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道玮, 俞穆清, 陈田, 等.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J]. 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34(1): 66-71
[2]金星, 漆良华, 张旭东, 等. 区域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以宜宾地区为例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2): 85-88
[3]高湘昀, 安海忠, 刘红红.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评述
[J]. 资源与产业, 2012, 14(6): 116-119
[4]熊鹰, 董成森. 生态旅游地资源空间承载力研究: 以武陵源杨家界景区为例
[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2): 110-112
[5]王剑, 熊康宁, 殷红梅, 等. 旅游环境承载力在待开发景区规划中的应用初探: 以贵州东风湖为例
[J]. 中国岩溶, 2002, 21(4): 303-308
[6]崔凤军, 杨永慎. 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
[J]. 地理研究, 1997, 16(4): 47-55
[7]全华, 杨竹莘. 生态旅游区环境变化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以张家界为例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2(3): 95-98
[8]杨琪. 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分析与调控
[J]. 林业调查规划, 2003, 28(2): 73-77
[9]曲小溪, 肖贵蓉, 王乐.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一种新测量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旅游版, 2006(9): 63-66
[10]青海省旅游局.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09—2025)
[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9
[11]何梅青. 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模式综合评价方法探析: 以青海省藏区为例
[J]. 资源与产业, 2011, 13(1): 49-53
[12]卓玛措. 青海地理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3]李迪强, 李建文.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
[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02-215
[14]李芳.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15]冯孝琪. 骊山风景名胜区环境容量现状评价
[J]. 资源开发与保护, 1991, 7(2): 118-120
[16]崔凤军. 论旅游环境承载力: 持续发展旅游的判据之一
[J]. 经济地理, 1995, 15(1): 105-109
[17]李文博, 张敏. 南伊沟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
[J]. 四川林勘设计, 2010(1): 71-77
[18]赵志友, 冯城城, 周家婷, 等.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以九寨沟景区为例
[J]. 中国水运, 2008, 6(1): 210-213
[19]董成森, 熊鹰, 邹冬生. 森林型生态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与预测
[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9): 1476-1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