解吸罐中死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将大气温度看作气体计量器中解吸气体的温度,将使煤层气含量测试结果产生一定误差:当解吸温度大于大气温度时,气体膨胀,测试结果偏大;反之,气体冷缩,测试结果偏小;解吸温度和大气温度相差越大,误差越大。在解吸温度发生明显变化时,应考虑由其引起的解吸罐中气体死体积的变化对气含量测试结果的影响:解吸温度增加时,测试结果偏大,反之偏小;解吸温度变化越大,误差越大。
    江苏省非农产业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
    李俊,王仲智
    2019, 21( 1):  63-6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0107.004
    摘要 ( )   PDF (27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标准差椭圆模型,选取2007—2016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数据,分析江苏省非农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江苏省第二、第三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其中苏州、无锡、南京的第二、第三产业集中程度较高;第二产业在全省的分布比第三产业更为均衡,第二、第三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均呈下降趋势;苏南、苏中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明显高于苏北地区;江苏省第二、第三产业空间格局在近十年间较为稳定。据此,建议苏北地区在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产业集群;苏中地区应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具有优势的制造业企业的影响力,以提升其综合竞争力;苏南地区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应大力建设专业化园区,并注重国际化经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内蒙古稀土产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韩兴国,张蕾
    2019, 21( 1):  69-7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0107.003
    摘要 ( )   PDF (19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我国稀土行业现状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稀土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稀土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内蒙古自治区稀土资源丰富,已经形成了包括采选、冶炼分离、深加工、新材料到应用产品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国最大的稀土原材料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内蒙古稀土产业在原料储备、产业基础、区域位置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存在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促进稀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的科研能力,加强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增加稀土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
    产业结构差异背景下城镇化的生态效应研究——基于非线性视角
    谭玲玲,徐鑫
    2019, 21( 1):  73-7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0111.003
    摘要 ( )   PDF (35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假说,采用2001—2014年我国各省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结构、金融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对我国地区生态环境污染的非线性影响,探讨如何在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背景下有针对性地推进绿色城镇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工业化水平较低时,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环境压力下降0.548 6%,推进城镇化可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污染。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推进城镇化转而对环境污染产生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生态环境压力提高1.383 2%。金融发展、工业化、研发投入以及能源消费的增加会造成环境污染,而提升人力资本能够显著降低环境污染。最后,从模型设定的视角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
    基于产业用地拓展的山地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以攀枝花市为例
    项清,阚瑷珂,刘飞,等
    2019, 21( 1):  80-8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0110.002
    摘要 ( )   PDF (43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把攀枝花市作为山地资源型城市的典型研究对象,选取1986—2016年城市用地与社会经济的面板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分析,利用拓展指数、形状指数、集成度、空间效率等指标,对攀枝花市全面建设期和协调发展期的产业空间拓展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明确攀枝花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时序特征,探究产业空间拓展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关联机制,以期为攀枝花的城市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表明,攀枝花的产业扩展和城市形态演变呈现出相同的阶段性特征,产业结构调整是城市空间演变的直接动力,产业空间拓展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组团式演变,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提高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集约水平。未来攀枝花可通过优化产业承载空间,形成紧凑集约型和山水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提高城市的集聚能力和空间效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城市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水权价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国家平台交易的经验证据
    田贵良,贾萌
    2019, 21( 1):  88-9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0116.001
    摘要 ( )   PDF (34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权价格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是现有研究尚未用实证方法充分讨论的问题。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基于国家交易平台实例,运用回归模型和调节效应图实证研究水权价格影响因素,可为进一步规范水权定价机制、完善水权交易机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受让方地区GDP越低,年平均降水量越低,交易期限越短;水权市场成熟度和交易主体所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越高,水权交易价格越高;交易期限对水权交易价格的作用机制受年平均降水量和水权市场成熟度的调节,当年平均降水量高时,交易期限对水权交易价格的正向影响较强,而当年平均降水量低时,交易期限对水权交易价格的负向影响较强;水权市场成熟度也会显著影响年平均降水量的调节作用。
    国内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孙天弘,雷平
    2019, 21( 1):  95-10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0128.001
    摘要 ( )   PDF (65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生态风险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研究近年来热度持续上升。为考察国内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研究进展,选取该研究主题现有国内文献,通过编码、分析和归纳,从研究区域分布、数据采集与处理、土地利用分析方法、生态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研究现状做出清晰准确的概括,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目前的研究区域覆盖面广泛,采样对象特征呈现多样化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占比较大,反映了学术界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健康的密切关注。“3S”技术作为主要的数据获取手段,为现有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资料。根据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生态风险评估的基础,目前以描述性分析方法为主,较少使用预测模型。生态风险计算方法以国际传统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其中基于后者的ERI方法可以进行深入的生态风险时空分析,近年来逐渐成为主流方法。综合来看,由于部分贫困地区数据采集技术普及程度有限,为响应和支持国家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战略,后续可适当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和山区的研究数据获取。定量研究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状态,但其背后复杂的驱动因素仍需更多的研究投入,为减少评价过程中研究者主观经验的干扰,未来可适当引入不确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