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土资源部. 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2]郧文聚,程锋.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四个应用[J]. 中国土地,2005(1): 44
[3]张凤荣. 农用地分等计算环节与应注意的几个关键参数[J]. 国土资源, 2005(2): 18-20
[4]林培, 程烨.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内涵及实现途径[J]. 中国土地科学, 2001, 15(3): 12-14
[5]刘水杏,曲波. 农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2, 21(3): 82-84
[6]田成敏.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的应用价值分析[J]. 山东国土资源, 2003, 19(6): 15-16
[7]赵英娜,郑伟,李剑波.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 农机化研究, 2005(1): 70-71
[8]崔邢涛, 许皋. 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占补平衡理论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5(3): 21-24
[9]周佳松, 钟沛林, 张弘. 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研究:以南方丘陵山区为例[J]. 中国农学通讯, 2005(11): 361-362, 378
[10]杨建波, 王令超, 王莉, 等. 农用地分等与定级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应用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5(5): 27-31
[11]钱凤魁, 王秋兵, 董婷婷, 等. 农用地等级折算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8): 100-103
[12]李相一. 关于耕地“占补平衡”的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2003, 17(1): 57-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