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6-20
    非主题来稿选登
    江苏省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达峰预测
    高珊, 曹明霞, 李丹
    2023, 25(3):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509.001
    摘要 ( )   PDF (15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展典型省域的碳排放核算及碳达峰方案研究,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进行有益的地方性探索。以构建碳排放核算与碳峰值预测关联性的思路框架为前提,从能源消费、工农业生产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核算江苏省碳排放量,总结区域碳排放与能源利用和产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进而基于Kaya恒等式模型设定关键因子,根据人口、经济增长与能源结构等进行发展潜力预测,合理设计未来低、中、高3种碳达峰情景,以期为制定碳减排路径及碳达峰方案提供启示与建议。研究表明:1)2005—2019年江苏省碳排放小幅波动上升但增速明显放缓,碳排放总量增长了1.11倍,高碳的能源和产业结构仍然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能源消费和工业生产的碳排放量占比高达90%以上,水稻生产和生活垃圾焚烧也是主要碳源。2)人口、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及结构等因素与未来碳排放变化密切相关。比较2020—2030年3种达峰情景,低值约束方案预计2027年江苏省碳排放达到峰值10.26亿t,比中、高值达峰方案的2030年提前了3年,峰值分别减少0.54亿t和1.12亿t。低值方案较为符合国际规律,有利于碳减排及碳中和国家目标的达成。为了尽快驱动江苏省碳排放主动达峰并进入下行空间,提出江苏省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同时,要控制碳排放增长规模,促进低值达峰方案的顺利实施,关注可再生能源的清洁替代以及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及农业的低碳技术应用。
    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冯飞, 冯嘉妮
    2023, 25(3):  10-1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4
    摘要 ( )   PDF (12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兼顾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选取20052020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超效率SBM模型和ML指数模型相结合,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测算陕西省各城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计算各市静态农业碳排放效率,发现在研究期内西安的农业碳排放效率稳步上升,且其农业碳排放效率值较高;商洛市农业碳排放效率值在1以上,农业碳排放效率较高;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值一直在1以下,未出现改善趋势;其余城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不同的波动趋势。运用ML指数测算动态农业碳排放效率发现,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改善大多来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而技术效率未能起到明显促进农业碳排放效率提高的作用。通过Tobit模型实证分析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应的农业碳排放效率越高;产值结构与耕地规模和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表明陕西省各市农业产值结构合理化程度越低,越不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耕地规模越大,越不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与农作物受灾程度和农业碳排放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但结果不显著。因此,陕西省各市在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同时,应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强化耕地保护,提升城镇化水平,降低农作物受灾程度,从而提高各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全球碳中和愿景下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
    肖雨彤, 陈军
    2023, 25(3):  19-3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1
    摘要 ( )   PDF (28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摆脱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中零和博弈的掣肘,以务实高效的绿色能源国际合作促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已成为实现全球碳中和愿景、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能力和责任,分析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通过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不同情形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绿色能源竞合互动关系,运用仿真分析模拟多种情形下主要参数初始值变化对双方博弈策略演化趋势的影响,以探寻博弈双方行为的动态演化路径和稳定策略。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要素禀赋、市场结构和发展诉求上兼具互补性,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有助于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具有一致性,合作是博弈双方的最优均衡策略选择;政府政策激励是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预期收益提高,政府对绿色能源的政策激励增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投入成本减少与风险损失降低,有利于博弈双方行为演化趋向共赢的局面。立足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深入推进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加速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设计:各国政府应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加强相关政策支持,提升企业参与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积极性,增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潜在收益;企业应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促进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和标准向全球推广,进而降低绿色能源国际合作成本;世界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观念,巩固深化政治互信,共同防范和应对绿色能源国际合作风险,携手推进全球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城市人均能源消费时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基于中国243个地级城市数据
    王帮俊, 崔林玉
    2023, 25(3):  31-4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3
    摘要 ( )   PDF (19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多种影响因素作用下,区域能源消费差异已经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观下经济结构转型以及中国能源战略目标的实现。系统研究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变化规律,以期促进经济、社会、能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2005—2019年中国243个地级市人均能源消费面板数据,分析人均能源消费量的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分别采用σ收敛、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检验等方法识别出城市人均能源消费量的收敛性水平,进一步运用有序回归模型研究在不同收敛水平下城市资源禀赋和初始资源发展状态等影响因素对城市人均能源消费量转移路径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243个地级市人均能源消费不存在整体性收敛,但存在俱乐部收敛情况,可以收敛形成4个收敛俱乐部和1个发散俱乐部;能源消费初始水平、城市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是影响其俱乐部收敛的重要因素。对于人均高能耗俱乐部,对外开放水平具有负向作用,城市经济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具有正向作用;对于平均能耗俱乐部,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而对于低能耗俱乐部,城市经济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外开放水平则具有负向作用。建议针对各俱乐部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调整措施,保持适当的人口增长速度,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对城市能源消费降级。
    基于多情景经济评价的哥伦比亚油气财税分析与对标
    王斌
    2023, 25(3):  42-5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3
    摘要 ( )   PDF (16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合同与财税条款是影响海外油气投资的核心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利润在投资者与资源国政府之间的分配模式及比例。全面、深入地解析哥伦比亚油气财税条款,以期为新形势下赴哥伦比亚开展油气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系统梳理了哥伦比亚油气财税合同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基于哥伦比亚新旧油气合同模式财税条款,构建模拟经济评价模型;基于不同油价、产量规模和API度开展多情景下油气项目经济评价对比分析;构建包含财税条款经济性和财税条款稳定性两大方面、9个指标的财税吸引力评价体系,选取地区前十大油气资源国开展油气财税吸引力对标。研究表明:哥伦比亚新合同模式降低了资源国政府的参与度和经济收益,外国石油公司经营的自由度和经济性明显提升;根据多情景经济评价,高油价下合同者每立方米净现金流要高于低油价每立方米净现金流,API度更低的重油资产有税收优惠,在高产量规模情景下每立方米的税收增加;根据油气财税吸引力对标,哥伦比亚在南美洲前十大油气储量国中排名第4,吸引力较高。通过分析认为哥伦比亚油气资源和财税条款在同地区均具有比较优势,在中哥友好关系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哥油气合作前景较为广阔。建议中国企业加大对哥伦比亚油气行业投资机会的关注,合同者在新购入哥伦比亚资产时要重点考虑资产类型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政策调整带来的相关风险。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能源安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周海炜, 许莹
    2023, 25(3):  53-6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1
    摘要 ( )   PDF (38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以来政策文件为能源安全保障工作提供规制基础,但随着能源安全问题不断复杂化,能源安全政策制定也面临新要求。为了明晰现有能源安全政策的关注主题、力度以及布局情况,为进一步优化能源安全政策体系提供决策参考,从政策着力点、力度和工具3个方面出发,构建“政策着力点-政策力度-政策工具”三维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1957—2021年的270条能源安全政策进行量化分析以及时空维度分析。研究表明:1)节能是保障能源安全的第一要务,东北地区较为关注燃气和供热,中部地区关注绿色和安全,东部地区关注企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西部地区关注能源与用水的关系,总体看来都缺乏对环境安全以及政府考核等主题的关注。2)政策总力度随政策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十三五”时期出台政策数量最多,达85条,政策总力度最大。3)强制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为89.07%,其中“禁止规定”类子工具使用最多,占总数的26.8%,其次为“明确职责”,占14.15%。混合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为5.51%,自愿型占5.42%。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借鉴政策着力点分布情况,加强对考核、环境、安全等主题的关注,推动社会组织、资金等加入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丰富能源安全政策着力点的关注内容;制定能源安全战略规划,搭建能源安全政策体系,规划政策发文机构,不断修改政策缺陷,填补现实空白,提高政策稳定性、系统性;有针对性地减少强制型政策工具,创新政府管理方式,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协调混合型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自愿型政策工具,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能源安全意识。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李扬, 李华姣, 冯思达
    2023, 25(3):  69-8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2
    摘要 ( )   PDF (45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不断细化、延长,所涉及环节不断增多,产业格局不断演化。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与日益复杂的内部结构,使得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演化机制、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愈发重要。为了深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在发展机制,使用2018—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级交易数据,构建该产业上市企业之间的供需依赖关系,进而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的结构演化特征。并以网络演化理论为基础,基于财务数据、舆情数据等多源异质数据,通过随机主体导向模型从网络内生结构、情景因素与公司属性3个维度展开实证研究,检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上呈现局部中心化的供需依赖结构,区域性头部企业不断增强自身供应链控制力;产业供需依赖网络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内生机制,如偏好依附效应、三角形闭合效应的影响;共高管关系等情景因素会显著促进上市企业供需依赖关系的形成。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从推动区域内企业合作、优化共高管关系和关注弱势企业发展3个方面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加速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继续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为区域内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政策和标准的支持,促进资金、技术和行业数据的自由流动;相关产业调控政策可以通过限制或促进特定企业间的共高管关系,达到产业供需关系优化的目的,另外,也可以通过追踪企业间舆情关联,识别潜在的依赖关系,完善对产业网络依赖结构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投资、识别风险;政府监管部门应关注弱势企业发展,警惕产业结构失衡,也应加强对“明星”企业的关注,对其提出更高的经营标准和监管要求,对其财务情况进行充分的披露。
    基于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的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
    王济干, 包婷婷, 邢贞成
    2023, 25(3):  82-9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8
    摘要 ( )   PDF (24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背景下,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长三角建设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部署。测度长三角26个地级市的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其发展规律,判断各城市的发展趋势,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基于2007—2019年长三角2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包含创新指数、协调指数、绿色指数、共享指数和开放指数的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体系,分析各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利用GIS技术和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动态演变规律。研究表明:长三角总体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上海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江苏省次之,之后是浙江省,安徽省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低,其中上海市的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得分为1.161,江苏省为0.949,浙江省为0.835,安徽省为0.815;2007—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中处于高水平的城市数量增加至12个,同时处于低水平的城市数量减少至1个,长三角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并且呈现出连片分布特征;虽然长三角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扩大,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结合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结论,长三角各城市应打破区域局限,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上海应发挥龙头作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江苏应主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激发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浙江应加强杭州、宁波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的协调联动发展,促进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安徽应调整工业结构,减小重污染产业的规模,因地制宜地采取经济发展策略,促进省内各城市的发展,从而提高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
    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影响——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仇 蕾, 马蓓文, 周钦, 程常高
    2023, 25(3):  92-10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7
    摘要 ( )   PDF (12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规制通常被认为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良策,是现阶段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企业面对严格的环境规制往往会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探明企业如何应对环境规制,会产生何种投资偏好,有助于衡量我国环境规制的落实效果,为环境规制政策的合理制定和有效执行提供参考建议。通过构建地区环境规制指标,计算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基于2010—2019年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从绿色转型动机与市场套利动机两个层面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影响,分析企业产权性质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下的不同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检验环境规制影响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潜在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对企业金融化的强化效应并不显著,即随着环境规制的增强,重污染企业更倾向于投资绿色技术创新而非扩大金融资产来应对环境治理压力,绿色转型动机在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中占据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在滞后性分析、增加控制变量、更换控制变量、双重聚类等稳健性检验中均仍然成立。与中西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和绿色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企业和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的检验表明,企业融资约束是环境规制影响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一种作用机制,即环境规制的加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促进重污染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继续提高我国环境规制标准和强度,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鼓励重污染企业展开绿色竞争。同时应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融资机制,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助力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
    环境保护税、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企业绩效——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张倩, 梅亚丽, 王奎
    2023, 25(3):  107-1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2
    摘要 ( )   PDF (12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对严峻的环境挑战,技术创新成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两大问题的重要途径;环境保护税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工具,为制造业企业绿色治理、绩效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基于波特假说理论,以2009—202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以技术创新为中介,以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为调节的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保护税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进而探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调节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环境保护税与制造业企业绩效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征收环境保护税能够提升制造业企业绩效水平;环境保护税会倒逼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企业绩效水平,技术创新在环境保护税和制造业企业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负向调节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越高,环境保护税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制造业企业绩效的作用越弱。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发现,征收环境保护税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税制度改革和提升企业绩效水平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政府应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税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税的政策效果,为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技术创新驱动作用,积极开展绿色治理活动,以实现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税收优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
    杜晓荣, 李雨凡
    2023, 25(3):  121-13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5
    摘要 ( )   PDF (11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提升农业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资源是影响企业研发创新的重要因素,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分析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将税收优惠纳入模型,进一步研究在不同土地资源禀赋条件下研发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为农业上市公司制定研发战略和提升创新绩效提供经验数据与决策支持。以2011—2020年A股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采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研发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并检验税收优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农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研究期内大多数样本公司处于曲线的上升阶段,而且税收优惠正向调节研发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进行机制检验发现,农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通过影响沉淀冗余资源作用于创新绩效;对于较高土地资源禀赋地区的企业,研发强度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更为显著。合理的研发强度对农业上市公司创新绩效增长有重要影响,因此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加强区域间研发合作,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增加研发强度以更好地提升创新绩效,进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未来要警惕研发强度过高带来的消极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应动态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最大程度地发挥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
    目标进展信息与自我建构对重复低碳消费意愿的影响研究
    贺丽莳, 丁彦妤
    2023, 25(3):  133-14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6
    摘要 ( )   PDF (12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消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进行重复低碳消费的积极性并不高,这给激励消费端减碳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企业采取适当的沟通策略来引导和激励个体进行重复低碳消费不仅体现了其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意愿,也对其获得可持续市场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刺激-机体-反应模型,通过实验随机抽样发放问卷,探究目标进展信息(已完成与待完成)与自我建构(依存自我与独立自我)对重复低碳消费意愿的交互作用,以及消费者感知效力在目标进展信息与自我建构对重复低碳消费意愿的交互效应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目标进展信息与自我建构对个体的重复低碳消费意愿存在交互作用,对依存自我的个体而言,已完成目标进展信息对其重复低碳消费意愿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对独立自我的个体而言,两种目标进展信息的影响不存在差异;消费者感知效力在上述这一影响路径中起中介作用;目标进展信息与自我建构对消费者感知效力存在着交互作用,已完成目标进展信息对依存自我个体的感知效力的正向影响更显著,两种目标进展信息对独立自我个体的感知效力的影响不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企业设计有效沟通策略、激励重复低碳消费提供了建议,也为助力我国的“双碳”目标提供了思路与参考。企业可以制定清晰合理的碳减排目标,及时呈现目标进展信息,识别不同类型的潜在消费者和精准投放差异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