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查冬兰, 周德群. 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 基于Kaya因素分解
[J]. 系统工程, 2007, 25(11): 65-71
[2]林伯强, 蒋竺均. 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J]. 管理世界, 2009(4): 27-36
[3]魏下海, 余玲铮. 空间依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 重新解读中国的EKC假说
[J]. 探索, 2011(1): 100-105
[4]许广月.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比较研究: 基于省域面板数据
[J]. 财经论丛, 2011(2): 14-18
[5]刘秉镰, 胡玉莹.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识别与检验
[J]. 统计与决策, 2010(15): 82-85
[6]谭丹, 黄贤金.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3): 54-57
[7]焦兵.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碳排放量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及消费升级的视角
[J]. 资源科学, 2011, 33(8): 1546-1554
[8]赵敏, 张卫国, 俞立中. 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8): 984-989
[9]孙建卫, 赵荣钦, 黄贤金, 等. 1995—2005年中国碳排放核算及其因素分解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8): 1284-1295
[10]岳超, 王少鹏, 朱江玲, 等. 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的情景预测: 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Ⅳ
[J].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46(4): 517-524
[11]齐玉春, 董云社. 中国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
[J]. 地理科学, 2004, 24(5): 528-534
[12]张珍花, 王鹏. 中国一次能源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J]. 统计与观察, 2008(22): 82
[13]彭觅, 吕斌, 张纯, 等. 中国能源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7): 6-11
[14]Wu Libo, Kaneko S, Matsuoka S.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stagnancy of Chinas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from 1996 to 1999: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intensity change and scale change
[J]. Energy Policy, 2005, 33(3): 319-335
[15]吕晓岚. 我国煤层气资源产业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
[J]. 资源与产业, 2012, 14(4): 25-29
[16]何剑, 纪俊. 中国西北五省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J]. 资源与产业, 2012, 14(4): 1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