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创琳, Wei Yehua. 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J]. 地理学报, 2001, 56(5): 561-569
[2]许学强, 张俊军. 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J]. 地理学报, 2001, 56(1): 54-63
[3]Le T T V. 东亚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影响与政策挑战
[J]. 资源与产业, 2012, 14(6): 25-30
[4]杨宇, 张小雷, 雷军, 等. 基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J]. 地理科学, 2010, 30(3): 363-368
[5]李锋, 刘旭升, 胡聃, 等.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J]. 生态学报, 2007, 27(11): 4793-4802
[6]王黎明, 毛汉英. 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研究
[J]. 地理研究, 2000, 19(2): 156-164
[7]贾若祥, 刘毅.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及类型划分
[J]. 地理研究, 2003, 22(5): 609-617
[8]张正栋. 珠江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J]. 地理科学, 2005, 25(1): 29-35
[9]曾春水, 钟全林, 蔺雪芹, 等. 福建省县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与动态变化研究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1, 27(4): 74-78
[10]廖志杰, 刘岳.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J]. 地理学报, 2000, 55(2): 139-150
[11]王志宪, 虞孝感, 徐科峰, 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与对策
[J]. 地理学报, 2005, 60(3): 381-391
[12]胡良民, 苗长虹, 乔家君.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格局研究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3): 268-273
[13]范荣华.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以平顶山市为例
[J]. 资源与产业, 2011, 13(4): 1-5
[14]赵莹雪. 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以五华县为例
[J]. 地理科学, 2003, 23(2): 223-229
[15]袁雯, James P, 杨凯. 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以上海崇明为例
[J]. 地理研究, 2003, 22(4): 484-494
[16]张旭东, 丁建勋, 徐京秀.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J]. 当代经济, 2010(9): 115-117
[17]李新华, 王成新, 张二勋. 山东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2): 161-163
[18]包玉香, 李玉江. 山东省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水平研究
[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0(3): 92-94
[19]毛汉英.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J]. 地理研究, 1996, 15(4): 16-23
[20]曹执令.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以衡阳市为例
[J]. 经济地理, 2012, 32(8): 113-116
[21]曹斌, 林剑艺, 崔胜辉.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33(3): 10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