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章信息

    非主题来稿选登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柯文岚, 李文慧, 闫晶晶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6.003
    摘要54)      PDF(pc) (8058KB)(148)    收藏
    为推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论文首先以京津冀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数据样本,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弱后强的态势,2011—2015年耦合协调度明显下降,2015年之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则明显回升,其中,耦合度持续上升,耦合情况向好及以上的城市占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数量的84%以上;2)协调度时空格局基本未变,除北京协调度始终保持高位以外,沧州、天津、唐山、秦皇岛四个城市始终处于第二梯队;3)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变格局来看,北京、天津和廊坊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整体呈现出从中心向东南外围辐射,且从东南向东北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质量在空间结构上存在正的全局自相关,发展质量较高的城市在地理上往往更接近,但同时空间异质性明显,即京津冀省会(直辖市)城市主要位于促进区,沧州、衡水、秦皇岛等地处于过渡区,廊坊则处于辐射区,且呈负相关性,因此弥合区域间的发展鸿沟是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快产业转型,缩小区域落差;加强环保合作,促进绿色发展;盘活区际资源,驱动科技创新;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协同红利等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改进Theil指数和Shift-Share模型的2012-2021年中国产业偏离分析
    高孝伟, 张颖昆, 李华,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5-2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2.002
    摘要34)      PDF(pc) (1369KB)(20)    收藏

    文章首先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针对产业偏离的测算,传统的产业偏离度E系数、Theil指数及Shift-Share模型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E系数和Theil指数的缺陷主要体现在计算原理方面,而Shift-Share模型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参照系选择的合理性和数据采集的可行性方面。然后,基于现有模型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更为合理和更具可操作性的产业偏离测算方法,再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根据20122021年的数据,对中国的产业偏离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尽管中国存在产业偏离,但产业偏离度在逐渐减小。最后,基于修正模型的计算结果,并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第一产业要依靠创新和科技引领,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转移,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2)第二产业要加快产业的升级换代,建立和保持独立、自主、完整的工业体系,加大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尽早突破美西方的技术封锁;3)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应该在金融和科教两个方面,要进一步提升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依靠金融创新来规避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利约束和影响,同时要将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碳中和目标下长三角地区能源结构调整的经济影响及其差异性
    王理想, 王建民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25-3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6.001
    摘要33)      PDF(pc) (1265KB)(25)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从碳排放产生机制与经济增长的共生关系出发,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碳中和目标考虑范畴。基于长三角地区3省1市2017年投入产出表,构建区域宏、微观SAM表及能源结构调整模拟分析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建立长三角地区宏观经济闭合系统,研究能源结构调整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影响及其差异性。研究发现:1)长三角各区域随着能源结构转型不断推进,其经济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性,以江苏省为例,当清洁能源替代5%、10%、15%、20%时,江苏省能源结构调整的多数经济指标的经济影响以替代5%时的损失最多,替代10%时的损失小于替代5%、15%时的损失;2)长三角各区域经济发展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安徽省、上海市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较低,江苏省次之,浙江省受到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最大;3)随着能源结构调整不断推进,长三角部分区域的经济影响存在阶段性浮动,以江苏省为例,当清洁能源替代10%时,多数经济指标,如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部门的产出以及GDP、政府收入等的经济影响均小于清洁能源替代5%、15%时产生的影响。能源结构调整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亟须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
    杨恺钧, 曹安琪, 方慈慧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35-4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3.002
    摘要29)      PDF(pc) (1371KB)(22)    收藏
    将产业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效率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聚焦长江经济带,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为我国在“双碳”背景下推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及长江经济带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参考。论文基于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面板数据,综合利用超效率SBM和区位熵法,构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并进一步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个区域已形成“带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集聚平均水平随年份波动上升,上中下游产业集聚水平呈递增格局,水平差异较大且有逐渐增加趋势;2)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通过整合内部网络资源和提升外部整体能力,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3)产业集聚的发展通过竞争效应和合作效应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而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可以提升经济动力和效率,因而绿色技术创新在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具有中介作用;4)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上中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从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推动新能源汽车区域异质性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粮食主产区的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基于土地规模化经营中介效应检验
    华坚, 杨梦依, 曹慧敏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50-6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3.001
    摘要22)      PDF(pc) (1452KB)(13)    收藏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成为粮食主产区城乡二元结构变革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关键。论文基于20072021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从产业链视角利用熵值法测度粮食安全水平,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构建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的多维度指标体系并测度新型城镇化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中介变量,分析新型城镇化及其各维度影响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的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土地规模化经营在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作用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2)分维度异质性分析表明,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对粮食安全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土地规模化经营在其中发挥部分或完全的中介效应。为此,提出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并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城镇化多个维度因地制宜调整粮食发展战略是粮食主产区发展的长远之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时空演变及水利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郭素婷, 董书霞, 吴亦宁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61-7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6.002
    摘要20)      PDF(pc) (9340KB)(42)    收藏

    为促进黄河流域水利旅游业协调发展,论文以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2014年、20213个时间截面,利用重心标准差椭圆、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点—轴”理论,借助中心职能指数和引力模型的方法界定水利旅游的发展节点、轴线和板块。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2)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沿东西向和南北向扩散,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3)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密度特征为,上游分散,中下游集中,高密度集聚区基本位于黄河、渭河、汾河和沁河沿岸;4)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整体上呈显著正相关,“高—高”型集中于山东省,“低—低”型主要集中于河湟谷地和甘肃部分城市;5)黄河流域内热点区一直未变,冷点区不断向上游中部集中,次热点区不断向中游西北部转移;6)优化后的空间结构其构成要素包括三级水利旅游发展节点,两级发展轴线以及五大发展板块。根据研究结果,建议:综合考虑各市水利风景区建设现状、水资源条件、地域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明确板块差异,优化水利旅游空间格局;优化水利旅游交通,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整合水利旅游资源,增强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绿色信贷政策、ESG表现与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
    董越, 潘海英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75-8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2
    摘要16)      PDF(pc) (1319KB)(23)    收藏
    绿色信贷政策作为结构性去杠杆的重要举措,对于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升级大有裨益。与此同时,ESG概念的提出明确了企业发展需着重考量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三方面的表现,即企业ESG表现也将作用于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因此,论文以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的高污染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ESG表现视角,探究绿色信贷政策对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1)绿色信贷政策显著促进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区分企业负债水平后发现,相比于低负债企业,绿色信贷政策显著加快高负债污染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2)绿色信贷政策会提升高污染企业的ESG表现,企业ESG表现会削弱绿色信贷政策对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促进效果;3)在深入探讨企业融资约束和商业信用程度的异质性是否会影响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时,发现相较于面临弱融资约束和拥有高商业信用的企业,绿色信贷政策显著促进面临强融资约束和低商业信用的高污染企业调整资本结构。因此,探讨绿色信贷政策与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关系对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推动高污染企业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GTWR模型的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效应研究
    尹庆民, 林茵茵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86-9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5
    摘要18)      PDF(pc) (2186KB)(66)    收藏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提升,数字产业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研究数字经济与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促进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论文基于2014—2020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计算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得分,考虑到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非平稳性,运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热点分析探究二者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然后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对数字经济与我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时空响应规律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影响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二者的热点区域集中于我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空间聚集强度不断减小,高质量发展空间聚集强度维持在较高水平;2)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正向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影响系数存在时空异质性,空间上大致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态势,时间上省际的差异不断缩小趋向区域协调发展;3)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指标的驱动力存在差异性,对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最弱。因此提出如下建议:要进一步推进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要提高创新驱动力,以创新促发展;要以数字经济推动省际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资源型经济转型提升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李慧涛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00-11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8.001
    摘要24)      PDF(pc) (1732KB)(10)    收藏
    资源型地区通过经济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效率提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论文总结概括了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内涵与绿色发展效率内涵,并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最后以山西省为例,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断尾回归模型分别考察了2004—2020年山西省绿色发展效率的变化、资源型经济转型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对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具有积极影响;2)在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科技发展促进绿色发展技术进步来提升绿色发展效率;3)山西省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对绿色发展效率影响不显著。对此提出,山西省应加强民营企业绿色转型的支持与监管、发挥交通通信的开放引领作用、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深化市场化改革与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动态演进
    马海良, 高洁, 金瑞琪,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13-12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2.001
    摘要24)      PDF(pc) (1529KB)(16)    收藏

    剖析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趋势、衡量其空间非均衡状态是推进能源革命及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根据20032020年我国各省市能源消费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法,探究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指数总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由2003年的5.298上升至2020年的5.8622)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分布的空间非均衡性较弱,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即泰尔指数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发展态势,区域间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越来越大;3)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效应现象,且近年来总体空间格局分布变化较小。江浙沪地区始终呈现高高聚集的特征,而西南和华中地区则处于弱弱聚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构建区域利益共同体,通过技术交流等多种方式互惠互助、合作共赢,共同促进能源低碳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破解落后高耗能产业的模式锁定和路径依赖;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积极推进能源消费转型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促进酿酒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丁雄军, 王莉, 魏源,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24-13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26.002
    摘要17)      PDF(pc) (3497KB)(12)    收藏

    论文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区域特征和酿酒行业特点,创新性的将微生物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提出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的基本路径是“增水—提气—保土—护微—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体措施:1)在源头区创建基于赤水河水生态健康的茅台水循环模式;2)针对源头区的生态系统构建完善的防范治理维护体系;3)充分保护酿造区以及重要功能区的土壤资源,健全核心区生态屏障;4)加强核心区微生物检测及基础研究,严格控制外源性微生物;5)开展核心区微生态环境承载研究,全面加强生产环境污染防治,全方位、立体化保护“山水林土河微”生态体系平衡,增强产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论文基于“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调查分析茅台酿酒核心区生态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谋划实施路径和分区方案,提出了5大专项87项具体措施的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推动白酒行业和赤水河流域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该研究是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打造白酒行业生态环保标杆企业,为推动整个行业高水平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ARIMA模型的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生态足迹动态模拟及测算——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
    虞文宝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33-14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4
    摘要20)      PDF(pc) (1307KB)(13)    收藏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数值由2.70 hm2增长至4.25 hm2,增幅达到1.57倍;2)从生态足迹增速看,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平均增速达到4.04%,同一时期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1.88%,较人均生态足迹增速高出7.84%,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高于资源环境消耗的速度;320152020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仍然呈现上升态势,预测值分别达到4.48 hm24.61 hm24.75 hm24.89 hm25.02 hm25.17 hm2,甘肃省兰州市生态赤字逐年增大,总生态足迹是城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9.59倍,说明经济发展与地区生态需求呈现较强正相关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并未出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甘肃省兰州市降低生态足迹的具体路径:1)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生态赤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量与固碳价值的测度及其时空格局演变
    黄馨, 韩玲, 马超群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41-15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1
    摘要18)      PDF(pc) (6922KB)(25)    收藏
    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强大,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论文从土地利用视角,运用固碳速率法分别对200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及固碳价值进行估算,并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西省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森林固碳量增长最为显著,是对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增量贡献最大的类型;2)陕西省县域森林、草地的固碳量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森林固碳热点区集中在秦岭山区,草地固碳热点区集中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冷点区都集中在关中平原中部地区;3)陕南秦巴山区是陕西省固碳能力最强的区域,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则是固碳量增加最多的区域,各地级市中除西安市固碳能力下降外,其余城市固碳量均实现了增加,其中延安和榆林是增长最快的两个城市;4)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价值最高的前5位城市依次是汉中、延安、安康、宝鸡和商洛,总计占全省固碳价值总量的78.3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多利益主体的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演化博弈分析
    刘林玲, 刘红琴, 谭丽峰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54-16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26.001
    摘要18)      PDF(pc) (1319KB)(21)    收藏

    极端气候的频发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调水工程是一项缓解区域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民生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生态补偿是跨流域调水工程可持续开展的必要保障。论文以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为例,就其生态补偿现状和问题涉及的各利益主体,结合演化博弈理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构建博弈模型,进行流域多利益主体博弈分析。研究发现:1)宏观层面上,调水区与受水区的自发博弈无法到达生态的均衡演化,需要引入上级反馈机制加以干预,反馈投诉成本、投诉补贴金额以及调水区的预期估值与实现生态补偿均衡有直接的关系;2)微观层面上,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演化博弈受到治理费用、政府补贴与惩罚力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3)从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仿真分析中得出该项补偿工程呈现出牛栏江保护、滇池不补偿、上级部门不监管的演化趋势,其中滇池的策略选择受到滇池补偿费用和投诉补偿的影响,上级部门的策略选择受到对滇池的惩罚金额和上级部门付出成本的影响。因此提出,在调水工程的生态补偿中,应当拓宽筹资渠道、完善反馈投诉体系、引入政府监督和管控,促进调水工程的可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STIRPAT模型的黑龙江省工业碳排放情景分析与峰值预测
    何乐天, 杨泳琪, 李蓉,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62-17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2.003
    摘要71)      PDF(pc) (1369KB)(79)    收藏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进行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研究,对实现黑龙江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IPCC准则测算黑龙江省历年工业碳排放量,基于拓展STIRPAT模型,从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3个方面,确定人均生产总值的平方、人口规模、工业总产值、工业能源消耗、能耗效率、能源结构6个自变量,借助岭回归方法消除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建立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然后,从经济发展、人口规模、能源消耗、能耗效率4个方面分析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并结合宏观政策,分别对自变量进行变量涨幅确定,对2020—2050年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设定基准情景、低碳情景、高能耗情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发现:1)黑龙江省工业低碳发展面临化石能源需求大、能源转化效率不足的问题,在影响工业碳排放的6个变量中,人均生产总值的平方、工业总产值、工业能源消耗、能源结构对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起到促进作用,人口规模、能耗效率对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其中工业能源消耗正向促进作用最为显著;2)黑龙江省工业碳排放量在各情景下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演变趋势,而在峰值出现的时间及高度上有所差异,低碳情景、基准情景、高能耗情景下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达峰时间分别为2030年、2035年和2045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7 135万t、8 997万t、12 368万t。对此提出加大工业能源结构调整力度,重视能源转化技术升级,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等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山西省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时空分析及优化策略
    梁荆花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73-18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3
    摘要23)      PDF(pc) (1555KB)(14)    收藏
    省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对地区碳排放总量以及各地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地区制定碳交易方案以及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应考虑的因素。文章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省际贸易隐含碳分析框架,并基于中国2012年、201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对山西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碳转移责任分担测算方法计算了山西省在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中应当承担的碳排放责任,最后通过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了山西省际贸易中影响隐含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2—2017年,山西省隐含碳排放净调出量增加了1.249万t,山西省隐含碳净调出省份数量从28个下降到25个,隐含碳净调出量较少的省份仍然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2)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示规模效应是导致山西省隐含碳调出和调入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山西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兼论异质性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
    潘海英, 陈玲, 任佳佳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24.001
    摘要78)      PDF(pc) (1358KB)(86)    收藏
    当前全球变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带来了新契机。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以及异质性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在3类空间权重矩阵下均对碳排放强度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且由于其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还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对周边地区的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削弱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而在市场激励型、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作用下,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更加显著。在此基础上,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存在基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以及经济增长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在两者跨越相应的阈值之后数字经济发展方能有效发挥碳减排效应。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推动传统产业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帮助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采用灵活的组合环境规制引导企业主动走绿色发展道路,并加快推动建立绿色数据中心;提高数据中心运营效率,合理有效配置各区域数字经济资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环境视角

    潘海英, 仉晨, 严翔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5-3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26.002
    摘要82)      PDF(pc) (1323KB)(102)    收藏
    为探究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否释放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能,本文创新性地将金融生态环境纳入研究框架,并基于2008—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检验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金融外部环境约束的情况下,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且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阶段,其对碳排放的抑制效果表现更优。受金融生态环境的制约,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金融生态环境未越过第一个门槛值时,绿色金融发展未能显著抑制碳排放,随着金融生态环境接连跨越两个门槛值,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逐步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治理水平跨越门槛值,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边际递增特征;在制度与信用文化层面,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存在类似“中部塌陷”的反常现象。分地区来看,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金融生态环境的单一门槛效应,随着金融生态环境水平跨越阈值,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显著增强,而中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虽然已经显现,但效果并不显著。研究结论为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角度激发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应,进而助力“双碳”愿景达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未来十年新业态下铝资源需求分析

    崔博京, 陈其慎, 王琨,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31-4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13.001
    摘要63)      PDF(pc) (3975KB)(93)    收藏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低碳新兴行业的高速发展,铝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但原铝生产耗能高、碳排放量大,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双碳”等新业态下,铝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本文运用系统动力仿真模型,结合部门预测法,预测未来十年我国铝资源的生产消费情况,并从“铝土矿—氧化铝—原铝—铝产品—再生铝”全生命周期视角,定量评估正常情境、政策情境和理想情境3种情境下铝产业的减碳潜力,研判未来原铝和再生铝的需求供应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未来十年新业态下,铝需求量仍持续呈快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是拉动铝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交通运输部门将超越建筑业成为铝消费量的第一大领域。2)铝产业减碳的最佳路径为大力发展再生铝资源,其次为优化电解铝用电结构。面对严峻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必须开发出更节能环保型的初级和再生冶炼技术和方法,全面提高铝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循环回收水平,加快建立高效铝资源回收体系,降低铝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我国铝资源保障能力,推动我国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再认识——基于潜类别随机边界法的测算及其空间演变
    鞠严萍, 王新华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41-5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28.001
    摘要32)      PDF(pc) (1265KB)(26)    收藏
    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绿色、高效、安全能源系统的发展。产能利用率是表征产能过剩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其客观科学测算有利于正确评判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及其发展趋势,为有关部门产能政策制定和煤炭企业市场决策提供依据。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埋藏地质差异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区域差异性,以往的测算方法忽略了此种差异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本文采用潜类别随机边界法对我国24个产煤省2001—2017年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基于开采条件的内生差异,将产煤省划分为丰富型、适度型、贫乏型和枯竭型4个群组,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各群组产能利用率的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在测算年度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平均水平为0.82;产能过剩情况在群组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贫乏型和枯竭型群组的生产已接近生产边界,产能利用率改善空间有限,适度型群组产能利用率的平均值为0.63,产能过剩较为严重;影响因素对各群组产能利用率的作用各异,总的来说,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对煤炭产能利用率具有负向作用,但对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拥有多数大煤炭基地的丰富型群组具有正向作用,说明由经济增长而引发的扩张产能忽视了质量提升;产能利用率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敏感,需求的增长有利于产能利用率的提升;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存在空间β条件收敛,说明产业转移有助于产能利用率的空间追赶,产能利用率总体水平提升,地区间差异缩小。由此可得,要实现煤炭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加大西部和新兴生产基地的基础建设和科技投入,加速中部地区落后产能的退出和整合,发挥市场在煤炭产能优胜劣汰中的关键作用,积极引导贫乏型、枯竭型群组的人力和管理资源向丰富型、适度型群组转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
    杨秉臻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53-6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4.001
    摘要28)      PDF(pc) (1467KB)(33)    收藏

    在推进质量强国建设背景下,如何兼顾产业绿色发展与就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发挥人力资源配置在提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中的作用,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112020年产业投入产出数据和就业数据,对江苏省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就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PVAR模型研究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质明显,但增效乏力,受技术进步驱动,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74%,但技术效率年均降低0.33%,投入要素的增长显著高于全要素生产率,产业仍未摆脱“粗放型”生产模式,技术效率的改善是各地市进一步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2)江苏省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趋势明显,但多数地市处于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不同步或双低状态,就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不对等,限制了产业技术效率的改善。3)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对就业结构具有短期破坏和长期倒逼优化双重作用,而就业结构优化对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无显著影响,但就业结构合理化对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具有潜力,贡献度达18.2%。短期就业结构高级化抑制合理化,而合理化促进高级化,二者长期发展不一致。4)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对自身贡献度达80.5%,但其对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贡献度较低,分别为11.2%8%,而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间的相互贡献度更高,就业结构高级化对合理化的贡献度高达58.2%。建议放大就业结构主动调整的正向效应,促进就业结构合理化,减小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对就业结构破坏和劳动力被动转移的影响,避免就业结构的“唯高级化”造成的不合理化,实现由就业结构优化推进产业升级将是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可持续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陕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解耦态势研究

    杨秀平, 刘利利, 杨凯铭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64-7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818.001
    摘要17)      PDF(pc) (2935KB)(24)    收藏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辅相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两者关系的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探寻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亟待明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通过熵值法确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指标权重,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线性加权评价模型及二者解耦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耦合与解耦态势时空转换特征。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例,分析其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演化,分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耦合与解耦态势,重点探讨年际耦合与解耦动态分析、阶段性耦合与解耦状态分析,运用改进的Tapio脱钩分析模型和GIS技术探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耦合与解耦关系的时空转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波动平稳,经济发展指数高值分布在关中、陕北,低值分布在陕南;2)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波动上升,生态环境指数高值分布在陕南,低值分布在碳排放较活跃的陕北;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的年际解耦关系具有反复性、动态性和不可持续性,在阶段性解耦关系上呈现“U”型特征。该研究结果可为陕西省10个地级市发展经济、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FDI、财政压力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朱瑞瑞, 汪克亮, 张福琴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77-9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1.001
    摘要20)      PDF(pc) (1423KB)(24)    收藏
    中国经济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改善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基于财政压力与FDI双重视角,将财政压力、FDI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分别构建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FDI、财政压力及二者交互项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绿色全要素生产率、FDI与财政压力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财政压力、FDI不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两者的交互作用有利于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FDI、财政压力以及二者交互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区域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FDI有助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通过“以邻为壑”阻碍了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财政压力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西部地区FDI、财政压力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两者的交互作用及其空间溢出作用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4)FDI、财政压力以及二者交互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时间异质性:2003—2008年,FDI、财政压力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9—2021年,FDI、财政压力与绿色全要素之间则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两者交互作用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需要进一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质量,以污染光环效应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2)提升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匹配水平,为实现绿色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3)构建区域间污染治理合作机制,助推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地方政府行为对工业能源环境效率的影响——以“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区为例
    杨恺钧, 王文轩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91-10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825.001
    摘要22)      PDF(pc) (1262KB)(19)    收藏
    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费总量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能源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以2010—2020“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区工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内生增长理论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构建全局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global non-radi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GNDDF),测算“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区工业能源环境效率。基于面板Tobit模型对工业能源环境效率与地方政府经济干预、地方政府经济竞争、地方政府创新偏向和地方政府环保偏向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研究,探讨不同地方政府行为对能源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能源环境效率呈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平均水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次序分布;各支线工业能源环境效率依“东南线>西南线>东北线>平均水平>西北线”的次序分布;地方政府经济干预和经济竞争对工业能源环境效率会产生负面影响,地方政府创新偏向和环保偏向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工业能源环境效率;当地方政府经济干预强度下降时,地方政府经济竞争和地方政府环保偏向对工业能源环境效率的影响显著由负转为正,地方政府创新偏向对工业能源环境效率的作用会增强但不显著。总体来看,推进简政放权、优化地方政府的服务职能有利于提高工业能源环境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污染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生态补偿与政府监督问题——基于补偿申请的信号博弈

    王玉芳, 马晓敏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05-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0.001
    摘要21)      PDF(pc) (1327KB)(15)    收藏
    为缓解信息不对称,摆脱政策漏洞,本文将补偿申请作为信号,构建污染产业转移背景下地方政府间基于生态补偿的信号博弈模型,探讨不同条件下的博弈均衡解,分析产业转移方对承接方的有效补偿机制,为政府间生态补偿和中央政府监督提供决策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完全成功的分离均衡作为社会最优解是存在的,纳入补偿主动申请机制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促进承接方根据自身减排情况申请匹配的生态补偿,同时转移方给予相应补偿;2)适量的惩罚是促进均衡实现的关键,其中,当转移方的惩罚满足Ft>H-L,承接方的惩罚满足Fr+C>H-L时,即可实现社会最优均衡,惩罚过度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惩罚过低则会挫伤承接方高减排的积极性;3)沉没成本(C)和承接方被惩罚的风险成本(Fr)在防止低减排类型的承接方申请高补偿方面具有可替代性,若沉没成本和风险成本之和高于高低补偿之间的差额,能够减少低类型承接方的欺骗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种植业集聚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分析——来自长江流域的证据

    马骏, 旦增维旦, 高慧娴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15-12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26.003
    摘要16)      PDF(pc) (2799KB)(20)    收藏

    乡村振兴是支持我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种植业集聚是优化乡村发展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文章利用基尼系数、区位熵、清单分析法,核算2007—2020年长江流域19省(市)的种植业集聚水平和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分析二者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模型检验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种植业集聚与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相异,优势农产品区域集聚明显,且稳步提高,但各省市发展较不平衡;2)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相对于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下种植业集聚更容易加剧农业面源污染,且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影响当地环境的同时,对经济相关地区也产生影响;3)长江流域内种植业集聚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种植业集聚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程度减弱;4)长江流域农村人口规模、农业经济水平、城镇化的发展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技术进步和财政支农力度则有效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环境规制的影响效果则不显著。对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优化种植业集聚的空间布局,提高种植业集聚质量;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区域间农业面源污染的协同治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发挥种植业集聚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减缓效应;合理利用财政资金,增强农业环境规制,促进种植业绿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江苏省沿江经济带旅游碳足迹与收入脱钩分析
    王瑶, 张北赢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30-13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809.001
    摘要18)      PDF(pc) (1713KB)(27)    收藏
    以江苏省沿江8市旅游及林业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旅游业碳排放水平进行测算,依据旅游碳足迹及承载力模型计算并分析江苏省沿江经济带2016—2020年旅游碳足迹、碳承载力及碳赤字的变化特征,根据脱钩理论分析沿江经济带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江苏省沿江经济带2016—2019年旅游碳足迹总量、碳承载能力处于增长状态,2019—2020年处于减少状态,国内、国际旅游碳足迹与总量变化趋势一致;旅游碳赤字严重,2016—2019年不断扩大,2020年减小。2)人均旅游碳足迹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类似于字母“N”,人均国内旅游碳足迹动态变化趋势与总量相似,人均国外旅游碳足迹变化趋势近似于“√”;人均旅游碳承载能力呈字母“W”状变化;人均旅游碳赤字从2009年的135.7 kg/人上升到2020年的152.4 kg/人,增长速度较快。3)2016—2020年沿江经济带旅游碳排放与旅游收入的关系依次为弱脱钩、扩张性耦合、扩张性耦合、弱脱钩及衰退性耦合,发展很不协调。据此,建议江苏省沿江经济带秉持适度开发旅游资源的原则,切实维护旅游生态系统安全;坚守“景区生态承载力”阈值,积极运用限流、错峰入园等技术与措施;提倡低碳旅游,增加森林植被碳汇;对旅行社、酒店等行业及其相关碳排放进行系统规划与统筹布局,及时调控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状态与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各地州市耕地生态补偿异质性研究
    马雪梦, 赵俊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38-14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26.001
    摘要15)      PDF(pc) (2684KB)(23)    收藏
    文章运用修正的生态足迹模型对耕地生态赤字区和盈余区进行基础判别,将生物资源足迹和碳足迹纳入生态足迹的计算中,其结果与耕地生态承载力的差值即为耕地生态盈亏量。采用生态服务非市场价值模型,为与支付能力相吻合,借助“S型皮尔生长曲线”修正补偿系数,借此量化新疆14个地州市2010—2020年耕地生态补偿。研究结果显示:1)在产量和固碳能力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吐鲁番市、喀什地区、伊犁州直耕地生态足迹较高,喀什地区、伊犁州直两地供容能力较强,故生态承载力能力较强;2)新疆南北部都存在生态赤字或盈余的情况,北疆地区的生态赤字情况更为严峻,其中吐鲁番市是生态亏损最多的地区;3)2010—2020年单位耕地生态服务非市场价值整体波动趋势一致,且逐年递减;4)受盈余赤字面积与单位耕地生态服务非市场价值的影响,耕地生态补偿额度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经测算2020年吐鲁番市需要支付耕地生态补偿2.813亿元,伊犁州直则可获得耕地生态补偿1.303亿元。据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农业,降低碳足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测算耕地生态补偿标准;综合考虑耕地生态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资金来源及受偿区优先级,构建更加合理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生演化实证研究——以川渝地区为例
    黄定轩, 王梦圆, 谭斌强,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50-16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814.001
    摘要33)      PDF(pc) (2358KB)(62)    收藏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是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方向,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川渝地区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生研究不足这一问题,本研究从产业互动视角出发,基于Logistic共生演化模型,运用重庆市和四川省2005—2020年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数据,对两者的共生演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川渝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处于成熟期,而生产性服务业仍处于成长期;2)两者之间存在共生效应,共生关系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3)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作用大于先进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作用。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针对性建议:1)建立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融合的产业协调机制;2)推动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生态圈机制建设;3)鼓励制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高校-企业高质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本研究为准确判断两个产业的共生阶段、靶向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环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陈文烈, 李燕丽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2.001
    摘要38)      PDF(pc) (1200KB)(28)    收藏
    文章采用包含污染排放的环境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量了2010—2020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的环境效率,结果显示:1)10个节点城市总体环境效率不高,环境效率差距大,呈现东、中、西部的层级变化,突出了区域间减排和环境技术促进方面跨区域合作的必要性;2)东、中部节点城市的环境效率差距逐年开始缩小,呈现一定的趋同趋势。此外,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环境效率的因素,发现经济规模、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促进了环境效率,而产业结构、区域特征则对环境效率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减少区域污染排放和提高我国环境效率的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中国首位城市现代化与生态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
    刘晨跃, 董天丹, 胡昕昱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10-2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120.001
    摘要37)      PDF(pc) (1545KB)(30)    收藏
    为了研究中国首位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的作用关系,根据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系统耦合作用的原理,以2008—2017年中国31个首位城市的现代化和生态化数据为基础,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首位城市现代化子系统和生态化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首位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迥异,现代化水平的空间转移黏性过大,生态化高水平型城市过少、中高水平城市扎堆,中高值区与中低值区的空间内部分化明显,且高水平型城市的分布具有趋同性,空间分布多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区域;2)在空间格局上,现代化和生态化处于高水平耦合和高度协调的首位城市依然较少,多数城市处在高水平耦合和较高协调阶段,协调度有待提升,且北京和广州为一级核心区,耦合协调空间结构呈现出南北“两级多核”状态;3)在时间演化上,中国首位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耦合度从磨合层级提升到高水平耦合层级,高水平耦合城市占比增加到70.97%。协调度由中度协调逐渐过渡到较高协调程度,较高协调水平的城市占比从77.42%上升至87.10%,然而整体耦合水平依然强于协调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影响吗?——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向栋良, 何颖斯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22-3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30.001
    摘要28)      PDF(pc) (3390KB)(24)    收藏
    探讨城市空间形态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对于加强城市空间形态管理,促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研究方法,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空间形态的单中心性、破碎化程度、不规则性、扩张性和聚集度进行测度,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时空演变规律;再利用一步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同时期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最后运用全面FGLS模型作为分析方法,借助两步系统GMM模型对原模型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探讨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空间形态总体呈现出单中心性和不规则性减弱,破碎化程度、扩张性和聚集度增强的状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平均值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中位数更接近上四分位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趋同效应。2)当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形态的单中心性优势将会减弱,衍生出城市人口拥挤、资源以及环境污染等城市负面现象。3)高度碎片化的城市会产生景观碎片化、更高的污染水平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减少等不利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现象,城市内部斑块呈现连续且规则的形态有利于降低交通网络建设成本,从而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外部性效应。4)建设用地规模可通过产生集聚效应、经济激励和提高生产能力等机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的作用,城市空间聚集度的增大会促进较低的层间相互作用,从而减少资源的损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中国工业碳排放的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关伟, 王勇, 许淑婷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40-4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30.002
    摘要50)      PDF(pc) (3227KB)(45)    收藏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5—2019年中国工业碳排放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用QAP分析法(二次分配法)探究了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网络特征分析表明各省市之间的空间联系日趋紧密,节能减排工作需要各省市通力合作。2)江苏、浙江、上海、天津等东部省份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居于中心地位,联系更加复杂,与其他省份发生联系难度低,且控制着更多的资源;而中西部省份则相对处于劣势地位。3)东部沿海省份居于核心地位,核心区的内部联系虽高于边缘区,但增长速度低于边缘区,边缘区内部联系日趋紧密。4)QAP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水平、科技水平、能源强度、产业结构、能源工业五个变量的差异促进工业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最后,根据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和QAP回归分析提出了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协同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有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田泽, 王颢霏, 任阳军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50-6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102.002
    摘要20)      PDF(pc) (2476KB)(23)    收藏
    本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动态DEA模型、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以及Tobit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我国2010—2019年的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时间上呈现波动的上升趋势,且在空间上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的变化规律;2)中国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差异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区域内差异是我国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对我国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均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水资源要素禀赋对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产生负向效应,工业化程度和环境规制对不同区域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绿色金融、制度环境与双元绿色创新
    鞠加亮, 辛沛祝, 赵敏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61-7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7.003
    摘要28)      PDF(pc) (1378KB)(48)    收藏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390个观测数据为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绿色金融对双元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并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制度环境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显著提升当地的探索式绿色创新和开发式绿色创新水平,且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更大;绿色金融向双元绿色创新转化过程中会受到地区制度环境的影响,具体来看,当地的市场化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政府治理程度越高,绿色金融向双元绿色创新转化的程度越高。此外,制度环境对绿色金融向探索式绿色创新转化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开发式绿色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绿色金融能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效率吗?
    张长征, 孙潇怡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72-8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102.001
    摘要19)      PDF(pc) (1562KB)(16)    收藏
    基于我国2010—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19年,绿色金融对全国绿色经济发展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但存在较强的区域差异,对于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越高的区域,绿色金融对其效率的提升作用越强,反之越弱;二者存在显著的金融发展水平双门槛效应,其中双门槛间,绿色金融对全国绿色经济发展效率提升作用最大。进一步的中介模型分析显示,绿色金融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效率,从区域异质性来看,产业结构升级在西部区域的中介效应最强,东部次之,中部地区最弱。为促进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正向影响,不断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效率,各地应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抑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努力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省际差距,推动全社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我国油气矿业权市场化管理改革的思考
    吴裕根, 韩亚琴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86-9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23.001
    摘要22)      PDF(pc) (1310KB)(48)    收藏

    2010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持续推进油气体制改革工作,并连续发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和油气体制改革等多部重要改革文件,为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进行了十多年的油气矿业权市场化管理改革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油气资源增储上产和提升油气资源保障能力,本文在系统梳理油气矿业权市场化改革探索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油气探矿权出让管理市场化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分析矿业权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在油气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风险投资和市场融资、投资主体的投资回报预期、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油服市场以及油气探矿权出让管理改革五方面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提出应从6个方面深化改革:1)实施鼓励政策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油气上游市场;2)拓展市场融资渠道分担油气行业的高投入、高风险;3)建立和培育油气探矿权交易二级市场;4)培育完善油服市场,更好地为投资主体支撑;5)继续完善油气探矿权出让制度;6)统一大市场的健康有效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有为和企业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生态系统美学服务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姜维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96-10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08.001
    摘要23)      PDF(pc) (1204KB)(32)    收藏
    生态系统美学服务是人们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的最重要的文化服务之一,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美学服务的非物质性、主观性、数据可得性和标准化评估程序缺乏使得其定量评估十分困难。本文从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理论基础出发,聚焦于审美评价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范式,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梳理了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主要评估方法。随着美学服务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多,评估方法的发展呈现出分离化和集中化的趋势。分离化趋势体现在客观主义方法愈加客观,且主观主义方法愈加主观,而集中化趋势体现在集合了两种范式优点的折中范式,并发展出了联合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这些方法在生态系统管理、区域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和局限性,指出未来的研究工作应从综合模型建构、时间-空间尺度、供给-需求分析以及价值化评价四个方面展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双循环”视角下生态消耗、福利水平与环境污染的互动机制研究

    郑玉雨, 段显明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107-12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7.001
    摘要18)      PDF(pc) (2200KB)(16)    收藏

    加快我国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从需求侧保障和改善人类福祉,对于实现向外提升供给能力、对内满足消费需求的“双循环”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证考察了生态消耗、福利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此来探索推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型、人类福祉改善的有效途径。基于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展开我国生态消耗、福利水平与环境污染的测算及分析,并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研究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及互动机制。结果表明:12019年福利水平居前三的省份为北京、上海和天津,居后三的为西藏、甘肃和青海;“福利高-消耗低”“福利高-污染低”省份多位于东部,“福利低-消耗高”“福利低-污染高”省份多位于西部;历年来福利水平大体呈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由高到低的走势;2)福利水平和生态消耗之间在短期和长期均呈现“高福利低消耗”的正反馈模式;生态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短期内呈现“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生产模式,长期来看不稳定;3)福利水平改善是维持“高福利低消耗”正反馈模式和“低消耗低污染”绿色生产模式的关键。据此,提出加快推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类福祉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基于质性分析的水敏感型企业水信息披露要素及特征研究——以国际矿业企业为例

    李青, 王菲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122-13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08.002
    摘要41)      PDF(pc) (2638KB)(28)    收藏

    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紧张现象使水敏感型企业的水信息披露问题成为关注热点,水信息披露的要素和特征成为企业向政府、社会及利益相关者传递其水资源运营状况、社会责任履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以2021年全球40强矿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的水资源相关文本为研究样本,运用质性分析法通过NVivo软件对企业披露的水信息内容进行词频统计、编码归纳、矩阵和聚类分析,探究以矿业企业为代表的水敏感型企业水信息披露的特征及要素框架。结果表明:1)企业水信息披露主要涉及3个范畴,涵盖15个主题,分别是企业水资源管理、利益相关者责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2)企业水资源及其运营活动是信息披露的关键内容,但对间接利益相关者的水信息需求重视程度不够;3)国内外企业对水管理合规性、战略和绩效、员工参与和对外合作的关注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为水敏感型企业进一步提高水信息披露标准和质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