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江苏省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达峰预测
    高珊, 曹明霞, 李丹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509.001
    摘要300)      PDF(pc) (1502KB)(362)    收藏
    开展典型省域的碳排放核算及碳达峰方案研究,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进行有益的地方性探索。以构建碳排放核算与碳峰值预测关联性的思路框架为前提,从能源消费、工农业生产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核算江苏省碳排放量,总结区域碳排放与能源利用和产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进而基于Kaya恒等式模型设定关键因子,根据人口、经济增长与能源结构等进行发展潜力预测,合理设计未来低、中、高3种碳达峰情景,以期为制定碳减排路径及碳达峰方案提供启示与建议。研究表明:1)2005—2019年江苏省碳排放小幅波动上升但增速明显放缓,碳排放总量增长了1.11倍,高碳的能源和产业结构仍然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能源消费和工业生产的碳排放量占比高达90%以上,水稻生产和生活垃圾焚烧也是主要碳源。2)人口、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及结构等因素与未来碳排放变化密切相关。比较2020—2030年3种达峰情景,低值约束方案预计2027年江苏省碳排放达到峰值10.26亿t,比中、高值达峰方案的2030年提前了3年,峰值分别减少0.54亿t和1.12亿t。低值方案较为符合国际规律,有利于碳减排及碳中和国家目标的达成。为了尽快驱动江苏省碳排放主动达峰并进入下行空间,提出江苏省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同时,要控制碳排放增长规模,促进低值达峰方案的顺利实施,关注可再生能源的清洁替代以及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及农业的低碳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太阳辐射干预对自然和社会的潜在影响及其治理——IPCC AR6 的认识与观点
    郑国梁, 廖华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4):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226.001
    摘要219)      PDF(pc) (1372KB)(61)    收藏
    科技界关于采用太阳辐射干预(SRM)等地球工程方案来遏制甚至扭转全球气候变化的讨论由来已久、日益增多。本文重点解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三工作组报告中,关于SRM对自然和社会可能造成的风险及其实施障碍的认识与观点。1)SRM是碳减排和碳移除等气候减缓行动的不完美补充手段。SRM通过影响地球系统辐射平衡,以抵消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辐射强迫,从而实现快速冷却和降低其他气候危害。但SRM没有解决人为气候变化的根源(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人类和自然系统的影响将依然存在。2)SRM的作用效果和潜在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实施SRM可能会给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长期风险。实施SRM对作物产量、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积极和消极的)综合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其决策过程需要考虑到区域异质性影响和长期风险,从而避免将负面影响转嫁至弱势地区,以及避免将风险转嫁给子孙后代。3)科学研究进展缓慢、公众认知水平不高和伦理道德观念不同、各国利益难以平衡,都对推进SRM科学实验和国际治理形成障碍。SRM科学研究面临评估结论不可靠、假设合理性存疑、未来因素不确定等挑战,当前科学基础难以有效支撑SRM国际治理发展。由于不同国家的利益差异、价值观差异和地缘政治因素,达成共识和协议可能会面临困难。目前缺乏正式责任和法律框架,可能给国际合作与和平带来新风险。SRM国际治理内涵涉及政策、法律、科学、公众参与和技术支持等多个层面,发展国际治理框架应与技术研究共同演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环境保护税、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企业绩效——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张倩, 梅亚丽, 王奎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07-1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2
    摘要214)      PDF(pc) (1258KB)(1289)    收藏
    面对严峻的环境挑战,技术创新成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两大问题的重要途径;环境保护税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工具,为制造业企业绿色治理、绩效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基于波特假说理论,以2009—202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以技术创新为中介,以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为调节的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保护税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进而探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调节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环境保护税与制造业企业绩效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征收环境保护税能够提升制造业企业绩效水平;环境保护税会倒逼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企业绩效水平,技术创新在环境保护税和制造业企业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负向调节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越高,环境保护税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制造业企业绩效的作用越弱。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发现,征收环境保护税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税制度改革和提升企业绩效水平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政府应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税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税的政策效果,为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技术创新驱动作用,积极开展绿色治理活动,以实现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李扬, 李华姣, 冯思达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69-8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2
    摘要199)      PDF(pc) (4591KB)(1832)    收藏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不断细化、延长,所涉及环节不断增多,产业格局不断演化。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与日益复杂的内部结构,使得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演化机制、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愈发重要。为了深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在发展机制,使用2018—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级交易数据,构建该产业上市企业之间的供需依赖关系,进而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的结构演化特征。并以网络演化理论为基础,基于财务数据、舆情数据等多源异质数据,通过随机主体导向模型从网络内生结构、情景因素与公司属性3个维度展开实证研究,检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上呈现局部中心化的供需依赖结构,区域性头部企业不断增强自身供应链控制力;产业供需依赖网络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内生机制,如偏好依附效应、三角形闭合效应的影响;共高管关系等情景因素会显著促进上市企业供需依赖关系的形成。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从推动区域内企业合作、优化共高管关系和关注弱势企业发展3个方面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加速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继续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为区域内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政策和标准的支持,促进资金、技术和行业数据的自由流动;相关产业调控政策可以通过限制或促进特定企业间的共高管关系,达到产业供需关系优化的目的,另外,也可以通过追踪企业间舆情关联,识别潜在的依赖关系,完善对产业网络依赖结构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投资、识别风险;政府监管部门应关注弱势企业发展,警惕产业结构失衡,也应加强对“明星”企业的关注,对其提出更高的经营标准和监管要求,对其财务情况进行充分的披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未来十年新业态下铝资源需求分析

    崔博京, 陈其慎, 王琨,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31-4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13.001
    摘要192)      PDF(pc) (3975KB)(447)    收藏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低碳新兴行业的高速发展,铝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但原铝生产耗能高、碳排放量大,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双碳”等新业态下,铝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本文运用系统动力仿真模型,结合部门预测法,预测未来十年我国铝资源的生产消费情况,并从“铝土矿—氧化铝—原铝—铝产品—再生铝”全生命周期视角,定量评估正常情境、政策情境和理想情境3种情境下铝产业的减碳潜力,研判未来原铝和再生铝的需求供应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未来十年新业态下,铝需求量仍持续呈快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是拉动铝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交通运输部门将超越建筑业成为铝消费量的第一大领域。2)铝产业减碳的最佳路径为大力发展再生铝资源,其次为优化电解铝用电结构。面对严峻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必须开发出更节能环保型的初级和再生冶炼技术和方法,全面提高铝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循环回收水平,加快建立高效铝资源回收体系,降低铝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我国铝资源保障能力,推动我国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环境视角

    潘海英, 仉晨, 严翔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5-3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26.002
    摘要173)      PDF(pc) (1323KB)(1112)    收藏
    为探究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否释放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能,本文创新性地将金融生态环境纳入研究框架,并基于2008—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检验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金融外部环境约束的情况下,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且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阶段,其对碳排放的抑制效果表现更优。受金融生态环境的制约,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金融生态环境未越过第一个门槛值时,绿色金融发展未能显著抑制碳排放,随着金融生态环境接连跨越两个门槛值,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逐步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治理水平跨越门槛值,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边际递增特征;在制度与信用文化层面,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存在类似“中部塌陷”的反常现象。分地区来看,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金融生态环境的单一门槛效应,随着金融生态环境水平跨越阈值,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显著增强,而中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虽然已经显现,但效果并不显著。研究结论为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角度激发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应,进而助力“双碳”愿景达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兼论异质性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
    潘海英, 陈玲, 任佳佳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24.001
    摘要166)      PDF(pc) (1358KB)(1388)    收藏
    当前全球变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带来了新契机。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以及异质性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在3类空间权重矩阵下均对碳排放强度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且由于其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还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对周边地区的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削弱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而在市场激励型、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作用下,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更加显著。在此基础上,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存在基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以及经济增长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在两者跨越相应的阈值之后数字经济发展方能有效发挥碳减排效应。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推动传统产业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帮助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采用灵活的组合环境规制引导企业主动走绿色发展道路,并加快推动建立绿色数据中心;提高数据中心运营效率,合理有效配置各区域数字经济资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多情景经济评价的哥伦比亚油气财税分析与对标
    王斌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42-5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3
    摘要162)      PDF(pc) (1627KB)(84)    收藏
    油气合同与财税条款是影响海外油气投资的核心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利润在投资者与资源国政府之间的分配模式及比例。全面、深入地解析哥伦比亚油气财税条款,以期为新形势下赴哥伦比亚开展油气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系统梳理了哥伦比亚油气财税合同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基于哥伦比亚新旧油气合同模式财税条款,构建模拟经济评价模型;基于不同油价、产量规模和API度开展多情景下油气项目经济评价对比分析;构建包含财税条款经济性和财税条款稳定性两大方面、9个指标的财税吸引力评价体系,选取地区前十大油气资源国开展油气财税吸引力对标。研究表明:哥伦比亚新合同模式降低了资源国政府的参与度和经济收益,外国石油公司经营的自由度和经济性明显提升;根据多情景经济评价,高油价下合同者每立方米净现金流要高于低油价每立方米净现金流,API度更低的重油资产有税收优惠,在高产量规模情景下每立方米的税收增加;根据油气财税吸引力对标,哥伦比亚在南美洲前十大油气储量国中排名第4,吸引力较高。通过分析认为哥伦比亚油气资源和财税条款在同地区均具有比较优势,在中哥友好关系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哥油气合作前景较为广阔。建议中国企业加大对哥伦比亚油气行业投资机会的关注,合同者在新购入哥伦比亚资产时要重点考虑资产类型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政策调整带来的相关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全球碳中和愿景下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
    肖雨彤, 陈军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9-3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1
    摘要161)      PDF(pc) (2882KB)(266)    收藏

    如何摆脱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中零和博弈的掣肘,以务实高效的绿色能源国际合作促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已成为实现全球碳中和愿景、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能力和责任,分析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通过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不同情形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绿色能源竞合互动关系,运用仿真分析模拟多种情形下主要参数初始值变化对双方博弈策略演化趋势的影响,以探寻博弈双方行为的动态演化路径和稳定策略。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要素禀赋、市场结构和发展诉求上兼具互补性,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有助于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具有一致性,合作是博弈双方的最优均衡策略选择;政府政策激励是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预期收益提高,政府对绿色能源的政策激励增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投入成本减少与风险损失降低,有利于博弈双方行为演化趋向共赢的局面。立足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深入推进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加速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设计:各国政府应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加强相关政策支持,提升企业参与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积极性,增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潜在收益;企业应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促进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和标准向全球推广,进而降低绿色能源国际合作成本;世界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观念,巩固深化政治互信,共同防范和应对绿色能源国际合作风险,携手推进全球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冯飞, 冯嘉妮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0-1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4
    摘要160)      PDF(pc) (1260KB)(1004)    收藏

    农业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兼顾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选取20052020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超效率SBM模型和ML指数模型相结合,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测算陕西省各城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计算各市静态农业碳排放效率,发现在研究期内西安的农业碳排放效率稳步上升,且其农业碳排放效率值较高;商洛市农业碳排放效率值在1以上,农业碳排放效率较高;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值一直在1以下,未出现改善趋势;其余城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不同的波动趋势。运用ML指数测算动态农业碳排放效率发现,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改善大多来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而技术效率未能起到明显促进农业碳排放效率提高的作用。通过Tobit模型实证分析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应的农业碳排放效率越高;产值结构与耕地规模和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表明陕西省各市农业产值结构合理化程度越低,越不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耕地规模越大,越不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与农作物受灾程度和农业碳排放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但结果不显著。因此,陕西省各市在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同时,应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强化耕地保护,提升城镇化水平,降低农作物受灾程度,从而提高各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能源安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周海炜, 许莹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53-6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1
    摘要160)      PDF(pc) (3828KB)(434)    收藏
    长期以来政策文件为能源安全保障工作提供规制基础,但随着能源安全问题不断复杂化,能源安全政策制定也面临新要求。为了明晰现有能源安全政策的关注主题、力度以及布局情况,为进一步优化能源安全政策体系提供决策参考,从政策着力点、力度和工具3个方面出发,构建“政策着力点-政策力度-政策工具”三维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1957—2021年的270条能源安全政策进行量化分析以及时空维度分析。研究表明:1)节能是保障能源安全的第一要务,东北地区较为关注燃气和供热,中部地区关注绿色和安全,东部地区关注企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西部地区关注能源与用水的关系,总体看来都缺乏对环境安全以及政府考核等主题的关注。2)政策总力度随政策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十三五”时期出台政策数量最多,达85条,政策总力度最大。3)强制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为89.07%,其中“禁止规定”类子工具使用最多,占总数的26.8%,其次为“明确职责”,占14.15%。混合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为5.51%,自愿型占5.42%。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借鉴政策着力点分布情况,加强对考核、环境、安全等主题的关注,推动社会组织、资金等加入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丰富能源安全政策着力点的关注内容;制定能源安全战略规划,搭建能源安全政策体系,规划政策发文机构,不断修改政策缺陷,填补现实空白,提高政策稳定性、系统性;有针对性地减少强制型政策工具,创新政府管理方式,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协调混合型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自愿型政策工具,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能源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
    杨恺钧, 曹安琪, 方慈慧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35-4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3.002
    摘要153)      PDF(pc) (1371KB)(355)    收藏
    将产业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效率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聚焦长江经济带,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为我国在“双碳”背景下推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及长江经济带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参考。论文基于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面板数据,综合利用超效率SBM和区位熵法,构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并进一步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个区域已形成“带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集聚平均水平随年份波动上升,上中下游产业集聚水平呈递增格局,水平差异较大且有逐渐增加趋势;2)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通过整合内部网络资源和提升外部整体能力,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3)产业集聚的发展通过竞争效应和合作效应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而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可以提升经济动力和效率,因而绿色技术创新在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具有中介作用;4)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上中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从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推动新能源汽车区域异质性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数字经济能推动城市绿色协调发展吗?
    孙华平, 陈婷婷, 江承凤, 赵佳雯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6): 1-1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206.001
    摘要133)      PDF(pc) (1249KB)(39)    收藏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经济转型高度融合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和学界的重要议题。基于此背景,论文选取2005—2020年28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非期望产出超效率EBM模型分别测度其数字经济水平与绿色经济效率,通过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和机制,在充分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的前提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数字经济能有效提高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同时强化大中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绿色经济扩散效应,克服小城市面临的回波效应,有益于发挥网络效应扭转“中心-边缘”结构,表现出对不同规模城市的绿色普惠作用,促进区域绿色经济协调发展;2)数字经济对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效果在高市场化水平和高环境规制水平的地区更显著;3)数字经济可以促进绿色创新和经济集聚进而推动城市低碳发展。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政府需提升数字产业的扶持力度,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差异化功能定位及战略选择,为实现各城市全面绿色转型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特征识别与未来演化模拟分析
    官冬杰, 李梦丹, 周李磊,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4): 133-14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511.001
    摘要129)      PDF(pc) (9320KB)(168)    收藏
    城市时空演化特征模拟及驱动因素探究,可为区域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城市空间扩展判别模式、空间扩展特征测度指标和PLUS模型,探究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城市扩展模式,分析空间格局变化特征,预测未来城市扩展趋势并揭示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随着重庆市中心城区各方位扩展分异性缓慢上升,城市破碎化程度加剧,形成“多方向、多扩展翼、多条带”扩展模式,呈现“西快东慢、西南-东北延伸”分布格局;2)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扩展速度和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城市扩展方向由内部和边缘式填充向外部发展,城市形态由逐渐趋于紧凑向逐渐趋于松散、破碎和不规则化分布;3)未来203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仍将向外围扩展,扩展速度有所减缓,扩展方向差异性明显,经济和规划政策因素的影响作用愈发凸显;4)地形、GDP、距水域的距离、距离道路距离和开发区规划是影响重庆市城市扩展快慢的主要驱动力。受地理条件限制,在“多方向、多条带”城市分布格局下,经济、交通、政策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驱动重庆市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关键。建议未来充分发挥经济战略的动能作用,完善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合作模式,响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号召,增强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力;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区县间交通路网,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以提升城市空间内部结构,带动区域发展;同时,考虑重庆市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农耕地保护区域,将市政府生境保护纳入城市未来发展规划中,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统筹环境与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星载遥感技术的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状态监测应用综述
    王晋, 陈倩勋, 韩萍, 陈飞勇, 秦瑛蔚, 郭莲秀, 王慧欣, 徐景涛, 杜玉凤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150-15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322.001
    摘要128)      PDF(pc) (1174KB)(124)    收藏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我国对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状态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状态监测评价的时效性、连续性、多元性等要求也不断提升,从而为星载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状态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契机。如今,星载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状态监测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其获取的森林生态信息可以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长时间序列且空间连续的详细数据和参考依据。本文根据已有遥感研究,将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状态监测中的星载遥感技术归纳为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热红外遥感3类,从后向散射系数、极化SAR(合成孔径雷达)技术、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差分InSAR技术、极化干涉InSAR技术5个方面探究基于SAR的森林资源参数提取方法、原理及其应用,并介绍了运用星载遥感技术进行森林生态状态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的关键界面(林冠大气界面)和代表性参数(归一化植被指数)。研究结果表明:1)从指标体系构成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指标反演的可行性等方面出发,构建森林遥感生态指数指标体系对于准确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状况至关重要;2)通过集成各种监测系统优势,构建空天地遥感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系统智能监测平台,可以提高对森林资源参数的反演精度;3)使用星载遥感技术获取的森林生态监测信息能够为森林资源碳汇管护提供基础数据与重要参考;4)精准取得森林树冠、森林地表的相位,建立森林树高补偿模型是未来树高反演课题的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城市人均能源消费时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基于中国243个地级城市数据
    王帮俊, 崔林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31-4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3
    摘要125)      PDF(pc) (1980KB)(204)    收藏
    在多种影响因素作用下,区域能源消费差异已经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观下经济结构转型以及中国能源战略目标的实现。系统研究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变化规律,以期促进经济、社会、能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2005—2019年中国243个地级市人均能源消费面板数据,分析人均能源消费量的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分别采用σ收敛、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检验等方法识别出城市人均能源消费量的收敛性水平,进一步运用有序回归模型研究在不同收敛水平下城市资源禀赋和初始资源发展状态等影响因素对城市人均能源消费量转移路径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243个地级市人均能源消费不存在整体性收敛,但存在俱乐部收敛情况,可以收敛形成4个收敛俱乐部和1个发散俱乐部;能源消费初始水平、城市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是影响其俱乐部收敛的重要因素。对于人均高能耗俱乐部,对外开放水平具有负向作用,城市经济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具有正向作用;对于平均能耗俱乐部,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而对于低能耗俱乐部,城市经济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外开放水平则具有负向作用。建议针对各俱乐部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调整措施,保持适当的人口增长速度,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对城市能源消费降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柯文岚, 李文慧, 闫晶晶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6.003
    摘要125)      PDF(pc) (8058KB)(860)    收藏
    为推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论文首先以京津冀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数据样本,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弱后强的态势,2011—2015年耦合协调度明显下降,2015年之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则明显回升,其中,耦合度持续上升,耦合情况向好及以上的城市占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数量的84%以上;2)协调度时空格局基本未变,除北京协调度始终保持高位以外,沧州、天津、唐山、秦皇岛四个城市始终处于第二梯队;3)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变格局来看,北京、天津和廊坊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整体呈现出从中心向东南外围辐射,且从东南向东北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质量在空间结构上存在正的全局自相关,发展质量较高的城市在地理上往往更接近,但同时空间异质性明显,即京津冀省会(直辖市)城市主要位于促进区,沧州、衡水、秦皇岛等地处于过渡区,廊坊则处于辐射区,且呈负相关性,因此弥合区域间的发展鸿沟是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快产业转型,缩小区域落差;加强环保合作,促进绿色发展;盘活区际资源,驱动科技创新;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协同红利等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中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
    董婷杰, 李丽, 李阿勇, 许沛丰, 欧文浩, 王震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12-2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8.001
    摘要123)      PDF(pc) (3257KB)(183)    收藏
    为了探究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的结构性特征,本文首先利用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模型构建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其次应用结构路径介数中心性方法确定隐含碳网络中的二氧化碳关键传输部门,然后再运用结构路径分析方法识别二氧化碳关键传输路径,并基于2017年我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等数据对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17年在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中,隐含碳传输排名前30位的省级产业部门有10个是金属冶炼和加工业部门,8个是电力热力生产和加工业部门。这18个关键传输部门由于大量使用排放密集型上游产业部门的高能耗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导致这些部门向下游产业部门传输了大量的二氧化碳。2)2017年在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中,介数中心性排名前3位的省份分别为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在各省隐含碳传输供应链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生产和加工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生产和加工业→其他服务业是我国大多数省份隐含碳传输的关键传输路径。3)由于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中的一些隐含碳关键传输部门无法使用基于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传统研究方法加以识别,需要使用结构路径介数中心性方法,通过研究多区域隐含碳网络中各产业部门的介数中心性,以有效识别出多区域隐含碳网络中的隐含碳关键传输部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影响——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仇 蕾, 马蓓文, 周钦, 程常高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92-10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7
    摘要118)      PDF(pc) (1262KB)(654)    收藏
    环境规制通常被认为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良策,是现阶段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企业面对严格的环境规制往往会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探明企业如何应对环境规制,会产生何种投资偏好,有助于衡量我国环境规制的落实效果,为环境规制政策的合理制定和有效执行提供参考建议。通过构建地区环境规制指标,计算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基于2010—2019年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从绿色转型动机与市场套利动机两个层面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影响,分析企业产权性质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下的不同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检验环境规制影响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潜在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对企业金融化的强化效应并不显著,即随着环境规制的增强,重污染企业更倾向于投资绿色技术创新而非扩大金融资产来应对环境治理压力,绿色转型动机在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中占据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在滞后性分析、增加控制变量、更换控制变量、双重聚类等稳健性检验中均仍然成立。与中西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和绿色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企业和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的检验表明,企业融资约束是环境规制影响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一种作用机制,即环境规制的加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促进重污染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继续提高我国环境规制标准和强度,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鼓励重污染企业展开绿色竞争。同时应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融资机制,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助力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节能减排约束下的行业经济增长路径研究
    王成军, 韩延菲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1-1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3
    摘要116)      PDF(pc) (1756KB)(172)    收藏
    为了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给世界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制定实施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在此时代背景之下,探究通过何种路径即能够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又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就成为了我国学术界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以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围绕着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3个关键点,通过构建行业经济增长多目标优化模型,以及设计的3种不同能源消耗强度下的发展情景,运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来研究降低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对我国行业经济增长及其减少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所产生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2021—2030年在基准情景下,其他行业的GDP年均增长率最高,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次之。由此可见,其他行业、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在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会相对更大。2021—2030年在3种情景下我国GDP累计总量分别为1 263.99万亿元、1 264.18万亿元、1 264.28万亿元,模拟结果表明通过降低能耗强度不但可以减少了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还可以促进我国GDP的增长。2)2021—2030年在低碳情景下的我国能源消耗总量比在基准情景下的降低了20%左右,在强化低碳情景下的我国能源消耗总量比在基准情景下的降低了40%左右,2种低碳情景下的全国能源消耗总量下降幅度与行业能耗强度下降幅度基本一致。3)2021—2030年在3种情景下的我国碳强度变化一直呈下降趋势, 2030年在3种情景下的我国碳强度值分别为0.834t/万元、0.680t/万元、0.530t/万元,相较于2005年的我国碳强度值,下降幅度均超过了74%,远超我国政府制定的2030年的碳强度要比2005年的碳强度下降65%的减碳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于STIRPAT模型的黑龙江省工业碳排放情景分析与峰值预测
    何乐天, 杨泳琪, 李蓉,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62-17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2.003
    摘要114)      PDF(pc) (1369KB)(89)    收藏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进行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研究,对实现黑龙江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IPCC准则测算黑龙江省历年工业碳排放量,基于拓展STIRPAT模型,从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3个方面,确定人均生产总值的平方、人口规模、工业总产值、工业能源消耗、能耗效率、能源结构6个自变量,借助岭回归方法消除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建立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然后,从经济发展、人口规模、能源消耗、能耗效率4个方面分析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并结合宏观政策,分别对自变量进行变量涨幅确定,对2020—2050年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设定基准情景、低碳情景、高能耗情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发现:1)黑龙江省工业低碳发展面临化石能源需求大、能源转化效率不足的问题,在影响工业碳排放的6个变量中,人均生产总值的平方、工业总产值、工业能源消耗、能源结构对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起到促进作用,人口规模、能耗效率对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其中工业能源消耗正向促进作用最为显著;2)黑龙江省工业碳排放量在各情景下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演变趋势,而在峰值出现的时间及高度上有所差异,低碳情景、基准情景、高能耗情景下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达峰时间分别为2030年、2035年和2045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7 135万t、8 997万t、12 368万t。对此提出加大工业能源结构调整力度,重视能源转化技术升级,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等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目标进展信息与自我建构对重复低碳消费意愿的影响研究
    贺丽莳, 丁彦妤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33-14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6
    摘要113)      PDF(pc) (1271KB)(149)    收藏
    低碳消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进行重复低碳消费的积极性并不高,这给激励消费端减碳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企业采取适当的沟通策略来引导和激励个体进行重复低碳消费不仅体现了其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意愿,也对其获得可持续市场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刺激-机体-反应模型,通过实验随机抽样发放问卷,探究目标进展信息(已完成与待完成)与自我建构(依存自我与独立自我)对重复低碳消费意愿的交互作用,以及消费者感知效力在目标进展信息与自我建构对重复低碳消费意愿的交互效应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目标进展信息与自我建构对个体的重复低碳消费意愿存在交互作用,对依存自我的个体而言,已完成目标进展信息对其重复低碳消费意愿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对独立自我的个体而言,两种目标进展信息的影响不存在差异;消费者感知效力在上述这一影响路径中起中介作用;目标进展信息与自我建构对消费者感知效力存在着交互作用,已完成目标进展信息对依存自我个体的感知效力的正向影响更显著,两种目标进展信息对独立自我个体的感知效力的影响不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企业设计有效沟通策略、激励重复低碳消费提供了建议,也为助力我国的“双碳”目标提供了思路与参考。企业可以制定清晰合理的碳减排目标,及时呈现目标进展信息,识别不同类型的潜在消费者和精准投放差异化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用地配置优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张鹏, 王博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6): 92-9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24.004
    摘要113)      PDF(pc) (1223KB)(36)    收藏
    产业用地作为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其配置效能直接关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论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江苏省为例,总结梳理其产业用地配置的实践探索及绩效,归纳提炼现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为江苏省及其他地区以产业用地配置优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江苏省通过精准高效配置产业用地,推动重点产业链发展形成优势环节;探索新型产业用地配置制度改革,形成灵活有效的土地供应模式;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战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内涵路径。与此同时,现阶段产业用地配置仍然存在现实问题:1)新型产业用地内涵界定模糊,产业用地规划和供地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2)土地供给退出与产权机制有待健全,用地标准难以契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3)缺乏多部门联动综合监管机制,供后监管惩处力度有待加强。据此提出如下产业用地配置优化的政策建议和治理创新路径:1)规划引导方面,应健全规划体系,更新出让价格标准,探索灵活用地模式;2)高效配置方面,要突破地块功能限制,多元存量盘活路径,灵活用地出让方式;3)监控管理方面,要优化产业遴选机制,细化用地主体准入要求,完善联动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农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税收优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
    杜晓荣, 李雨凡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21-13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5
    摘要112)      PDF(pc) (1180KB)(56)    收藏
    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提升农业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资源是影响企业研发创新的重要因素,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分析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将税收优惠纳入模型,进一步研究在不同土地资源禀赋条件下研发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为农业上市公司制定研发战略和提升创新绩效提供经验数据与决策支持。以2011—2020年A股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采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研发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并检验税收优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农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研究期内大多数样本公司处于曲线的上升阶段,而且税收优惠正向调节研发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进行机制检验发现,农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通过影响沉淀冗余资源作用于创新绩效;对于较高土地资源禀赋地区的企业,研发强度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更为显著。合理的研发强度对农业上市公司创新绩效增长有重要影响,因此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加强区域间研发合作,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增加研发强度以更好地提升创新绩效,进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未来要警惕研发强度过高带来的消极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应动态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最大程度地发挥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中国工业碳排放的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关伟, 王勇, 许淑婷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40-4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30.002
    摘要109)      PDF(pc) (3227KB)(231)    收藏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5—2019年中国工业碳排放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用QAP分析法(二次分配法)探究了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网络特征分析表明各省市之间的空间联系日趋紧密,节能减排工作需要各省市通力合作。2)江苏、浙江、上海、天津等东部省份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居于中心地位,联系更加复杂,与其他省份发生联系难度低,且控制着更多的资源;而中西部省份则相对处于劣势地位。3)东部沿海省份居于核心地位,核心区的内部联系虽高于边缘区,但增长速度低于边缘区,边缘区内部联系日趋紧密。4)QAP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水平、科技水平、能源强度、产业结构、能源工业五个变量的差异促进工业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最后,根据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和QAP回归分析提出了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协同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有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罗正茂, 高红贵, 万华炜, 陈洋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5): 1-1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08.001
    摘要109)      收藏
    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中国煤炭资源型城市陷入“资源诅咒”困境,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足迹的空间特征及路径优化是破解该困境的关键。本文以35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及可持续性评价指标测算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能值生态足迹、生态盈亏、生态效率及生态可持续性,并利用STIRPA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1)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能值生态足迹与能源消费量密切相关,且区域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的能值生态足迹值最大;2)目前多数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生态供需方面具有不平衡性,但从生态效率来看,在技术优化和政策干预之下,资源利用效率逐渐提高;3)从STIRPAT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能值生态足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则抑制了能值生态足迹值的增长。基于以上结论,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省际产业结构空间关联特征及作用机制研究
    陈晨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5): 90-10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08.003
    摘要107)      PDF(pc) (1948KB)(19)    收藏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构建产业共同度指标测度了2012—2021年31个省份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矩阵,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二次指派程序(QAP),解析省际产业结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共同度指标能有效展现省际产业结构相似性及区域间关系的不对称性。2)省际产业结构空间关联网络可以分为4个板块,其中第一板块包括北京、天津、江苏、广东、浙江、上海、重庆7个省份块,处于产业结构网络关系的顶端,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领头羊”角色;第二板块包括山西、辽宁、福建、山东4个省份,在产业转移和承接中发挥“中介”和“桥梁”的作用,既与第一板块双向互动,又能向第三板块溢出;第三板块包括内蒙古、河北、江西、四川、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广西、陕西、吉林11个省份,既接收第二板块的溢出,又向第四板块溢出;其余9省属于第四板块,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承接比自身发达区域的产业。3)QAP分析得出,各省份劳动力投入、人力资本、资本类型、最终消费构成的关系以及地理邻接关系可以部分解释产业结构的空间关联;中国省际的产业转移和承接存在一些优化的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公益林补偿政策对森林生态效益持续提升的影响研究
    徐畅, 程宝栋, 夏磊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6): 62-7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1030.002
    摘要106)      PDF(pc) (1180KB)(10)    收藏
    持续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直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论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系统总结了公益林补偿政策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理论基础,包括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多功能森林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等,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然后,论文详细梳理了已有文献中关于公益林补偿政策对林业生产和森林资源影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如多关注公益林而忽略整体森林生态效益、多采用农户层面的加总数据而忽视政策冲击对地块的影响等。最后,展望了公益林补偿政策对森林生态效益影响的研究动态,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将公益林补偿政策、森林经营和森林生态效益变化放在统一分析框架内,揭示其复杂的影响路径和机理;2)考虑政策效果的非线性因素,分析公益林补偿政策对森林生态效益的长、短期影响及其异质性;3)借助地理信息技术提高森林生态效益测量的准确性,并检验营林行为在公益林补偿政策影响森林生态效益中的中介作用;4)基于林农受偿视角,设计选择实验,识别林农对不同优化方案的选择偏好,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FDI流动与碳排放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网络——以“一带一路”国家为例
    尤荻, 黄永, 余昊臻, 杨成业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5): 47-6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919.001
    摘要99)      PDF(pc) (2190KB)(45)    收藏
    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和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2010—2016年间FDI流动网络和碳排放转移网络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两网耦合协调空间关联网络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良好的通达性,整体网络的稳定性较高;2)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家处在网络的中心地位;3)根据空间关联网络的聚类板块特征,将沿线国家划分为4个板块,其中,板块I为净溢出板块、板块II和板块IV净受益板块,板块III为双向溢出板块。对此,各国应以实现低碳发展为出发点引入外国投资,充分把握好沿线国家两网耦合协调空间关联网络中板块的特征,根据各板块属性因地制宜施策,实现精准调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华 坚, 吴雅茹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2): 86-10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06.004
    摘要96)      PDF(pc) (2960KB)(21)    收藏

    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对接传统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关键抓手,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在系统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基于2008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测度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整体水平呈持续增长态势,形成了以技术信息服务和公共设施服务为核心支撑的发展结构;2)三大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均有提高,发展水平按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黄淮海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东北主产区,但由于各维度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主产区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3)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各省发展差距较大但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且空间正向集聚效应增强;4)多方因素均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造成影响且程度大小不一,从位居前两位的影响因子看,经济社会发展层面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规模,农村生产生活层面为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据此,提出如下建议:兼顾总体建设和结构优化,在扬长补短中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并把握外界机遇,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和促进发展;加快资源跨区共享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经济社会有序运行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生态系统美学服务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姜维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96-10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08.001
    摘要94)      PDF(pc) (1204KB)(692)    收藏
    生态系统美学服务是人们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的最重要的文化服务之一,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美学服务的非物质性、主观性、数据可得性和标准化评估程序缺乏使得其定量评估十分困难。本文从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理论基础出发,聚焦于审美评价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范式,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梳理了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主要评估方法。随着美学服务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多,评估方法的发展呈现出分离化和集中化的趋势。分离化趋势体现在客观主义方法愈加客观,且主观主义方法愈加主观,而集中化趋势体现在集合了两种范式优点的折中范式,并发展出了联合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这些方法在生态系统管理、区域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和局限性,指出未来的研究工作应从综合模型建构、时间-空间尺度、供给-需求分析以及价值化评价四个方面展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构建嵌套于城市碳账户下的可计算城乡家庭碳账户框架
    刘耕源, 王丽娜, 高原,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2): 1-1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04.003
    摘要93)      PDF(pc) (2129KB)(86)    收藏
    家庭作为社会最小单元,是消费端的主要参与主体。在消费端基础上确立碳排放责任,有助于厘清基于利益相关者降低碳排放的动力机制。目前个人碳普惠管理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边界难以说清、个人负碳市场交易逻辑复杂、个人减排逻辑道义纠结、缺乏稳定的管理体系等问题。若以家庭端作为制度安排和市场交易的基础,建立城乡家庭碳账户就是核心基石。本研究目标为初步构建家庭碳账户框架,明确其账户范围、边界、计算方法和与城市碳账户和个人碳捕获衔接的可扩展逻辑。综述了现有个人碳账户和家庭碳账户的研究现状,基于我国碳排放管理特色,构建城乡家庭碳账户体系,包含资产、权益、负债三大子账户,确定了家庭碳账户核算边界、抽样方式和计算方法。并进一步解释了城乡家庭碳账户与城市碳账户的链接嵌套逻辑,设计了城乡家庭碳账户参与城市碳配额管理的方式,以及区别了城乡家庭碳账户与个人碳普惠。从账户的角度出发,将家庭碳账户与碳市场相结合,“有形的手”碳配额市场与“无形的手”碳减排权益市场相结合,共同为家庭消费端碳减排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一定程度避免了不同核算边界下的责任重叠问题,易于与我国碳管理体系衔接。本文提出的城乡家庭碳账户可作为适应中国碳管理特色的精细化深度减排的重要工具,对以家庭为单元的碳排放额度分配、减排及交易,深度推进碳普惠的激励机制设计,调动城市多级嵌套的碳减体系等具有基础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ESG表现、研发投入与双元创新——兼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调节作用
    黄永春, 林地, 吴商硕,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4): 75-9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403.001
    摘要92)      PDF(pc) (1406KB)(25)    收藏
    创新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前的创新成果呈现出“重数量,轻质量”的特征,高质量创新成果不足。为加速高质量创新成果的产出,破解在关键技术上的“卡脖子”难题,加快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企业ESG表现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ESG表现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创新产出,并且对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说明ESG表现能够促进资源向高质量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分析表明,研发投入在企业ESG表现与双元创新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并且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化了研发投入对双元创新的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首先,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看,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相比,处于成长期、衰退期的企业ESG表现对突破式创新的作用更强,进一步检验发现,处于成长期的企业ESG表现对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由环境责任绩效和社会责任绩效推动,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其促进作用主要由社会责任绩效和公司治理绩效推动。因此,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应增强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链接,获取更多外部支持,而处于衰退期企业则应该多关注公司内部治理状况,优化企业内部运营。其次,从企业竞争战略的视角看,在突破式创新中,实行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其ESG表现对突破式创新的相关程度要强于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在渐进式创新中,不同竞争战略的企业并无显著差异,因此,使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应该更加关注其ESG建设,促进高质量创新成果的产出。研究结论对揭示企业ESG行为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企业优化创新决策、政府完善ESG 信息披露制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碳中和目标下长三角地区能源结构调整的经济影响及其差异性
    王理想, 王建民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25-3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6.001
    摘要91)      PDF(pc) (1265KB)(214)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从碳排放产生机制与经济增长的共生关系出发,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碳中和目标考虑范畴。基于长三角地区3省1市2017年投入产出表,构建区域宏、微观SAM表及能源结构调整模拟分析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建立长三角地区宏观经济闭合系统,研究能源结构调整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影响及其差异性。研究发现:1)长三角各区域随着能源结构转型不断推进,其经济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性,以江苏省为例,当清洁能源替代5%、10%、15%、20%时,江苏省能源结构调整的多数经济指标的经济影响以替代5%时的损失最多,替代10%时的损失小于替代5%、15%时的损失;2)长三角各区域经济发展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安徽省、上海市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较低,江苏省次之,浙江省受到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最大;3)随着能源结构调整不断推进,长三角部分区域的经济影响存在阶段性浮动,以江苏省为例,当清洁能源替代10%时,多数经济指标,如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部门的产出以及GDP、政府收入等的经济影响均小于清洁能源替代5%、15%时产生的影响。能源结构调整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亟须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基于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的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
    王济干, 包婷婷, 邢贞成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82-9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8
    摘要89)      PDF(pc) (2466KB)(101)    收藏
    新时代背景下,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长三角建设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部署。测度长三角26个地级市的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其发展规律,判断各城市的发展趋势,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基于2007—2019年长三角2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包含创新指数、协调指数、绿色指数、共享指数和开放指数的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体系,分析各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利用GIS技术和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动态演变规律。研究表明:长三角总体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上海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江苏省次之,之后是浙江省,安徽省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低,其中上海市的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得分为1.161,江苏省为0.949,浙江省为0.835,安徽省为0.815;2007—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中处于高水平的城市数量增加至12个,同时处于低水平的城市数量减少至1个,长三角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并且呈现出连片分布特征;虽然长三角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扩大,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结合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结论,长三角各城市应打破区域局限,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上海应发挥龙头作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江苏应主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激发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浙江应加强杭州、宁波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的协调联动发展,促进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安徽应调整工业结构,减小重污染产业的规模,因地制宜地采取经济发展策略,促进省内各城市的发展,从而提高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南水北调平原水库服务价值与区域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以山东省德州市大屯水库为例
    张 婕, 任雨菲, 胡周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41-5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8
    摘要87)      PDF(pc) (1509KB)(54)    收藏
    为了研究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价值,以及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价值与受水区域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本文以山东省德州市大屯水库及其受水区域为典型案例,在选取大屯水库及德州市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创建大屯水库服务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及核算指标计算公式,对大屯水库服务价值进行测算;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价值与区域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而以深入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大屯水库服务价值主要是以供水功能价值、生态环境功能价值为主。2019年大屯水库服务价值比2013年共增加了20 694.90万元,增幅达到64.66%。2)2013—2019年大屯水库服务价值综合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综合指数由2013年的0.26波动上升至2019年的0.60。2013—2019年德州市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综合指数由2013年的0.54波动下降为2019年的0.52。2014—2017年德州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其余年份均处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一般水平阶段。3)2013—2019年大屯水库服务价值与德州市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耦合协调度值由2013年的0.61波动上升至2019年的0.75。2013—2019年二者的相对发展度也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相对发展度值由2013年的0.49波动上升至2019年的1.15。总体而言,大屯水库服务价值与德州市高质量发展已经基本形成良性互动,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国内外“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的发展现状与热点分析
    李慧敏, 代博鑫, 李锋,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3): 48-6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319.001
    摘要87)      PDF(pc) (9036KB)(50)    收藏
    当今,为了缓解水、能源、粮食3种资源供需矛盾对国际社会造成的沉重压力,从而促使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探究成为了国际学术界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为了把握国内外“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的发展脉络,以便能够为未来的“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建议,本文决定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计量软件对以往的“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进行梳理,通过对该研究领域所涉及的文献数量、作者合作情况、国家合作情况等信息的可视化呈现,以突发关键词为重点,从时间维度角度来探究“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的发展概况与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2年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重视,论文发文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并且各研究国之间均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2)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治理、研究模型是以往研究文献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关键词,不但反映出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下,而且还拓宽了该纽带关系的研究范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3)2010—2022年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研究已经从纽带关系的内部机制拓展至纽带关系的外部环境,研究方法也由较多的定性分析转向了定量化的模拟预测分析。4)经关键词时间线演进趋势和突现强度分析表明,当前学术界对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研究已呈现出由初步探索向着纵深解析的转变,并且新的研究方法已被学术界广泛应用于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探索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沉淀性冗余资源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许纪校, 陆倩倩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116-12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2
    摘要86)      PDF(pc) (1302KB)(388)    收藏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通过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以实现其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所在,而创新资源投入又是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与核心要素。为了探究沉淀性冗余资源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本文以2013—2021年我国沪深股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沉淀性冗余资源、股权集中度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产权异质性在沉淀性冗余资源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沉淀性冗余资源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即沉淀性冗余资源在达到最优临界值之前能够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沉淀性冗余资源一旦超过最优临界值之后则会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2)股权集中度能够强化沉淀性冗余资源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既可以增强适度的沉淀性冗余资源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也会增强过度的沉淀性冗余资源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负向抑制作用;3)在我国不同产权性质的制造业企业中,沉淀性冗余资源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存在着明显差异。在非国有制造业企业中沉淀性冗余资源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的倒“U”型关系,要比在国有制造业企业中沉淀性冗余资源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的倒“U”型关系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再认识——基于潜类别随机边界法的测算及其空间演变
    鞠严萍, 王新华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41-5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28.001
    摘要86)      PDF(pc) (1265KB)(51)    收藏
    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绿色、高效、安全能源系统的发展。产能利用率是表征产能过剩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其客观科学测算有利于正确评判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及其发展趋势,为有关部门产能政策制定和煤炭企业市场决策提供依据。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埋藏地质差异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区域差异性,以往的测算方法忽略了此种差异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本文采用潜类别随机边界法对我国24个产煤省2001—2017年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基于开采条件的内生差异,将产煤省划分为丰富型、适度型、贫乏型和枯竭型4个群组,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各群组产能利用率的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在测算年度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平均水平为0.82;产能过剩情况在群组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贫乏型和枯竭型群组的生产已接近生产边界,产能利用率改善空间有限,适度型群组产能利用率的平均值为0.63,产能过剩较为严重;影响因素对各群组产能利用率的作用各异,总的来说,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对煤炭产能利用率具有负向作用,但对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拥有多数大煤炭基地的丰富型群组具有正向作用,说明由经济增长而引发的扩张产能忽视了质量提升;产能利用率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敏感,需求的增长有利于产能利用率的提升;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存在空间β条件收敛,说明产业转移有助于产能利用率的空间追赶,产能利用率总体水平提升,地区间差异缩小。由此可得,要实现煤炭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加大西部和新兴生产基地的基础建设和科技投入,加速中部地区落后产能的退出和整合,发挥市场在煤炭产能优胜劣汰中的关键作用,积极引导贫乏型、枯竭型群组的人力和管理资源向丰富型、适度型群组转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气候变化风险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田鸣, 沈少奇, 严佳蕊
    资源与产业    2025, 27 (1): 146-16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914.001
    摘要86)      PDF(pc) (1277KB)(22)    收藏
    以2010—2022年沪深A股2 594家上市企业为样本,以自然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气候变化风险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企业气候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气候变化风险显著提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以适应变化多端的气候环境,激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使其向可持续发展迈进。2)绿色创新在气候变化风险与可持续发展绩效间起中介作用。气候变化风险推动企业积极开展绿色创新以降低对单一资源的依赖,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与生态系统破坏,促进企业增强气候适应能力与应急能力,培养多元化的核心竞争优势。3)冗余资源强化了气候变化风险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正向作用,为企业应对气候挑战提供了缓冲机制,能减少气候灾害引发的损失,也为企业发展转型提供了资源支持。4)在异质性分析中,就企业碳排放量而言,气候变化风险对高碳排放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从环境规制对象来看,气候变化风险对重污染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正向作用更突出;从产权性质来看,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时具备更强的资源与能力,更易达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目标;就行业性质而言,气候变化风险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正向作用最显著,技术密集型企业次之,对资产密集型企业则不具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