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本刊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热点文章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按栏目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出版声明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审稿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期刊
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更多>>
QQ期刊群
群名称:《资源与产业》
群 号:931917564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分享到:
全年文章
资源与产业2022 Vol.24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管理模式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马俊杰, 张建平, 刘晓鸿,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1-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221.001
摘要
(
210
)
PDF(pc)
(1313KB)(
326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41个中国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统计分析,针对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世界地质公园发展理念,提出中国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后,所在地县域经济就加入当年及之后连续3年的平均水平而言,在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有显著提高和改善。建议加强和完善中国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历史与文化数据库建设,用《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章程》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操作指南》指导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加强中国世界地质公园之间的交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地质公园管理模式和发展路径,并将地质公园建设与“两山”理论和绿色发展理念相融合,促进地质公园所在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战略性矿产资源全产业链理论和研究前沿
安海忠, 李华姣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8-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07
摘要
(
1037
)
PDF(pc)
(1194KB)(
1153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全球进入第4次工业革命和第6次科技革命叠加的新时期,新兴产业带动了锂、钴、镍、稀土等诸多矿产资源的需求。为了保障本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均在加紧部署,保障战略性和关键性矿产资源的供应,并根据本国国情发布了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目录清单。矿产资源安全不仅涉及上游资源的供应安全,还包括产业链中间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的安全。在系统梳理中、美、欧、日等4个国家和经济体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最新政策和目录清单的基础上,从战略性矿产资源全产业链界定、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链研究进展和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链研究挑战与方向3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链研究的4个主要前沿课题:1)全产业链系统边界和全产业链视角下资源安全新内涵;2)“贸易-生产-循环”全球产业链资源流动复杂系统构建;3)“双碳”目标下如何保障矿产资源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4)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的相互影响机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北京市森林碳汇潜力分析
张颖, 李晓格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15-2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07.001
摘要
(
704
)
PDF(pc)
(1901KB)(
432
)
可视化
收藏
核算北京市森林资源碳储量和价值量,预测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及碳汇潜力,为北京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和林业碳汇减排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参考。利用1973-2018年9次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中北京部分数据,采用森林蓄积量法核算北京市森林资源总的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按照不同林种分类核算森林资源的碳储量和价值量。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和幂函数模型联合预测北京市森林资源碳汇发展潜力。研究表明:1)40多年来,北京市森林资源单位面积蓄积量平均为29.98 m
3
/hm
2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3.56 m
3
/hm
2
,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森林资源总碳储量从571.80万t增加到3 476.51万t,年均增加碳汇量69.16万t。其中,森林碳储量从101.88万t增加到1 157.75万t,年均增加碳汇量25.14万t。森林平均碳密度从5.09 t/hm
2
增长到16.12 t/hm
2
,但与全国森林平均碳密度41.50 t/hm
2
相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2)北京市林木碳储量价值从1976年的6 706.6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43 088.61万元,年均增加3 247.19万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56%,其中,人工林碳储量价值量年均增长13.70%。3)GM(1,1)灰色模型预测,2030年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可达到2 255.69万t,2018-2030年年均碳汇量为91.50万t,预计2030年北京市森林蓄积量可达到4 748.83万m
3
;幂函数模型预测,2030年北京市森林碳储量达到2 931.82万t,2018-2030年年均碳汇量为147.84万t,预计2030年森林蓄积量可达到6 172.26万m
3
,森林覆盖率达到61.77%,可以实现北京市森林城市规划目标,也可以实现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在不考虑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基于森林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变化,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和价值量都是增加的,北京市森林碳汇潜力较大,能够为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发挥较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基于熵权法TOPSIS模型中国钛资源供应安全评价
屈金芝, 张艳松, 张艳,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26-3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708.001
摘要
(
197
)
PDF(pc)
(3902KB)(
205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复杂条件下我国钛矿资源安全形势,本文构建钛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TOPSIS模型对中国钛资源2000-2020年供应安全形势进行评价。首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外部安全环境演化形势,界定矿产资源安全内涵,提出应重点关注供应风险、需求形势、市场风险和地缘安全4个维度,并进一步分解为商业环境、国内外供应潜力、消费增速等8个具体指标;其次,利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构建中国钛资源安全评价加权矩阵;最后,利用TOPSIS模型确定不同指标正负理想值,选用欧式距离计算中国钛资源安全评价指标到理想解的距离,进而对中国不同时间钛资源供应安全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中国钛资源供应安全影响因素中需求形势、供应安全、地缘安全和市场风险重要程度依次降低,其中,对外依存度(25.9%)、国内供应潜力(17.4%)、供应通道安全性(13.4%)和商业环境(12.3%)是中国钛资源供应安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钛资源安全指标从2000年的0.842下降到2020年的0.290,资源供应安全总体形势逐步恶化;2000-2020年我国钛资源军事安全评价指标从0.125下降至0.008,供应安全从0.297下降至0.024,商业环境指标从0.122下降至0.024;当前,制约我国钛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资源运输通道军事保障能力较弱、进口来源国政治稳定性差、国内资源储量消耗较快。为保障我国钛资源供应安全,提出如下具体应对建议: 加快军事投送能力,保障远洋运输安全;参与国际矿业治理,构建新型矿业格局;优化体制机制环境,支持海外矿业投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浙江省科技创新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与预测
童纪新, 任丁维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37-4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11
摘要
(
139
)
PDF(pc)
(2648KB)(
291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浙江省科技创新和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关系,预测两者的耦合协调趋势,为实现浙江省科技绿色发展、水资源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参考。基于2010—2019年浙江省11个城市科技创新和水资源环境相关数据,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和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确定各指标权重,分别计算科技创新系统和水资源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并分析其变化情况。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并分析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最后采用GM(1,1)灰色模型预测未来6年的协调度发展趋势。研究发现:1)2019年浙江省科技创新与水资源环境系统发展水平分别为0.398 1和0.458 7,年均增速分别为14.62%和3.94%,相比水资源环境,科技创新总体水平更低,但其发展速度更快,同时两个系统均存在地区差异;2)11个城市科技创新与水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表现出上升态势,浙江省整体耦合协调度由从0.411 3上升至0.636 8,2010—2013年为濒临失调,2014—2017年为勉强协调,2018—2019年实现初级协调;预测结果显示6年后科技创新和水资源环境系统处于良好协调阶段,但年均增速放缓,由4.98%下降至4.58%;3)浙江省科技创新与水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格局,而且在未来6年内未发生显著变化。2010—2019年浙江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优化水资源环境,促进了科技创新与水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但11个城市之间存在空间差异,未来科技创新和水资源环境仍将朝着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提出了增强科技创新和改善水资源环境、预防未来耦合协调度增速放缓、缩小地区差异等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实现科技创新与水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基于改进SIR模型的黄河流域产业优化仿真研究
尹庆民, 诸清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46-5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03
摘要
(
148
)
PDF(pc)
(1438KB)(
179
)
可视化
收藏
评估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及高级化水平,分析影响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发展的因素,为黄河流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建议与参考。根据2009—2018年黄河流域三次产业产值数据及就业情况,利用Hamming贴近度、Moore结构指数测算流域产业的合理化及高级化水平;在无标度网络的情形下,根据得出的结果,结合改进SIR模型对产业优化效果最为显著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从横向来看,黄河流域下游的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贴近度最高,中游次之,上游的贴近度最低,其中上游的平均得分为0.783 4,中游为0.795 6,下游为0.817 6;从纵向来看,合理化程度逐渐上升,产业状况整体呈向好发展态势,但上中下游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2)从区域维度来看,下游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最高,平均值达到了8.792 0,上游地区与中游地区的发展水平大致相当,均值分别为6.296 0和6.305 5;从产业结构变动速率来看,下游地区从2009年的1.597 7上升到2018年的15.895 1,增加了14.297 4,中游地区上升了9.183 4,上游地区上升了9.536 9,三大区域总体呈现“上游崛起、中游起伏、下游领先”的发展格局;3)在产业的初始比例以及产业优化成功率和失败率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产业影响力对优化结果几乎不起作用;而调整优化成功概率及优化失败产业再优化可能性时,产业优化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结合黄河流域产业结构现状及仿真模型的研究结论,黄河流域各省(区)政府应加大产业优化支持力度,注重对失败产业的再升级指导;中上游地区应把握“一带一路”政策机遇,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而下游地区则应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合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淮河生态经济带PM
2.5
的时空演变特征
庞庆华, 向敏, 周未沫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55-6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13
摘要
(
97
)
PDF(pc)
(2150KB)(
182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大气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探索城市大气污染类型变化与邻域的关系,为该区域制定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治政策提供参考。利用2015—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8座设区市的PM
2.5
浓度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马尔可夫链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大气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构建空间马尔可夫链来探讨城市大气污染类型的转移与邻域大气污染类型的关系。研究表明:1)淮河生态经济带大气污染逐年好转并呈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季节性特征,但除了7月、8月、9月,淮河生态经济带年均
PM
2.5
浓度值仍然高于国家二级标准限度值,大气污染依旧严重。2)淮河生态经济带低浓度类型和较低浓度类型的大气污染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相比之下,中高浓度和高浓度的大气污染类型的稳定性较差,转为其他污染类型的概率较高。而且空间位置对城市大气污染类型转变影响显著,在不同的空间滞后条件下,邻域大气污染类型对某城市的大气污染类型转移的影响也不相同。3)淮河生态经济带大气污染类型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依次降低的空间演变格局,且整体上有持续向低污染类型演变的趋势,区域差异性逐年减小。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大气污染情况逐年好转,季节性明显,空间分布差异大。在考虑空间滞后条件下,淮河生态经济带大气污染类型的转移会受到邻域大气污染情况的影响,因此在大气污染防控政策的制定上,有必要考虑联防联治,尝试构建大气污染跨域协同治理系统和大气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文本量化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申伟宁, 夏梓莹, 苏爽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65-7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122.001
摘要
(
129
)
PDF(pc)
(2723KB)(
271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梳理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文本脉络,探讨各地方政府间的大气污染治理合作意向,为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实现提供参考依据。利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法,基于2009—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构建包含“时间、主体、类型、词频、工具、数量”的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分析逻辑框架,明确当前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从政策发文时间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经历了初步发展期、平稳过渡期与治理稳定期3个阶段;2)从政策发文主体来看,各市发文主体差异化明显,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地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其余地市较为单一,以市政府发文为主;3)从政策文本类型来看,大气污染治理政策主要集中于“通知”类型,占比高达73%,其余文本类型虽有涉及但频率较低;4)从政策文本词频来看,高频词主要集中于“污染”“企业”“防治”,政策文本来源分别为164件、127件、110件;5)从政策工具类型来看,主要偏重于管制型政策工具,占比达4357%,远高于市场型和自愿型政策工具;6)从政策发文数量来看,各城市发文数量差异较大,联合发文数量较少,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程度较低,互动性明显不足。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要重视多元治理模式、重构新型的政府网络关系以及进一步提升协同治理水平,共同应对大气污染治理问题,实现跨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常态化,从而形成大气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联治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多尺度研究
吴姣, 刘润, 黄敏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73-8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08
摘要
(
120
)
PDF(pc)
(8191KB)(
322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的传导区,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着力点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探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中游为研究区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从长江中游整体、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外部以及市域多个尺度,定量测度2005年、2010年、2015年、2017年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GeoDa软件对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检验。研究表明:1)长江中游整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不断上升,耦合度始终保持在拮抗阶段,协调度从初级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2017年长江中游整体协调度为0.53;2)长江中游4个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波动较大,2017年,除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度达到0.6,进入中度协调之外,其余城市群仍为初级协调,各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外部协调度为0.57~0.62,差异较小;3)市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具有空间差异,中心城市有先发展优势;4)国家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地方发展是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不断提升的根本原因;5)协调度空间差异主要集中在安徽和湖北,高高集聚区主要在江淮城市圈东部,低低集聚区逐渐减少至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上升,但其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实现长江中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基于POI数据的武汉市产业空间格局分析
陈翠芳, 陈晓丽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86-9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04
摘要
(
300
)
PDF(pc)
(6415KB)(
346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武汉市各类产业空间差异化的集聚性特征,划分武汉市产业圈层结构,为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武汉市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为基础,建立产业活动分类基准,采用ArcGIS软件的空间核密度分析武汉市产业集聚特征,利用标准差椭圆测算产业的中心性和方向性,并以产业空间布局特征划分武汉市的产业圈层结构。研究表明:1)武汉市农林业呈现出“两核多点”的集聚态势,采矿业在黄陂区和江夏区呈现出块状与多点集聚格局,而其他产业均呈现主城区核心集聚和乡村多点集聚特征,其中第三产业的次级中心围绕着新城发展。2)各类产业发展方向均为东北—西南方向,其中制造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是沿主城区长江沿岸向外扩展。3)武汉市产业发展具有典型圈层结构特征,外圈层以第一产业和采矿业为主,中间圈层以其他第二产业和部分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为主;而内圈层以医疗,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服务业为主。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应对武汉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态势,武汉市未来产业可依托陆港枢纽、空港枢纽和科技发展优势,引导产业向西北—东南方向集群式发展,而产业空间将仍是以高质量的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内圈层,以现代专类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集聚中圈层,以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融合外圈层的“一核多点三圈”格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区域一体化、创新能力与绿色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
曹颖, 周钦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96-10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02
摘要
(
168
)
PDF(pc)
(2304KB)(
172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对各省(直辖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运用相对价格的方差测算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利用加入滞后一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1)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整体呈“U”型趋势,2006年下降至最低点0.492。长江下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差。2)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一体化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4年达到峰值,均值为1.527。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一体化变动趋势大致相同,历年长江经济带平均一体化指数为0.687。长江中游一体化程度最高,上游次之,下游最低。3)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强的时间惯性和空间溢出性,区域一体化程度对地区绿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创新能力对长江经济带整体的绿色发展无显著影响,对长江中游地区影响显著;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创新能力能得到扩散,其交互项系数平均值为01,能对地区绿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4)上游地区间创新合作是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中游地区区域一体化和创新能力结合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效应,下游邻近地区一体化程度越高,绿色发展效率越差。各地区绿色发展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区域一体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能对地区绿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区域一体化和创新能力的结合能够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各地区应加强区域合作和创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寻求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创新技术合作,减少低效的创新投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异质性环境规制对水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宋敏, 张媛媛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107-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09
摘要
(
207
)
PDF(pc)
(1369KB)(
387
)
可视化
收藏
从时空角度研究长江经济带的水环境污染状况,探究异质性环境规制对水环境污染的影响,为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基于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研究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用Moran's I指数研究水环境污染的空间自相关性,再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异质性环境规制对水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污染呈上升趋势,其中上游地区水环境污染增速较快,下游和中游地区有所放缓,水环境污染得到一定控制;2)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污染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趋势;3)从异质性角度来看,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能显著抑制水环境污染,在经济矩阵下效果最为显著,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具有显著负向作用,而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的作用并不明显;4)从溢出效应来看,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周围省市的水环境污染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也会减轻周围省市的水环境污染严重程度,但没有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效果明显,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效果不显著。目前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污染状况仍不容乐观,需要进一步加强管控。虽然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水环境污染治理效果最好,但公众参与也应该提上日程。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治理,此外还需要建立空间意识,加强联合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研究
章恒全, 徐甜甜, 张陈俊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115-12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05
摘要
(
155
)
PDF(pc)
(2718KB)(
194
)
可视化
收藏
测算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用水量的影响因素分解效应,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用水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态势,探究其脱钩关系,为制定工业用水相关管理政策,缓解水资源消耗,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基于2001—201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时序数据,采用LMDI模型分解该地区工业用水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利用Tapio弹性指数分析长三角地区工业用水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在此基础上剔除经济产出效应对工业用水量的影响,进一步构建脱钩努力模型,考察其他影响因素对工业用水量减少的脱钩努力程度。研究表明:1)工业用水量的影响因素可分解为四大效应,其中,节水技术累计效应为-731.01亿m
3
,主要抑制工业用水量上升,产业结构效应对工业用水量的影响随时空演变而变化,经济产出累计效应为644.00亿m
3
,人口规模累计效应为71.08亿m
3
,均促进工业用水量上升,前者影响更为显著;2)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呈现出从弱脱钩转向强脱钩的态势,各省市脱钩状态存在差异;3)长江三角洲地区各省市节水技术效应脱钩努力指标值总是大于0,该效应脱钩贡献始终最大,产业结构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的脱钩努力指标值时常小于0,脱钩努力程度偏小,且随省市变化有所不同。节水技术进步是抑制工业用水量上升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调整是促使工业用水量下降的次要因素,经济产出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都是导致工业用水量上升的重要因素。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坚持技术改善与政策引导齐头并进,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协同配合,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与融资约束关系的地区差异研究
舒欢, 李妍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126-13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01
摘要
(
151
)
PDF(pc)
(1864KB)(
268
)
可视化
收藏
测算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和融资约束水平,并明确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和融资约束关系的地区差异,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缓解融资约束的新方向。以2012—2019年我国沪深A股房地产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和讯网数据和企业财务指标数据计算企业的总社会责任和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用代理变量SA指数衡量融资约束,并按照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划分房地产企业所归属地区。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总企业社会责任、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与融资约束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我国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的平均水平为34.145,还处于有大量提升空间的起步阶段,各地区的表现情况为东部最佳,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全国融资约束程度的平均水平为-3.787,融资方面受到较大限制,各地区的受限情况为西部最强,东部次之,中部最弱。2)无论是全国整体还是各地区的表现,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和融资约束均为负相关关系,即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的房地产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更小;相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最明显,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3)东中西部房地产企业对股东和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均会对其融资约束产生显著性的负向影响,而其对社会的责任影响不明显;对政府、消费者、员工和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约束关系,由于房地产企业所属地区不同会呈现地区差异。中国房地产企业基于融资导向履行社会责任时应考虑地区差异,实施针对性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差异化企业社会责任投入,以最大程度缓解融资约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中国区域经济和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分析
陈晨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136-14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7.001
摘要
(
293
)
PDF(pc)
(1503KB)(
295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特征以及产业空间布局变化对整体经济的驱动关联作用,进而提出南北方、东西部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宏观政策建议。通过重心理论运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以基于时间序列具有多尺度周期波动的视角,重点分析1952—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重心的变动特征及其与产业重心移动的关联性。研究发现,经济重心的变动是由准9 a、准20 a、准50 a的周期波动与趋势项复合而成的,在纬度向上主要以长周期要素(方差贡献率63.76%)和固有趋势决定,在经度向上主要以短周期要素(方差贡献率7598%)与固有趋势决定。产业重心移动和经济重心变动的关联性在纬度向上显示第一产业与经济的关联性逐渐减弱,第二产业和经济的关联性一直较强,第三产业与经济的关联性逐步增强;在经度向上,三次产业重心的移动均能影响经济重心的变动,且第三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关联度逐渐增加。通过剥离周期性波动因素,显示经济重心的变动趋势是向南、向西移动,但由于受到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制约,向南、向东移动受到的拉力较大。经济重心的实际移动和固有趋势存在差异,从而表现出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的不均衡。均衡国民经济空间布局既需要政策、战略的调整,也需要遵循市场力量,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南北方的差异主要在于市场发展的程度与产业升级的速度,北方应遵循产业演替的规律,提高市场化程度,加快发展符合要素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第三产业。东西部的差距主要在于区位优势与集聚效应,西部需要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不同层次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服务质量,承接东部转移的符合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东西部产业和要素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基于生态安全县域的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以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安仁县为例
曾嵘, 张小红, 冯兆华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148-15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9.001
摘要
(
159
)
PDF(pc)
(4245KB)(
441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针对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展研究,既可以维护农业生态安全,确定农业生产格局,又可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从而提升国土空间的治理能力。本文以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为研究对象,对该县的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并进行农业开发潜力、风险识别、农业空间划定研究。研究表明:安仁县农业资源禀赋较好,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III级及III级以上的土地面积达到63 705.49 hm
2
,占县域总面积的43.57%;农业开发潜力土地面积达到18 678.51 hm
2
,占县域总面积的12.77%。安仁县属于南方山地丘陵地区,水土资源、环境条件良好,区域农业开发潜力高,但农业发展受生态限制因素影响较大,在耕地保护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生态安全风险及矛盾冲突。经调查分析,存在冲突土地面积达到7 105.15 hm
2
,占县域总面积的4.86%。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格局特征识别农业空间,划定安仁县农业空间土地面积为49 616.65 hm
2
,占县域总面积的33.93%,并且明确了该县属于“两盆地一走廊”的农业发展空间格局。这为锁定农业综合治理靶区,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受生态保护重要性、土地资源、水资源、自然灾害等多种要素影响。安仁县的现状耕地、永久基本农田、耕地后备资源与生态保护极重要、极敏感地域重叠较多,且在承载能力低区域存在大量种植园地、养殖坑塘等农业用地。关注山地丘陵地区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善加利用各等级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土地,对于有效化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生态风险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新发展理念视角下黄河流域9省高质量发展评价与空间分布研究
马瑞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1
): 160-17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7.002
摘要
(
159
)
PDF(pc)
(1454KB)(
233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测算流域内9省(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面的发展指数,分析这5个方面的空间相关性,判断各省的发展趋势,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也能够为黄河流域各省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新发展理念”为理论框架,选取黄河流域9省2016—2018年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方面的指标,利用熵权法计算5个方面的综合指数,解释分析各省的高质量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测算黄河流域9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方面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从纵向来看,多数省份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从横向来看,山东的创新发展综合指数具有相对优势,于2018年达到了9省3年来的最高值,并且山东的开放发展综合指数具有绝对优势,3年一直高居9省第一。四川的协调发展综合指数具有相对优势,2018年达到了3年间9省最高,而且四川的共享发展综合指数具有绝对优势,3年一直位列9省第一。青海在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具有绝对优势,连续3年保持了9省第一名的位置。从空间相关性分析来看,2018年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的创新发展呈现“低-低”集聚状态。2017—2018年内蒙古、四川、青海、宁夏的绿色发展呈现“高-高”集聚状态。经研究表明,黄河流域9省的高质量发展存在着协调、共享两个方面的短板,可以采取政策倾斜、加大投入、精确攻坚等措施以弥补不足,实现全面发展。另外,黄河流域上游省份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方面显示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加强该区域在创新、绿色两个方面的协同合作对于推动上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稀土产业升级研究综述:现实困境、影响因素和可选路径
张琳, 葛建平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2
):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126.001
摘要
(
340
)
PDF(pc)
(9196KB)(
535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地缘经济政治博弈加剧,我国稀土产业迈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如何破解稀土产业升级难题,选择高质量、高效率的升级路径,是当前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学界主要围绕稀土产业升级的现实困境、影响因素及路径开展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然而,目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在研究对象上,包含前端采冶环节的整个产业链升级的探讨不足;在研究方法上,适当引入定量分析有助于识别稀土产业升级的机理与选择合适的路径;在研究内容上,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和多链协同升级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未来应增加对稀土采选、冶炼加工和应用环节整个产业链升级的研究,综合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丰富稀土产业升级机理及多链条协同升级路径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我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界定、困境与路径:文献综述
杨洪波, 王如意, 彭民, 王甲山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2
): 10-1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622.003
摘要
(
522
)
PDF(pc)
(8688KB)(
36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如何走出一条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生态式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以中国知网2011—2020年中文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梳理了中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的研究热点迁移情况。【结果】结合主题词频次,采用可视化及时区分析发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核心问题,相关研究热点从可持续长效机制、低碳转型路径与模式、生态转型效率评价演变到绿色发展。随着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推进和新发展理念的完善,2017年后“高质量发展”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结合学者的研究,从绿色、协调、智慧和民生4个方面界定了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生态转型、创新发展、智慧手段以及民生改善4个方面理解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目标要求,并从经济高质量角度梳理了学者对城市转型发展能力测度方面的研究;结合当前研究热点,从资源环境、技术创新、区域发展和社会环境4个方面分析了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困境;结合现代智慧技术,从资源环境、技术、区域协调和民生4个方面提出了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创新路径。【结论】研究认为构建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测度体系会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新发展理念下的生态式发展、智慧式转型是实现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方向。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生态、管理和资金支持进行革新;以智慧生态建设为手段,在资源环境、技术、区域协调和民生等方面进行突破性创新,有助于资源型城市摆脱现实困境,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综述及前景展望
丁童慧, 陈军飞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2
): 19-2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812.001
摘要
(
617
)
PDF(pc)
(9445KB)(
343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能源和粮食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极具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关联关系,即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WEF-Nexus)。目前有关WEF-Nexus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本研究对当前国内外WEF-Nexus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综述,从而为未来其他学者开展WEF-Nexus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价值。通过文献调查法,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从概念内涵、相关理论及模型方法3个维度总结归纳WEF-Nexus概念及理论方法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在概念界定方面,目前还未形成被广泛认可的说法;在相关理论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系统论、方法论、协同论等不同理论方法研究WEF-Nexus;在模型方法方面,目前主要有针对纽带关系的专用模型和适用于纽带关系的通用模型,研究工具主要分为定性研究工具和定量研究工具。此外,基于协同、安全、风险及优化等视角梳理WEF-Nexus的相关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目前WEF-Nexus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主观性较强,WEF安全纽带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评价方面,有关安全管控等方面的研究稍欠缺,WEF-Nexus风险诊断及预警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由于WEF耦合系统的复杂性,构建WEF系统优化模型具有一定的难度,且现有文献多以研究区域或流域WEF系统的优化为主,鲜有城市或家庭层面的优化研究,因此,提出未来WEF-Nexus研究的发展方向,即绿色发展下WEF-Nexus协同发展理论研究、WEF-Nexus互馈及演化机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WEF综合决策分析平台以及重大突发事件下WEF-Nexus风险诊断预警等是未来WEF-Nexus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1.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吕添贵, 孔安妮, 汪立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2
): 30-4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10.001
摘要
(
269
)
PDF(pc)
(12048KB)(
228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客观识别与评价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诊断其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生态文明示范区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模型框架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法评价研究2006—2018年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结合障碍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生态安全子系统两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基于评价及诊断结果提出优化路径。【研究结果】1)江西省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0.436增加到2018年的0.464,年均增加0.002 2,但各地市生态安全综合贴近度和生态安全等级差距较大;2)生态安全响应子系统、驱动力子系统与影响子系统均呈现上升趋势,且驱动力与影响时间序列变化步调一致性较为明显,而压力子系统和状态子系统生态安全水平均下降,且生态安全子系统两两之间耦合度均大于0.97,处于高度协调程度,说明在子系统相互影响过程中良性耦合程度较高;3)各地市生态安全等级差距较大,介于临界安全等级(III)较多,距离基本安全等级(IV)状态仍有较大差距,达到安全状态等级(V)仍需较长时间;4)江西省生态安全水平受到科学技术支出、人均水资源量、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率、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废水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人均GDP等因素综合影响。【研究结论】通过强化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响应,提高生产领域环境绩效,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提高区域生态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2.
绿色创新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生态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田泽, 肖芊芊, 陈柯婧, 梁伟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2
): 42-5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7.003
摘要
(
183
)
PDF(pc)
(12048KB)(
82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是我国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基于绿色创新战略视角,聚焦我国长三角生态效率问题,揭示长三角生态效率的地区差异和演进特征,以此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以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9年为观测期,利用SBM模型测度生态效率,并对无效率城市进行冗余度和不足度分析,使用Tobit回归模型识别影响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1)长三角地区整体生态效率较高,核密度分布主体在0.8右侧,但是整体生态效率呈波动趋势,且地区之间差距较大,两极分化相对严重,区域内有5个效率较低的资源型城市,有9个最优效率的示范城市,安徽省内中低效率城市比例占到了81.25%,高于其他省市;2)影响因素方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对其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环境保护投入和对外开放水平对生态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科技进步水平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建议加快构建长三角区域环境信息和技术资源的共享交换平台,加快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环境监测统一和环境监管执法统一;总结并推广长三角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引领和先行作用,加强示范区与追赶区之间的环境治理合作;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人才引进计划;拓展协调开放格局,发挥外商投资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发挥政府对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完善对绿色创新的激励机制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3.
长三角区域双向水足迹生态补偿演化博弈研究
朱智洺, 姚婷, 郭伶俐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2
): 54-6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803.001
摘要
(
141
)
PDF(pc)
(9737KB)(
232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高度重视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现今长三角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依然严重,且水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本身存在的外部性导致跨区域水资源保护机制无法顺利实施,如何解决水资源生态补偿问题成为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构建2008—2017年长三角双向水足迹生态补偿标准计量模型,并在引入中央政府“约束-激励”机制下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相关主体的博弈决策,从而实现最优的稳定均衡策略,最后从不同主体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为虚拟水进口地区, 其虚拟水净进口量及消费量在10年间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消费量达到1 586.2亿m
3
。从类别结构看,农业水足迹实际用水量最大,而贸易水足迹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且变化较大;从地区看,虚拟水消费量贡献最大的为江苏省,其次为安徽、浙江、上海。2)长三角三省一市生态补偿额度10年间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江苏省获得的生态补偿金额最多,年平均达到92.22亿元,其次为浙江、安徽、上海;但江苏省的年平均生态补偿额对于生态投入成本的占比最低,仅为63%,上海最高,达到78%。3)引入“约束-激励”机制后,当中央政府对单方面不履行义务时的处罚F与激励金额 B之和大于当地所获得的生态补偿P,且中央政府对双方同时不履行义务时的处罚Q与激励金额B之和大于机会成本C的2倍,小于所获得的补偿金额P时,长三角地区可以实现最优的稳定均衡策略(保护, 补偿),其中浙江省的激励惩罚范围在10年间变化幅度最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4.
渭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效果评估研究
张婕, 孙洁, 朱明明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2
): 64-7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03.002
摘要
(
242
)
PDF(pc)
(12066KB)(
235
)
可视化
收藏
渭河流域生态补偿是黄河流域首个横向跨省生态补偿试点工程,评估渭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效果,总结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实施的现状、问题与经验,为黄河流域全面开展横向生态补偿提供借鉴,有利于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陕西甘肃渭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包括生态环境综合绩效测算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的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效果评估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构建生态环境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沿渭地区20个地级城市2009—2019年生态环境综合绩效进行测算、评价、比较,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对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净效果进行分离、评估,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样本选取合理性、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2009—2019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绩效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陕西省政策组平均绩效增长尤为突出,但不同城市之间绩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不论是否控制时间、个体固定效应,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始终在1%水平上显著提升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绩效;在省份分组检验中,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在5%水平上对陕西省生态环境综合绩效增长有积极作用,而甘肃省则无明显效果,分析其原因有甘肃省自身发展条件限制,环境治理经济负担较大、横向补偿机制不完善,上下游地位相对不平衡、政策实践起步较晚,缺少成熟经验。结合渭河流域地区特征与流域生态补偿共性,建议扩大生态补偿政策宣传,鼓励居民、企业参与;完善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制定双向补偿标准;推广省市地方成功经验,地方根据实际出台细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5.
基于AHP-CRITIC变权物元可拓模型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源地生态补偿绩效评价
沈菊琴, 王楠楠, 孙付华,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2
): 76-8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622.002
摘要
(
132
)
PDF(pc)
(9780KB)(
215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其中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体系对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与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源地当前的生态补偿绩效进行评价,并基于当前的绩效评价结果测算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标准,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水源地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CRITIC法得出综合权重,结合变权物元可拓模型,动态评价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源地目前的绩效结果,并运用成本法与生态服务价值法,通过水源地占比系数、供水系数与政策重要性系数进行修正,计算得出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标准区间,并进一步进行水源地生态补偿绩效评价定性分析。【研究结果】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源地目前绩效评价等级变量特征值为3.699 34;生态补偿资金标准区间为[9 693.00,14 559.75],其中分配到扬州、宿迁、淮安、徐州4市的资金标准区间分别为[2 011.50,3 368.25]、[2 787.75,3 327.75]、[3 732.75,5 157.00]、[1 161.00,2 706.75](单位:万元)。【研究结论】水源地目前绩效评价等级为良,且偏向于优,说明江苏省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效果较好,但仍有进步空间;水源地的生态补偿资金标准区间为0.97亿~1.46亿元,其中分配到淮安的生态补偿资金最高,分配到徐州的生态补偿资金最低;生态补偿资金的注入使得评价指标均向好发展,其生态补偿绩效结果必然优于目前的绩效结果。水源地实行生态补偿将会促进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以及进一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6.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水资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
王保乾, 范哲艳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2
): 86-9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03.001
摘要
(
179
)
PDF(pc)
(10567KB)(
152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区,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然而长江经济带也是我国水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实现绿色发展。以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引入空间地理因素探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溢出效应,对于认识当前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合理制定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以推动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首先分析和阐述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溢出效应理论机制,包括正向和负向两种影响路径,并对产业集聚与水资源利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其次,研究选取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区位熵测算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运用SE-SBM模型测算绿色水资源效率,在邻接空间权重下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将溢出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部分。结果显示: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且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大于区域内的溢出效应;研发投入强度与第二产业占比对绿色水资源效率有负向溢出效应,环境规制对周围区域的绿色水资源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最后,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旨在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加快区域协同发展,包括:加快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承接下游地区高技术产业转移的准备;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将产业集聚的“虹吸效应”转化为“辐射效应”;重视研发质量,提高研发转化率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7.
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空间计量模型
郑小强, 蒲泱竹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2
): 97-10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13.001
摘要
(
206
)
PDF(pc)
(10526KB)(
154
)
可视化
收藏
提升环境效率是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探讨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区域,利用Undesirable-SBM模型及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测度了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环境效率及产业集聚水平,结合能源消耗结构、城镇化、科技水平等关联因素,分析各因素对环境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环境效率值在研究期间总体偏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有明显差距,东部地区环境效率值最高,西部地区最低,结论与其产业集聚水平相契合,东部产业集聚水平最高,西部产业集聚水平最低,中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环境效率与关联变量皆通过了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环境效率对产业集聚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差距,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高限效应”已经显现,进一步产业集聚将阻碍该地区环境效率的提高,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进一步产业集聚有助于该地区环境效率的改善,因为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能源密集型产业较多,产业集聚所带来的交易成本、运输成本降低,使得企业有更富足的资金投入污染物处理中,同时产业聚集带来扩散效应,使得能源节约效应开始显现;4)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改善以一次能源消耗为主的局面,从而减少高耗能资源的消耗,提高环境效率;5)科技水平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科技水平能显著提高其环境效率值,在中西部地区则并不明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驱动环境效率的提升。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8.
FDI水平溢出、自主研发对工业产出的影响——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面板数据的多维门槛效应检验
周璇, 谭建华, 郭丕斌,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2
): 108-11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12
摘要
(
140
)
PDF(pc)
(10584KB)(
74
)
可视化
收藏
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对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工业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8—2018年湾区工业指标数据,基于知识溢出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分析FDI水平溢出、自主研发及对湾区工业产出的影响及其门槛特征,并进一步探讨自主研发与水平溢出交互效应对产出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主研发和FDI对人力资本流动、示范模仿、竞争的促进作用与工业产出均呈正相关,而传统生产要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较弱;交互效应方面,自主研发对示范模仿效应表现出正向协同效应,对人力资本流动效应表现出负向调节作用;门槛特征方面,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为单一门槛,分阶段影响系数分别为0.257、0.240和1.369、0.366,自主研发为双重门槛,分阶段影响系数分别为0.278、0.247、0.264。在跨越门槛值后,竞争效应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下降明显,示范模仿效应和自主研发则发生轻微调整。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应进一步鼓励人力资本投入和企业自主研发,提升外资规模和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9.
1990—2020年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格局及其动态演化
方林, 蔡俊, 刘艳晓,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2
): 119-13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823.001
摘要
(
117
)
PDF(pc)
(14465KB)(
81
)
可视化
收藏
霍山县位于大别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RS和GIS技术,获取霍山县1990—2020年7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参照谢高地等2008年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根据Thornthwaite Memorial气候生产力模型,得出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系数。在此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方向以及利用程度3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转型对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并对其结果进行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20年霍山县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较慢,其中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幅度较大,幅度分别达到402.58%、-5.13%;2)从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上看,霍山县土地转出贡献率最高的为林地,土地转入贡献率最高的为建设用地;3)土地利用综合变化指数大于0,县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4)30年来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量最大;5)霍山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集中在县域中部林地及水域附近,冷点区域集中在南部草地及中心城区,冷点范围由于建设用地的扩张而显著增大。整体来看,1990—2020年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改变,未来应加强区域生态保护,提升用地集约化程度,防止建设用地无序扩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0.
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动态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
张海潮, 刘晓静, 马东来,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2
): 132-14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03.003
摘要
(
128
)
PDF(pc)
(14456KB)(
76
)
可视化
收藏
以吉林省粮食主产区为例,利用BBC模型和Malmquist分解指数分别计算2015年和2018年研究区23个县市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效率和各效率动态变化指数,从技术、规模、资源要素配置等角度分析研究区各县市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效率现状,并对其进行全局自相关分析,探讨研究区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情况,揭示研究区当前在农业生态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对策。结果表明,目前从整体上看,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一般,但是个别县市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且23个县市差距较大。综合效率值小于1且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安(0.941)>东辽(0.934)>磐石(0.926)>敦化(0.86)>东丰(0.77)>安图(0.76)>延吉(0.74)>永吉(0.71)>和龙(0.67),主要集中在辽源市、吉林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吉林省粮食主产区23个县市综合效率在空间上具有依赖性和相关性,且综合效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空间聚集的特点;整体上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势态较好;长春市、四平市东部、松原市东部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已达到最优,舒兰、双辽、乾安、通榆、大安和东丰的综合效率水平在2018年得到提高,而综合效率有所降低的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吉林市永吉县和磐石市以及辽源市东辽县;部分县市当前在发展农业生态方面存在着投入不合理的问题,永吉、敦化和东丰应减少冗余投入,扶余、前郭、长岭、乾安、洮南、通榆、大安、东辽应提高规模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1.
建筑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分析——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
舒欢, 徐艺尹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2
): 143-15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129.001
摘要
(
190
)
PDF(pc)
(11184KB)(
72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4—2018年中国沪深A股266家建筑企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资源基础理论中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和产业组织学派的观点出发,使用F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面板数据的模型形式,以进一步分析建筑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长、短期价值的内在联系。同时从企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视角出发,将冗余资源细分为未吸收冗余资源和已吸收冗余资源,研究冗余资源在建筑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长、短期价值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短期价值不相关,与企业长期价值正相关,建筑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长、短期价值产生不同影响是由资源异质性决定的,任何资源在能够对企业战略与绩效发挥作用之前,需要与公司发展特征结合变成公司的异质性资源,进而才能带来竞争优势。未吸收冗余资源在社会责任与企业长、短期价值之间均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而已吸收冗余资源均无调节作用,已吸收冗余资源的流动性较低,将其转化的时间成本较高,而未吸收冗余资源的流动性相对较高,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支持,只有有效区分资源,才能对企业价值发挥更好的促进作用。结论进一步表明企业具有发展性和价值性的战略决定了公司特有的竞争优势,而企业战略的实施则依赖于企业所持有的不会被其竞争对手所复制的资源。我国建筑企业社会责任价值机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企业构建系统性的战略框架,有规划地将社会责任战略融入到企业长久经营中,研究为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经验启示,亦为建筑企业合理利用冗余资源提升企业价值提供方向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2.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两权分离度的调节作用
陈欣远, 刘亚婷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2
): 155-16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30.001
摘要
(
195
)
PDF(pc)
(11787KB)(
158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0—2018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股权结构特征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并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研究不同两权分离度作用下二者之间关系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股权集中度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抑制作用,而股权制衡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则具有倒U型的影响作用,二者呈现出非线性关系,即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越差,而股权制衡度过高或者过低也都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2)两权分离度对股权结构特征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当两权分离度较高时,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抑制作用也较强,同时股权制衡度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倒U型关系也会得到增强。本文证实了股权制衡度与社会责任间的非线性关系,说明股权制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是把双刃剑,而股权集中高则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以上研究结论对于国内企业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有关股权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3.
面向对标的我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
高原, 刘耕源, 陈操操,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3
): 1-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4
摘要
(
185
)
PDF(pc)
(2062KB)(
321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是国家推进碳减排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一方面,各城市间合作程度与对标意愿不够,大多各自设定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规则和制定相应的减缓政策;另一方面,不同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在核算边界、核算内容与重复计算、温室气体核算种类、核算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差异。上述问题增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分析的复杂性,不利于城市间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的比较研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是了解和评估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基础。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数据库和案例,研究内容涵盖国际城市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对比与差异性分析,综述了基于3种不同的城市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视角(即基于行政区划边界的核算、基于跨界基础设施的核算和基于城市消费的核算)的应用研究,指出了国内现已公布城市或区域性温室气体核算指南存在的无法对标的核心,提出构建优先面向国内可对标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研究提出的框架的范围1~3代表不同角度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首先,强调了行政区划内范围1排放的不可或缺性和可比性;其次,对范围2和范围3排放的核算,是对与充分满足城市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具体补充。该框架解决了部分痛点问题,如核算边界应选取我国行政区划边界范围,应涵盖7种温室气体,包括范围1~3面向不同的核算排放主体;而针对当前各城市核算指南中部分排放源尚未涵盖或存在争议、实时动态数据获取难以及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后续实现路径。以对标为目标的核算框架能够帮助决策管理者通过比较了解城市间隐含温室气体排放的流动情况,确定适宜的减排政策,同时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视角来考量、规划城市低碳转型路径,优化城市管理手段,促进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同时,该框架的有效实施也需要全社会、多行业、跨部门联动,政企民商通力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4.
基于水足迹与SBM-Malmquist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研究
王保乾, 李昕燃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3
): 21-3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5
摘要
(
147
)
PDF(pc)
(1855KB)(
361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资源,一直处于被过度开发利用的状态。文章对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水资源效率的内涵,引入环境污染等负面因素,对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重新界定,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内涵进行补充,其次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时空特征,以此来探讨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方法。文章在蓝水足迹与灰水足迹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解法,选择工业从业人员(劳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资本)、蓝水足迹(自然资源)作为投入变量,将工业增加值作为期望产出变量,将灰水足迹作为非期望产出变量,构建了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指标体系,并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9—2019年的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区域的蓝水足迹具有波动性,灰水足迹呈下降趋势。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后,发现环境因素对纯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规模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化的因素在各个省份、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源于技术进步。因此建议长江经济带的不同省份可以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挥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通过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结合等方式来提高规模效率、加强区域合作,通过投入产出要素的优化提高效益、减少水污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5.
水资源和水环境约束下的工业绿色GDP核算及发展效率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孙付华, 蔡彬彬, 沈菊琴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3
): 32-4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602.001
摘要
(
125
)
PDF(pc)
(2851KB)(
363
)
可视化
收藏
长三角工业经济因水而兴,但同时存在用水问题,水资源和水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长期存在。在“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水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注重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是突破工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论文聚焦水资源和水环境对工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双重约束,探索在水资源与水环境约束下长三角地区工业绿色GDP及其发展效率变化趋势和地区差异,以此提出对策建议。论文以长三角3省1市为例,2006—2019年为样本,利用改进后的资源损失价值调整法核算工业绿色GDP,并以此为产出指标,并采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价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整体工业绿色GDP占比逐年上升,耗减经济损失和降级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水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逐步改善;2)从时间趋势看,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效率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无约束下的发展效率差异逐渐缩小,从地域差异看,上海、江苏工业经济发展效率处于较高水平,浙江、安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始终低于有效状态,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减弱,但依旧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基于此,为降低资源耗费和环境成本,进一步减少工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依赖性,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出如下建议:加快资源利用与环保技术创新,实现从源头上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抑制水质下降;优化水资源定价模式,综合供需平衡、利用效率、循环利用率等因素,实施差别定价;建立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机构,以强带弱,不断减少地方差距,全面实现联保共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6.
水资源税改革对缺水地区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
田贵良, 高廷艳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3
): 43-5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8
摘要
(
178
)
PDF(pc)
(1113KB)(
445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费改税是国家以税收杠杆撬动水资源节约、推动可持续发展而出台的重要政策,自试点以来,水资源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整体提高了用水效率,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重要结论。但另一个重要且尚未得到证实的问题是,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同时,也是水资源需求的主要部门,水资源税改革是否也提高了工业用水效率?为此,假设我国没有进行水资源税改革试点,采用GM(1,1)模型对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后的工业用水效率进行测算,通过比较测算值和统计值,分析水资源税改革的政策效应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考虑到影响工业用水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故选取水资源禀赋、科技进步、环境规制、用水结构、社会因素、工业发展规模作为影响因素,并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水资源税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工业用水效率,降低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企业在政策冲击下的“阵痛”期的过去,水资源税改革的政策效应会愈发明显。其中,影响工业用水效率最显著的因素是科技进步,这属于政府干预下的企业支出和财政支出。说明水资源税改革可以倒逼微观经济主体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工业用水效率,降低工业用水总量,缓解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建议坚持节水优先,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节水设施和节水装置的普及程度,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完善水资源税改革机制体制,为水资源税改革全国推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7.
基于空间收敛视角的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研究
侯震梅, 张鹏彦, 周勇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3
): 53-6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606.001
摘要
(
110
)
PDF(pc)
(2038KB)(
299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对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2000—2018年新疆85个县域面板数据,借助广义空间Barro & Sala-i-Martin模型,从经济收敛视角对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南北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县域间的差异是造成新疆总体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2)县域经济增长呈现条件β收敛性,但收敛速度在减缓,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突出;3)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收敛产生积极的作用,提高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4)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南疆四地州偏高的人口增长率对拉大南北疆间经济差距具有重要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建议:1)着力发展南疆四地州现代农业,提高南疆四地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2)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发挥城镇化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支撑作用;3)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4)保持南疆四地州适度的人口增长率;5)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渠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8.
基于Oaxaca-Blinder分解法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从环境规制角度分析#br#
陈昕, 刘媛华, 石翠翠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3
): 63-7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9
摘要
(
266
)
PDF(pc)
(1710KB)(
211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热点。论文基于2005—2018年上海市和安徽省的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原因。首先通过随机森林法筛选出除环境变量外的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再通过经典门槛回归模型找到环境规制水平的分界点,然后根据该分界点将样本划分为两阶段,最后基于Oaxaca-Blinder分解法讨论不同环境规制阶段下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1)环境信访数为35 217件是划分环境规制水平的分界点,且安徽省和上海市目前均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前半段,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起着主导作用;2)在单个变量的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中,人力资本和信息化水平分别在低水平子样本和全样本中成为经济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其特征回报差异值分别是-3.161 3和0.092 6;3)在总体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中,特征回报差异在全样本中的贡献比例增加了15.28%,说明在整体水平下,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歧视”程度更加显著。基于以上结论,建议国家和政府在完善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相关政策的同时,还应给予青少年创新环境与创新资源、适当调整各地财政支出以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这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环境规制情况下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也能从各个角度为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平衡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9.
碳排放视域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马骏, 伍琳玲, 卢玉钦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3
): 71-8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0
摘要
(
218
)
PDF(pc)
(2844KB)(
481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发展是协调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绿色发展正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发展的重点。我国经济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状态,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增强,而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绿色高效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采用超效率非期望SBM(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绿色发展效率并探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然后与未考虑碳排放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评价绿色发展效率以及演化趋势和特征,并运用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ai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technology)方法识别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流域碳排放量逐年递增,碳排放对绿色发展效率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环境的约束下,下游的绿色发展效率值降幅明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各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分布特征;从影响因素上看,产业结构、科研投入、对外开放、环境规制和植被覆盖率对碳排放视域下的绿色发展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低主要表现在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物过度排放方面,其中环境问题主要是碳排放问题,正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提高绿色效率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为促进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碳中和愿景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保证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更强有力的保护生态环境,更好的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0.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省际用水效率动态演进及驱动因子时空非均衡性研究
章恒全, 顾倩雯, 张陈俊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
3
): 81-9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2
摘要
(
128
)
PDF(pc)
(5234KB)(
546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水资源存在空间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低下、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对各省用水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科学分析,可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4—2019年我国30个省市(港澳台和西藏除外)的用水效率,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从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两个层面描述其时序动态演进规律,通过空间可视化表达、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从空间分异性和空间关联性两个角度刻画其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子的时空异质性以及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用水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用水效率高值区省份数量减少,低值区省份数量增加,省际效率差异经历了先扩大再缩小的演进特征;2)我国用水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且这种相关性呈现出由强到弱再变强的“U型”演变特征,而且2004—2019年我国用水效率的空间分异性增强,两极化趋势明显,“东热西冷”,热点区范围先收敛后发散,冷点区范围先缩小后保持稳定;3)各驱动因子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2004—2019年各影响因子的q值显著提高且数值差距缩小,主导因素趋于多元化,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始终是核心驱动因子。任意因子交互后,都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即两因子共同作用会增强其对用水效率空间分异的作用强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跳至
页
第1页
共3页
共91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