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秀锐,毛显强,冉圣宏.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3):28-30
[2]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课题组.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R].北京:北京大学,1991
[3]唐剑武,叶文虎.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3):227-230
[4]唐剑武,郭怀成.环境承载力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1):6-9
[5]彭再德,杨凯.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1996,16(1):6-10
[6]邬彬.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深圳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专刊):133-136
[7]类淑霞,郝晋珉,杨立,等.煤炭型城市土地生态环境及资源承载力定量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视角[J].国土资源情报,2010(11):49-53
[8]刘向东.让资源大省的“载舟之水”更充沛:山西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形势分析[J].环境保护,2010(16):57-59
[9]康虎彪,刘传庚,谭玲玲,等.能源产业基地综合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开发为例[J].中国能源,2010,32(3):26-29
[10]高湘昀,安海忠,刘红红.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评述[J].资源与产业,2012,14(6):116-120
[11]杨朓晕.城市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及其应用[J].上海城市规划,2010,95(6):1-4
[12]陈楷根.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19-20
[13]刘敏,王书肖,段雷.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北京市和房山区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19(6):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