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12-20
    非主题来稿选登
    中国能源战略规划研究——基于能源消费、能源生产和能源结构的预测
    赵志成,柳群义
    2019, 21(6):  1-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1206.007
    摘要 ( )   PDF (46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消费量、能源生产量和能源结构是一个国家进行能源发展规划时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利用ARIMA模型预测我国短期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生产量,再利用马尔科夫链预测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结合“十三五”能源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对我国能源战略规划的实现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到“十三五”结束,能源消费总量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但能源生产总量稍有不足;煤炭消费的减少以及非化石能源消费的增加情况足以达到预期目标,但天然气消费略有不足,到2025年,预计能源自给情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进一步下降但天然气消费增长缓慢。针对这些情况,本文建议一方面坚持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提高能源效率,另一方面重点加强油气和非化石能源的供应能力,着重推进天然气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灰色-偏最小二乘组合模型的中国天然气需求预测
    李宏勋,聂慧
    2019, 21(6):  9-1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1206.004
    摘要 ( )   PDF (59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世界能源低碳化的趋势下,天然气以其高效、清洁、安全等优点成为低碳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处于低碳能源转型的特殊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天然气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首先,利用灰色模型对我国天然气需求各类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随后,考虑到天然气需求影响因素之间具有共线性的特点,又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建模,以克服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最后,利用回归方程对2018—2027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2018—2027年天然气需求量呈现稳定持续缓慢增长的趋势,其中2023年会出现小幅度的下降,但是总需求的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同时天然气的消费占比在2025年将会超过10%。
    中国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尹庆民,吴益
    2019, 21(6):  20-2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1206.006
    摘要 ( )   PDF (58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能源、粮食作为3大重要资源,其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首先构建水-能源-粮食(W-E-F)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对指标赋权,并利用耦合模型度量 W-E-F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最后将其与水-能源、水-粮食和能源-粮食系统对比分析,并基于灰色Verhulst模型预测W-E-F系统2018—2027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2002—2017年我国W-E-F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2002—2017年W-E-F系统的耦合度平均为高水平耦合;2002—2017年W-E-F系统的耦合协调经历了过渡、基本协调和高度协调3个阶段,并在2018—2027年将保持优质协调,但能源的发展水平仍滞后于水资源与粮食,因此,需加强能源的开发利用率,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资本、组织学习能力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
    颉茂华,张婧鑫,好日娃,等
    2019, 21(6):  30-3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1206.001
    摘要 ( )   PDF (57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很多产业集群都亟需提升竞争力,需要实现产业升级,而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可以维持产业集群内和谐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以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即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组织学习能力为基本要素,构建社会资本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模型,然后提出相关假设,最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并借助Lisrel软件对本文的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对组织学习能力有促进作用;组织学习能力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促进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并通过组织学习能力发挥间接作用。因此,研究社会资本、组织学习能力及产业集群竞争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解释其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是对相关理论的有效补充。
    基于混沌优化-投影寻踪的排水权初始配置研究
    沈菊琴,李琳,张凯泽,等
    2019, 21(6):  39-4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1206.003
    摘要 ( )   PDF (60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域排水权初始配置研究是建立健全排水权交易机制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是促进区域间公平排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在梳理稀缺资源配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水权、排污权等初始分配方法,提出构建基于混沌优化-投影寻踪技术的排水权初始分配模型。其中,投影寻踪技术能够避免主观性评估,由样本驱动得出的最优解更加客观;引入混沌优化算法求解最优投影方向,通过二次载波提高寻优精度,最终确定各区域的排水权初始分配比例。以淮河流域江苏段为研究对象进行算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混沌优化-投影寻踪技术的排水权初始分配模型具有可行性;在初始分配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各区域历史损失、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因素,其中生态环境占主导作用;淮河流域苏中地区排水权初始分配比例普遍高于苏北地区。
    基于投入产出动态分析的煤炭产业波及效应研究
    尹庆民,宋媛,田贵良
    2019, 21(6):  48-5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1206.008
    摘要 ( )   PDF (7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炭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其与关联产业的波及关系关乎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文章首先基于2002—2015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及延长表,动态分析煤炭产业与其关联产业的波及效应。然后,基于201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构建投入产出价格模型,研究煤炭价格波动对关联产业产品价格的影响,进一步说明煤炭产业的波及效应。结果表明: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部门、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部门、化学产品部门、非金属矿物制品部门为煤炭产业波及影响较大的4个部门,其经济依存关系最为密切且产业间的关联度不稳定,煤炭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影响力,此外,上述产业对煤炭价格变化较为敏感,特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敏感度达到0002 9。最后,对煤电融合、煤钢融合、煤化融合及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融合等多元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清洁技术与治污技术对废气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EKC
    李瑞达,马爽,缪东玲
    2019, 21(6):  60-6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1206.002
    摘要 ( )   PDF (55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如何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注重清洁技术的引入是中国产业升级、结构转型的关键。文章首先考察了中国EKC的形状,找到EKC拐点,并分为东、中、西3区域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已经达到这个拐点所需要的经济水平,成功越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路径,正朝着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前进。其次,设定4个模型,利用2004—2017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逐步验证废气排放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清洁技术的引入,而非治污技术的引入,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和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显著降低了废气排放量,能源消耗量作为清洁技术的替代变量统计上显著,将排污费替换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后显著性提高。最后,提出中国仍需加强环境规制力度,有效引导企业进行改革与发展。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雾霾污染的关系——基于中国省域空间数据的分析与预测
    东童童,邓世成,晏琪
    2019, 21(6):  69-8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1211.001
    摘要 ( )   PDF (8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先选取多重指标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雾霾污染现状进行描述,然后选取中国30个省市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能源消费结构对雾霾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对雾霾污染的影响进行预测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整体上,我国现有能源消费结构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雾霾污染,尽管煤炭消费占比最高,但其单位消费占比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并非最大;2)我国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多样化,对煤炭能源的依赖性较低;3)不同雾霾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也不尽相同,就全国而言,雾霾污染呈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状。
    农地碳排放影响因素空间差异性研究-基于STIRPAT和GWR模型的实证分析
    朱灵伟,李冬青,罗罡辉, 等
    2019, 21(6):  82-9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1211.002
    摘要 ( )   PDF (67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基于2011—2013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地碳排放量测算数据,应用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实证分析了人口、富裕度、技术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地碳排放的影响以及系数的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农地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的空间特征依次为“农业大省高”“北高南低”“北低南高”;2)人口对农地碳排放具有正的固定弹性系数,富裕度和技术水平对农地碳排放的弹性系数表现出空间差异性,其中人均农业增加值、人均非农业收入、城镇化率、农业机械化总动力的系数符号稳定但大小具有空间差异性,农业占第一产业的比和农地规模的系数符号和大小均具有空间差异性。基于此,提出适当调整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可作为控制农地碳排放的一个手段;提高人均农地经营规模有助于“农地减排”,特别是对于东北、华北、华东和内蒙古等地区。
    基于引力模型的淮海经济区空间格局研究
    胡纯广,王仲智,杨光,等
    2019, 21(6):  92-9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91206.005
    摘要 ( )   PDF (6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苏北、皖北、豫东、鲁南4大板块组成的淮海经济区,长期处于经济发展洼地。目前,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北部淮海经济区的建设将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文章通过引力模型,研究淮海经济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综合质量的变化范围为218.16~1 062.58。在淮海经济区内,徐州市对其他城市的引力值最高,但是,徐州市与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各城市的断裂点均值相对较大,而对安徽省各城市的断裂点均值相对较小,说明徐州市对安徽省各城市的辐射作用不强。综上得出以下结论:淮海经济区内各城市发展不均衡,徐州市在淮海经济区处于中心城市地位,但是徐州市对其他城市吸引能力有限;徐州市与其他各城市间的经济引力仍存在较大差异;区域内经济往来和交通网络还需进一步完善,不仅要充分发挥徐州市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还需利用临沂、淮安等次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