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新闻网. 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40%~45%减排目标受赞誉[EB/OL]. (2009-12-12)[2011-05-05]. http://www. chinanews. com/cj/cjhbht/news/2009/12-12/2014420. shtml
[2]李晓兵. 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14(4): 395-400
[3]张秀梅, 李升峰, 黄贤金, 等. 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 资源科学, 2010, 32(4): 768-775
[4]刘英, 赵荣钦, 焦士兴. 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源/碳汇及其变化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5): 154-157, 162
[5]苏雅丽, 张艳芳.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益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5(1): 152-156
[6]陕西省地情网. 省情概况[EB/OL]. (2009-12-12)[2011-05-05]. http://www.sxsdq.cn/sqgk/
[7]方精云, 郭兆迪, 朴世龙, 等. 1981—2007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J]. 中国科学(D辑), 2007, 37(6): 804-812
[8]李克让. 土地利用变化和温室气体净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0
[9]李颖, 黄贤金, 甄峰. 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S2): 102-107
[10]徐国泉, 刘则渊, 姜照华.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1995—2004[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6): 158-161
[11]林毅夫, 蔡昉, 李周.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 经济研究, 1998(6): 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