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2-20
    资源经济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数字经济能推动城市绿色协调发展吗?
    孙华平, 陈婷婷, 江承凤, 赵佳雯
    2024, 26(6):  1-1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206.001
    摘要 ( )   PDF (12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经济转型高度融合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和学界的重要议题。基于此背景,论文选取2005—2020年28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非期望产出超效率EBM模型分别测度其数字经济水平与绿色经济效率,通过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和机制,在充分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的前提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数字经济能有效提高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同时强化大中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绿色经济扩散效应,克服小城市面临的回波效应,有益于发挥网络效应扭转“中心-边缘”结构,表现出对不同规模城市的绿色普惠作用,促进区域绿色经济协调发展;2)数字经济对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效果在高市场化水平和高环境规制水平的地区更显著;3)数字经济可以促进绿色创新和经济集聚进而推动城市低碳发展。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政府需提升数字产业的扶持力度,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差异化功能定位及战略选择,为实现各城市全面绿色转型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演进、挑战与路径
    周璞, 侯华丽, 谭文兵, 张惠
    2024, 26(6):  17-2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24.001
    摘要 ( )   PDF (11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深化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基于“逻辑辨析—制度演进—问题探讨—路径优化”的研究框架,论文从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概念和基本逻辑辨析出发,梳理其政策演进,揭示改革推进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挑战,并探索制度优化的方向和路径,以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思路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总体经历了无偿使用、逐步有偿、市场发育、制度完善4个阶段,在有偿使用的范围、方式、权能、收益、监管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与完善;2)不同类型资源改革进程不一,市场经济参与度高的经营性自然资源出现过度资产化问题,而生态属性突出的公益性自然资源交易市场发育迟缓;3)当前主要面临三大挑战,即,自然资源供给双轨制运行对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提出较高要求、上下游的产权和收益分配制度不完善影响改革进程和所有者权益的全面落实、不同类型资源改革进程分化严重难以适应资源组合供应和综合管理要求。为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首先,应坚持和而不合、统分结合的原则,强化顶层设计;其次,分别抓住准入管制和价格机制两个着力点,规范政府作用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最后,理顺权利主体间的经济关系,注重加强制度的闭环设计。
    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的制度分析:评述与展望
    王荣宇, 吴舒湉
    2024, 26(6):  24-3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120.004
    摘要 ( )   PDF (11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以提升资源资产配置效率、推动资产价值显化和实现收益共享为核心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探索。论文首先梳理了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的制度变迁历程以及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然后辨析了当前主要的改革路径与成效,最后对经营性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行了展望。研究发现:1)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行权需要适宜的前置规则,才能更好地引导和规范作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行为,达成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可持续利用和收益共享等改革目标;2)中央设置的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结构尤为关键,且激励结构选择与地方政府行为本身受到地方条件的影响,后续研究还需要探究激励结构与地方条件如何共同影响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行权的政府角色;3)在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行权过程中,地方政府需通过统筹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善用市场机制,高效地实现好、维护好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的全民所有者权益;4)市场机制配置的要素是经营性自然资源,该机制内嵌于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之中,后续研究需要基于系统论的研究视角,揭示影响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行权的市场机制选择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矿业用地制度改革的法理基础与实现路径
    侯华丽, 张惠
    2024, 26(6):  33-4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120.003
    摘要 ( )   PDF (18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在国务院“放管服”要求和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指引下,深入推进矿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改革研究,论文基于“改革逻辑—法理基础—技术路径”的研究框架,从矿业用地存量、增量和流量出发,剖析矿业用地制度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运用法治思维厘清矿业用地制度改革的法理基础,最终基于系统观念探索矿业用地制度优化的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矿业用地存在存量违法用地较多、增量取得渠道减少、流量盘活难度较大三重困境;2)明确矿业用地概念外延十分必要,特别是采矿用地的概念范围应采用广义方式进行界定;3)协调处理矿业用地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应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厘清法理逻辑;4)矿业用地制度改革创新的技术路径设计应当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规划计划、审批取得、流转退出、监测监管的土地管理全生命周期入手。最后提出矿业用地制度改革的实现路径包括:提出强化规划对用地规模和布局的统筹、探索矿业用地计划指标单列与滚动使用制度、创新灵活多样的矿业用地取得方式、引导激励存量矿业用地退出实现土地增值、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推进矿业用地审批与监管工作机制等对策建议,从而为改进矿业用地管理制度、推进“净矿”出让改革提供参考。
    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资源经济视角下的目标与路径探索
    张卓颖, 聂晓伟
    2024, 26(6):  41-4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120.002
    摘要 ( )   PDF (12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首先,论文在系统分析青藏高原生态资源禀赋与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青藏高原生态资源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资源的稀缺性认识不足、资源价格体系不健全、长远规划缺失与碎片化、政策与市场协同机制有待完善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从资源经济视角出发,提出了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目标,即实现资源稀缺性认识下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构建特色的资源价格体系与经济激励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长远规划导向下的绿色转型、强化政策与市场协同作用下的资源高效配置;最后,进一步提出了资源经济视角下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依托技术创新实现高原资源精准评估与可持续利用、通过机制创新构建青藏高原特色资源价格体系与激励框架、借助政策创新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长远规划下的绿色转型、依靠模式创新实现政策与市场协同下的资源高效配置。论文的研究结果深化了从资源经济视角下对于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可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与路径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韧性基础设施研究知识图谱与趋势分析
    杨宁, 刘钢, 黄晨, 王颖, 杜辉, 张永成
    2024, 26(6):  48-6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128.001
    摘要 ( )   PDF (119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洪涝灾害问题日益加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重大挑战,耦合蓝绿灰的城市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降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损失、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关键举措。论文聚焦辨识生态文明背景下城市韧性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这一科学问题,通过文献计量方法,系统梳理1998—2024年在WoS和CNIK数据库中发表的相关文献,构建城市韧性基础设施研究的知识图谱,并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突现词分析和共被引分析等技术手段,辨析相关研究热点演进脉络,剖析其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的研究趋势。研究结果:1)1998—2024年城市韧性基础设施的研究文献发表数量持续上升,特别是在2008年之后该领域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并呈现出跨学科合作日益加强的趋势;2)研究热点从早期的工程措施逐渐转向包括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措施,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于排水系统和防洪工程的优化,近十年则逐步发展为蓝绿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湿地系统等)与韧性治理结合的综合模式,体现了对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视;3)国内外学者在城市韧性基础设施研究中的关注点存在差异,CNKI文献更多集中于风险评估和韧性评估,而WoS文献则更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及相应的管理策略。研究结论: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韧性基础设施研究的趋势和演变规律,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方向;提出了随着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事件增多,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生态韧性和跨学科融合的探讨,以提升城市的整体韧性和适应能力。

    公益林补偿政策对森林生态效益持续提升的影响研究
    徐畅, 程宝栋, 夏磊
    2024, 26(6):  62-7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30.002
    摘要 ( )   PDF (11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持续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直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论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系统总结了公益林补偿政策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理论基础,包括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多功能森林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等,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然后,论文详细梳理了已有文献中关于公益林补偿政策对林业生产和森林资源影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如多关注公益林而忽略整体森林生态效益、多采用农户层面的加总数据而忽视政策冲击对地块的影响等。最后,展望了公益林补偿政策对森林生态效益影响的研究动态,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将公益林补偿政策、森林经营和森林生态效益变化放在统一分析框架内,揭示其复杂的影响路径和机理;2)考虑政策效果的非线性因素,分析公益林补偿政策对森林生态效益的长、短期影响及其异质性;3)借助地理信息技术提高森林生态效益测量的准确性,并检验营林行为在公益林补偿政策影响森林生态效益中的中介作用;4)基于林农受偿视角,设计选择实验,识别林农对不同优化方案的选择偏好,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赵茜宇, 刘昊
    2024, 26(6):  71-8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24.002
    摘要 ( )   PDF (43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可以为优化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论文基于四川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及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索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内各地类的数量变化、结构变化及变化动态度特点各异;2)各地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比从大到小分别为林地、草地、水域、耕地、未利用地及建设用地;3)林地、草地及耕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的关联性更大,属于主要贡献因子与影响因素,而水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贡献程度较小,为次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认为,为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及针对性的土地政策方针发挥着重要作用,应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提出对应政策建议,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黄河“几”字弯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张宇, 陈宇轩, 王瑞洁, 靳晓雯
    2024, 26(6):  81-9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128.002
    摘要 ( )   PDF (35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目的是测算并分析黄河“几”字弯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布格局,以期促进该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2009—2019年黄河“几”字弯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呈下降态势,且利用效率以中低水平为主,具有较高的提升潜力;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上呈现随机状态分布,局部存在部分集聚现象,但集聚趋势逐渐弱化;3)城市土地利用高效率值多位于省会城市,低效率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延安、榆林等城市,高-低关联集聚区位于太原市周围,但在2019年消失,低-高关联集聚区位于乌兰察布市附近。研究结论:黄河“几”字弯地区在城市建设中应通过调整经济要素的投入结构,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提高,从而改善土地利用低效率问题;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内城市的融合发展;统筹区域协调,推动城市特色发展。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用地配置优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张鹏, 王博
    2024, 26(6):  92-9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24.004
    摘要 ( )   PDF (12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用地作为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其配置效能直接关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论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江苏省为例,总结梳理其产业用地配置的实践探索及绩效,归纳提炼现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为江苏省及其他地区以产业用地配置优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江苏省通过精准高效配置产业用地,推动重点产业链发展形成优势环节;探索新型产业用地配置制度改革,形成灵活有效的土地供应模式;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战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内涵路径。与此同时,现阶段产业用地配置仍然存在现实问题:1)新型产业用地内涵界定模糊,产业用地规划和供地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2)土地供给退出与产权机制有待健全,用地标准难以契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3)缺乏多部门联动综合监管机制,供后监管惩处力度有待加强。据此提出如下产业用地配置优化的政策建议和治理创新路径:1)规划引导方面,应健全规划体系,更新出让价格标准,探索灵活用地模式;2)高效配置方面,要突破地块功能限制,多元存量盘活路径,灵活用地出让方式;3)监控管理方面,要优化产业遴选机制,细化用地主体准入要求,完善联动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