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煤矿瓦斯地面抽采治理先导1井精细化排采管理实践
江苏省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研究——基于用地权属和行业特征视角
碳减排和水生态承载双重约束下的江苏化工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基本公共服务、人口城镇化及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
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各种城市问题逐渐突显,城镇化质量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而基本公共服务、人口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是衡量地区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标志。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21年基本公共服务、人口城镇化和生态环境3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度,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河西地区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河西地区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增速最快,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速最慢,而且各子系统发展在空间上存在差异;2)河西地区三元系统耦合度均大于0.900,系统间相互作用强,耦合协调度缓慢提升,实现从低水平到中等水平的跨越,空间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嘉峪关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武威市;3)整体来看,二元系统中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最高,促进区域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人口城镇化系统的协调度最低,制约区域发展;4)河西5个城市的三系统协调度障碍因子存在异同,各市排序前三的障碍因子均为基本公共服务子系统中的社保与就业、城市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河西地区通过基本公共服务、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三系统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仍存在制约性,需针对各市发展定位进行优化,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现代农业基础,精准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绿色工业,以此促进河西地区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
基于灰色GM-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中国镍原矿多情景需求预测
2016年我国颁布《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首次将镍列为战略性矿产资源。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镍消费国,但镍资源储量少,对外依存度高,科学预测镍原矿需求量对保障镍矿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需求侧出发,利用灰色关联度法选取中国不锈钢产量、人均GDP、电镀行业市场规模、城镇化率、产业结构、新能源汽车产量作为镍原矿需求情景预测的驱动变量,再在灰色GM(1,1)模型预测基础上,与BP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构建基于残差优化的GM-BP组合模型,对2025—2035年中国镍原矿需求展开多情景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组合模型实现了对小样本非线性时间序列数据的有效预测,且比GM(1,1)模型拟合误差更小,预测精度更高;根据组合模型,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国镍原矿多情景需求均值分别为182.22万t、272.08万t、395.17万t,“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期间需求年均增长4.26%、10.54%、9.78%。镍原矿需求呈稳定上升态势,镍矿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必须提高镍供应能力,降低对进口镍的依赖程度。对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推进国内不锈钢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推广新型合金材料的应用;2)加大对镍矿勘探和开发的支持力度,如鼓励矿业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勘探效率和精度,同时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吸引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入国内市场;3)促进进口多元化,与多个供应国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国内企业参与海外镍矿项目。
中国新能源产业关联测度及其效应分析
论文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区域特征和酿酒行业特点,创新性的将微生物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提出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的基本路径是“增水—提气—保土—护微—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体措施:1)在源头区创建基于赤水河水生态健康的茅台水循环模式;2)针对源头区的生态系统构建完善的防范治理维护体系;3)充分保护酿造区以及重要功能区的土壤资源,健全核心区生态屏障;4)加强核心区微生物检测及基础研究,严格控制外源性微生物;5)开展核心区微生态环境承载研究,全面加强生产环境污染防治,全方位、立体化保护“山水林土河微”生态体系平衡,增强产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论文基于“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调查分析茅台酿酒核心区生态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谋划实施路径和分区方案,提出了5大专项87项具体措施的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推动白酒行业和赤水河流域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该研究是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打造白酒行业生态环保标杆企业,为推动整个行业高水平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剖析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趋势、衡量其空间非均衡状态是推进能源革命及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根据2003—2020年我国各省市能源消费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法,探究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指数总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由2003年的5.298上升至2020年的5.862;2)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分布的空间非均衡性较弱,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即泰尔指数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发展态势,区域间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越来越大;3)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效应现象,且近年来总体空间格局分布变化较小。江浙沪地区始终呈现高高聚集的特征,而西南和华中地区则处于弱弱聚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构建区域利益共同体,通过技术交流等多种方式互惠互助、合作共赢,共同促进能源低碳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破解落后高耗能产业的模式锁定和路径依赖;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积极推进能源消费转型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