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4-20
    非主题来稿选登
    构建嵌套于城市碳账户下的可计算城乡家庭碳账户框架
    刘耕源, 王丽娜, 高原, 等
    2024, 26(2):  1-1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04.003
    摘要 ( )   PDF (21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庭作为社会最小单元,是消费端的主要参与主体。在消费端基础上确立碳排放责任,有助于厘清基于利益相关者降低碳排放的动力机制。目前个人碳普惠管理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边界难以说清、个人负碳市场交易逻辑复杂、个人减排逻辑道义纠结、缺乏稳定的管理体系等问题。若以家庭端作为制度安排和市场交易的基础,建立城乡家庭碳账户就是核心基石。本研究目标为初步构建家庭碳账户框架,明确其账户范围、边界、计算方法和与城市碳账户和个人碳捕获衔接的可扩展逻辑。综述了现有个人碳账户和家庭碳账户的研究现状,基于我国碳排放管理特色,构建城乡家庭碳账户体系,包含资产、权益、负债三大子账户,确定了家庭碳账户核算边界、抽样方式和计算方法。并进一步解释了城乡家庭碳账户与城市碳账户的链接嵌套逻辑,设计了城乡家庭碳账户参与城市碳配额管理的方式,以及区别了城乡家庭碳账户与个人碳普惠。从账户的角度出发,将家庭碳账户与碳市场相结合,“有形的手”碳配额市场与“无形的手”碳减排权益市场相结合,共同为家庭消费端碳减排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一定程度避免了不同核算边界下的责任重叠问题,易于与我国碳管理体系衔接。本文提出的城乡家庭碳账户可作为适应中国碳管理特色的精细化深度减排的重要工具,对以家庭为单元的碳排放额度分配、减排及交易,深度推进碳普惠的激励机制设计,调动城市多级嵌套的碳减体系等具有基础支撑作用。
    收益系统观视角下的森林碳汇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机制建构
    蔡为民, 王燕秋, 林国斌, 等
    2024, 26(2):  13-2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04.004
    摘要 ( )   PDF (19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森林碳汇资源资产价值的实现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目标实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现状分析—观念提出—理论搭建—制度建构”的思维脉络,对森林碳汇资源资产价值实现问题进行了探索,以期为“落实所有者权益”目标实现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森林蓄积量扩展法和市场价值法测算了中国近4次森林资源清查的森林碳汇价值存量,发现我国森林碳汇价值存量具有总量大且持续增长的特征,说明研究森林碳汇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梳理政府公开资料发现,虽然森林碳汇拥有巨大价值存量,但真正能够转化为收益的价值存量占比较低,各地林区广泛依赖政府财政支出或补贴的方式维持经营管理,因此如何创新森林碳汇价值实现模式、将价值存量最大化转换为资产收益、切实落实森林碳汇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是亟待解答的重要问题。凝练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核心内涵,深入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实践,提出“收益系统观”的研究思路,从全局观、链条观、发展观的视角进行机制设计。“收益系统观”是将自然资源经济价值实现等同于资产收益实现,从收益的获得出发,到“全民共享”目标达到结束,为每一关键节点设计机制要素,以打通收益实现的制度链条,真正实现森林碳汇资源资产经济价值,切实落实收益共享的目标任务。以“收益系统观”视角切入,对森林碳汇资源资产价值实现进行了理论机制搭建,从总体框架、关键环节、保障机制方面充分考虑各部分的需求,初步形成森林碳汇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机制理论体系。基于搭建出的理论体系,对价值实现机制进行制度建构。对收益获得这一关键环节,提出市场、金融、产业3种收益获得路径,并分别给出制度优化建议;对收益管理这一重要保障,针对收益管理中委托代理方式不明的问题提出 “互动完全式”委托代理方式;对收益分配这另一重要保障,提出分配制度要充分体现“全民所有”属性,在收益分配的主客体和主次关系上做出了分析,提出中央、地方、企业、全民之间需进行3次分配,同时建立完善的收益预算和收益使用管理制度以使收益分配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

    数字金融、营商环境与企业双元创新

    童纪新, 殷铭
    2024, 26(2):  23-3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04.002
    摘要 ( )   PDF (13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11—2019年省级面板以及企业微观大数据集,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程度,并从营商环境角度出发,剖析数字金融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金融对企业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数字金融水平每提高1%,企业突破式创新水平提高58.83%,渐进式创新水平提高49.92%,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拓宽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及加大使用深度推动企业创新水平提高,走出“低端锁定”局面,助力更高水平创新成果产出;2)在异质性分析中,中部、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2.607 7和1.237 8,高于东部地区的0.391 7 ,表明由于区位资源禀赋差异,与经济基础雄厚的东部地区相比,数字金融在金融资源较为匮乏的中西部地区对企业双元创新推动的边际效应更加突出;3)在机制检验中,数字金融与企业突破式创新及营商环境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88 3和0.429 9,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数字金融与企业突破式创新和营商环境均有正相关关系;营商环境对企业突破式创新影响系数为1.032,营商环境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4.19%;此外,在企业渐进式创新方面,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符号相反,营商环境在影响企业渐进式创新过程中发挥了遮掩效应,随着数字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营商环境的改善驱动企业将更多资源聚焦在突破式创新项目中,减少对渐进式创新项目的关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建议继续优化数字金融支持政策,搭建数字金融区域协调平台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双元创新提供外部保障,激发双元创新的内生动力。

    中国新能源产业关联测度及其效应分析

    姚保帅, 包宁, 刘贤铤, 等
    2024, 26(2):  36-5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06.002
    摘要 ( )   PDF (17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发展阶段背景下能源消费转型的迫切性日益增强,以新能源为契机的能源结构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新能源产业现状及其对国民经济影响,设计并编制2015年、2017年、2018年和2020年新能源产业投入产出表。为了进一步分析新能源产业的关联效应,探究产业间的内部关联机制,运用结构分解法测算了新能源产业部门的内生乘数效应、回馈效应和外向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新能源产业规模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新能源产业的增加值率处于较高水平,但整体上新能源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未达到社会平均影响力,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后项推动作用尚不明显。2)新能源产业的自身关联性不强,所有产业部门与新能源产业有后向直接关联关系,且在考虑间接消耗下,制造业、建筑业仍然是新能源产业的密切后向完全关联产业。3)通过静态分解效应发现,新能源产业部门的内生乘数效应、回馈效应和外向溢出效应均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就产业部门自身来看,外向溢出效应是其部门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但2020年有所下降并与内生乘数效应贡献持平;进一步动态分解效应发现,在观察期内的新能源产业部门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经历了由其他部门最终需求刺激过渡到自身部门最终需求刺激,再到新一轮其他部门最终需求刺激的动态发展过程。总体上看,新能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动态增强趋势。新能源产业发展状态较为良好,处于上升蓬勃发展阶段。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推广普及新能源应用,增强新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部门中的以影响力为表征的前向牵引作用;2)合理规划和布局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并连通其与制造业、建筑业等密切关联产业部门的生产交流通道,实现产业协同发展;3)加强新能源产业建设和政策引导扶持,以增强新能源产业感应能力优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助力。

    基于灰色GM-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中国镍原矿多情景需求预测

    周文潇, 詹成, 张周益, 等
    2024, 26(2):  53-6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123.001
    摘要 ( )   PDF (15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6年我国颁布《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首次将镍列为战略性矿产资源。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镍消费国,但镍资源储量少,对外依存度高,科学预测镍原矿需求量对保障镍矿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需求侧出发,利用灰色关联度法选取中国不锈钢产量、人均GDP、电镀行业市场规模、城镇化率、产业结构、新能源汽车产量作为镍原矿需求情景预测的驱动变量,再在灰色GM(1,1)模型预测基础上,与BP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构建基于残差优化的GM-BP组合模型,对2025—2035年中国镍原矿需求展开多情景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组合模型实现了对小样本非线性时间序列数据的有效预测,且比GM(1,1)模型拟合误差更小,预测精度更高;根据组合模型,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国镍原矿多情景需求均值分别为182.22万t、272.08万t、395.17万t,“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期间需求年均增长4.26%、10.54%、9.78%。镍原矿需求呈稳定上升态势,镍矿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必须提高镍供应能力,降低对进口镍的依赖程度。对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推进国内不锈钢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推广新型合金材料的应用;2)加大对镍矿勘探和开发的支持力度,如鼓励矿业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勘探效率和精度,同时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吸引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入国内市场;3)促进进口多元化,与多个供应国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国内企业参与海外镍矿项目。

    制造业集聚对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分析

    卞寅瑜, 张永庆
    2024, 26(2):  67-7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04.001
    摘要 ( )   PDF (12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对制造业集聚如何影响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探究,并梳理了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在制造业集聚影响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20052018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各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运用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制造业对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同时分别检验了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即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及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在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与我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我国制造业仍处于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产业集聚带来的拥挤效应大于规模经济效应,不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不同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中,命令控制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与制造业集聚的交互项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即命令控制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能够显著抑制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制造业集聚交互项系数为负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我国制造业产业布局仍需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绿色转型,与此同时政府应完善环境规制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不同环境规制在实现绿色发展目标中的积极作用。

    基本公共服务、人口城镇化及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

    杨学莲, 陈秉谱, 莫琪江, 等
    2024, 26(2):  76-8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05.003
    摘要 ( )   PDF (15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各种城市问题逐渐突显,城镇化质量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而基本公共服务、人口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是衡量地区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标志。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21年基本公共服务、人口城镇化和生态环境3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度,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河西地区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河西地区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增速最快,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速最慢,而且各子系统发展在空间上存在差异;2)河西地区三元系统耦合度均大于0.900,系统间相互作用强,耦合协调度缓慢提升,实现从低水平到中等水平的跨越,空间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嘉峪关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武威市;3)整体来看,二元系统中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最高,促进区域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人口城镇化系统的协调度最低,制约区域发展;4)河西5个城市的三系统协调度障碍因子存在异同,各市排序前三的障碍因子均为基本公共服务子系统中的社保与就业、城市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河西地区通过基本公共服务、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三系统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仍存在制约性,需针对各市发展定位进行优化,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现代农业基础,精准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绿色工业,以此促进河西地区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

    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华 坚, 吴雅茹
    2024, 26(2):  86-10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06.004
    摘要 ( )   PDF (29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对接传统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关键抓手,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在系统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基于2008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测度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整体水平呈持续增长态势,形成了以技术信息服务和公共设施服务为核心支撑的发展结构;2)三大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均有提高,发展水平按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黄淮海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东北主产区,但由于各维度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主产区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3)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各省发展差距较大但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且空间正向集聚效应增强;4)多方因素均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造成影响且程度大小不一,从位居前两位的影响因子看,经济社会发展层面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规模,农村生产生活层面为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据此,提出如下建议:兼顾总体建设和结构优化,在扬长补短中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并把握外界机遇,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和促进发展;加快资源跨区共享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经济社会有序运行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

    王满旺, 东梅
    2024, 26(2):  101-11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04.005
    摘要 ( )   PDF (15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解决长江流域水资源问题和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至关重要。为科学评价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及空间分布差异,以2012—2020年长江流域1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构建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探究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通过计算水足迹发现,长江流域各省水足迹消费总量趋于稳定,上游省份用水量较少,中下游省份水资源消费量较大,省际水足迹总量差异显著,农业生产是水足迹主要的来源,其次是工业用水;2)运用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计算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发现,省与省之间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中游低,上下游高”的特征,并有逐年降低的趋势;2012—2020年上游省份水资源利用效率自西向东递减,中下游省份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低水平上保持稳定并有降低趋势;3)选取的影响因素指标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水资源禀赋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提高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效率提升有推动作用;城镇化率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高,但影响程度较低;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起抑制性作用。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测;推动区域合作,加强信息共享;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碳减排和水生态承载双重约束下的江苏化工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陈军飞, 车雅静, 顾岩, 等
    2024, 26(2):  111-12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05.002
    摘要 ( )   PDF (16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经济带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其生态修护和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关系国家发展全局。江苏化工产业为污染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妥善处理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对推动长江大保护以及实现协同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化工产业为研究对象,2017年为基准年,构建碳减排和水生态承载双重约束下化工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运用NSGA-Ⅱ-VIKOR算法,探讨不同情景下江苏化工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结果表明:1)相比低碳发展型、节水发展型和经济发展型情景,均衡发展型情景下江苏化工产业节约用水998.48万m3,碳排放强度年下降率为4.27%,产值年增长率达到4.73%,在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的同时,兼顾经济高质量发展。2)化工产业结构仍需调整,具体为支持发展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限制发展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重点针对化学纤维制造业采取节水降碳措施。3)优化结果的实现需要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能源方向优化调整,煤炭消费比重下降5.54%,天然气及电力等清洁能源上涨5.45%。4)水资源配置转移方向基本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一致,通过水资源分配优化可使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别节约9.8%和5.14%的用水量,并通过水交易市场转移配置到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据此,建议提升区域生态承载能力,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构建清洁高效能源消费体系,提升能源利用率;建设节水型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产业与水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

    尹庆民, 戴敏
    2024, 26(2):  124-14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05.004
    摘要 ( )   PDF (36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是人力资本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技术进步为中介变量建立中介效应回归模型,通过全区域和分区域回归分析,研究创新型人力资本通过技术进步传导路径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各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都有增加教育、科技投资以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且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时对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要求越高。2)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显著促进全区域范围内技术进步,而欠发达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技术进步效应要明显优于发达地区,发展落后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技术进步效应不明显。3)创新型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完全中介效应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但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分区域来看,发达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强,自主创新对创新型人力资本提出的高要求会弱化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间接效应,强化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直接效应,从而以遮掩效应呈现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的间接效应;较发达地区通过技术进步中介效应呈现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的间接效应,但因主要以吸收领悟外来技术和在此基础上的模仿创新为技术进步来源,间接效应程度稍低;欠发达地区因“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应驱动,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直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4)进一步探究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潜在影响机制,发现投资率对除中部地区以外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金融发展水平对除西部地区以外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而对创新型人力资本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在区域整体和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加强创新型人力资本前瞻性培育,积极建立区域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快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外部环境。

    江苏省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研究——基于用地权属和行业特征视角

    齐玉宁, 赵小风, 李靖业, 等
    2024, 26(2):  141-15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05.005
    摘要 ( )   PDF (18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拉动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为了缓解江苏省现今面临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制造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以江苏省317万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计算了江苏省各地级市、区县和不同行业的制造业地均从业人员数,分析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及行业差异,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用地权属特征、行业特征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变量对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江苏省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显著,国有用地权属的制造业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明显高于集体用地权属的企业;江苏省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国有权属和集体权属用地的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总体上均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态势,苏南地区的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高于苏中、苏北地区。2)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制造业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具有较大的优势。3)国有用地权属和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的企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上缴税费、销售收入和容积率也有显著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建议优化制造业企业的布局,更好地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地区间合理配置;发挥国有用地权属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的带动作用,缩小全省制造业吸纳就业水平的差距;坚持以创新发展战略作为战略支持,助力制造业实体经济发展。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可视分析

    袁汝华, 王雅平, 贾葵源
    2024, 26(2):  151-16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06.003
    摘要 ( )   PDF (67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梳理国内外企业绿色创新成果,对比找出国内研究的空白,同时探索企业主体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基于 WOS 和 CNKI 数据库资源(1993—2022年),经高级检索和人工筛选后分别得到861和509篇相关文献,运用文献可视化计量分析工具 CiteSpace,从文献时间分布、发文区域、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间线和突现词等方面,分析国内外研究领域特点。研究表明:1)该主题的研究区域主要是中国和欧美国家,发文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且中心性高。其中中国高质量文献数量在近5年间增长较快,以实证研究为主;欧美国家间的研究合作密切,全球视角明显。2)国内研究初具框架,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正处于稳步上升、持续趋热阶段。国内研究关注过程导向,主要研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实现机理,同时立足于本国独特的制度环境,产出了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成果。3)国外研究体系更为健全,注重结果导向,即关注企业绿色创新的“绩效”,聚焦绿色技术创新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舆论价值、生态价值等,同时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上升到了战略视角。国外研究大致经历了“模糊期”“多元发展期”和“蓬勃发展期”3个阶段。由此,对未来发展做出预测,提出以下建议:未来研究应聚焦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价值导向和市场导向;“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应向多元学科拓展,如与生态学结合,从理论视角探索绿色技术与生态保护的内在联系;未来要细化机制研究,基于实际,探索阻碍企业开展绿色创新的问题,提出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论。本文为中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技术自主创新之路做出贡献。

    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洁净煤技术研发现状和趋势分析

    孟晓虹, 郭丕斌, 吴青龙
    2024, 26(2):  164-17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05.001
    摘要 ( )   PDF (22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洁净煤技术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基于Patsnap专利数据库,以全球洁净煤技术的相关专利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TAM三维分析模型,从技术发展、专利权人构成以及市场分布3个层面对专利信息进行知识挖掘和知识计量,通过与全球各国的发展状况横向对比,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技术短板、核心技术以及洁净煤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当前洁净煤技术正处于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我国洁净煤技术专利存在量优质劣、海外布局薄弱、缺乏核心竞争机构、企业研发力度不强等短板;碳减排技术与污染物控制技术是当前专利技术的焦点,未来洁净煤技术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企业应发挥技术研发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强碳减排技术和煤炭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进一步关注技术研发的质量;政府未来应加大对碳减排技术以及综合利用技术示范项目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在这两个领域做好科学布局和技术储备,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构建健全的市场激励手段,引导企业加强研发以及运用先进的洁净煤技术。

    石泉煤矿瓦斯地面抽采治理先导1井精细化排采管理实践

    胡晓兰, 彭传圣, 石建祥, 等
    2024, 26(2):  173-18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06.001
    摘要 ( )   PDF (22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细化排采是煤层气排采的一种管理实践。精细化排采管理是在排采过程中有效应用排采生产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达成提高排采产量的目标。瓦斯地面抽采时,煤矿开采导致地层能量降低,套管压力下降快,需要精细化排采管理技术来保障地面瓦斯抽采井获得预期产量并形成稳产。以石泉煤矿瓦斯地面抽采先导1井为例,在研究井区构造、埋深、地层压力的基础上,对比煤矿与周缘盆地煤层气开采区地质特征,解剖先导1井压裂改造特征,对先导1井阶段排采过程开展精细化排采管理制度研究,为后期先导试验井组及大规模地面抽采管理提供技术参考,形成了先导1 井精细化排采管理技术。分5步划分先导1井排采阶段:1)明确先导1井排采实现日产400 m3超过30天的目标;2)认清先导1井煤层气禀赋特点及地层严重欠压的事实;3)开展煤层气井排采气水两相流演化特征研究;4)划分先导1 井“平衡产水阶段、控制井底流压不放气阶段、稳定提产阶段、稳定产气阶段、衰减阶段”的排采阶段管理预案;5)通过控制井底压力来平衡排采各阶段地层压力,确定临界解吸压力,确定出水点、解吸点、放气点和稳产点等四大关键点。建立了各排采阶段可能出现紧急情况应对措施库;合理设置现场组、研究组和决策组3个工作组及制定排采生产管理流程。全过程排采生产管理流程的实时反馈和联动决策机制促成先导1井在2个月内实现日产气量从100 m3、200 m3、400 m3到600 m3的阶梯式提升和日产气1041 m3的产量突破。精细化排采管理是先导1井阶段瓦斯地面抽采治理获得预期效果的关键。煤矿开展大规模瓦斯地面抽采,形成排采管理预案、建立紧急情况应对措施库、制定完整排采生产管理流程的精细化排采管理是保障排采过程正常运行,实现预期的重要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