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政府补贴、企业ESG表现与绿色创新
    蒋榕湄, 陈贵松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6): 90-10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24.003
    摘要851)      PDF(pc) (1240KB)(624)    收藏
    为了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创新体系,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优化绿色创新制度环境的相关政策,通过政府补贴等手段积极推动全社会绿色创新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探究政府补贴对于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以及如何构建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的长效驱动实现机制,成为学术界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厘清政府补贴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2016—2020年我国864家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资源-能力-行动”模型,将企业ESG表现纳入政府补贴和绿色创新的分析框架之中,从企业ESG表现视角探究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够直接推动企业绿色创新;2)政府补贴对企业ESG表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够激励企业关注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治理绩效;3)企业ESG表现在政府补贴与绿色创新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政府补贴能够通过企业ESG表现中的环境责任表现和公司治理绩效表现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但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未在政府补贴与绿色创新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与低ESG表现水平相比,高ESG表现水平下政府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相对得到增强,因而政府要助力企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就必须善用、巧用补贴发放等激励手段,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适当加大补贴的力度和规模,引导、激励企业改善ESG表现,另一方面,还要严格监督落实企业的补贴使用情况,建立、健全补贴效果评价机制与ESG表现评估体系,根据企业ESG表现水平实行差异化的政府补贴政策,切实提高政府补贴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双碳”目标下江苏省碳平衡潜力预测研究
    朱智洺, 桂梦婷, 李红艳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1-1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715.001
    摘要380)      PDF(pc) (1940KB)(257)    收藏

    核算江苏省碳排放与碳吸收量,预测其未来碳平衡潜力,为推进我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战略目标及落实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从省级层面选取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建立碳平衡潜力预测指标体系,根据19962019年碳排放量核算数据,在碳排放影响因素LMDI分解的基础上,构建改进的STIRPAT模型并设置9大情景,分别预测20202060年江苏省碳排放量。同时引入灰色GM11)模型预测江苏省未来生态碳吸收量,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其20042060年碳平衡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江苏省碳排放增长迅速,人口规模、人均收入及能源结构是主要增碳因素,能源强度及碳排放强度是重要抑碳因素,根据STIRPAT模型预测结果,可将9种情景按碳达峰量及碳达峰时间分为高碳-高增长、中碳-中增长及低碳-低增长三大组合,其中低碳—低增长组合的最优情景3可实现2029年最早碳达峰,峰值为33 003.86tCO22060年碳排放将下降至24 274.19tCO22)碳吸收量预测将缓慢增长,于2053年突破3 000tCO2的吸收量,2060年碳吸收量将达3 095.584tCO23)江苏省未来实现碳平衡将存在时间滞后危机,碳平衡缺口预测将在2029年达到30 286.03tCO2峰值,2060年下降至21 178.60tCO2,碳平衡压力指数将从2025年的最大值12.16下降至2060年的7.84,需承担较大减排压力。由此可知,江苏省生态吸碳能力有限,即使按最优情景3预测分析,未来实现碳平衡依然面临严重挑战。据此,从碳排放、碳吸收与碳平衡3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调整能源高碳结构,加强绿色科技创新,降低碳排放量;积极推进绿地化建设,保护自然环境系统,增强生碳吸收能力;协同发展绿色减排与技术固碳,缩小碳失衡缺口,减轻碳平衡压力等,助力实现我国2060碳中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我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路径研究——基于经济、能源、碳排放系统的SD模型
    杜焱, 胡鑫杨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5): 19-2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13.002
    摘要303)      PDF(pc) (2230KB)(654)    收藏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设定三种情景方案,动态模拟了2020—2050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发展演变趋势。同时,以综合调控情景为基准,考察了经济、人口和能源等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探究了碳达峰的最优路径。研究发现:在基准、低碳、综合调控情景下的预测碳排放峰值分别达到了2020年碳排放量的1.62倍、1.33倍和1.14倍,三种情景下实现碳达峰的时间依次为2038年、2030年、2027年。同时,人均GDP增速快慢、科技投入强度大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高低、化石能源占比大小以及能源消费强度大小均对碳达峰时间具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调控情景下预测的碳达峰时间距离当前最近,碳排放峰值最小,是一种现实选择的最优方案。碳达峰最优路径的确定需要从确定适当的人均GDP增速、加大科技投入强度、降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以及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入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江苏省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达峰预测
    高珊, 曹明霞, 李丹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509.001
    摘要300)      PDF(pc) (1502KB)(362)    收藏
    开展典型省域的碳排放核算及碳达峰方案研究,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进行有益的地方性探索。以构建碳排放核算与碳峰值预测关联性的思路框架为前提,从能源消费、工农业生产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核算江苏省碳排放量,总结区域碳排放与能源利用和产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进而基于Kaya恒等式模型设定关键因子,根据人口、经济增长与能源结构等进行发展潜力预测,合理设计未来低、中、高3种碳达峰情景,以期为制定碳减排路径及碳达峰方案提供启示与建议。研究表明:1)2005—2019年江苏省碳排放小幅波动上升但增速明显放缓,碳排放总量增长了1.11倍,高碳的能源和产业结构仍然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能源消费和工业生产的碳排放量占比高达90%以上,水稻生产和生活垃圾焚烧也是主要碳源。2)人口、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及结构等因素与未来碳排放变化密切相关。比较2020—2030年3种达峰情景,低值约束方案预计2027年江苏省碳排放达到峰值10.26亿t,比中、高值达峰方案的2030年提前了3年,峰值分别减少0.54亿t和1.12亿t。低值方案较为符合国际规律,有利于碳减排及碳中和国家目标的达成。为了尽快驱动江苏省碳排放主动达峰并进入下行空间,提出江苏省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同时,要控制碳排放增长规模,促进低值达峰方案的顺利实施,关注可再生能源的清洁替代以及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及农业的低碳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Oaxaca-Blinder分解法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从环境规制角度分析#br#
    陈昕, 刘媛华, 石翠翠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63-7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9
    摘要298)      PDF(pc) (1710KB)(237)    收藏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热点。论文基于2005—2018年上海市和安徽省的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原因。首先通过随机森林法筛选出除环境变量外的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再通过经典门槛回归模型找到环境规制水平的分界点,然后根据该分界点将样本划分为两阶段,最后基于Oaxaca-Blinder分解法讨论不同环境规制阶段下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1)环境信访数为35 217件是划分环境规制水平的分界点,且安徽省和上海市目前均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前半段,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起着主导作用;2)在单个变量的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中,人力资本和信息化水平分别在低水平子样本和全样本中成为经济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其特征回报差异值分别是-3.161 3和0.092 6;3)在总体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中,特征回报差异在全样本中的贡献比例增加了15.28%,说明在整体水平下,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歧视”程度更加显著。基于以上结论,建议国家和政府在完善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相关政策的同时,还应给予青少年创新环境与创新资源、适当调整各地财政支出以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这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环境规制情况下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也能从各个角度为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平衡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补贴退坡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基于市场预期调节视角
    刘素荣, 谢笑潇, 霍江林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65-7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22.001
    摘要284)      PDF(pc) (1157KB)(427)    收藏
    政府补贴与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补贴有序退坡表明新能源产业正处在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阶段,在补贴退坡和创新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企业必然转向市场以谋求新的融资机会,保证稳定的研发投资。以2010—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新能源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政府补贴退坡政策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探讨市场预期在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政府补贴退坡后比退坡前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效应更加显著;不同类型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效果存在差异,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作用较小,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作用显著;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贴在市场预期的调节下会不断递减甚至会抑制研发投资,但随着市场预期的向好,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资的综合激励效应将不断增强。因此,政府补贴稳步退坡、补贴政策从“普惠制”向“扶优扶强”转变、及时调整政府补贴类别和力度、建立多角度的补贴机制有助于新能源企业增加研发投资。面对补贴退坡的政策调整,新能源企业要及时跟踪市场变化,提高企业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拓展多元融资渠道,构建政府补贴与市场对新能源企业研发创新的协同驱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光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财务杠杆和股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肖煜, 龚桂英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21-2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307.001
    摘要271)      PDF(pc) (1255KB)(267)    收藏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分析我国光伏企业研发创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将财务杠杆纳入模型中,进一步研究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研发投入强度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为光伏企业制定研发投入战略和绩效提升计划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参考。选取2016—2020年沪深A股100家光伏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采用随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光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自变量,以企业绩效为因变量,揭示财务杠杆和股权性质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强度与光伏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即在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时,增加投入可以正向促进企业绩效,但这种促进作用会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而降低,并逐渐演变为负向影响;财务杠杆在其中起负向调节的作用,随着财务杠杆系数的升高,二者关系被削弱;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均呈显著倒“U”型关系,这种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合理的研发投入强度对光伏企业绩效增长有重要影响,而影响程度与企业资金配置有关, 因此企业在考虑投入研发时应从总体战略出发,根据当前的投入产出和资金运转情况制定合适的研发投入战略。非国有企业遵循市场化运作,其激励机制较为完善,适当在国有企业中注入非国有股份,可以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钢铁去产能政策的节能减排效应分析
    孙晓奇, 施青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06
    摘要269)      PDF(pc) (3457KB)(236)    收藏
    基于我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和标准煤碳排放系数,根据政策参数设置不同的去产能情景,采用单一区域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不同情景下的直接和完全节能减排效应,以期为后续相关部门的政策效果评估提供实证支持。研究表明:1)在去产能2 500万t的情景下,可直接节约能源1 900万t标准煤,完全节约3 200万t标准煤消耗;在该情景下,可直接减少4 000万t的二氧化碳排放,完全减排6 837万t。2)在去产能3 750万t的情景下,直接节能2 856万t左右标准煤,完全节能量达4 815万t;在该情景下,可直接减少约6 084万t二氧化碳排放,完全减排量达1.03亿t。3)在去产能1亿t的情景下,直接节能量达7 600万t标准煤,占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1.94%,完全节能量1.28亿t标准煤,占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328%;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2亿t,完全减排量高达2.73亿t。4)在去除产能1.5亿t的目标下,直接节能量为1.14亿t标准煤,完全节能量为1.93亿t标准煤,占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4.93%;该情景下,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3亿t,完全减排量达4.10亿t。钢铁产业去产能政策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应,完全节能减排效应远大于直接节能减排效应,去除过剩产能可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实质性贡献。但是,钢铁产业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产业,牵扯到上下游的大量就业,因此在去产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就业因素,有序去除过剩产能。本文的研究不足是未考虑去产能过程中能效提高带来的缩减效果和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减排效应,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面向对标的我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
    高原, 刘耕源, 陈操操,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4
    摘要264)      PDF(pc) (2062KB)(1312)    收藏
    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是国家推进碳减排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一方面,各城市间合作程度与对标意愿不够,大多各自设定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规则和制定相应的减缓政策;另一方面,不同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在核算边界、核算内容与重复计算、温室气体核算种类、核算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差异。上述问题增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分析的复杂性,不利于城市间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的比较研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是了解和评估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基础。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数据库和案例,研究内容涵盖国际城市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对比与差异性分析,综述了基于3种不同的城市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视角(即基于行政区划边界的核算、基于跨界基础设施的核算和基于城市消费的核算)的应用研究,指出了国内现已公布城市或区域性温室气体核算指南存在的无法对标的核心,提出构建优先面向国内可对标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研究提出的框架的范围1~3代表不同角度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首先,强调了行政区划内范围1排放的不可或缺性和可比性;其次,对范围2和范围3排放的核算,是对与充分满足城市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具体补充。该框架解决了部分痛点问题,如核算边界应选取我国行政区划边界范围,应涵盖7种温室气体,包括范围1~3面向不同的核算排放主体;而针对当前各城市核算指南中部分排放源尚未涵盖或存在争议、实时动态数据获取难以及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后续实现路径。以对标为目标的核算框架能够帮助决策管理者通过比较了解城市间隐含温室气体排放的流动情况,确定适宜的减排政策,同时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视角来考量、规划城市低碳转型路径,优化城市管理手段,促进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同时,该框架的有效实施也需要全社会、多行业、跨部门联动,政企民商通力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科技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产业集聚调节作用
    尹庆民, 靳婉婷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2): 1-1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309.002
    摘要261)      PDF(pc) (1284KB)(817)    收藏
    基于产业集聚的视角研究科技创新成果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对促进中国科技创新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保障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步调一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基于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SBM(slacks based measure)模型和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30个省市的动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金融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成果和绿色全要素生产关系的门槛效应和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成果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系数显著为正;2)金融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成果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有正向调节和单门槛效应;3)制造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成果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4)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外商投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基于此,提出应关注科技创新成果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匹配度,注重数字金融的发展打破金融业的空间壁垒,引导制造业转向高质量集聚,实现财政资源在环保领域的合理配置,加强对外商投资环保监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水资源税改革对缺水地区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
    田贵良, 高廷艳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43-5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8
    摘要249)      PDF(pc) (1113KB)(621)    收藏
    水资源费改税是国家以税收杠杆撬动水资源节约、推动可持续发展而出台的重要政策,自试点以来,水资源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整体提高了用水效率,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重要结论。但另一个重要且尚未得到证实的问题是,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同时,也是水资源需求的主要部门,水资源税改革是否也提高了工业用水效率?为此,假设我国没有进行水资源税改革试点,采用GM(1,1)模型对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后的工业用水效率进行测算,通过比较测算值和统计值,分析水资源税改革的政策效应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考虑到影响工业用水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故选取水资源禀赋、科技进步、环境规制、用水结构、社会因素、工业发展规模作为影响因素,并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水资源税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工业用水效率,降低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企业在政策冲击下的“阵痛”期的过去,水资源税改革的政策效应会愈发明显。其中,影响工业用水效率最显著的因素是科技进步,这属于政府干预下的企业支出和财政支出。说明水资源税改革可以倒逼微观经济主体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工业用水效率,降低工业用水总量,缓解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建议坚持节水优先,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节水设施和节水装置的普及程度,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完善水资源税改革机制体制,为水资源税改革全国推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碳排放视域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马骏, 伍琳玲, 卢玉钦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71-8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0
    摘要244)      PDF(pc) (2844KB)(555)    收藏
    绿色发展是协调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绿色发展正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发展的重点。我国经济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状态,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增强,而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绿色高效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采用超效率非期望SBM(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绿色发展效率并探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然后与未考虑碳排放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评价绿色发展效率以及演化趋势和特征,并运用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ai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technology)方法识别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流域碳排放量逐年递增,碳排放对绿色发展效率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环境的约束下,下游的绿色发展效率值降幅明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各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分布特征;从影响因素上看,产业结构、科研投入、对外开放、环境规制和植被覆盖率对碳排放视域下的绿色发展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低主要表现在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物过度排放方面,其中环境问题主要是碳排放问题,正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提高绿色效率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为促进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碳中和愿景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保证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更强有力的保护生态环境,更好的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能源贸易合作对能源安全的影响
    周靖, 韩纪琴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6): 31-4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26.003
    摘要243)      PDF(pc) (1771KB)(118)    收藏

    近年来全球政治与经济的不确定风险逐渐加大,不利于维护产业安全和稳定的“逆全球化”思潮开始抬头。为了探讨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合作可否对冲“逆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深入分析国际能源合作对参与各国、各地区能源安全产生的作用及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本文以20002020年为观测期,尝试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框架之下,从能源合作产业链下游的能源贸易入手,运用Tobit模型和基础回归模型,从能源消费、能源生产2个维度出发,探究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能源贸易合作对参与各国能源安全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并且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能源贸易能够维护我国的能源消费安全和能源生产安全;2)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贸易总额能够通过降低合作能源消费国的能源使用成本,提高这些国家的能源消费安全水平;3)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贸易总额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能源生产国的经济增长,提高这些国家的能源生产安全水平;4)受地理位置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开展能源贸易合作产生的能源安全正向效应相较于其他地区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与建议如下:1)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能源贸易合作对于推动参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能源安全、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共同繁荣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2)为了维护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安全,应当不断扩大、深化“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贸易多元化,并持续优化国际合作环境,为国际能源贸易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3)为了抵御外部各种不利因素对我国参与的国际能源贸易构成的安全威胁,应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以保障国际间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和顺畅;4)为了保障“一带一路”参与各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应大力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国际合作,促进参与各国变革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知识共享、绿色创新与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协同关系研究
    薛松, 赵静静, 杨涛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109-12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6.001
    摘要237)      PDF(pc) (1255KB)(233)    收藏
    知识共享、绿色创新作为塑造行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目标向可持续化方向转型起到重要作用。为研究知识共享、绿色创新与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关系,通过扎根理论获取测量量表,梳理量表中不同层级因素间的关系结构,基于知识管理、协同创新和组织学习理论构建知识共享、绿色创新与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协同互动的假设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基于测量量表的实证数据,利用实证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结果表明:知识共享渠道、知识共享行为和知识共享环境正向促进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其中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程度最大,即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更易受知识共享主体行为选择的影响;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制度创新正向促进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对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略大于绿色制度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对知识共享渠道、绿色制度创新对知识共享环境、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度创新对知识共享行为的3种路径均在促进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中介效应,即推动绿色创新可进一步加强知识共享对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间接影响,但影响程度小于知识共享的直接作用效应,起到基础性作用。应鼓励知识共享行为、建立正式知识共享制度、营造知识共享环境,通过推进知识共享共谋可持续发展蓝图;进行绿色创新技术发展和制度构建,通过绿色协同创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研究结果可为基础设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管理实践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美博弈视角下中国稀土资源供应风险研究
    闻少博, 陈志华, 刘雪勇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5):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14.001
    摘要237)      PDF(mobile) (2148KB)(128)    收藏
    稀土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兴产业和众多武器系统等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中美两国在稀土生产和加工方面存在非对称的依赖关系。本文利用复杂网络识别中美两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中竞合关系的演化过程,并构建指标从稀土资源的市场集中度,生产国的供应能力和意愿三个方面对未来中国可能面临的稀土供应风险进行识别和量化,以期在中美资源博弈中,为中国制定应对措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美两国在国际稀土市场的竞合关系具有时变特征,当中国从外部获取资源维持市场优势的时候,将面临潜在的供应风险。从市场集中度来看,中国对稀土市场的影响力不断下降;从供应能力来看,中国的前两大供应国的供应能力偏弱;从供应意愿来看,中国的主要稀土贸易伙伴具有较大的断供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流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研究——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王梓又, 潘雨红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03-11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0.002
    摘要233)      PDF(pc) (4668KB)(388)    收藏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构建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布局的客观需要和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需求,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圈建设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层级。为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区域一体化及区域多层级协调发展,将流动的生产资源与城市空间结构相结合,基于人流、信息流、技术流、经济流四大流动资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点、线、面3个维度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圈内部呈现以成都、重庆为双核心的结构,区域间相互作用,城市中心性整体表现出内部优于外部的空间特征,核心城市对外围城市未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圈内城市链接多表现出高度不对称性,链接对称地区主要集中在成渝中轴地区,城市间的联系有待加强,经济圈外围城市与外界联系较少;区域内部小团体现象明显,团体间联系密度存在差异,整体来看城市集群格局尚未形成,跨省域、跨地区的联系不够,成渝双城经济圈主要是西侧地区围绕成都发展。最后,为构建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及区域多层级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建议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构建多领域的跨区域共享协作通道;加强中部地区发展动力,提高外围城市的资源吸收能力;注重经济圈内城市交通建设及信息融合发展,突出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和外溢属性,促进城市间技术交流与经济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新能源行业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肖煜, 陆雨杨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26-13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2
    摘要224)      PDF(pc) (1097KB)(496)    收藏
    “十四五”计划在原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创新、绿色在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地位。政府补贴,作为政府支持企业研发活动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为探究不同产权性质调节下,政府补贴如何影响新能源企业创新绩效,以及将三者纳入同一框架下,考虑研发投入作为中介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选取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2015—2019年高研发投入、低短期经济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106家国有与非国有产权性质的新能源企业,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创新绩效,解释变量为政府补贴,调节变量为产权性质,中介变量为研发投入强度,通过对新能源行业政府补贴的研究,以检验在研发投入强度作为中介效应,企业产权性质作为调节作用时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政府补贴与新能源行业的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研发投入强度在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且不同企业产权性质的新能源企业,在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上述结论提出:1)在市场经济下,政府补贴是保证新能源企业生存以及促进其发展的直接激励方式,因此建议政府应在合理监管下持续对新能源企业提供有效财税和金融等政策补贴;2)由于部分新能源企业违规将政府补贴转移到非研发投入中,从而使得政府补贴失灵,因此在国家后续政策法规出台后需细化新能源企业获得政府补贴后的使用路径;3)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可获得的资源较少,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因此政府在进行补贴激励时可以重点倾斜给非国有企业以促进其产出更高的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太阳辐射干预对自然和社会的潜在影响及其治理——IPCC AR6 的认识与观点
    郑国梁, 廖华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4):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226.001
    摘要219)      PDF(pc) (1372KB)(61)    收藏
    科技界关于采用太阳辐射干预(SRM)等地球工程方案来遏制甚至扭转全球气候变化的讨论由来已久、日益增多。本文重点解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三工作组报告中,关于SRM对自然和社会可能造成的风险及其实施障碍的认识与观点。1)SRM是碳减排和碳移除等气候减缓行动的不完美补充手段。SRM通过影响地球系统辐射平衡,以抵消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辐射强迫,从而实现快速冷却和降低其他气候危害。但SRM没有解决人为气候变化的根源(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人类和自然系统的影响将依然存在。2)SRM的作用效果和潜在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实施SRM可能会给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长期风险。实施SRM对作物产量、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积极和消极的)综合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其决策过程需要考虑到区域异质性影响和长期风险,从而避免将负面影响转嫁至弱势地区,以及避免将风险转嫁给子孙后代。3)科学研究进展缓慢、公众认知水平不高和伦理道德观念不同、各国利益难以平衡,都对推进SRM科学实验和国际治理形成障碍。SRM科学研究面临评估结论不可靠、假设合理性存疑、未来因素不确定等挑战,当前科学基础难以有效支撑SRM国际治理发展。由于不同国家的利益差异、价值观差异和地缘政治因素,达成共识和协议可能会面临困难。目前缺乏正式责任和法律框架,可能给国际合作与和平带来新风险。SRM国际治理内涵涉及政策、法律、科学、公众参与和技术支持等多个层面,发展国际治理框架应与技术研究共同演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环境保护税、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企业绩效——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张倩, 梅亚丽, 王奎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07-1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2
    摘要214)      PDF(pc) (1258KB)(1287)    收藏
    面对严峻的环境挑战,技术创新成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两大问题的重要途径;环境保护税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工具,为制造业企业绿色治理、绩效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基于波特假说理论,以2009—202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以技术创新为中介,以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为调节的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保护税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进而探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调节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环境保护税与制造业企业绩效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征收环境保护税能够提升制造业企业绩效水平;环境保护税会倒逼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企业绩效水平,技术创新在环境保护税和制造业企业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负向调节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越高,环境保护税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制造业企业绩效的作用越弱。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发现,征收环境保护税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税制度改革和提升企业绩效水平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政府应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税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税的政策效果,为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技术创新驱动作用,积极开展绿色治理活动,以实现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环境信息披露对资源型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外部压力视角
    聂志萍, 汪艺文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79-9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816.001
    摘要200)      PDF(pc) (1155KB)(132)    收藏
    深入探索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倒逼效应”还是“挤出效应”,对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资源型企业,基于合法性理论、声誉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外部压力视角下环境信息披露对资源型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信息披露可以显著提高资源型企业创新水平,且相比软披露,硬披露对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强;2)负面媒体监督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环境信息披露带来的企业声誉和融资优势,抑制资源型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但其他类型媒体监督均不能对环境信息披露提高资源型企业创新水平的过程产生显著促进作用;3)政府监管和分析师关注均对环境信息披露与资源型企业创新水平之间的关系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同时分析师关注的资源型企业披露硬环境信息对其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资源型企业应选择性地多披露货币性硬环境信息,将环境信息披露作为绿色创新转型的重要一环;政府需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引导企业采用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标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以及分析师关注的社会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李扬, 李华姣, 冯思达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69-8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2
    摘要199)      PDF(pc) (4591KB)(1832)    收藏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不断细化、延长,所涉及环节不断增多,产业格局不断演化。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与日益复杂的内部结构,使得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演化机制、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愈发重要。为了深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在发展机制,使用2018—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级交易数据,构建该产业上市企业之间的供需依赖关系,进而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的结构演化特征。并以网络演化理论为基础,基于财务数据、舆情数据等多源异质数据,通过随机主体导向模型从网络内生结构、情景因素与公司属性3个维度展开实证研究,检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上呈现局部中心化的供需依赖结构,区域性头部企业不断增强自身供应链控制力;产业供需依赖网络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内生机制,如偏好依附效应、三角形闭合效应的影响;共高管关系等情景因素会显著促进上市企业供需依赖关系的形成。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从推动区域内企业合作、优化共高管关系和关注弱势企业发展3个方面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加速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继续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为区域内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政策和标准的支持,促进资金、技术和行业数据的自由流动;相关产业调控政策可以通过限制或促进特定企业间的共高管关系,达到产业供需关系优化的目的,另外,也可以通过追踪企业间舆情关联,识别潜在的依赖关系,完善对产业网络依赖结构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投资、识别风险;政府监管部门应关注弱势企业发展,警惕产业结构失衡,也应加强对“明星”企业的关注,对其提出更高的经营标准和监管要求,对其财务情况进行充分的披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长江经济带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与空间格局研究
    张云宁, 朱红艳, 欧阳红祥,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42-5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331.001
    摘要198)      PDF(pc) (3768KB)(357)    收藏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也至关重要。在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因素分解结构法与主客观赋权法,从自然与社会资源的角度建立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协调指数(可持续发展趋势)构建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空间格局, 以期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根据测评结果,使用ArcGIS的空间统计功能,从差异性角度,将发展水平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较低水平与低水平4类,将发展协调度分为高协调、中等协调与低协调3类。从自相关性角度,分析全局与局域层面的聚集分散特征,并根据资源配置与发展情况分析原因。研究表明:1)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不均衡,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差异特征,各子系统特征各异;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协调性整体上呈“中高西低”的特征。2)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全局与局域聚集分散特征。生态环境与经济生产系统的空间聚集性最强,社会文化系统空间分散性最强;可持续发展高水平热点集中区位于长三角地区,低水平冷点集中区在云南、贵州地区。最后从有序开展经济生产活动、加强环境与文化建设、统筹兼顾地区发展3个方面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重污染企业社会责任、高管激励与绿色技术创新
    高枝欣, 许纪校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2): 88-10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309.004
    摘要197)      PDF(pc) (1215KB)(1885)    收藏

    重污染企业如何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发展转型必须面临的现实难题。文章以20112020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将企业社会责任、高管激励、绿色技术创新整合在同一研究框架,构建“主体—机制—结果”的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逻辑体系,检验社会责任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重污染企业普遍存在社会责任履行水平不高且不均衡的现象,然而,重污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自身绿色技术创新有积极影响,且在非国有制企业中促进作用更为显著;2)显性激励在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即重污染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通过对高管进行薪酬或股权激励,能够正向影响绿色技术创新;3)高管受到隐性激励,使企业社会责任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增强。研究结果为我国重污染企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的高质量绩效提供了参考借鉴,对优化重污染企业高管激励机制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基于补贴政策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动力学演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赵振东, 刘国庆, 辛江慧,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27-3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802.001
    摘要194)      PDF(pc) (2657KB)(265)    收藏
    作为动力转型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高度重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示范运营状态。产业演化与变动趋势直接关乎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政策设计,而产业的可预测性也是产业政策成功的重要保障。为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进程、实现产业政策效用最大化,经过系统剖析产业机理,依据相关政策及文献,结合产业规划目标,构建了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模型和存量流量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同时深入分析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演化趋势,针对不同情景进行仿真研究和政策分析,揭示了不同财政补贴政策情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政策下,难以实现203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及加氢站数量的预期目标;现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购车补贴对销售的影响不大,氢气价格的下降和加氢站数量的增加更能够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和产业化;与加氢站相比,油氢站成本更低,可以更好地改善加氢站运营负荷率,从而满足车辆的氢气需求。为加速产业发展、实现2030年目标,应继续加大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投入,调整补贴倾向;针对补贴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同时优化财政补贴资源分配,在政府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首先重点支持氢能源基础产业链建设,尤其是加氢站建设等积极性财政补贴政策,并可适当降低燃料电池汽车的购车补贴份额;为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建议前期加大示范应用购车投入,后期加大加氢站建设,特别是油氢站的建设。研究结论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田 泽, 肖玲颖, 梁 伟,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14-2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630.001
    摘要193)      PDF(pc) (1406KB)(122)    收藏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研究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对于推动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运用时空极差熵权法分别测算黄河流域2009—2019年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二者的协调发展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与分解,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其动态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为0449和0.490,年均增长率为5.84%和7.1%,总体呈上升趋势,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取得一定进展,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明显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发展;2)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水平不高,均值水平为0.55,但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2%,2019年达到0.629,由濒临失调阶段最终转向初级协调阶段,说明二者开始实现协调发展;3)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同步发展特征,耦合协调度均值水平表现为“下游领先、中游居中、上游落后”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别为0.59、0.561和0.529;4)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二者协调度空间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均值高达46.97%,其次是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均值为33.54%。据此提出打造区域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探索差异化政策和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发展等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环境规制对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
    李金晶, 李君, 陈长瑶,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24-13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0.001
    摘要192)      PDF(pc) (1156KB)(279)    收藏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厘清西南地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新时期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构建环境规制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计算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的环境规制强度,然后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影响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和环境规制对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路径,用门槛模型测度西南地区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最后采用替代变量的方法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大体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贸易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对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还未显现;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呈正“U”型曲线关系,环境规制通过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3个路径对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很小;西南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的适度范围为0.67~1.56。因此,建议继续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合理确定地区环境规制的力度,建立环境规制实施效果的评估机构,掌握环境规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未来十年新业态下铝资源需求分析

    崔博京, 陈其慎, 王琨,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31-4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13.001
    摘要192)      PDF(pc) (3975KB)(447)    收藏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低碳新兴行业的高速发展,铝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但原铝生产耗能高、碳排放量大,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双碳”等新业态下,铝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本文运用系统动力仿真模型,结合部门预测法,预测未来十年我国铝资源的生产消费情况,并从“铝土矿—氧化铝—原铝—铝产品—再生铝”全生命周期视角,定量评估正常情境、政策情境和理想情境3种情境下铝产业的减碳潜力,研判未来原铝和再生铝的需求供应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未来十年新业态下,铝需求量仍持续呈快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是拉动铝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交通运输部门将超越建筑业成为铝消费量的第一大领域。2)铝产业减碳的最佳路径为大力发展再生铝资源,其次为优化电解铝用电结构。面对严峻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必须开发出更节能环保型的初级和再生冶炼技术和方法,全面提高铝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循环回收水平,加快建立高效铝资源回收体系,降低铝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我国铝资源保障能力,推动我国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时空分异及减排策略
    陆佳勤, 甘信华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50-15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01.001
    摘要188)      PDF(pc) (3757KB)(446)    收藏
    研究工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制定碳减排策略、促进工业低碳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0—2019年江苏省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焦炭、天然气、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等主要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13个地级市工业碳排放量,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工业碳排放时空分布图;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并利用Geoda软件计算工业碳排放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为测度工业碳排放局部空间聚类情况,利用Geoda软件绘制LISA聚类图;采用空间重心模型画出2010—2019年碳排放重心转移轨迹图,对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1)10年间,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单位工业生产总值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明显,碳减排效果显著;2)工业碳排放各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较高值区和较低值区占主体,且南北差异大,总体上呈南高北低,因此各市在制定碳减排措施时应避免“一刀切”,将苏南地区作为碳减排重点控制区域;3)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碳排放在空间上呈现聚集性,苏南地区为高-高聚集区,苏北地区(徐州市除外)为低-低聚集区,大部分市域工业碳排放局部空间集聚性不显著;4)碳排放重心整体变化不大,10年间重心点均位于扬州市内,表明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南高北低的局面未被打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逆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投资风险评价
    孙明浩, 廖秋敏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69-18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1
    摘要188)      PDF(pc) (1131KB)(377)    收藏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发矿产资源有助于弥补国内矿产资源的供给不足,但是对沿线国家矿产资源投资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具有多种形式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在逆全球化趋势明显的今天。为深入研究逆全球化背景下沿线国家矿产资源投资风险,论文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环境风险、资源开采风险以及逆全球化风险五个维度出发,构建了矿产资源海外投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对2009—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18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矿业投资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采用GM(1,1)模型对2021—202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资源开采风险、自然环境风险是矿业投资风险的主要因素,而逆全球化风险也成为当前国际局势下进行矿业投资不可忽略的风险因素;2)处于中风险—低风险状态的国家,风险等级逐渐朝着低风险状态发展,处于高风险—中风险状态的国家,风险等级朝着中风险状态发展,沿线国家的风险等级整体是降低的,所评价国家的风险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整体是朝着降低的趋势发展;3)2021—2025年18个沿线国家中,乌兹别克斯坦、越南、俄罗斯、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属于低风险投资国家;土耳其、印度、阿根廷、乌克兰、蒙古和印度尼西亚属于中风险投资国家;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吉尔吉斯坦和波兰属于高风险投资国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人力资本、资源集聚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王芳琴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13-12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3.001
    摘要184)      PDF(pc) (1156KB)(171)    收藏
    利用泰尔指数和第三产业相对比重刻画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和高级化水平,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揭示异质性人力资本、资源集聚及二者交叉耦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分析其地区差异的原因,以期为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高级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影响因素,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贡献为15.31%;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分别为46.93%和28.99%;初级、中级人力资本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中介变量,高级人力资本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力为72.99%),中级人力资本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力为75.77%);制造业资源集聚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推动作用分别为90.73%和80.59%,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集聚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贡献分别为89%和82.68%。因此,在东部区域,应借助高级人力资本积累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吸引集聚,同时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化人力资本结构,通过二者的循环因果互动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在中西部区域,中高级人力资本和制造业集聚的“双翼驱动”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核心动力,在制造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应侧重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并引导二者协同发展,重视制造业集聚与人力资本之间的互动和匹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环境视角

    潘海英, 仉晨, 严翔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5-3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26.002
    摘要173)      PDF(pc) (1323KB)(1110)    收藏
    为探究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否释放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能,本文创新性地将金融生态环境纳入研究框架,并基于2008—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检验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金融外部环境约束的情况下,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且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阶段,其对碳排放的抑制效果表现更优。受金融生态环境的制约,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金融生态环境未越过第一个门槛值时,绿色金融发展未能显著抑制碳排放,随着金融生态环境接连跨越两个门槛值,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逐步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治理水平跨越门槛值,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边际递增特征;在制度与信用文化层面,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存在类似“中部塌陷”的反常现象。分地区来看,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金融生态环境的单一门槛效应,随着金融生态环境水平跨越阈值,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显著增强,而中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虽然已经显现,但效果并不显著。研究结论为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角度激发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应,进而助力“双碳”愿景达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中国省域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空间收敛性与分异特征
    赵敏, 储佩佩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51-6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915.001
    摘要170)      PDF(pc) (1509KB)(154)    收藏
    农村产业融合既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途径,也是减缓“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是锻铸农村地区经济韧性的关键环节。采用熵权法测算中国31个省份2008—2020年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在考虑空间因素与控制变量的前提条件下,基于空间条件β收敛模型对其收敛性和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从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测度结果来看,全国层面的总体水平不高,仅完成了目标值的40%;区域层面上,水平增速呈现出“东—西—中”的递减趋势;省域层面上,同一区域内省份间差距小于不同区域的省份间差距。2)从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收敛性来看,我国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条件β收敛特征,且空间因素的纳入使得收敛周期缩短了约6 a;财政支农、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促进了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提高及高值收敛,而人力资本水平对其收敛具有抑制作用,且表现不明显。3)从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来看,空间上,三大区域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均存在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且收敛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同样强于全国层面;时间上,2016—2020年收敛率高于2008—2015年,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作用方向与程度在前后两个时期均有明显差异。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充分认识当前现实,继续完善顶层设计,科学引导农业现代化融合方向;2)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改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非均衡区域分布现状;3)重视“人才红利”优势,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提升及高值收敛的正向促进作用;4)树立全国“整盘蛋糕”的农村产业融合系统观念,实现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基于LMDI-Attribution的江苏省水足迹效率变化驱动力分析
    姜翔程, 王睿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30-4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10.001
    摘要169)      PDF(pc) (3015KB)(360)    收藏
    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中,江苏省水足迹总量和人均量最大,缺水程度最严重,较低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制约了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水足迹视角,聚焦江苏省水足迹效率变化,分析水足迹效率变化的驱动因素和大小,为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基于2010—2019年江苏省水足迹计算结果,扩展Kaya恒等式构造出驱动水足迹效率变化的实际用水效率、水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和水足迹结构3个因素,借助LMDI-Attribution模型计算各因素驱动力大小,并得到三大用水部门的具体贡献度。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江苏省水足迹效率增长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32.78元/m3增加到2019年的88.91元/m3,增幅为171.25%,其中实际用水效率为水足迹效率变化的最大驱动力,贡献了167%,其次为技术水平,贡献了26.15%;由于农业部门水足迹占比增大,水足迹结构对变化的影响为-21.67%;从用水部门来看,工业部门和生活部门的实际用水效率是最关键的驱动力,分别为91.19%和75.07%,农业部门仅为0.73%;技术水平驱动力中贡献最大的为生活部门的21.40%,其次为工业部门的4.79%,而农业部门为-0.04%;水足迹结构驱动力中仅农业部门是正向的,为0.06%,生活部门为-2.13%,工业部门为-19.60%。建议江苏省建立健全节水型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降低农业部门水足迹所占比例,保持各用水部门灰水足迹的下降趋势,限制高污染企业的投资建设,支持绿色企业的发展;刺激省内消费需求,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于物质流方法的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现状分析
    侯慧敏, 郭东方, 苏丽娟, 徐 鹤,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6): 23-3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25.001
    摘要167)      PDF(pc) (2431KB)(101)    收藏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大量的磷肥供给,从而造成在磷酸、磷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磷石膏,其长期堆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我国从2018年开始大力推动对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制定、出台了多项鼓励性政策,但直到目前为止磷石膏的综合利用率仍然较低,其资源化利用市场还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本文基于我国磷石膏产生量底数不清的问题,采用产废系数法,以《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磷肥产量为基础,估算我国从1957—2019年磷石膏产量,并在对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安徽等省份开展实地调研与分析之后,选取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综合表现较好的贵州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物质流分析,绘制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物质代谢图谱。研究表明:从时间序列方面来看,贵州省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率逐年上升,利用处置率从2018年的58.80%提高到2020年的107.37%,这标志着贵州省已经开始消纳历史堆存的磷石膏固体废弃物;从资源化利用途径方面来看,贵州省2021年第一季度依靠井下填充、制酸及其他化学利用、制造建材、制造水泥缓凝剂,分别消纳磷石膏96.45万t、36.04万t、33.09万t、23.48万t,综合利用率达到55.02%,但利用途径基本还停留在初步发展阶段,具有产品附加值较低、无法实现大规模消纳等缺点。本文经过实地调查研究,探究磷石膏从产生到资源化全生命周期的物质代谢规律,揭示磷石膏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关于原材料、技术、产品、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从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角度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期望能够为我国磷石膏的精准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循环经济、“无废城市”及双碳背景下其他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治理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环境规制、绿色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
    韦庆明, 赵欣欣, 冯 馨, 张苗苗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6): 54-6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101.001
    摘要166)      PDF(pc) (1208KB)(203)    收藏

    在中国着力实现绿色经济转型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兼顾环境规制、绿色创新与产业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获取环境保护、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三重红利”,已成为当今我国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在3种权重矩阵下比较环境规制、绿色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测算出主要解释变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并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和绿色创新是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在3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均具有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其中环境规制强度在地理距离矩阵下每增加1%,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将提高0 065%;绿色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在地理距离矩阵下表现最为显著,影响系数达到0 066。2)从溢出效应来看,环境规制在地理距离矩阵下能够直接促进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绿色创新则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倒逼推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3)在区域异质性方面,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动作用在西部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在东部、中部地区作用并不明显;绿色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正向驱动作用则呈现出西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东部的发展趋势。我国各地区应努力提升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与城镇化水平,积极推动高污染企业的产业转型,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制定和实施地区差异化政策,以避免“污染避难所效应”式的产业转移,这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兼论异质性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
    潘海英, 陈玲, 任佳佳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24.001
    摘要166)      PDF(pc) (1358KB)(1388)    收藏
    当前全球变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带来了新契机。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以及异质性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在3类空间权重矩阵下均对碳排放强度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且由于其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还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对周边地区的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削弱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而在市场激励型、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作用下,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更加显著。在此基础上,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存在基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以及经济增长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在两者跨越相应的阈值之后数字经济发展方能有效发挥碳减排效应。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推动传统产业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帮助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采用灵活的组合环境规制引导企业主动走绿色发展道路,并加快推动建立绿色数据中心;提高数据中心运营效率,合理有效配置各区域数字经济资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基于SD模型的长春市城市经济-社会-土地利用系统动态模拟研究
    高心雨, 董会和, 高禄年,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90-10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18.001
    摘要165)      PDF(pc) (6059KB)(215)    收藏
    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以经济、人口、住房、环境、公共管理为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要素,构建因果回路图与流量存量图,并对2004—2018年的模拟结果进行历史值检验,对2019—2033年城市系统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未来长春市城市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状况将继续存在,2018—2033年人均建成区面积增长47.9%,2033年人口总量(仅中心市区)将达448.392万人。人口流动对教育资源较为敏感,对工业规模增长与医疗资源投入敏感性较差。2033年长春市城市用地结构中住宅比例将会扩大至32.88%,工业用地比例将不断缩小至18.33%,城市交通用地占比将呈现先增大后缩小趋势,公园绿地面积占比稳定在4.33%。在“增加教育支出”和“增加工业增长值比率”情景下,人均建成区面积比自然状态模拟的数值低,分别减少了5.47%和3.97%,即对城市人地矛盾起缓解作用;在“增加工业人口比例”和“增加住房增长率”情景下,人均建成区面积比自然状态模拟的数值高,分别增加了3.96%和0.84%,不能改变人口城市化速度慢于土地城市化速度的现状。可通过合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降低居住成本、稳定城市人口、吸引人才,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土地利用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区域一体化对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黄瑜珊, 邹晨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132-14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615.001
    摘要162)      PDF(pc) (1261KB)(139)    收藏
    随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愈发得到重视,科技人才竞争力也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之一。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下科技人才竞争力的提升为主要切入点,首先探究了经济、产业、市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6种类型区域一体化对科技人才的本体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产出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2010—2018年长三角41城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探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市的区域一体化对科技人才竞争力作用机制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长三角地区一体化主要形式为市场一体化,创新驱动城市和效率驱动城市一体化主要形式分别是市场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可以吸引高水平科技人才集聚,促进科技人才在产业和地区间充分流动,从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提高科技人才本体竞争力;区域一体化可以优化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科技人员收入,并提供设施完备工作环境,从生态、生活和工作等方面提高科技人才环境竞争力;区域一体化促进经济和科技要素流动,消除“诸侯经济”,提高专利和经济的产出效率,从而提高科技人才产出竞争力;同创新驱动城市相比,效率驱动城市更注重通过科技人才生活水平的提升来促进科技人才总体数量的增加,但总体而言,效率驱动城市无论是专利产出能力还是经济产出能力均弱于创新驱动城市。基于上述结论,从加强生态绿色一体化、深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及注重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增强长三角科技人才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基于多情景经济评价的哥伦比亚油气财税分析与对标
    王斌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42-5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3
    摘要162)      PDF(pc) (1627KB)(84)    收藏
    油气合同与财税条款是影响海外油气投资的核心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利润在投资者与资源国政府之间的分配模式及比例。全面、深入地解析哥伦比亚油气财税条款,以期为新形势下赴哥伦比亚开展油气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系统梳理了哥伦比亚油气财税合同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基于哥伦比亚新旧油气合同模式财税条款,构建模拟经济评价模型;基于不同油价、产量规模和API度开展多情景下油气项目经济评价对比分析;构建包含财税条款经济性和财税条款稳定性两大方面、9个指标的财税吸引力评价体系,选取地区前十大油气资源国开展油气财税吸引力对标。研究表明:哥伦比亚新合同模式降低了资源国政府的参与度和经济收益,外国石油公司经营的自由度和经济性明显提升;根据多情景经济评价,高油价下合同者每立方米净现金流要高于低油价每立方米净现金流,API度更低的重油资产有税收优惠,在高产量规模情景下每立方米的税收增加;根据油气财税吸引力对标,哥伦比亚在南美洲前十大油气储量国中排名第4,吸引力较高。通过分析认为哥伦比亚油气资源和财税条款在同地区均具有比较优势,在中哥友好关系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哥油气合作前景较为广阔。建议中国企业加大对哥伦比亚油气行业投资机会的关注,合同者在新购入哥伦比亚资产时要重点考虑资产类型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政策调整带来的相关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全球碳中和愿景下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
    肖雨彤, 陈军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9-3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1
    摘要161)      PDF(pc) (2882KB)(266)    收藏

    如何摆脱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中零和博弈的掣肘,以务实高效的绿色能源国际合作促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已成为实现全球碳中和愿景、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能力和责任,分析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通过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不同情形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绿色能源竞合互动关系,运用仿真分析模拟多种情形下主要参数初始值变化对双方博弈策略演化趋势的影响,以探寻博弈双方行为的动态演化路径和稳定策略。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要素禀赋、市场结构和发展诉求上兼具互补性,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有助于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具有一致性,合作是博弈双方的最优均衡策略选择;政府政策激励是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预期收益提高,政府对绿色能源的政策激励增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投入成本减少与风险损失降低,有利于博弈双方行为演化趋向共赢的局面。立足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深入推进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加速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设计:各国政府应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加强相关政策支持,提升企业参与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积极性,增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潜在收益;企业应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促进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和标准向全球推广,进而降低绿色能源国际合作成本;世界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观念,巩固深化政治互信,共同防范和应对绿色能源国际合作风险,携手推进全球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