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10-20
    非主题来稿选登
    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环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陈文烈, 李燕丽
    2023, 25(5):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2.001
    摘要 ( )   PDF (12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采用包含污染排放的环境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量了2010—2020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的环境效率,结果显示:1)10个节点城市总体环境效率不高,环境效率差距大,呈现东、中、西部的层级变化,突出了区域间减排和环境技术促进方面跨区域合作的必要性;2)东、中部节点城市的环境效率差距逐年开始缩小,呈现一定的趋同趋势。此外,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环境效率的因素,发现经济规模、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促进了环境效率,而产业结构、区域特征则对环境效率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减少区域污染排放和提高我国环境效率的若干建议。
    中国首位城市现代化与生态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
    刘晨跃, 董天丹, 胡昕昱
    2023, 25(5):  10-2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120.001
    摘要 ( )   PDF (15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中国首位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的作用关系,根据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系统耦合作用的原理,以2008—2017年中国31个首位城市的现代化和生态化数据为基础,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首位城市现代化子系统和生态化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首位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迥异,现代化水平的空间转移黏性过大,生态化高水平型城市过少、中高水平城市扎堆,中高值区与中低值区的空间内部分化明显,且高水平型城市的分布具有趋同性,空间分布多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区域;2)在空间格局上,现代化和生态化处于高水平耦合和高度协调的首位城市依然较少,多数城市处在高水平耦合和较高协调阶段,协调度有待提升,且北京和广州为一级核心区,耦合协调空间结构呈现出南北“两级多核”状态;3)在时间演化上,中国首位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耦合度从磨合层级提升到高水平耦合层级,高水平耦合城市占比增加到70.97%。协调度由中度协调逐渐过渡到较高协调程度,较高协调水平的城市占比从77.42%上升至87.10%,然而整体耦合水平依然强于协调水平。

    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影响吗?——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向栋良, 何颖斯
    2023, 25(5):  22-3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30.001
    摘要 ( )   PDF (33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城市空间形态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对于加强城市空间形态管理,促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研究方法,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空间形态的单中心性、破碎化程度、不规则性、扩张性和聚集度进行测度,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时空演变规律;再利用一步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同时期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最后运用全面FGLS模型作为分析方法,借助两步系统GMM模型对原模型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探讨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空间形态总体呈现出单中心性和不规则性减弱,破碎化程度、扩张性和聚集度增强的状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平均值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中位数更接近上四分位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趋同效应。2)当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形态的单中心性优势将会减弱,衍生出城市人口拥挤、资源以及环境污染等城市负面现象。3)高度碎片化的城市会产生景观碎片化、更高的污染水平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减少等不利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现象,城市内部斑块呈现连续且规则的形态有利于降低交通网络建设成本,从而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外部性效应。4)建设用地规模可通过产生集聚效应、经济激励和提高生产能力等机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的作用,城市空间聚集度的增大会促进较低的层间相互作用,从而减少资源的损耗。
    中国工业碳排放的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关伟, 王勇, 许淑婷
    2023, 25(5):  40-4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30.002
    摘要 ( )   PDF (32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5—2019年中国工业碳排放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用QAP分析法(二次分配法)探究了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网络特征分析表明各省市之间的空间联系日趋紧密,节能减排工作需要各省市通力合作。2)江苏、浙江、上海、天津等东部省份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居于中心地位,联系更加复杂,与其他省份发生联系难度低,且控制着更多的资源;而中西部省份则相对处于劣势地位。3)东部沿海省份居于核心地位,核心区的内部联系虽高于边缘区,但增长速度低于边缘区,边缘区内部联系日趋紧密。4)QAP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水平、科技水平、能源强度、产业结构、能源工业五个变量的差异促进工业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最后,根据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和QAP回归分析提出了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协同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有关建议。
    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田泽, 王颢霏, 任阳军
    2023, 25(5):  50-6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102.002
    摘要 ( )   PDF (24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动态DEA模型、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以及Tobit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我国2010—2019年的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时间上呈现波动的上升趋势,且在空间上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的变化规律;2)中国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差异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区域内差异是我国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对我国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均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水资源要素禀赋对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产生负向效应,工业化程度和环境规制对不同区域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绿色金融、制度环境与双元绿色创新
    鞠加亮, 辛沛祝, 赵敏
    2023, 25(5):  61-7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7.003
    摘要 ( )   PDF (13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390个观测数据为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绿色金融对双元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并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制度环境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显著提升当地的探索式绿色创新和开发式绿色创新水平,且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更大;绿色金融向双元绿色创新转化过程中会受到地区制度环境的影响,具体来看,当地的市场化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政府治理程度越高,绿色金融向双元绿色创新转化的程度越高。此外,制度环境对绿色金融向探索式绿色创新转化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开发式绿色创新。

    绿色金融能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效率吗?
    张长征, 孙潇怡
    2023, 25(5):  72-8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102.001
    摘要 ( )   PDF (15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我国2010—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19年,绿色金融对全国绿色经济发展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但存在较强的区域差异,对于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越高的区域,绿色金融对其效率的提升作用越强,反之越弱;二者存在显著的金融发展水平双门槛效应,其中双门槛间,绿色金融对全国绿色经济发展效率提升作用最大。进一步的中介模型分析显示,绿色金融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效率,从区域异质性来看,产业结构升级在西部区域的中介效应最强,东部次之,中部地区最弱。为促进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正向影响,不断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效率,各地应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抑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努力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省际差距,推动全社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国油气矿业权市场化管理改革的思考
    吴裕根, 韩亚琴
    2023, 25(5):  86-9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23.001
    摘要 ( )   PDF (13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持续推进油气体制改革工作,并连续发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和油气体制改革等多部重要改革文件,为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进行了十多年的油气矿业权市场化管理改革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油气资源增储上产和提升油气资源保障能力,本文在系统梳理油气矿业权市场化改革探索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油气探矿权出让管理市场化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分析矿业权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在油气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风险投资和市场融资、投资主体的投资回报预期、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油服市场以及油气探矿权出让管理改革五方面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提出应从6个方面深化改革:1)实施鼓励政策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油气上游市场;2)拓展市场融资渠道分担油气行业的高投入、高风险;3)建立和培育油气探矿权交易二级市场;4)培育完善油服市场,更好地为投资主体支撑;5)继续完善油气探矿权出让制度;6)统一大市场的健康有效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有为和企业的积极参与。

    生态系统美学服务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姜维
    2023, 25(5):  96-10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08.001
    摘要 ( )   PDF (12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系统美学服务是人们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的最重要的文化服务之一,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美学服务的非物质性、主观性、数据可得性和标准化评估程序缺乏使得其定量评估十分困难。本文从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理论基础出发,聚焦于审美评价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范式,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梳理了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主要评估方法。随着美学服务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多,评估方法的发展呈现出分离化和集中化的趋势。分离化趋势体现在客观主义方法愈加客观,且主观主义方法愈加主观,而集中化趋势体现在集合了两种范式优点的折中范式,并发展出了联合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这些方法在生态系统管理、区域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和局限性,指出未来的研究工作应从综合模型建构、时间-空间尺度、供给-需求分析以及价值化评价四个方面展开。

    “双循环”视角下生态消耗、福利水平与环境污染的互动机制研究

    郑玉雨, 段显明
    2023, 25(5):  107-12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7.001
    摘要 ( )   PDF (22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快我国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从需求侧保障和改善人类福祉,对于实现向外提升供给能力、对内满足消费需求的“双循环”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证考察了生态消耗、福利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此来探索推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型、人类福祉改善的有效途径。基于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展开我国生态消耗、福利水平与环境污染的测算及分析,并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研究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及互动机制。结果表明:12019年福利水平居前三的省份为北京、上海和天津,居后三的为西藏、甘肃和青海;“福利高-消耗低”“福利高-污染低”省份多位于东部,“福利低-消耗高”“福利低-污染高”省份多位于西部;历年来福利水平大体呈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由高到低的走势;2)福利水平和生态消耗之间在短期和长期均呈现“高福利低消耗”的正反馈模式;生态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短期内呈现“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生产模式,长期来看不稳定;3)福利水平改善是维持“高福利低消耗”正反馈模式和“低消耗低污染”绿色生产模式的关键。据此,提出加快推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类福祉的建议。

    基于质性分析的水敏感型企业水信息披露要素及特征研究——以国际矿业企业为例

    李青, 王菲
    2023, 25(5):  122-13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08.002
    摘要 ( )   PDF (26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紧张现象使水敏感型企业的水信息披露问题成为关注热点,水信息披露的要素和特征成为企业向政府、社会及利益相关者传递其水资源运营状况、社会责任履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以2021年全球40强矿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的水资源相关文本为研究样本,运用质性分析法通过NVivo软件对企业披露的水信息内容进行词频统计、编码归纳、矩阵和聚类分析,探究以矿业企业为代表的水敏感型企业水信息披露的特征及要素框架。结果表明:1)企业水信息披露主要涉及3个范畴,涵盖15个主题,分别是企业水资源管理、利益相关者责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2)企业水资源及其运营活动是信息披露的关键内容,但对间接利益相关者的水信息需求重视程度不够;3)国内外企业对水管理合规性、战略和绩效、员工参与和对外合作的关注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为水敏感型企业进一步提高水信息披露标准和质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发展建议。

    基于InVEST模型对县域固碳能力评估研究

    于舒逸, 田 涛, 杜甘霖, 等
    2023, 25(5):  134-14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7.002
    摘要 ( )   PDF (28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县域是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单元,针对县域尺度的固碳能力研究能够为生态系统固碳状况进行细致的表达,为县域碳管理提供决策支撑。本研究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为例,采用生物量和InVEST模型两种常用的固碳能力评估方法,估算县域范围内碳储量和碳密度,对比分析县域和各乡镇之间的固碳水平,结果显示:生物量方法和InVEST模型计算得到路桥区碳储量分别为186 037.44 t和1 580 777.19 t,InVEST模型中包含的土壤碳库碳储量,造成结果差异较大。两种方法评估的碳密度在空间分布上相对一致,反映了路桥区的固碳能力呈现西部高、南部次之、中北部低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县域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提供依据。

    “双碳”背景下钢铁新产线选址的交通支持度评价——以中国宝武为例

    张琦, 崔豫, 王秋平
    2023, 25(5):  142-15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2.002
    摘要 ( )   PDF (17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双碳”发展目标,中国钢铁业需要实施新旧产能置换和集团化战略重组、并进行新产线选址。首先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分析,明确了钢铁新产线选址取向于既有生产基地、且基地所在城市的交通支持对新产线选址具有重要意义。接着应用DPSIR框架及动态综合评价模型,系统解析了钢铁新产线选址与基地所在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构建了新产线选址的交通支持度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最后基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的案例,开展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 1)为应对“双碳”目标,钢铁新产线选址需要得到既有生产基地所在城市的有力交通支持; 2)钢铁新产线选址交通支持度的DPSIR框架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层面,各层面内部及相互之间均体现着既有基地与所在城市交通系统间闭环反馈的系统逻辑关系; 3)对中国宝武部分既有生产基地在2015—2020年期间的实证评价结果,既验证了交通支持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可行性、亦证明了交通支持度评价DPSIR框架在钢铁新产线选址中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