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本刊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热点文章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按栏目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出版声明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审稿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期刊
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更多>>
QQ期刊群
群名称:《资源与产业》
群 号:931917564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分享到:
栏目文章信息
非主题来稿选登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资源诅咒”假说研究评述与展望
康静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1-1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107.001
摘要
(
76
)
PDF(pc)
(1223KB)(
29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丰裕的自然资源通常被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然而,经验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经济体都能运用其自然资源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资源繁荣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往往被资源的丰裕所拖累,陷入增长陷阱。这种“悖论”被定义为“资源诅咒”假说。为理清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是“诅咒”还是“福音”,学者们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了诸多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既有研究普遍认为自然资源开发行为通过“挤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国内外文献分别从不同角度构建统计模型,验证了丰裕的自然资源趋于阻碍经济增长的负效应,而因资源丰裕导致的环境恶化、产业单一以及分配不均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资源诅咒”假说成为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鉴于此,对“资源诅咒”假说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分别从起源与发展、内涵与理论解释以及实证研究等角度分析了“资源诅咒”假说的研究进展。综述研究发现简单的线性关系已不足以描述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采用非线性框架模拟资源繁荣与经济增长的有条件资源诅咒论已逐渐形成并得到研究者的支持。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统计观察,认为现有研究的理论启示主要是:尽管对于“资源诅咒”发生的控制变量还存在多种解释,但是资源依赖与经济发展的负相关性是普遍存在的,资源型地区对自然资源依赖度越高,其经济发展就越容易遭受“资源诅咒”。今后研究应更好地解决关键变量指标的内生性问题,选取合适的工具变量、统计样本以及计量方法,增强“资源诅咒”假说实证结论的稳健性。同时,应深化在中国背景下对“资源诅咒”产生原因与作用机理的研究,探索资源型地区在面临“资源诅咒”时的转型发展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数字经济对省际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系统GMM模型的检验
张捷, 赵乡阳, 庞庆华, 张陈俊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11-2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15.001
摘要
(
85
)
PDF(pc)
(1391KB)(
28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数字经济与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取2012—2022年全国31个省份(香港、澳门和台湾除外)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计算各省份的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系统GMM模型研究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从全国范围来看,数字经济对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财政集中度和市场化水平对提高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有一定作用,而制造业发展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提高。2)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采用解释变量再度量、缩尾处理、剔除直辖市、缩短样本年限等4种方法分别进行稳健性检验后,核心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和相关系数正负性均没有变化,数字经济促进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结论存在稳健性。3)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影响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的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存在更为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4)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三大产业的结构水平变化对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第一、第二产业结构升级对数字经济促进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起到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保障产业结构安全稳定,采取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专业性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数字经济创新研发投入,采取综合性措施提档升级。研究结论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高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
玛依努尔, 马继越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22-3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210.001
摘要
(
59
)
PDF(pc)
(1226KB)(
15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通过发挥人才集聚的调节作用和数字技术的外溢效应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利用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为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其中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效率产生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2)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挖掘人力资本潜力和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是数字经济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路径,但是科技创新路径的作用效果存在异质性,受限于一定的技术门槛。3)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在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这一效果则相对较弱。数字经济不仅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议在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建设过程中,立足地区发展需求,开发人力资本红利,积极投入科技创新研发,全面协调发展策略,以提升产业生产效率为核心,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共同开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数字化转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路径
李晓菲, 庄诗滢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35-4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113.001
摘要
(
77
)
PDF(pc)
(1193KB)(
23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是引领我国经济实现结构转型的两大重要方向,也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数字化助力绿色化大有可为,但数字化转型过程伴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也不容小觑。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数字化水平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并厘清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之间呈非线性的正“U”型关系,数字经济在发展的初期会对绿色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但在发展中后期,数字经济能够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在区域异质性方面,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的正“U”型关系在北方地区表现显著,在南方地区则不明显;3)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碳排放强度降低、电能消耗结构优化、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间接对绿色经济产生正向作用;4)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对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的正“U”型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政府需加强对绿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鼓励企业发展绿色能源和节能技术,并制定长期规划以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融合;应普及智能电网和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碳排放监管,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发展数字经济,创造高质量就业机会,提升居民收入,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绿色消费;鼓励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呼吁企业将绿色技术广泛应用到绿色生产经营活动中,并落实环境治理法规,进一步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绿色金融对碳排放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量”与“质”的双重视角
梁媛, 周娟美, 吴云霞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50-6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115.001
摘要
(
44
)
PDF(pc)
(1422KB)(
12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多元施策,多方共治,绿色金融作为与低碳经济发展紧密契合的时代产物,在持续推进“双碳”战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金融如何影响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即如何助推碳排放“量”和“质”双控目标的实现,成为亟待揭示的黑箱机制。采用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熵值法对绿色金融进行度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考察绿色金融对碳排放“量”与“质”的影响,选取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水平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检验绿色金融发展影响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绿色金融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绿色金融对碳排放“降量提质”具有协同效应,在经过滞后一期解释变量、改变样本容量、替换被解释变量、改变时间区间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保持不变。2)进一步考察产业结构升级在绿色金融与碳排放水平之间的作用机制后发现,产业结构升级是绿色金融影响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中介机制,绿色金融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助力碳减排与碳增效的实现。3)市场化水平会正向调节绿色金融与碳排放水平的关系,即市场化水平越高,绿色金融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的负向影响作用越强。4)与东部地区、非资源型省份、政府干预程度低的地区相比,绿色金融减排增效的协同作用在中西部地区、资源型省份、政府干预程度高的地区中展现出更为显著和强劲的效果。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利用降碳机制赋能产业结构低碳转型,辩证施策的同时强化区域交流,坚持市场与政府两手发力,多方主体投入,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以助力碳减排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清洁能源关键矿产加工产品供需预测及保供措施研究——以锂、钴、镍为例
易杏花, 王笑笑, 成金华, 胡松琴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63-7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204.001
摘要
(
31
)
PDF(pc)
(1478KB)(
17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预测清洁能源关键矿产加工产品供需量,探索提升中国关键矿产加工产品供给保障水平的有效路径对于保障关键矿产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聚焦于锂、钴、镍三大清洁能源关键矿产加工产品,采用灰色预测模型、ARIMA模型及各单项模型基于熵值法的组合模型,对2023—2030年我国清洁能源关键矿产资源加工产品的市场供求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1)基于熵值法的组合预测模型在预测锂、钴、镍矿加工产品市场需求量与供给量时表现出色,相较于单项预测方法,其预测精度显著提升,误差大幅减少;2)在考虑二次资源贡献后,预测2030年锂、钴矿加工产品市场需求将分别达到153.74万t、25.34万t,而供给量分别为183.56万t、23.36万t,表明市场供需趋于平衡,但需警惕技术革新对市场的潜在扰动;3)对于镍矿加工产品,若不计入再生资源,其市场供需矛盾突出,预示需紧急加强国内镍矿加工产品的供应能力以保障行业长期稳定发展。基于此,提出如下保供策略:针对锂资源,应重视深层卤水提锂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油锂同探”模式,强化技术创新,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并应对市场波动风险;对于钴矿资源,倡导循环经济,加大再生钴回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缓解原生钴矿开采压力;就镍资源而言,建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拓展海外投资与产能合作,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同时加强国内镍矿资源的勘查与开发,确保镍资源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企业环境治理影响绿色投资者的机制与效应研究——基于投资者决策视角
肖建忠, 李卫伟, 温阳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77-9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209.001
摘要
(
54
)
PDF(pc)
(1243KB)(
9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金融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绿色投资市场的逐步扩大使得中国市场上绿色投资者涌现,“漂绿”问题也随之而来。为探究企业环境治理投入如何吸引绿色投资者,从投资者决策视角剖析绿色投资者是否真的“绿色”,以2008—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上市企业为样本,构建L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企业环境治理投入对绿色投资者的影响,并选取未预期盈余和超额预期收益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运用二分类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分析企业环境治理投入与绿色投资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践行环境治理的企业更可能存在绿色投资者参与,表明企业进行环境治理行为能够吸引绿色投资者的加入。类别变量中介效应模型表明,企业环境治理投入主要通过短期交易收益发挥吸引效应,而非长期治理价值机制,绿色投资者多出于投机行为,以追求企业环境治理的短期收益为主要投资目的。2)污染性行业、非国有企业均能够通过环境治理投入产生的短期效益显著吸引绿色投资者,表明绿色投资者在以追求短期效益为目标进行投资决策时,对于污染性行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环境治理投入行为更为敏感。3)绿色投资者的参与会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且这种市场势力的增强效应对于占据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更为明显,表明绿色投资者对于短期收益的决策偏好会强化较高市场份额企业的垄断势力,阻碍行业整体绿色发展进程。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绿色投资者应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培养长期投资理念;地方政府相关优惠、补贴政策应避免“择优战略”,支持中小型企业环境治理,推动企业在清洁化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共赢。研究对揭示绿色投资者存在的“漂绿”行为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合理引导资本市场投资理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面向工业气体制造企业能源消费低碳转型的演化博弈研究
陆青, 方华鑫, 侯建朝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92-10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14.001
摘要
(
27
)
PDF(pc)
(2005KB)(
14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气体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其需求量逐年递增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巨大,要实现工业领域绿色发展,工业气体制造企业低碳转型迫在眉睫。鉴于工业气体制造企业在能源消费低碳转型过程中受到转型成本的限制,引入政府补贴机制,以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企业能源消费低碳转型方向,通过考虑企业转型的综合条件(环境效益、用电成本以及地理环境),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决策行为规律,探索政府补贴下企业低碳转型的演化路径,最后运用Python仿真分析技术研究企业综合条件对企业低碳转型的影响,以期为能源消费低碳转型、工业领域绿色发展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与指导。研究表明:1)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存在6种不同的演化均衡情况,具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演化稳定状态取决于政府补贴、企业的转型成本以及企业的综合条件。政府补贴决定企业是否具备自主转型的能力,而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能否带来足够的环境效益决定了最终的演化路径。2)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转型成本压力与目标规模规划压力,企业的目标规模规划压力与企业综合条件呈正相关关系,转型成本压力与企业综合条件呈负相关关系。3)综合条件较差的企业实现自主转型的关键在于降低转型成本压力。政府补贴应主要用于降低企业的转型成本如设备成本、运输成本、维修成本、厂房建设成本。4) 针对综合条件较好的企业,实现其自主转型的关键在于帮助企业降低其目标规模规划压力,政府补贴应重点聚焦于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所规划与优化提升、厂房改造成本等方面,尽可能扩大其目标规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高质量人力资本对数字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
张宁, 苗圃, 丁晨辉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107-1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30.001
摘要
(
29
)
PDF(pc)
(1222KB)(
4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8—2020年我国部分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机制,构造数字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数字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高质量人力资本指数,以及测量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指标体系,分析高质量人力资本对数字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高质量人力资本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物质要素使用效率,发挥要素报酬递增效应,使人力资本结构与数字产业用工结构相匹配,最终促进数字产业结构优化。2)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均能促进数字产业结构优化,针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制度创新的中介作用大约是技术创新中介作用的16倍,针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制度创新的中介作用大约是技术创新中介作用的10倍。3)人口流动性与高等教育水平的差异,可以解释我国不同区域间高质量人力资本对数字产业结构的异质性影响。高质量人力资本对数字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但人口净流入地区大约是人口净流出地区的2倍,起步型地区大约是卓越型地区与中等型地区的2倍。高质量人力资本对数字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正向影响仅在人口净流出地区显著。在各子样本的中介作用中,对数字产业结构高级化而言,制度创新的中介作用是技术创新的5~13倍,对数字产业结构合理化而言,制度创新的中介作用是技术创新的7~9倍。据此提出以下建议:提升数字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高质量人才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持续激发高质量人才参与制度创新的内驱力,有效协调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内在关系,制定高质量人才发展的差异化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生态旅游影响下黄河上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演进研究
韩子轩, 陈金林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120-13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120.001
摘要
(
36
)
PDF(pc)
(5309KB)(
14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生态旅游、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联系,构建生态旅游影响下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模型,并以黄河上游地区1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22年生态旅游影响下的黄河上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情况进行测度,并对比分析黄河上游各城市在生态旅游影响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以期为黄河上游地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2008—2022年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数呈持续且显著的递增趋势,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也呈现出增长态势,但具有波动性与不稳定性;2)近15年来,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以2013年为时间节点,2013年之前各城市的资源环境保护力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13年之后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则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总体而言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攀升的态势;3)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过程可细化为3个阶段:2008—2011年为完全失调时期,2012—2017年为调和发展时期,2018—2022年为初级协调时期;4)2008—2022年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人与自然关系耦合协调度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最高的类型仍是初级协调,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政府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郭梦冉, 周茜, 邓凯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132-14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129.001
摘要
(
53
)
PDF(pc)
(2161KB)(
8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政府建设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为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智支撑。基于2011—2021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政府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以及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减少行政腐败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政府建设对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分别替换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使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政府能够通过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财政资金分配和减少行政腐败3种途径提升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中介效应系数分别为0.312 7、0.215 7和-0.088 2,该结论在Sobel检验和bootstrap检验中得到进一步支持;政府数字化转型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得到体现,在东部地区、整体技术发展水平较高以及政府规模适中的省份更加明显。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我国未来应顺应数字经济浪潮,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不断发挥数字治理优势,形成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平衡各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供给与政府规模,对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给予支持,提升社会整体创新水平。政府数字化转型有望成为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保障,为数字时代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气候变化风险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田鸣, 沈少奇, 严佳蕊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
1
): 146-16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914.001
摘要
(
87
)
PDF(pc)
(1277KB)(
22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0—2022年沪深A股2 594家上市企业为样本,以自然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气候变化风险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企业气候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气候变化风险显著提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以适应变化多端的气候环境,激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使其向可持续发展迈进。2)绿色创新在气候变化风险与可持续发展绩效间起中介作用。气候变化风险推动企业积极开展绿色创新以降低对单一资源的依赖,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与生态系统破坏,促进企业增强气候适应能力与应急能力,培养多元化的核心竞争优势。3)冗余资源强化了气候变化风险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正向作用,为企业应对气候挑战提供了缓冲机制,能减少气候灾害引发的损失,也为企业发展转型提供了资源支持。4)在异质性分析中,就企业碳排放量而言,气候变化风险对高碳排放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从环境规制对象来看,气候变化风险对重污染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正向作用更突出;从产权性质来看,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时具备更强的资源与能力,更易达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目标;就行业性质而言,气候变化风险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正向作用最显著,技术密集型企业次之,对资产密集型企业则不具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罗正茂, 高红贵, 万华炜, 陈洋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1-1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08.001
摘要
(
109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中国煤炭资源型城市陷入“资源诅咒”困境,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足迹的空间特征及路径优化是破解该困境的关键。本文以35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及可持续性评价指标测算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能值生态足迹、生态盈亏、生态效率及生态可持续性,并利用STIRPA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1)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能值生态足迹与能源消费量密切相关,且区域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的能值生态足迹值最大;2)目前多数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生态供需方面具有不平衡性,但从生态效率来看,在技术优化和政策干预之下,资源利用效率逐渐提高;3)从STIRPAT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能值生态足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则抑制了能值生态足迹值的增长。基于以上结论,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中国三大城市群大气环境政策的合作网络研究
申伟宁, 谷雨琪, 戴娟娟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13-2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904.002
摘要
(
81
)
PDF(pc)
(3786KB)(
47
)
可视化
收藏
大气污染的协同治理离不开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环境政策的联合发布正是部门协同合作的重要表征。基于2009—2019年政府发布的大气环境政策文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方法,运用Gephi软件绘制大气治理中各部门合作情况的网络关系图谱,同时运用Ucinet软件对京津冀、长三角以及成渝三大城市群部门合作网络的密度、中心度等指标进行分析,考察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地区间和部门间的协同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从京津冀城市群来看,北京市对大气环境政策的制定最为密集,涉及部门最为广泛,且部门合作较为频繁;天津市在大气环境政策制定方面涉及部门最为狭窄,但其内部部门合作协同程度最优;河北省在大气环境政策制定方面,政策数量和参与部门均相对较少,应进一步强化大气环境政策的部门参与度与合作协调水平。2)从长三角城市群来看,上海市制定的大气环境政策数量虽然不多,但涉及部门最为广泛,且部门合作最为频繁,政策部门之间的协同力度最强;浙江省制定的政策数量最多,参与部门也较为广泛,但部门间的合作相对较弱;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大气环境政策数量相差不多,参与部门也基本一致,但安徽省内部部门合作协同程度极为不足。3)从成渝城市群而言,重庆市的大气环境政策相对薄弱,部门参与度不高,且严重缺乏内部合作;四川省大气环境政策制定的部门合作相对较多,但未形成具有“极核”特征的部门协同合作网络模式。因此,应充分发挥城市群的载体作用,构建区域政府间、组织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打造多部门、多元化联合推动大气污染治理的常态化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中国流域生态保护研究可视化分析
张金锁, 刘金华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26-3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904.001
摘要
(
67
)
PDF(pc)
(2897KB)(
27
)
可视化
收藏
厘清我国流域生态保护领域研究现状、总结研究热点、把握研究趋势,为流域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文章采用文献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1997—2023年1 013篇流域生态保护领域文献进行分析,描绘流域生态保护领域研究现状。1)国内流域生态保护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可分为初期探索、发展和深化3个阶段;2)流域生态保护领域研究热点内容分为流域生态系统和管理、生态修复和恢复、生态保护和安全、生态高质量发展四个方面;3)流域生态保护的主要任务经历了流域水土流失与生态系统建设到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和流域管理与保护,再到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流域生态保护领域研究将集中在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修复、流域综合治理与协同管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3个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基于双层嵌套LMDI的长三角减污降碳驱动因素研究
范远华, 王世进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37-4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830.001
摘要
(
84
)
PDF(pc)
(4435KB)(
30
)
可视化
收藏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推动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以SO
2
和CO
2
为代表的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驱动因素之间的协同程度及其管控对策尚不明晰。本研究基于2006—2020年长三角地区34个地级市统计数据,运用LMDI模型对SO
2
和CO
2
排放的驱动因素分解,再与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模型进行嵌套,对能源、经济、环境等驱动因素的减污降碳贡献度和协同效应进行核算。研究结果显示:能源结构强度效应、经济发展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长三角地区的SO
2
和CO
2
具有协同减排作用,其中仅能源结构强度效应表现为减污降碳正向协同,其他驱动因素对SO
2
和CO
2
的减污降碳作用呈负向协同或不协同。因此,为推动我国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发挥协同型因素的减污降碳作用的同时也要兼顾挖掘非协同型因素的减排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FDI流动与碳排放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网络——以“一带一路”国家为例
尤荻, 黄永, 余昊臻, 杨成业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47-6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919.001
摘要
(
99
)
PDF(pc)
(2190KB)(
45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和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2010—2016年间FDI流动网络和碳排放转移网络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两网耦合协调空间关联网络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良好的通达性,整体网络的稳定性较高;2)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家处在网络的中心地位;3)根据空间关联网络的聚类板块特征,将沿线国家划分为4个板块,其中,板块I为净溢出板块、板块II和板块IV净受益板块,板块III为双向溢出板块。对此,各国应以实现低碳发展为出发点引入外国投资,充分把握好沿线国家两网耦合协调空间关联网络中板块的特征,根据各板块属性因地制宜施策,实现精准调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城乡融合视域下乌鲁木齐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
陈俏, 吴文婕, 付雪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63-7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12.001
摘要
(
53
)
PDF(pc)
(1933KB)(
17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之举。综合运用复合指标体系法、改进熵值法以及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2000—2022年乌鲁木齐城乡融合型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乌鲁木齐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提升速度较为缓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仍制约乌鲁木齐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研究旨在为新时期高效推动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精准化、差异化参考决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城协调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作用研究
周宝刚, 岳琳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78-8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08.002
摘要
(
73
)
PDF(pc)
(1396KB)(
24
)
可视化
收藏
港城协调发展是实现港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定位港城关系协调发展,明确港城协调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对于促进港城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六个港口与腹地城市互动协调关系为研究对象,构建港口发展-城市经济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3—202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六个港口与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港城协调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2)各港口城市的港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其中大连市、营口市、盘锦市的港城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葫芦岛市相对较低;3)港城协调发展有利于腹地城市经济发展,其贡献作用与城市对港城协调发展重视程度、港口规模有一定关系。据此提出以下建议:1)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坚持创新发展;2)发挥特色优势,提升港口能级;3)依托区位资源,提升城市的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省际产业结构空间关联特征及作用机制研究
陈晨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90-10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08.003
摘要
(
107
)
PDF(pc)
(1948KB)(
19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构建产业共同度指标测度了2012—2021年31个省份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矩阵,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二次指派程序(QAP),解析省际产业结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共同度指标能有效展现省际产业结构相似性及区域间关系的不对称性。2)省际产业结构空间关联网络可以分为4个板块,其中第一板块包括北京、天津、江苏、广东、浙江、上海、重庆7个省份块,处于产业结构网络关系的顶端,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领头羊”角色;第二板块包括山西、辽宁、福建、山东4个省份,在产业转移和承接中发挥“中介”和“桥梁”的作用,既与第一板块双向互动,又能向第三板块溢出;第三板块包括内蒙古、河北、江西、四川、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广西、陕西、吉林11个省份,既接收第二板块的溢出,又向第四板块溢出;其余9省属于第四板块,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承接比自身发达区域的产业。3)QAP分析得出,各省份劳动力投入、人力资本、资本类型、最终消费构成的关系以及地理邻接关系可以部分解释产业结构的空间关联;中国省际的产业转移和承接存在一些优化的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1.
科技援疆对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吴惠文, 吴正平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101-11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24.003
摘要
(
32
)
PDF(pc)
(1337KB)(
9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科技援疆政策对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2003—2020年中国西部地区除西藏外的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熊彼特创新理论等相关理论和科技援疆政策的主要措施,分析了技术传导、资源配置和产业扶持三大机制在科技援疆政策影响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科技援疆政策对其产生了显著的负向效应,反映了科技援疆政策未能有效促进新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滞后动态效应检验分析表明,科技援疆政策的实施存在2年的时滞性,使得科技援疆政策对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无法及时显现。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1)技术传导机制在科技援疆政策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遮掩效应,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疆内外的创新联动和科技合作,但由于新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难以完全消化吸收引进的高新技术,进而弱化了政策对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2)资源配置机制在其中发挥负向中介效应,政府的过度干预和不合理的安排会扰乱市场的供需关系,造成创新资源出现错配,最终导致该机制未能有效发挥市场的作用;3)产业扶持机制在其中发挥负向中介效应,由于企业容易过度依赖政府的扶持,导致政策产生“挤出效应”,使企业的投入减少,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构建全方位科技合作互动模式,激发创新合作潜能;2)优化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3)完善产业扶持措施,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2.
考虑交叉价格弹性的城市天然气分时定价研究
徐斌, 邓冰洁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114-12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29.004
摘要
(
39
)
PDF(pc)
(3053KB)(
5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全国各地天然气“气荒”现象突出,为缓解天然气使用压力,除了稳定的天然气进口外,有效的定价方式是其中关键。随着天然气需求区域及消费人群的增多,城市管网平稳运行压力增大,要求为天然气寻求能够实现缩小峰谷负荷差、维护市场稳定的定价方式。论文建立了对工业用户基于自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的需求响应模型,考虑天然气价格自弹性以及不同时段间的交叉弹性的双重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分时定价仿真模型,对北京的城市天然气终端消费状况进行仿真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分时定价实施效果峰同时段价格上调比例(峰谷价格差)之间成正相关,同居民用户天然气消费量占总用气量的比重呈负相关,居民消费占比越大,实施效果越差。2)天然气价格自弹性与交叉价格弹性对于分时定价政策效果有明显的重要作用。在不考虑政府对于燃气公司或者工业用户给予补贴等情况下,分时定价并不能实现燃气公司、工业用户等主体多方共赢,只能完成一方利益向另一方转移。总体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在分时定价是削峰补谷,保障城市燃气管网稳定运营的有效措施,在分析分时定价政策时,须同时考虑上述因素才能更好地模拟市场运行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3.
全球钴产业链网络动态演化内生驱动因素研究
王雁莉, 李华姣, 管建和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128-14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29.003
摘要
(
48
)
PDF(pc)
(2280KB)(
24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战略性、关键性矿产之一钴由于资源储量和产量低,分布不均衡等特点使得全球各国钴的对外依存度极高,国家(地区)间通过钴的进出口贸易形成了复杂的钴国际贸易网络。本研究选取钴产业链不同阶段的多种商品构建了全球钴产业链网络,通过多层网络指数随机图模型和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了影响全球钴产业链网络结构形成与动态演化的内生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钴产业链中不同阶段相同网络内生结构特征对全球钴产业链网络结构形成的影响是一致的,但影响程度有较大程度区别,互惠效应、结构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对全球钴产业链网络动态演化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将国际贸易网络动态演化影响机制研究拓展至产业链视角下的多类商品,为产业链视角下钴国际贸易网络构建与恢复、风险传播与应对等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4.
企业异质性对低碳技术合作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郭远维, 支援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145-15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22.001
摘要
(
40
)
PDF(pc)
(1341KB)(
6
)
可视化
收藏
低碳技术合作是企业减少低碳生产成本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异质性在合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博弈论分析方法,从企业收益和企业创新成本异质性两个维度出发,研究企业间开展低碳技术创新合作的策略选择及收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双方企业单独投入的成本差异和两企业间的收益差异过大不利于促进企业间的低碳创新合作;企业间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规模都相似时,双方企业是否参与低碳技术创新合作是不确定的;加大对不合作者的监管和惩罚力度、降低搭便车收益,或者提高合作时带来的收益,都有助于提高双方企业参与低碳合作的概率。基于此,本文提出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加政府对企业合作的监管和正确引导,探索合理的合作机制等建议推动企业开展高效的低碳合作,促进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5.
不同技术方向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张浩, 张志强, 余圆圆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154-16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12.002
摘要
(
56
)
PDF(pc)
(2682KB)(
3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带动电池退役量急剧增加,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已势在必行,但不同的技术方向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路径和结果。为了合理选择投资方向和制定配套政策,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以电网侧储能应用场景为例,梳理不同技术方向的规模、成本、收益和利润,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拆解重组”和“整包利用”是两类主流技术方向但各有优劣势;2)由于不受品牌限制,“拆解重组”技术方向的规模扩张速度比“整包利用”更有优势;3)得益于规模效应,“拆解重组”技术方向的投资效益在初期稍优于“整包利用”,但随着时间推移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后者更具有长期发展优势;4)设备成本与电池成本是关键控制成本,且前者不断下降而后者相反,对于“整包利用”而言,设备成本占比下降速度更快但可能出现波动;5)如果解决不同品牌车企间各自为政且竞争的难题,“整包利用”的规模扩张速度和经济效益将明显改善。据此提出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选择技术方向、提供初期资金支持、启动适配性补贴政策、促进上下游企业合作以及实施品牌间有限信息共享五条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6.
数字化时代下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式研究
靖小伟, 冯梅, 张文博, 帅训波, 董之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168-17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17.001
摘要
(
54
)
PDF(pc)
(1231KB)(
6
)
可视化
收藏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针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的以管理者为主,对数据的利用不足,对市场的反应不够灵敏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企业管理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实现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前置条件,在丰富了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式内涵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数字化时代下的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式建设思路,并论述了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式的优势以及应用场景。数字化模型管理模式为企业通过制定符合自身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生产和经营指标体系,实现科学决策、提质增效、岗位优化等提供了重要可参考的管理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7.
水价值认知对公众节约用水行为影响研究
陆一凡, 袁旭东, 江昱含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176-18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22.002
摘要
(
55
)
PDF(pc)
(1634KB)(
5
)
可视化
收藏
加强公众节约用水,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干预模型,通过对公众发放问卷并利用结构方程分析水价值认知对公众节约用水行为的影响途径,并得出结论:1)水价值认知对公众人际交往性节约用水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干预效应,同时对节约用水动机和节约用水技能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节约用水动机与节约用水技能显著正向影响公众节约用水行为;3)节约用水动机与节约用水技能在水价值认知对公众节约用水不同行为的影响路径中扮演完全中介角色。针对以上结论,从丰富宣传途径、完善节水设施、加强人际交往等三个维度提出相关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公众的节水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8.
极端天气下工业遗存文旅区游客消费偏好研究:以7·31北京特大暴雨前后“一线四矿”为例
郭静怡, 王玲, 方予彤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186-19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29.002
摘要
(
42
)
PDF(pc)
(3565KB)(
11
)
可视化
收藏
极端天气背景下,对工业遗存文旅区消费偏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工业遗址的有效转换与利用,另一方面,弥补了当前工业遗存文旅区研究中对极端天气背景考虑不足的问题。本文以“7·31 北京特大暴雨”为极端天气事件案例,选择北京市门头沟区“一线四矿”工业遗存文旅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概率比例抽样(PPS)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暴雨发生前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64份,暴雨发生后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106份,经过信效度检验合格后,利用Robust回归、逐步回归和机制分析方法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暴雨前,游客对“一线四矿”越了解、收费越合理、政策支持力度越大、交通便利程度越高,旅游偏好程度就越高;2)暴雨后,游客的了解程度、对收费标准和旅居质量的认知、交通困难度等因素都无法显著影响偏好,但文化程度会对旅游偏好产生显著正向影响;3)机制分析中,暴雨前价值感知与成本感知起到重要的机制作用,而暴雨后风险感知起到重要机制作用。基于此,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对极端天气的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业遗存文旅区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针对不同教育水平和性格的游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提高游客对工业遗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促进实现工业遗存文旅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9.
2025、2030、2035年国际FPSO市场需求组合预测——基于多算法融合分析
芦琳娜, 张瑞朋, 于强, 李松, 解永乐, 徐珊珊, 于银杰, 张秋阳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5
): 198-20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29.001
摘要
(
78
)
PDF(pc)
(1900KB)(
22
)
可视化
收藏
调研分析国际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 FPSO)的市场需求现状,提出国际FPSO市场需求的预测方法。采用熵值法、人工神经网络法、随机森林回归、ADABOOST回归、ARMA模型等多算法融合的方法,对国际FPSO订单进行组合预测,结果表明国际FPSO市场需求在2025年、2030年、2035年的需求量分别为9、10与12艘,可见国际FPSO市场需求在未来十多年间稳步回升。我国船企应密切关注原油价格变化对FPSO市场需求的影响,积极采用新产品技术,同时减少碳排放,提高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0.
太阳辐射干预对自然和社会的潜在影响及其治理——IPCC AR6 的认识与观点
郑国梁, 廖华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4
):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226.001
摘要
(
219
)
PDF(pc)
(1372KB)(
61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界关于采用太阳辐射干预(SRM)等地球工程方案来遏制甚至扭转全球气候变化的讨论由来已久、日益增多。本文重点解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三工作组报告中,关于SRM对自然和社会可能造成的风险及其实施障碍的认识与观点。1)SRM是碳减排和碳移除等气候减缓行动的不完美补充手段。SRM通过影响地球系统辐射平衡,以抵消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辐射强迫,从而实现快速冷却和降低其他气候危害。但SRM没有解决人为气候变化的根源(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人类和自然系统的影响将依然存在。2)SRM的作用效果和潜在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实施SRM可能会给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长期风险。实施SRM对作物产量、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积极和消极的)综合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其决策过程需要考虑到区域异质性影响和长期风险,从而避免将负面影响转嫁至弱势地区,以及避免将风险转嫁给子孙后代。3)科学研究进展缓慢、公众认知水平不高和伦理道德观念不同、各国利益难以平衡,都对推进SRM科学实验和国际治理形成障碍。SRM科学研究面临评估结论不可靠、假设合理性存疑、未来因素不确定等挑战,当前科学基础难以有效支撑SRM国际治理发展。由于不同国家的利益差异、价值观差异和地缘政治因素,达成共识和协议可能会面临困难。目前缺乏正式责任和法律框架,可能给国际合作与和平带来新风险。SRM国际治理内涵涉及政策、法律、科学、公众参与和技术支持等多个层面,发展国际治理框架应与技术研究共同演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1.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及时空演化研究
王成军, 杨倩, 冯涛,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4
): 10-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14.001
摘要
(
84
)
PDF(pc)
(4188KB)(
47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长期过量的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退化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如何在环境约束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课题。首先,将9个位于黄河流域的省份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3个子系统的7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构建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经济和环境耦合协调评价体系,基于2011—2021年各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对该区域各省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次,构建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3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使用ArcGIS来研究其时空格局上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2011—2021年各省综合发展指数不断提高,整体呈现为下游高于中游高于上游,上、中、下游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增长率分别为59.2%、51.9%、60.9%;2)2011—2021年,耦合指数处于高值的省份数量逐渐增加,处于低值的省份数量逐渐减少,中、下游地区耦合指数水平均高于全流域的平均水平;3)从时间分布上来看,2011—2021年黄河流域个别省份处于协调状态以上,但仍有省份协调表现较差,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已接近失衡,但仍在稳定的向勉强协调发展,仍有很大空间;4)从空间格局来看,各省份协调指数均稳步增长,到2021年,处于协调状态的省份有8个,占所有省份的88.89%,且呈现“东高西低”(下游协调指数高于上游)的空间分布及省份间的两极分化现象。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及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基于研究,提出促进黄河流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重点关注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强科学规划建设;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2.
解决“煤电矛盾”问题:煤电企业拆分重组的思辨
刘平阔, 桂俊卿, 杨斯媛,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4
): 21-2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131.001
摘要
(
43
)
PDF(pc)
(1466KB)(
29
)
可视化
收藏
煤电企业拆分重组是解决“煤电矛盾”中结构性问题的重要举措。虽然目前央企拆分重组工作已初见成效,但针对煤电部门仍存在诸多认知不足的问题,制约着政策实施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为从制度结构的角度解析煤电企业拆分重组面临的阻碍,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按照“煤电矛盾”→“煤电交易”→“产权优化”→“调节定价”的传导逻辑,对煤电企业的拆分重组进行分析,并以煤电企业拆分重组为切入点,梳理煤电产权与能源价格的关系,聚焦产权优化配置对煤电交易过程有效性的影响问题。首先,运用组织理论,剖析煤电矛盾与煤电交易在治理结构根源上的逻辑关系,结果显示煤电矛盾来源于煤电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不节约;其次,基于现代产权理论及交易成本理论,解析煤电交易与煤电产权之间的底层逻辑,结果显示产权的优化配置决定了煤电交易的资源配置效率及组织效率;最后,构建煤电双方博弈的数理推导模型,指出无效或模糊产权下的负外部性,并建立不同产权配置下调节定价的方式。研究发现:1)现阶段煤电企业拆分重组过程中忽视了交易成本的核算,交易成本不节约会弱化煤电企业拆分重组的成效,弱化市场调节矛盾的能力,进而引致煤电矛盾;2)由于交易成本界定不清晰,当前煤电企业拆分重组存在产权配置不清晰、不合理的隐患,剩余控制权的分配较为简单粗放,制约着煤电企业的兼并效率及组织效率;3)由于现行煤电产权配置模糊,造成定价机制偏离了有效区间。据此提出缓解“煤电矛盾”的政策建议:加快煤电交易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及完善;推动混合制治理方式的应用及完善;建立弹性定价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3.
环境脆弱区“资源诅咒”效应及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李鹏, 富潇睿, 王谱凡,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4
): 30-3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228.002
摘要
(
73
)
PDF(pc)
(1286KB)(
33
)
可视化
收藏
西北地区陷入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困境,亟需验证资源的丰裕度、资源产业依赖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否存在“资源诅咒”效应及其传导机制,以此实现西北地区“资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选取中国西北地区五省30个地级市2006—2020年面板数据作为样本,以探寻“资源诅咒”存在性为基础,通过提出资源依赖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的有条件“资源诅咒”假说,研究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资源丰裕度和资源依赖度进行区分,选取资源依赖度作为解释变量展开对“资源诅咒”命题的研究,利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对基准模型和传导机制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显示,我国西北地区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其资源依赖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物质资本投入水平对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负向作用,并且对曲线拐点的负向作用明显,即对规避“资源诅咒”无明显的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资源诅咒”的发生;就业增长率、科学技术投入水平、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和曲线拐点的影响尚不显著,而政府干预对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传导机制估计结果显示,西北地区“资源诅咒”现象暂未表现出对制造业和对外贸易显著的挤出效应,可能与地区政策支持和发展阶段有关,但资源依赖度对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负向影响不容忽视。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加强西北地区社会先行资本建设,改善西北地区区位不利带来的影响;2)进行大量资金投入的同时注重对人才的吸引,避免人才流失;3)促进社会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发展机制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4.
精细化工企业环保支出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及机理探究
徐峰, 杨炎, 相楠,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4
): 40-4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219.001
摘要
(
47
)
PDF(pc)
(1458KB)(
21
)
可视化
收藏
环保支出是精细化工企业解决环境污染的基本保障,是提升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生态效率作为评估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精细化工企业环保支出对生态效率的影响规律和机理,有助于协同推进企业经济增长和污染减排,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本研究采用SBM-GML模型测算了2011—2021年上虞园区55家精细化工企业的生态效率,从时间、产权及子行业多维度分析了环保支出对生态效率的异质性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门槛模型探讨环保支出对生态效率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2011—2021年,园区精细化工企业生态效率水平提高了55.5%,环保支出对生态效率起到了正向作用,且在“十二五”期间内资及医药企业中效果更为显著。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进一步促进环保支出对生态效率的正向作用;绿色技术水平超过门槛值,环保支出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环保支出占总成本比重超过48.8%,环保支出对生态效率影响程度大幅减弱。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精细化工企业提升生态效率水平的具体建议,为企业制定环保实施方案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5.
长江经济带上中游地区城市工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成渝经济圈和武汉都市圈为例
陈建明, 钱慕凡, 周申蓓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4
): 50-6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220.001
摘要
(
80
)
PDF(pc)
(2710KB)(
46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最优工业生态效率对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上中游代表性地区成渝经济圈和武汉都市圈26个城市2010—2021年工业生态效率,通过Arcgis可视化工具对比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运用Tobi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别识别工业生态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两个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且与最优效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城市群内部的地级市之间效率值存在少部分两极分化的现象;3)工业生态效率受科技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对外开放水平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对于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对外开放程度与科技研发投入对于工业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还不明显,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水平和增强科技研发投入质量以实现其对工业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为此,通过强化城市群内外部的融合发展、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以提高长江经济带上中游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水平,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6.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影响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吗?
张兵, 余一辰, 邹晨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4
): 62-7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429.001
摘要
(
46
)
PDF(pc)
(1733KB)(
20
)
可视化
收藏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2006—2021年24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探究该项试点如何影响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并通过中介效应三步法检验影响机制,同时将样本分组进行区域、经济发展和工业基础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1)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替换测算模型、倾向得分匹配等稳健性检验;2)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制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为12.17%,绿色技术创新占总效应比重为45.43%,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是该项试点影响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两个重要作用机制;3)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而言,该项试点对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效应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和非老工业基地城市更显著。针对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继续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2)统筹规划产业结构,持续提高绿色创新能力;3)因地制宜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7.
ESG表现、研发投入与双元创新——兼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调节作用
黄永春, 林地, 吴商硕,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4
): 75-9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403.001
摘要
(
92
)
PDF(pc)
(1406KB)(
25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前的创新成果呈现出“重数量,轻质量”的特征,高质量创新成果不足。为加速高质量创新成果的产出,破解在关键技术上的“卡脖子”难题,加快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企业ESG表现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ESG表现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创新产出,并且对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说明ESG表现能够促进资源向高质量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分析表明,研发投入在企业ESG表现与双元创新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并且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化了研发投入对双元创新的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首先,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看,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相比,处于成长期、衰退期的企业ESG表现对突破式创新的作用更强,进一步检验发现,处于成长期的企业ESG表现对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由环境责任绩效和社会责任绩效推动,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其促进作用主要由社会责任绩效和公司治理绩效推动。因此,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应增强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链接,获取更多外部支持,而处于衰退期企业则应该多关注公司内部治理状况,优化企业内部运营。其次,从企业竞争战略的视角看,在突破式创新中,实行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其ESG表现对突破式创新的相关程度要强于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在渐进式创新中,不同竞争战略的企业并无显著差异,因此,使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应该更加关注其ESG建设,促进高质量创新成果的产出。研究结论对揭示企业ESG行为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企业优化创新决策、政府完善ESG 信息披露制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8.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机制问题和创新路径
孙全胜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4
): 91-10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223.001
摘要
(
37
)
PDF(pc)
(1296KB)(
15
)
可视化
收藏
深入研究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成就、特点和挑战,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评估其对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一般态势是积极向好的。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绿色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中国绿色经济面临着人口压力、技术创新和政策实施的挑战。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存在市场机制失灵、政府机制不健全、绿色制度不完备等问题,有着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生态利益冲突,需要完善政府机制、市场机制、道德机制、生态机制等。中国要借鉴他国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发挥市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联合作用,开发绿色技术,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强化城乡居民的生态责任意识,推动绿色经济的规范运行。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出更多的激励政策,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需要继续引领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推动绿色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市场需求的扩大需要进一步推动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政府要加强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环境质量的改善,加大环境监管和治理力度,加大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力度,加强环保技术创新并加强政策协调和实施;应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中国绿色经济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人民的持续幸福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9.
中国钕铁硼全产业链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评估
冷志惠, 孙涵, 成金华,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4
): 104-11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228.001
摘要
(
41
)
PDF(pc)
(1858KB)(
33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加速向“碳中和”目标转型,关键零部件钕铁硼的战略价值越发凸显,成为国际稀土博弈的核心战场。科学评估钕铁硼全产业链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稀土行业在新一轮博弈中掌握主动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全产业链视角,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和显性比较优势方法,将含钕元素产品市场渗透率运用到出口贸易数据中,对1990—2021年中国钕铁硼全产业链173种商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演变趋势进行研判。研究发现:1)近年来,中国钕铁硼全产业链产品的总体竞争力持续增强,出口商品和市场结构不断优化;2)出口增长模式由原来的市场需求和竞争力共同拉动转向由竞争力主导的模式转变;3)全产业链中下游产品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向价值链中高端不断攀升;4)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钕铁硼全产业链产品面临着出口结构优化程度较弱、精深加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然低于传统的主要制造强国(日本和欧盟)、钕金属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渐被日本取代,以及终端应用产品比较优势提升缓慢、与世界强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挑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高度重视产业链上游产品传统优势快速下降的突出问题;2)积极培育具有潜力的精深加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巩固优势地位;3)加大终端应用产品科技投入,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0.
卤水型锂资源勘查开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王楠, 赵艳军, 刘成林,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
4
): 118-13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606.002
摘要
(
46
)
PDF(pc)
(1498KB)(
32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指标选择的系统性、可得性、易操作性原则,从影响卤水型锂矿床的地质条件、开采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约束条件4个方面优选“成矿地质条件”“卤水Mg/Li比值”等19项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首次构建了一套卤水型锂资源勘查开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同类型矿床勘查开发综合评价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初步确定的各指标参考评价标准,对西藏扎布耶盐湖等5个典型卤水型锂矿床的勘查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影响卤水型锂资源勘查开发的首要因素是地质条件,反映在矿区卤水型锂资源的地质特征、水化学特征和资源禀赋等方面,次要因素是环境约束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柴达木盆地一里坪盐湖的卤水型锂资源勘查开发优势度得分最高,为87.69,其次依次为:察尔汗盐湖别勒滩矿段,得分87.50;西藏扎布耶盐湖,得分85.02;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得分73.53;马海盐湖,得分56.96。评价结果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下卤水型锂矿床勘查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可作为卤水型锂资源勘查、投资开发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跳至
页
第1页
共2页
共61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