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德勇, 卢忠宝.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3): 18-24
[2]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等.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J]. 资源科学, 2009, 31(12): 2072-2079
[3]冯相昭, 邹骥. 中国CO2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3): 43-47
[4]赵欣, 龙如银. 江苏省碳排放现状及因素分解实证分析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7): 25-30
[5]温景光. 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J]. 华东经济管理, 2010, 24(2): 29-32
[6]王伟林, 黄贤金. 区域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J]. 生态经济, 2008(12): 32-35
[7]李颖, 黄贤金, 甄峰. 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S2): 102-107
[8]王云, 张军营, 赵永椿, 等. 二氧化碳排放因素分解实证研究
[J]. 水电能源科学, 2010, 28(11): 161-165
[9]苏方林, 宋帮英, 侯晓博. 广西碳排放量与影响因素关系的VAR实证分析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9): 140-144
[10]王礼刚.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基于贵州的面板数据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9): 145-148
[11]梁朝晖. 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
[J]. 上海经济研究, 2009(7): 79-87
[12]胡初枝, 黄贤金, 钟太洋, 等.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3): 38-42
[13]Yoichi K. 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control on GNP〖JP〗 growth: interpretation of proposed scenarios
[R]. Pari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1989
[14]高振宇, 王益. 我国生产用能源消费变动的分解分析
[J]. 统计研究, 2007, 24(3): 52-57
[15]赵冠伟, 陈健飞, 崔海山, 等. 1992—2007年广州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
[J]. 资源与产业, 2010, 12(6): 179-183
[16]杨嵘, 常烜钰. 基于LMDI的西部地区碳排放因素分解
[J]. 资源与产业, 2012, 14(2): 172-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