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本刊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热点文章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按栏目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出版声明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审稿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期刊
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更多>>
QQ期刊群
群名称:《资源与产业》
群 号:931917564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分享到:
热点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监督制度:现实诉求、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苑帅, 成金华, 王争艳, 李光, 陈嘉浩, 郭永颖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3
):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07.001
摘要
(
33
)
PDF(pc)
(1439KB)(
5
)
可视化
收藏
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监督制度是建立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的核心内容,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制度保障。基于“现实诉求—制度演进—问题归纳—理论逻辑—实现路径”的研究框架,从自然资源资产监督的现实诉求出发,回顾了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监督的制度演变,总结了现行监督制度的结构性矛盾,系统分析了制度优化的理论逻辑和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我国现行监督制度以行政监督为主导,存在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衔接不畅、人大监督与司法监督效力不足、社会监督机制薄弱等结构性矛盾。这些问题不利于自然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不利于生态安全边界的维护。2)完善监督制度需立足委托代理机制的内在诉求,在明晰监督责任主体的基础上,协调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理顺政府与市场权能边界、平衡监督成本与效率,并通过责任追究和激励机制破解监管难题。3)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监督制度需要搭建“行政监督—审计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内部监督需优化行政监督的协同性,推动跨部门监管网络建设,明确自然资源督察机构权责清单;完善审计监督需要构建多维度审计指标体系,开发智能化审计管理系统,实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审计监督的深度耦合。外部监督应加强人大监督的法定效力,通过专项立法明确监督程序与问责机制;提升司法监督的权威性,完善自然资源公益诉讼制度与执法司法衔接机制;深化社会监督的参与度,建立信息公开平台与独立监督机构,推动公众监督从“运动式”向“法治化”转型。4)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监督制度有助于破解当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的委托代理困境,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中国省域数字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效应与诱发动力研究
周玲玲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3
): 10-2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218.001
摘要
(
32
)
PDF(pc)
(1276KB)(
6
)
可视化
收藏
促进中国区域数字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加快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新发展格局形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立足于新发展格局视角,基于2017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一方面,从供给端出发,构建直接融合度、完全融合度与融合互动度指标,测度中国不同省份数字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效应;另一方面,从需求端出发,构建中国省域数字产业的直接生产诱发度与间接生产诱发度,探寻中国省域数字产业的诱发动力。研究发现:1)从不同技术类型制造业看,数字产业与制造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呈现正向相关,即技术含量越高的制造业对数字部门产品的需求越强;2)从不同省份看,不同省份的直接融合度与完全融合度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省份的融合程度相对较高,中部与西部省份的融合程度相对较低,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省份数字产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与推动作用有所差异;3)从诱发动力看,投资与出口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拉动作用较大,而消费与投资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拉动作用较强。因此,亟须从促进数制产业深度融合、缩小区域间“数字经济鸿沟”、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区域数据要素流动等方面,推进中国省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数字经济、创新要素流动与区域一体化发展
殷静蔚, 房琳, 王鑫鑫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3
): 24-3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126.001
摘要
(
32
)
PDF(pc)
(1256KB)(
4
)
可视化
收藏
以数字经济与一体化发展作为研究主题,在梳理数字经济影响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利用各省相关数据,使用相对价格法和多元加权综合评价法,测算 2007—2022 年一体化发展指数和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运用空间杜宾、门槛效应及机制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机制模型显示,数字经济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且这种促进作用可以通过“创新要素流动”机制来实现。2)空间计量模型显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促进效应明显大于该地区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而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存在“虹吸效应”。3)门槛效应模型显示,当以数字经济作为门槛变量时,其与“创新物质要素流动”“创新人力要素流动”的协同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推动效应将有所不同。a.在创新资本要素流动下,数字经济存在双门槛效应,且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其与创新资本要素流动的协同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推动效应会下降。b.在创新人力要素流动下,数字经济存在单门槛效应,且处于低强度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其与创新人力要素流动的协同会抑制区域一体化发展;但当跨过该门槛值,处于高强度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其与创新人力要素流动的协同会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
马莉, 张琳媛, 李娜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3
): 34-4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225.001
摘要
(
30
)
PDF(pc)
(3725KB)(
8
)
可视化
收藏
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内陆核心区,产业集聚优势明显,该区域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如何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已经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重要课题。首先,将位于中原城市群的29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评价体系,基于2001—2022年各地市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产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次,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1—2022年中原城市群29个地市产业集聚-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时空演变态势进行量化。最后,基于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产城耦合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原城市群整体产业集聚、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向好发展,不同省域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2)时间分异上,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由“轻度失调”向“初级协调”发展,市域角度,郑州市和洛阳市耦合协调值始终领先;3)空间分异上,耦合协调度分布差异性突出,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格局;4)阻碍中原城市群整体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的因素在不同时段存在明显差异,产业集聚方面,产业密度和产业结构始终制约产城耦合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方面,除2001年外,空间城镇化一直是制约产城耦合协调度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原城市群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促进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需因地制宜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深入挖掘潜力并强化区域竞争优势,同时,以中心城市为引领,带动周边,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优化城市布局,拓宽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
姚小剑, 吴毓源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3
): 44-5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217.002
摘要
(
29
)
PDF(pc)
(10368KB)(
5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识别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准确预测碳排放峰值及碳达峰时间,对中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粤港澳大湾区,基于2010—2022年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首先,估算出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碳排放量,并采用莫兰指数测算各城市之间碳排放量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其次,基于区域特色构建了扩展的STIRPAT模型,深入分析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最后,设定3种情景预测2022—2050年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碳排放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广州、深圳等城市呈现低碳排放趋势,惠州、江门等城市则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反映出不同的工业发展模式和碳排放控制效果;2)碳排放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广州始终保持高集聚状态,澳门则维持低集聚水平,惠州的碳排放从不显著转变为高集聚;3)人口规模、城市化和研发投入为该区域碳排放正向影响因素,人均GDP、产业结构以及对外开放水平为负向影响因素,发展地区与高发达地区的碳排放关系复杂,人均GDP与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有不同影响;4)在基准情景和快速增长情景下,碳排放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在碳达峰情景下,碳排放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促进产业转型,支持惠州、江门等地向低碳高效产业转型;推动区域合作与知识共享,建立碳排放合作机制,强化城市间低碳发展经验交流;加强研发投入支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企业加大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研发,提升协同创新效率;制定适应性低碳战略,根据不同发展情景,制定差异化政策,协调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及研发投入,确保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推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西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测度及空间网络效应研究
奥布力·塔力普, 赵光明, 乌斯曼·尼牙孜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3
): 54-6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220.001
摘要
(
27
)
PDF(pc)
(10681KB)(
4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5—2022年西部地区11个省制造业数据,运用莫兰指数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联网络,分析西部地区制造业网络空间结构特征以及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莫兰指数测算出西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且较为稳定;2)四川和重庆对周围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新疆则是倾向于自身独立发展,宁夏则是在2022年之前长期游离在网络边缘;3)利用改进引力模型得到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密度和网络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4)网络的度数中心度逐渐增加,省际联系日益紧密,中介中心度也呈增加趋势,网络结构逐渐向均衡化发展。因此,西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发展特点,但是其差异逐渐缩小。西南地区整体实力超过西北地区,主要是因为其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更优越,吸引了大量生产要素,促进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四川和重庆作为区域发展的引擎,对周边地区有显著的带动作用,而陕西也在逐渐提升其影响力。新疆和宁夏虽然相对落后,但在区域合作和产业转移中逐步提升发展水平。陕西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宁夏则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新疆则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取得进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这些发展策略和实践为西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基于网络SBM-DEA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城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周宝刚, 颜雨晴, 冯欣宇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3
): 66-7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217.001
摘要
(
19
)
PDF(pc)
(1611KB)(
3
)
可视化
收藏
为强调港口与城市生产运营的连续性及其对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本研究将港口城市构建成一个综合的复合系统。采用网络SBM-DEA模型,以绿色GDP为期望产出,纳入环境保护成本作为绿色投入考量,并选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非预期产出,以此全面评估辽宁省各港口城市“港-城”复合系统的生产效率,进而深入探讨其可持续性发展水平。研究结果显示:1)观测辽宁港口城市全局的分阶段生产效率,发现城市的“投入-产出”的转化效率一直显著高于港口效率;2)不同港口城市在各个时间段内的生产效率呈现波动趋势,揭示“港-城”系统运行的复杂性和动态性;3)基于SBM-DEA模型的深入分析,揭示“港-城”系统内部协调性的不足。大连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营口和锦州为港口可持续发展城市,盘锦与葫芦岛为可持续发展一般城市,丹东为可持续性较差城市。提出针对各个港口城市特定情况的、具有实践可行性的策略建议,旨在促进整个辽宁省港口城市的均衡、绿色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气候变化风险与中国企业投资效率
尤荻, 余昊臻, 黄永, 戴桂林, 杨成业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3
): 77-9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03.001
摘要
(
22
)
PDF(pc)
(1522KB)(
2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气候风险对中国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逐渐显现。基于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构建企业气候风险指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分析气候风险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气候风险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效率,并且在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气候风险通过加剧代理冲突、经营风险、融资约束以及降低企业生产率,导致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现象产生,从而削弱企业投资效率;3)分项分析表明,转型风险对投资效率的负面影响显著,而严重风险和慢性风险影响并不显著;4)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气候风险导致的投资效率削弱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5)此外,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绿色化转型,加强媒体关注以及对管理者行为进行约束,有助于缓解气候风险对投资效率的负面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企业应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战略规划,提升风险应对能力;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缓解代理冲突和融资约束;积极推进企业绿色化和数字化转型,增强企业的气候韧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考虑地区差异的光储充电站碳减排作用及经济效益分析
钟泽伟, 张荣达, 赵晓丽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3
): 97-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226.001
摘要
(
33
)
PDF(pc)
(4454KB)(
5
)
可视化
收藏
电动汽车的普及为交通低碳化转型提供了一种重要方式。然而,由于中国的化石燃料发电以燃煤发电为主,电动汽车行驶所带来的每公里碳排放仍相当于传统汽油车的54%~73%。随着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光储充电站的用能模式被提出。光储充电站通过就地消纳分布式光伏发电,可以达到降低充电碳排放的效果。然而,中国各地区光储充电站的碳减排作用有所不同,且目前仍缺乏系统性评估和比较。本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及光储充电站容量配置模型,分析中国多地区光储充电站的碳减排作用及经济效益,并考虑计入碳排放社会成本后的情况。结果显示,光储充电站可以在大部分省份减少电动汽车充电的碳排放且不增加经济成本。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光储充电站相比于仅从电网购电的普通充电站的碳排放少22.9%,在当前电动汽车保有量下每年最多可减少碳排放746万t。同时,光储充电站还可以使充电的经济成本减少6.6%。在各地区中,光储充电站在辽宁省的碳减排作用最好,在天津市的经济效益最好。此外,在配置光储充电站时计入碳排放社会成本可以进一步加强其碳减排作用,且仅轻微削弱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基于定量分析的绿色创新文献评述与整合框架
武素明, 程家豪, 丁秀好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3
): 115-13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22.001
摘要
(
46
)
PDF(pc)
(5341KB)(
2
)
可视化
收藏
为系统梳理国内绿色创新领域研究成果,本文以CNKI数据库(1998—2024年)1 566篇文献为研究样本,首先,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呈现国内绿色创新研究的发展脉络;其次,厘清不同视角下绿色创新的概念内涵、研究方法与设计;再次,根据“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结果效应”的逻辑范式构建绿色创新研究的整合框架;最后,提出未来应深化理解绿色创新概念内涵、开发成熟测量量表、采取多样化研究方法、拓展不同视角下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等相关建议。研究表明:1)国内绿色创新研究发文量呈攀升趋势,主要受经济和政策影响。期刊文献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核心作者与机构分布呈现“核心-分散”的特征,多学者研究群体和跨区域合作机构群较少,带有明显的区域性。2)国内研究热点涉及绿色创新的概念内涵、前因、机制、后果和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呈“多元分散”特征,演化趋势分3个阶段。概念奠基期(1998—2009年)聚焦于绿色创新的概念辨析和理论构建;政策驱动期(2010—2015年)涉及影响因素和结果效应的探讨;多元融合期(2016年至今)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表现为政策工具创新、机制解析深化、技术经济融合3大特征。3)绿色创新概念从创新目标、责任、范围和紧迫程度展开界定,表现出价值复合性、责任穿透性、结构多维性和动态适应性4个特征。研究方法和设计涉及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和模拟仿真。4)绿色创新的知识框架主要涉及前因、过程与结果3个方面。其中前因包括外部环境、个体和组织层面,过程包括中介和调节效应,结果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政策文本挖掘与量化评价——基于TOPSIS-PMC指数模型
张华, 刘宁, 李华姣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3
): 136-14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225.002
摘要
(
20
)
PDF(pc)
(2379KB)(
3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大河流域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在一系列政策指导下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深入分析相关政策设定的合理性、内容的全面性是进一步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据。选取2016—2021年国家颁布的8项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政策,利用文本挖掘和TOPSIS-PMC指数模型对相关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并结合PMC指数与PMC曲面图对政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宏观层面上,8项政策样本的PMC指数平均值为7.11,整体处于优秀水平,这表明我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设定较为合理,内容较为全面。而从微观层面来看,政策的具体指标得分差异较大,且部分指标得分较低,表明现有政策仍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缺少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缺少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缺少保护与治理科技手段的标准与规范,缺少对环保现状的梳理总结等。针对当前政策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生态保护与治理主体多元化,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协调联动机制;2)生态保护与治理思维系统化,构建长江经济带跨行政区域综合治理体系;3)生态保护与治理成果数字化,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数据开放和成果展示平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刘陈楠, 王超, 李文龙, 杨树旺, 马天宇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3
): 149-15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103.001
摘要
(
24
)
PDF(pc)
(1670KB)(
2
)
可视化
收藏
矿产资源作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地方工业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黑龙江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矿产资源管理政策。然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仍然缺乏系统性的评估。因此,本研究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和方法论应用,对黑龙江省现有矿产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获取第一手数据,本研究设计并发放了针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地质勘查单位以及矿山企业。经过筛选和整理,共获得了489份有效问卷,数据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在数据分析阶段,首先通过信度和效度分析对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以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信度分析保证了问卷内部一致性,效度分析则验证了问卷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相关性。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政策实施效果的具体表现,本研究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CE)和重要性-表现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政策总体上得到了较高的评价,特别是在政策框架的稳定性、监管力度和资源合理开发等方面表现良好。然而,部分政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显著不足,例如,同一矿种的矿权出让管理存在层级重叠的问题,导致政策执行效率受到一定限制。此外,关于‘净矿’出让的相关规定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明确的执行标准,增加了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为黑龙江省未来的矿产资源管理政策提出了若干建议。研究成果为黑龙江省进一步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推动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分散型废弃煤矿地质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以旺苍县燕子乡煤矿为例
顾彩玉, 阳宇, 刘涛, 杨红, 曹璐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3
): 160-17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219.001
摘要
(
26
)
PDF(pc)
(7838KB)(
4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或开采后,不可避免地对当地土壤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同时引发耕地和林地占用、空气和水体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人民生命安全,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旺苍县分散型废弃煤矿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地区在煤矿开采后所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包括森林生态破坏、地质灾害、弃渣及废弃水污染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并分析治理实践的效益。在治理措施方面,研究区的废弃矿渣堆积按原始地形分为平面型、斜面型、凹面型和凸面型,其中平缓斜面堆积类型最多。对于弃渣边坡的治理,采取液压喷播技术、三维植被网喷播技术、削坡、回填、平整等方法来恢复地形地貌景观,同时,从“拦、排、护”3个方面治理地质灾害。水污染问题通过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态修复等方法解决,清理堆积体、修建挡墙及排水沟以解决矿坑涌水问题。生态修复采用乔木(高乔+矮乔)+藤蔓+植草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从技术层面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复原能力。对已有实践的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治理措施显著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研究区内新增耕地8.7 hm
2
,新增林场面积约480 hm
2
,植被恢复率从30%提高至70%,土壤侵蚀率从15%下降到5%,并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重提升。同时,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有效缓解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为后续废弃矿山治理提供了参考与经验,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国际稀土资源与国际稀土市场
李裕伟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2
): 1-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06.006
摘要
(
50
)
PDF(pc)
(9687KB)(
27
)
可视化
收藏
稀土不但在全球关键矿产清单中居于首位,而且还是我国在国际上占据着优势地位的矿种之一。为了能够进一步壮大我国稀土产业的实力,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关于稀土产业的相关资料,经过统计分析,从而对国际稀土资源与国际稀土市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稀土不稀。由于主要的稀土矿床类型均具有成矿倍增率低、全岩成矿的特点,因此该矿床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并不稀有。目前,经查明全球陆地上稀土的储量约为1.1亿t,而海洋中的稀土资源则更为丰富。2)对稀土资源的勘查、生产、加工、交易应由价格规律决定,而不应由地缘政治需要决定,坚持全球化、市场化的大方向,才是国际社会做大、做强全球稀土产业的唯一正确选择。3)稀土分离一直是由我国所掌握的核心技术,也促使我国的稀土精炼产品占据了国际市场绝大部分份额。未来我国可依据国际形势,在适当时节予以取消对进口稀土矿产品的精炼限制政策,从而不但能够间接抑制潜在的竞争对手,而且还有利于继续保持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在国际稀土产业中的领先地位。4)当今,我国每年报废的汽车、风力发电机、电脑、手机等含有稀土元素的终端产品数量巨大,而为了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以深入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可通过采取对废弃物提炼回收企业减税免税,以及加大对废弃物提炼回收技术研发投入等措施,借此以达到能够不断提高我国稀土资源二次回收利用率的目的。5)为了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所提供的发展契机,并继续巩固中国稀土产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我国应将开发具有新功能的稀土产品作为扩大本国稀土产业规模的发展途径,应将研发新型稀土功能材料作为壮大本国稀土产业实力的强劲驱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及DPSIR模型评价研究——以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例
刘泽照, 翟云晶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2
): 20-3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06.004
摘要
(
35
)
PDF(pc)
(1283KB)(
8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如何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引入DPSIR分析模型,并将联合国发布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作为评价指标,不但以此构建起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DPSIR评价指标体系,而且还以江苏省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具体案例,进而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DPSIR模型评价,以及DPSIR模型中5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过程中,徐州市坚定推动了本市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积极实施了新兴产业增量扩张与传统产业存量提升的“两翼并举”,以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从而加快构建起了徐州市的新型产业体系,并促进了该市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2)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经济、社会、环境多维度关联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为了能较好地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促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DPSIR模型(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中各个子系统及子系统各评价指标之间能够达到良好的耦合协调状态。3)在DPSIR模型驱动力子系统(D)和压力子系统(P)中关于产出能耗、失业率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均对徐州市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出负面影响作用。为此,未来徐州市就应通过采取降低单位能耗、拓展就业渠道等具体措施,以推进该市的能耗双控建设并努力提高城市就业率,从而以减弱或者消除在驱动力子系统(D)与压力子系统(P)中部分评价指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负向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数字化转型、绿色创新与重污染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兼论公司治理的调节作用
张倩, 邢志华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2
): 32-4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1
摘要
(
33
)
PDF(pc)
(1127KB)(
7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数字化转型、绿色创新与重污染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三者间的作用关系,以及公司治理在三者间发挥的调节作用,本文将2010—2022年沪深股市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首先运用超效率SBM-Malmquist指数测算了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研究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的影响作用;其次通过构建中介作用检验模型与调节效应检验模型,分别研究了绿色创新水平在数字化转型水平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以及公司治理水平在在数字化转型水平、绿色创新水平、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发挥的调节效应;最后还分别对企业产权异质性、企业融资约束异质性、企业行业异质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重污染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数字化转型可以提升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且绿色创新水平在数字化转型水平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3)公司治理水平在数字化转型水平与绿色创新水平之间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即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能够强化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进而也能够提高重污染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4)国有重污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的提升作用会比非国有重污染企业更大,低融资约束重污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的提升作用会比高融资约束重污染企业更大,非制造业重污染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的提升作用会比制造业重污染企业更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环境规制、人工智能与企业绿色创新
任思绮, 相楠, 李圣楠, 徐峰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2
): 46-5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06.005
摘要
(
44
)
PDF(pc)
(1156KB)(
11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在环境规制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发挥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基于2000—2019年沪深股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并运用双向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以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且应用人工智能可以增强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2)应用人工智能可以分别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节约企业劳动力成本,从而促使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促进作用。3)环境规制不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而应用人工智能则可以增强环境规制对国有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环境规制能够提升非国有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且应用人工智能可以增强环境规制对非国有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4)环境规制不能够提升小规模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且应用人工智能也不能够增强环境规制对小规模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环境规制能够提升大规模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且应用人工智能可以增强环境规制对大规模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5)环境规制不能够提升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且应用人工智能也不能够增强环境规制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环境规制能够提升资本密集型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且应用人工智能可以增强环境规制对资本密集型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环境规制不能够提升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而应用人工智能则可以增强环境规制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城市规模与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韧性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刘建朝, 卢海鑫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2
): 60-6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06.001
摘要
(
25
)
PDF(pc)
(1229KB)(
4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的城市规模对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韧性所发挥出的影响作用也不尽相同,为了把握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本文通过构建城市规模与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韧性的关联机理,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并运用固定效应最小二乘估计模型,进而深入探究了城市规模对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韧性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超大规模城市、特大规模城市、Ⅰ型规模城市对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韧性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78 4、0.243 7、0.146 0,且都在5%或10%水平下显著,表明城市规模越大就越能够增强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韧性。2)企业规模、企业收益能力、企业经营能力对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韧性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39 5、0.074 3、0.043 1,且均在1%或10%水平下显著,表明企业规模、企业收益能力、企业经营能力都对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韧性发挥出了正向影响作用。3)超大规模城市与企业规模的交互项对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韧性产生了0.144 1的正向影响作用,而特大规模城市、Ⅰ型规模城市与企业规模的交互项则对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韧性分别产生了0.193 5、0.215 2的正向影响作用,由此表明城市规模与企业规模的交互项对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韧性发挥的正向影响作用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逐渐减弱。4)超大规模城市与企业收益能力的交互项对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韧性产生了0.145 6的正向影响作用,而特大规模城市、Ⅰ型规模城市与企业收益能力的交互项则对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韧性分别产生了-0.214 5、-0.287 3的负向影响作用,由此表明城市规模与企业收益能力的交互项对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韧性发挥的正向影响作用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长江经济带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瑜, 毕蓝夏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2
): 69-7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06.003
摘要
(
29
)
PDF(pc)
(1101KB)(
5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其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关系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施成效。为了展示当前我国长江经济带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为促进我国区域农业低碳化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因而本文决定以长江经济带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该区域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来测算长江经济带的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以深入研究影响该区域低碳农业发展的各项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的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出了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在其3项一级评价指标中以碳水平指标的得分为最高,且呈现出了持续上升的变化态势,表明长江经济带由农业产生的碳排放得到了较好地控制。2)2012—2021年虽然长江经济带的产出指标得分相对较低,但也始终保持了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表明该区域的农业产出效率及农业产出水平均得到了不断提高。3)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的能源指标得分呈现出了波动下降的发展趋势,表明该区域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在不断增加,而对可循环、可再生绿色能源的使用相对较少,从而对该区域的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产生了负向影响作用。4)在影响长江经济带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的各项因素之中,经济发展水平、种植业生产结构、科技创新投入、农业生产效率、城镇化水平均对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发挥出了正向促进作用,而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则对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发挥出了负向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耦合时空演变分析
彭国川, 曹佳梦, 沈娜, 官冬杰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2
): 77-9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06.002
摘要
(
45
)
PDF(pc)
(10107KB)(
5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生态安全系统与粮食安全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评价模型,并通过测算生态安全指数和粮食安全指数,以此研究了库区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时空演变特征;其次再通过构建驱动因子模型,分别测算了库区生态安全系统与粮食安全系统中各项评价指标的灰色关联度,从而分析了2个系统中不同评价指标对各自系统的影响程度;最后还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及相对发展模型,进而对库区生态安全系统与粮食安全系统分别进行了耦合协调类型时空演变分析,以及耦合协调相对发展水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波动下降的发展趋势,生态安全指数从2000年的0411波动下降至了2020年的0.379,表明在研究期内库区的生态安全压力得到了加大。2)2000—202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粮食安全水平也呈现出了波动下降的发展趋势,粮食安全指数从2000年的0.363波动下降至了2020年的0.314,表明在研究期内库区的粮食安全形势处于不利的发展态势之中。3)在生态安全系统的各项评价指标中,人均耕地面积、城镇化率对生态安全发挥的影响作用较大,而人均GDP、农林水支出对生态安全发挥的影响作用影响较小。在粮食安全系统的各项评价指标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对粮食安全发挥的影响作用较大,而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单位粮食耕地消耗量对粮食安全发挥的影响作用较小。4)2000—202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系统与粮食安全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了波动下降的发展趋势,由2000年的0.419波动下降至了2020年的0.405,而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均为磨合期>拮抗期>协调期。5)2000—202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系统与粮食安全系统的相对发展类型主要有低度协调、低度磨合、高度协调、高度拮抗、高度磨合5种;相对发展特征有生态安全同步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滞后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超前于粮食安全3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1.
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王梦, 张新林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2
): 92-10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10.001
摘要
(
27
)
PDF(pc)
(6534KB)(
3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本文首先基于2010—2021年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Super-EBM 模型测度了2010—2021年该地区各城市的生态效率值,并选取2010年、2015年、2021年3个时间节点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其次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了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生态效率的关联强度,不但剖析了该地区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演化特征,而且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长三角地区生态效率整体空间与个体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最后本文还利用QAP回归分析研究了会影响长三角地区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各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1)从生态效率时空演化来看,2010年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生态效率值均未达到有效状态,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了由该地区边缘城市向着内部城市递减的分布特征。2015年长三角地区大多数城市的生态效率值虽有小幅度提升但仍未达到有效状态,在空间上则呈现出了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2021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的生态效率值得到了普遍提升,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了高生态效率值城市向着上海、南京2座城市集聚的变化态势。2)2010—2021年长三角地区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强度得到了一定提高,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从整体上呈现出了由非均衡性向着均衡性发展的变化趋势,并形成了以苏南城市为核心的空间关联网络格局。3)2010年、2021年苏南城市的点度中心度值始终较高,而皖北、苏北、浙江西南部城市的点度中心度值始终较低。2010年、2021年苏南与苏中城市的接近中心度值相对较高,而皖北、苏北、浙江省东部城市的接近中心度数值始终较低。2010年、2021年苏南与皖南城市的中介中心度值始终较高,而长三角北部城市与南部城市的中介中心度值始终较低。4)地理空间临近、城镇化水平对长三角地区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均发挥出了正向影响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对长三角地区空间关联网络均发挥出了负向影响作用,地方财政支出则对该地区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没有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2.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部门隐含电力转移——基于IOA和SPA方法的实证分析
赵伟博, 周颖, 王阳, 韦于思, 罗志尉, 邱敏, 嵇灵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2
): 106-11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10.003
摘要
(
22
)
PDF(pc)
(6991KB)(
5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部门隐含电力的转移问题,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电力消费数据,通过构建2017年该地区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与结构路径分析方法,进而深入研究了长三角地区各省份、各产业部门之间隐含电力的转移情况,以及隐含电力转移的产业链层级路径分解。研究结果显示:1)在2017年,江苏省既是长三角地区的隐含电力输入大省也是输出大省,从而促使该省在长三角地区的隐含电力网络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隐含电力调配与传输的关键作用;安徽省是长三角地区隐含电力的主要输出省;浙江省是长三角地区的隐含电力输入省;上海市是长三角地区隐含电力的中转站,其隐含电力的输出与输入量基本相等。2017年长三角地区省份间最主要的隐含电力转移路径为江苏省到浙江省,隐含电力转移量为37.241 7亿kW·h;其次为安徽省到江苏省,隐含电力转移量为22.855 1亿kW·h。2)在2017年,建筑业是长三角地区隐含电力消耗量最大的产业部门,隐含电力消耗量达到了1 119.54亿kW·h;制造业是长三角地区隐含电力消耗量排名第二的产业部门,隐含电力消耗量达到了885.76亿kW·h。3)长三角地区4个省份之间跨省域的隐含电力输入与输出,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这种关系既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隐含电力支撑,同时也促进了4个省份的产业分工与产业合作,不但有利于推进长三角地区4个省份的产业协同发展及缩小省份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4)在2017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最主要的隐含电力直接消耗最终需求,而城镇居民消费则是上海市最主要的隐含电力直接消耗最终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3.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方式与综合开发利用途径研究——以旺苍县兴荣页岩矿山为例
顾彩玉, 阳宇, 刘涛, 龙艳梅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2
): 118-12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06.007
摘要
(
25
)
PDF(pc)
(3548KB)(
4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我国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方式与综合开发利用途径,本文将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兴荣页岩矿山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对其生态修复情况和综合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旺苍县对兴荣页岩矿山采取了“场地整治+边坡灾害治理+植被恢复”的生态修复方式,不但清理了矿区内堆积的弃土废渣,而且还对矿山边坡实施了锚杆挂网喷砼护坡、锚杆格构梁支护、坡面截排水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并通过采取坡面客土回填,坑穴覆土种植树木等方式恢复了植被。目前,旺苍县对兴荣页岩矿山的生态修复面积已达到了25.05 hm
2
,已经基本完成了针对矿山制定的生态修复任务。2)旺苍县对兴荣页岩矿山废弃的旧砖窑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将其建设成为了一处集文化展览、文化创意、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工业遗产旅游景区,从而既推动了该县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而且还有效助力了每年6月份红垭村仙居杨梅产业园的采摘活动。3)旺苍县将位于兴荣页岩矿山边坡坡脚的矿区旧厂房改建成了占地面积为420 m
2
的12间杨梅冷冻储藏仓库,进而在矿山遗址上建设起了集冷链物流、特色餐饮、杨梅产品展销及文化创意于一体的杨梅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从而极大推动了红垭村杨梅种植产业的发展。 4)旺苍县通过对废弃兴荣页岩矿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将工业遗产旅游与特色农产品种植业有机结合,不但打造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集游览观光、采摘体验、文化创意等功能为一体的文旅线路,而且借此还极大提升了旺苍县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较好地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4.
B/S架构下的电网企业环境保护能力多尺度特征量化识别方法
杨雪松, 于海峰, 夏良, 王菲, 闫荣华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2
): 125-13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10.002
摘要
(
23
)
PDF(pc)
(1237KB)(
2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将B/S架构与多尺度特征量化识别方法相结合,既可以有效量化电网企业环保能力多尺度特征,还能够针对性改善电网企业环保能力构成要素,因此本文选择运用B/S架构,通过构建电网企业环保能力多尺度特征量化识别技术架构,以及电网企业环保能力多尺度特征体系,不但对电网企业环保能力多尺度特征量化识别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究,而且还将国家电网福建省电力公司作为实验对象,从而进一步检验了本文创建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创建的B/S特征量化识别方法不但能够为用户清晰地呈现出电网企业环保能力多尺度特征数据的使用状态,而且用户还可以对数据进行下载、重命名、删除等操作,从而也证明了本文创建的研究方法能够对电网企业环保能力多尺度特征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2)本文采用模糊聚类算法构建起电网企业环保能力多尺度特征体系,并通过多尺度特征聚类分析,检验出该体系在电网企业环保能力特征指标界定的全面性方面有着较好的优势,从而也获得了良好的构建效果。3)利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测度电网企业环保能力各项特征的权重,再将各项特征权重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相结合,通过本文构建的电网企业环境保护能力识别技术架构应用层的环保能力识别单元,不但可以划分电网企业环保能力多尺度特征量化识别等级,而且还可以对该多尺度特征进行量化识别。4)本文将国家电网福建省电力公司作为实验对象,进而开展了对本文创建的B/S特征量化识别方法的检验。经研究统计,福建省电力公司的环保投资能力、环保盈利能力、环保发展能力、环保管理能力4项一级特征指标的量化分数均达到了电网企业环保能力的高等级,表明福建省电力公司有着较高的环境保护能力,并同时也验证了本文创建的研究方法具有着较高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5.
对我国省级地勘基金运行的思考与建议
甄怡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2
): 135-14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50311.001
摘要
(
19
)
PDF(pc)
(1306KB)(
2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省级地质勘查基金是为了实现国家地质找矿重大突破,而由我国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专项地质勘查基金,着重用于支持对各省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的前期勘查工作。自2004年我国开始设立省级地勘基金以来,该基金紧紧围绕着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这一目标,大力资助了我国各省对重点矿种与重要成矿区(带)的地质勘查工作,从而在我国的地质找矿突破及矿产资源的增储上产方面均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我国省级地勘基金为切入点,梳理和研究了其设立情况、调整情况、运行情况、成果收益情况,并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1)省级地勘基金对我国的地质勘查事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主要包括:落实了国家找矿工作部署,推动了我国的找矿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吸引了社会资本,实现了省级地勘基金投资对象的多元化;在我国的地质勘查事业中起到了方向引导作用;承担了一定的矿产勘查风险。2)我国的省级地勘基金也存在着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a. 省级地勘基金投资规模锐减;b.国家现行资源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造成由省级地勘基金资助的地质勘查项目在“商业跟进”环节严重脱节,从而阻碍了社会资金流入地质勘查领域;c.受我国地勘基金预算管理方式及其他因素影响,导致省级地勘资金在短期内难以将收益转化为再投入资金,从而制约了省级地勘基金的循环周转与可持续发展;d.各省财政对省级地勘基金普遍存在着支持力度不确定、投入规模不确定、没有形成稳定资金投入模式等问题,从而使得省级地勘基金缺乏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6.
“资源诅咒”假说研究评述与展望
康静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1-1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107.001
摘要
(
256
)
PDF(pc)
(1223KB)(
35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丰裕的自然资源通常被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然而,经验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经济体都能运用其自然资源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资源繁荣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往往被资源的丰裕所拖累,陷入增长陷阱。这种“悖论”被定义为“资源诅咒”假说。为理清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是“诅咒”还是“福音”,学者们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了诸多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既有研究普遍认为自然资源开发行为通过“挤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国内外文献分别从不同角度构建统计模型,验证了丰裕的自然资源趋于阻碍经济增长的负效应,而因资源丰裕导致的环境恶化、产业单一以及分配不均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资源诅咒”假说成为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鉴于此,对“资源诅咒”假说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分别从起源与发展、内涵与理论解释以及实证研究等角度分析了“资源诅咒”假说的研究进展。综述研究发现简单的线性关系已不足以描述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采用非线性框架模拟资源繁荣与经济增长的有条件资源诅咒论已逐渐形成并得到研究者的支持。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统计观察,认为现有研究的理论启示主要是:尽管对于“资源诅咒”发生的控制变量还存在多种解释,但是资源依赖与经济发展的负相关性是普遍存在的,资源型地区对自然资源依赖度越高,其经济发展就越容易遭受“资源诅咒”。今后研究应更好地解决关键变量指标的内生性问题,选取合适的工具变量、统计样本以及计量方法,增强“资源诅咒”假说实证结论的稳健性。同时,应深化在中国背景下对“资源诅咒”产生原因与作用机理的研究,探索资源型地区在面临“资源诅咒”时的转型发展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7.
数字经济对省际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系统GMM模型的检验
张捷, 赵乡阳, 庞庆华, 张陈俊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11-2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15.001
摘要
(
121
)
PDF(pc)
(1391KB)(
36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数字经济与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取2012—2022年全国31个省份(香港、澳门和台湾除外)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计算各省份的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系统GMM模型研究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从全国范围来看,数字经济对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财政集中度和市场化水平对提高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有一定作用,而制造业发展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提高。2)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采用解释变量再度量、缩尾处理、剔除直辖市、缩短样本年限等4种方法分别进行稳健性检验后,核心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和相关系数正负性均没有变化,数字经济促进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结论存在稳健性。3)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影响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的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存在更为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4)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三大产业的结构水平变化对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第一、第二产业结构升级对数字经济促进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起到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保障产业结构安全稳定,采取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专业性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数字经济创新研发投入,采取综合性措施提档升级。研究结论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高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8.
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
玛依努尔, 马继越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22-3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210.001
摘要
(
275
)
PDF(pc)
(1226KB)(
21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通过发挥人才集聚的调节作用和数字技术的外溢效应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利用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为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其中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效率产生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2)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挖掘人力资本潜力和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是数字经济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路径,但是科技创新路径的作用效果存在异质性,受限于一定的技术门槛。3)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在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这一效果则相对较弱。数字经济不仅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议在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建设过程中,立足地区发展需求,开发人力资本红利,积极投入科技创新研发,全面协调发展策略,以提升产业生产效率为核心,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共同开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9.
数字化转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路径
李晓菲, 庄诗滢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35-4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113.001
摘要
(
153
)
PDF(pc)
(1193KB)(
38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是引领我国经济实现结构转型的两大重要方向,也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数字化助力绿色化大有可为,但数字化转型过程伴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也不容小觑。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数字化水平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并厘清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之间呈非线性的正“U”型关系,数字经济在发展的初期会对绿色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但在发展中后期,数字经济能够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在区域异质性方面,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的正“U”型关系在北方地区表现显著,在南方地区则不明显;3)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碳排放强度降低、电能消耗结构优化、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间接对绿色经济产生正向作用;4)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对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的正“U”型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政府需加强对绿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鼓励企业发展绿色能源和节能技术,并制定长期规划以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融合;应普及智能电网和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碳排放监管,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发展数字经济,创造高质量就业机会,提升居民收入,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绿色消费;鼓励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呼吁企业将绿色技术广泛应用到绿色生产经营活动中,并落实环境治理法规,进一步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0.
绿色金融对碳排放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量”与“质”的双重视角
梁媛, 周娟美, 吴云霞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50-6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115.001
摘要
(
217
)
PDF(pc)
(1422KB)(
27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多元施策,多方共治,绿色金融作为与低碳经济发展紧密契合的时代产物,在持续推进“双碳”战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金融如何影响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即如何助推碳排放“量”和“质”双控目标的实现,成为亟待揭示的黑箱机制。采用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熵值法对绿色金融进行度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考察绿色金融对碳排放“量”与“质”的影响,选取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水平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检验绿色金融发展影响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绿色金融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绿色金融对碳排放“降量提质”具有协同效应,在经过滞后一期解释变量、改变样本容量、替换被解释变量、改变时间区间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保持不变。2)进一步考察产业结构升级在绿色金融与碳排放水平之间的作用机制后发现,产业结构升级是绿色金融影响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中介机制,绿色金融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助力碳减排与碳增效的实现。3)市场化水平会正向调节绿色金融与碳排放水平的关系,即市场化水平越高,绿色金融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的负向影响作用越强。4)与东部地区、非资源型省份、政府干预程度低的地区相比,绿色金融减排增效的协同作用在中西部地区、资源型省份、政府干预程度高的地区中展现出更为显著和强劲的效果。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利用降碳机制赋能产业结构低碳转型,辩证施策的同时强化区域交流,坚持市场与政府两手发力,多方主体投入,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以助力碳减排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1.
清洁能源关键矿产加工产品供需预测及保供措施研究——以锂、钴、镍为例
易杏花, 王笑笑, 成金华, 胡松琴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63-7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204.001
摘要
(
66
)
PDF(pc)
(1478KB)(
48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预测清洁能源关键矿产加工产品供需量,探索提升中国关键矿产加工产品供给保障水平的有效路径对于保障关键矿产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聚焦于锂、钴、镍三大清洁能源关键矿产加工产品,采用灰色预测模型、ARIMA模型及各单项模型基于熵值法的组合模型,对2023—2030年我国清洁能源关键矿产资源加工产品的市场供求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1)基于熵值法的组合预测模型在预测锂、钴、镍矿加工产品市场需求量与供给量时表现出色,相较于单项预测方法,其预测精度显著提升,误差大幅减少;2)在考虑二次资源贡献后,预测2030年锂、钴矿加工产品市场需求将分别达到153.74万t、25.34万t,而供给量分别为183.56万t、23.36万t,表明市场供需趋于平衡,但需警惕技术革新对市场的潜在扰动;3)对于镍矿加工产品,若不计入再生资源,其市场供需矛盾突出,预示需紧急加强国内镍矿加工产品的供应能力以保障行业长期稳定发展。基于此,提出如下保供策略:针对锂资源,应重视深层卤水提锂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油锂同探”模式,强化技术创新,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并应对市场波动风险;对于钴矿资源,倡导循环经济,加大再生钴回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缓解原生钴矿开采压力;就镍资源而言,建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拓展海外投资与产能合作,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同时加强国内镍矿资源的勘查与开发,确保镍资源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2.
企业环境治理影响绿色投资者的机制与效应研究——基于投资者决策视角
肖建忠, 李卫伟, 温阳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77-9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209.001
摘要
(
124
)
PDF(pc)
(1243KB)(
12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金融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绿色投资市场的逐步扩大使得中国市场上绿色投资者涌现,“漂绿”问题也随之而来。为探究企业环境治理投入如何吸引绿色投资者,从投资者决策视角剖析绿色投资者是否真的“绿色”,以2008—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上市企业为样本,构建L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企业环境治理投入对绿色投资者的影响,并选取未预期盈余和超额预期收益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运用二分类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分析企业环境治理投入与绿色投资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践行环境治理的企业更可能存在绿色投资者参与,表明企业进行环境治理行为能够吸引绿色投资者的加入。类别变量中介效应模型表明,企业环境治理投入主要通过短期交易收益发挥吸引效应,而非长期治理价值机制,绿色投资者多出于投机行为,以追求企业环境治理的短期收益为主要投资目的。2)污染性行业、非国有企业均能够通过环境治理投入产生的短期效益显著吸引绿色投资者,表明绿色投资者在以追求短期效益为目标进行投资决策时,对于污染性行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环境治理投入行为更为敏感。3)绿色投资者的参与会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且这种市场势力的增强效应对于占据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更为明显,表明绿色投资者对于短期收益的决策偏好会强化较高市场份额企业的垄断势力,阻碍行业整体绿色发展进程。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绿色投资者应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培养长期投资理念;地方政府相关优惠、补贴政策应避免“择优战略”,支持中小型企业环境治理,推动企业在清洁化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共赢。研究对揭示绿色投资者存在的“漂绿”行为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合理引导资本市场投资理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3.
面向工业气体制造企业能源消费低碳转型的演化博弈研究
陆青, 方华鑫, 侯建朝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92-10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14.001
摘要
(
48
)
PDF(pc)
(2005KB)(
14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气体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其需求量逐年递增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巨大,要实现工业领域绿色发展,工业气体制造企业低碳转型迫在眉睫。鉴于工业气体制造企业在能源消费低碳转型过程中受到转型成本的限制,引入政府补贴机制,以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企业能源消费低碳转型方向,通过考虑企业转型的综合条件(环境效益、用电成本以及地理环境),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决策行为规律,探索政府补贴下企业低碳转型的演化路径,最后运用Python仿真分析技术研究企业综合条件对企业低碳转型的影响,以期为能源消费低碳转型、工业领域绿色发展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与指导。研究表明:1)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存在6种不同的演化均衡情况,具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演化稳定状态取决于政府补贴、企业的转型成本以及企业的综合条件。政府补贴决定企业是否具备自主转型的能力,而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能否带来足够的环境效益决定了最终的演化路径。2)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转型成本压力与目标规模规划压力,企业的目标规模规划压力与企业综合条件呈正相关关系,转型成本压力与企业综合条件呈负相关关系。3)综合条件较差的企业实现自主转型的关键在于降低转型成本压力。政府补贴应主要用于降低企业的转型成本如设备成本、运输成本、维修成本、厂房建设成本。4) 针对综合条件较好的企业,实现其自主转型的关键在于帮助企业降低其目标规模规划压力,政府补贴应重点聚焦于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所规划与优化提升、厂房改造成本等方面,尽可能扩大其目标规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4.
高质量人力资本对数字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
张宁, 苗圃, 丁晨辉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107-1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30.001
摘要
(
105
)
PDF(pc)
(1222KB)(
7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8—2020年我国部分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机制,构造数字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数字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高质量人力资本指数,以及测量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指标体系,分析高质量人力资本对数字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高质量人力资本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物质要素使用效率,发挥要素报酬递增效应,使人力资本结构与数字产业用工结构相匹配,最终促进数字产业结构优化。2)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均能促进数字产业结构优化,针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制度创新的中介作用大约是技术创新中介作用的16倍,针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制度创新的中介作用大约是技术创新中介作用的10倍。3)人口流动性与高等教育水平的差异,可以解释我国不同区域间高质量人力资本对数字产业结构的异质性影响。高质量人力资本对数字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但人口净流入地区大约是人口净流出地区的2倍,起步型地区大约是卓越型地区与中等型地区的2倍。高质量人力资本对数字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正向影响仅在人口净流出地区显著。在各子样本的中介作用中,对数字产业结构高级化而言,制度创新的中介作用是技术创新的5~13倍,对数字产业结构合理化而言,制度创新的中介作用是技术创新的7~9倍。据此提出以下建议:提升数字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高质量人才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持续激发高质量人才参与制度创新的内驱力,有效协调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内在关系,制定高质量人才发展的差异化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5.
生态旅游影响下黄河上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演进研究
韩子轩, 陈金林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120-13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120.001
摘要
(
69
)
PDF(pc)
(5309KB)(
17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生态旅游、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联系,构建生态旅游影响下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模型,并以黄河上游地区1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22年生态旅游影响下的黄河上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情况进行测度,并对比分析黄河上游各城市在生态旅游影响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以期为黄河上游地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2008—2022年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数呈持续且显著的递增趋势,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也呈现出增长态势,但具有波动性与不稳定性;2)近15年来,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以2013年为时间节点,2013年之前各城市的资源环境保护力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13年之后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则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总体而言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攀升的态势;3)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过程可细化为3个阶段:2008—2011年为完全失调时期,2012—2017年为调和发展时期,2018—2022年为初级协调时期;4)2008—2022年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人与自然关系耦合协调度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最高的类型仍是初级协调,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6.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政府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郭梦冉, 周茜, 邓凯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132-14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129.001
摘要
(
90
)
PDF(pc)
(2161KB)(
12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政府建设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为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智支撑。基于2011—2021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政府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以及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减少行政腐败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政府建设对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分别替换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使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政府能够通过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财政资金分配和减少行政腐败3种途径提升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中介效应系数分别为0.312 7、0.215 7和-0.088 2,该结论在Sobel检验和bootstrap检验中得到进一步支持;政府数字化转型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得到体现,在东部地区、整体技术发展水平较高以及政府规模适中的省份更加明显。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我国未来应顺应数字经济浪潮,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不断发挥数字治理优势,形成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平衡各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供给与政府规模,对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给予支持,提升社会整体创新水平。政府数字化转型有望成为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保障,为数字时代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7.
气候变化风险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田鸣, 沈少奇, 严佳蕊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146-16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914.001
摘要
(
154
)
PDF(pc)
(1277KB)(
25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0—2022年沪深A股2 594家上市企业为样本,以自然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气候变化风险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企业气候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气候变化风险显著提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以适应变化多端的气候环境,激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使其向可持续发展迈进。2)绿色创新在气候变化风险与可持续发展绩效间起中介作用。气候变化风险推动企业积极开展绿色创新以降低对单一资源的依赖,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与生态系统破坏,促进企业增强气候适应能力与应急能力,培养多元化的核心竞争优势。3)冗余资源强化了气候变化风险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正向作用,为企业应对气候挑战提供了缓冲机制,能减少气候灾害引发的损失,也为企业发展转型提供了资源支持。4)在异质性分析中,就企业碳排放量而言,气候变化风险对高碳排放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从环境规制对象来看,气候变化风险对重污染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正向作用更突出;从产权性质来看,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时具备更强的资源与能力,更易达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目标;就行业性质而言,气候变化风险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正向作用最显著,技术密集型企业次之,对资产密集型企业则不具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8.
数字经济能推动城市绿色协调发展吗?
孙华平, 陈婷婷, 江承凤, 赵佳雯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6
): 1-1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206.001
摘要
(
157
)
PDF(pc)
(1249KB)(
40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经济转型高度融合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和学界的重要议题。基于此背景,论文选取2005—2020年28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非期望产出超效率EBM模型分别测度其数字经济水平与绿色经济效率,通过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和机制,在充分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的前提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数字经济能有效提高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同时强化大中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绿色经济扩散效应,克服小城市面临的回波效应,有益于发挥网络效应扭转“中心-边缘”结构,表现出对不同规模城市的绿色普惠作用,促进区域绿色经济协调发展;2)数字经济对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效果在高市场化水平和高环境规制水平的地区更显著;3)数字经济可以促进绿色创新和经济集聚进而推动城市低碳发展。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政府需提升数字产业的扶持力度,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差异化功能定位及战略选择,为实现各城市全面绿色转型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9.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演进、挑战与路径
周璞, 侯华丽, 谭文兵, 张惠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6
): 17-2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24.001
摘要
(
93
)
PDF(pc)
(1145KB)(
39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深化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基于“逻辑辨析—制度演进—问题探讨—路径优化”的研究框架,论文从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概念和基本逻辑辨析出发,梳理其政策演进,揭示改革推进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挑战,并探索制度优化的方向和路径,以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思路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总体经历了无偿使用、逐步有偿、市场发育、制度完善4个阶段,在有偿使用的范围、方式、权能、收益、监管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与完善;2)不同类型资源改革进程不一,市场经济参与度高的经营性自然资源出现过度资产化问题,而生态属性突出的公益性自然资源交易市场发育迟缓;3)当前主要面临三大挑战,即,自然资源供给双轨制运行对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提出较高要求、上下游的产权和收益分配制度不完善影响改革进程和所有者权益的全面落实、不同类型资源改革进程分化严重难以适应资源组合供应和综合管理要求。为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首先,应坚持和而不合、统分结合的原则,强化顶层设计;其次,分别抓住准入管制和价格机制两个着力点,规范政府作用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最后,理顺权利主体间的经济关系,注重加强制度的闭环设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0.
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的制度分析:评述与展望
王荣宇, 吴舒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6
): 24-3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120.004
摘要
(
80
)
PDF(pc)
(1178KB)(
19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以提升资源资产配置效率、推动资产价值显化和实现收益共享为核心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探索。论文首先梳理了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的制度变迁历程以及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然后辨析了当前主要的改革路径与成效,最后对经营性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行了展望。研究发现:1)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行权需要适宜的前置规则,才能更好地引导和规范作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行为,达成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可持续利用和收益共享等改革目标;2)中央设置的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结构尤为关键,且激励结构选择与地方政府行为本身受到地方条件的影响,后续研究还需要探究激励结构与地方条件如何共同影响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行权的政府角色;3)在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行权过程中,地方政府需通过统筹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善用市场机制,高效地实现好、维护好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的全民所有者权益;4)市场机制配置的要素是经营性自然资源,该机制内嵌于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之中,后续研究需要基于系统论的研究视角,揭示影响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行权的市场机制选择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跳至
页
第1页
共4页
共141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