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绿色金融、制度环境与双元绿色创新
    鞠加亮, 辛沛祝, 赵敏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61-7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7.003
    摘要77)      PDF(pc) (1378KB)(2709)    收藏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390个观测数据为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绿色金融对双元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并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制度环境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显著提升当地的探索式绿色创新和开发式绿色创新水平,且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更大;绿色金融向双元绿色创新转化过程中会受到地区制度环境的影响,具体来看,当地的市场化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政府治理程度越高,绿色金融向双元绿色创新转化的程度越高。此外,制度环境对绿色金融向探索式绿色创新转化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开发式绿色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PSR模型的湖泊环境治理绩效评价及其应用
    杜晓荣, 刘远航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46-15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4
    摘要106)      PDF(pc) (2193KB)(1908)    收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1月4日印发了《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然而湖长制自推行以来,政策落实不到位且湖泊环境治理效果也不乐观。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定量评价湖泊环境治理的绩效,论文在环境、经济、社会三维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基于PSR(pressure state response)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维度构建湖泊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安徽省天长市高邮湖的环境治理绩效展开评价应用。评价结果显示:高邮湖环境治理绩效总体得分为0.529 8,环境治理绩效处于“警戒”状态;二级指标中的“污染物排放”“富营养化”“水质控制”的得分都只有0.3,环境治理绩效处于“较差”水平,这表明高邮湖环境治理中的短板就是污染物排放问题、富营养化问题和水质控制问题;三级指标中的“固体废物排放强度”“水土流失率”“人口密度”“人口城市化水平”“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固体废物处理率”“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度”得分均低于0.5,进一步说明了高邮湖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即高邮湖在长期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对于固体废物排放控制和处理不到位,导致水土流失面积较大,湖泊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且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达标。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从源头控制污染物和水土流失、重视富营养化问题、建立信息化管控平台、促进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强化湖泊环境绩效评价结果与问责运用、建立高邮湖各水域湖长统一管理体制等建议,以期提升高邮湖环境治理绩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重污染企业社会责任、高管激励与绿色技术创新
    高枝欣, 许纪校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2): 88-10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309.004
    摘要197)      PDF(pc) (1215KB)(1885)    收藏

    重污染企业如何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发展转型必须面临的现实难题。文章以20112020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将企业社会责任、高管激励、绿色技术创新整合在同一研究框架,构建“主体—机制—结果”的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逻辑体系,检验社会责任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重污染企业普遍存在社会责任履行水平不高且不均衡的现象,然而,重污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自身绿色技术创新有积极影响,且在非国有制企业中促进作用更为显著;2)显性激励在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即重污染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通过对高管进行薪酬或股权激励,能够正向影响绿色技术创新;3)高管受到隐性激励,使企业社会责任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增强。研究结果为我国重污染企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的高质量绩效提供了参考借鉴,对优化重污染企业高管激励机制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李扬, 李华姣, 冯思达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69-8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2
    摘要199)      PDF(pc) (4591KB)(1832)    收藏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不断细化、延长,所涉及环节不断增多,产业格局不断演化。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与日益复杂的内部结构,使得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演化机制、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愈发重要。为了深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在发展机制,使用2018—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级交易数据,构建该产业上市企业之间的供需依赖关系,进而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的结构演化特征。并以网络演化理论为基础,基于财务数据、舆情数据等多源异质数据,通过随机主体导向模型从网络内生结构、情景因素与公司属性3个维度展开实证研究,检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上呈现局部中心化的供需依赖结构,区域性头部企业不断增强自身供应链控制力;产业供需依赖网络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内生机制,如偏好依附效应、三角形闭合效应的影响;共高管关系等情景因素会显著促进上市企业供需依赖关系的形成。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从推动区域内企业合作、优化共高管关系和关注弱势企业发展3个方面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加速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继续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为区域内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政策和标准的支持,促进资金、技术和行业数据的自由流动;相关产业调控政策可以通过限制或促进特定企业间的共高管关系,达到产业供需关系优化的目的,另外,也可以通过追踪企业间舆情关联,识别潜在的依赖关系,完善对产业网络依赖结构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投资、识别风险;政府监管部门应关注弱势企业发展,警惕产业结构失衡,也应加强对“明星”企业的关注,对其提出更高的经营标准和监管要求,对其财务情况进行充分的披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GTWR模型的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效应研究
    尹庆民, 林茵茵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86-9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5
    摘要66)      PDF(pc) (2186KB)(1768)    收藏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提升,数字产业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研究数字经济与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促进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论文基于2014—2020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计算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得分,考虑到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非平稳性,运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热点分析探究二者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然后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对数字经济与我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时空响应规律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影响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二者的热点区域集中于我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空间聚集强度不断减小,高质量发展空间聚集强度维持在较高水平;2)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正向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影响系数存在时空异质性,空间上大致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态势,时间上省际的差异不断缩小趋向区域协调发展;3)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指标的驱动力存在差异性,对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最弱。因此提出如下建议:要进一步推进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要提高创新驱动力,以创新促发展;要以数字经济推动省际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兼论异质性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
    潘海英, 陈玲, 任佳佳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24.001
    摘要166)      PDF(pc) (1358KB)(1388)    收藏
    当前全球变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带来了新契机。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以及异质性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在3类空间权重矩阵下均对碳排放强度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且由于其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还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对周边地区的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削弱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而在市场激励型、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作用下,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更加显著。在此基础上,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存在基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以及经济增长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在两者跨越相应的阈值之后数字经济发展方能有效发挥碳减排效应。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推动传统产业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帮助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采用灵活的组合环境规制引导企业主动走绿色发展道路,并加快推动建立绿色数据中心;提高数据中心运营效率,合理有效配置各区域数字经济资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省际用水效率动态演进及驱动因子时空非均衡性研究
    章恒全, 顾倩雯, 张陈俊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81-9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2
    摘要140)      PDF(pc) (5234KB)(1366)    收藏
    我国水资源存在空间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低下、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对各省用水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科学分析,可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4—2019年我国30个省市(港澳台和西藏除外)的用水效率,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从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两个层面描述其时序动态演进规律,通过空间可视化表达、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从空间分异性和空间关联性两个角度刻画其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子的时空异质性以及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用水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用水效率高值区省份数量减少,低值区省份数量增加,省际效率差异经历了先扩大再缩小的演进特征;2)我国用水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且这种相关性呈现出由强到弱再变强的“U型”演变特征,而且2004—2019年我国用水效率的空间分异性增强,两极化趋势明显,“东热西冷”,热点区范围先收敛后发散,冷点区范围先缩小后保持稳定;3)各驱动因子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2004—2019年各影响因子的q值显著提高且数值差距缩小,主导因素趋于多元化,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始终是核心驱动因子。任意因子交互后,都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即两因子共同作用会增强其对用水效率空间分异的作用强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CGE模型的生态补偿与宏观经济效应分析——以长三角为例
    娄文声, 田贵良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34-14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3
    摘要155)      PDF(pc) (2783KB)(1333)    收藏
    在长三角区域发展模式的长期摸索与实践中,如何协调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是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现有研究虽然在环境治理与生态补偿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在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生态治理的宏观经济效应等方面缺乏量化分析。论文在传统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的基础之上,将生态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系统,并将生态环境视为一个独立主体,着重强调生态系统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价值贡献,构建了考虑生态要素的绿色SAM(social accounting matrix)表和包含生态要素投入与生态系统账户的宏观CGE模型。论文选择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具体数据对生态价值核算价格体系进行修正,量化了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核算矩阵收集研究主体的相关数据,并从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以及居民消费福利水平的角度对不同水平的生态补偿会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增值税率、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转移支付率、企业对生态环境的转移支付率和政府对生态环境的转移支付率等4种情景,均能引致生态补偿量增加,但是在提高相同幅度的情形中不同措施产生的效果有较大差异,以同样提高30%的情况为例,政府对生态系统转移支付率对生态补偿水平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增长了10.01%;其次是企业对生态系统的转移支付率与居民对生态系统的转移支付率,增长率分别为2.77%与1.01%,而提高增值税率对生态补偿水平的提升效果最弱,增长率仅为077%。除此之外,相较于其他政策工具,提高增值税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福利水平产生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当增值税提升30%时,GDP下降了0.002 5%,居民福利水平产生下降了0.002 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面向对标的我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
    高原, 刘耕源, 陈操操,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4
    摘要264)      PDF(pc) (2062KB)(1330)    收藏
    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是国家推进碳减排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一方面,各城市间合作程度与对标意愿不够,大多各自设定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规则和制定相应的减缓政策;另一方面,不同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在核算边界、核算内容与重复计算、温室气体核算种类、核算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差异。上述问题增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分析的复杂性,不利于城市间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的比较研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是了解和评估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基础。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数据库和案例,研究内容涵盖国际城市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对比与差异性分析,综述了基于3种不同的城市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视角(即基于行政区划边界的核算、基于跨界基础设施的核算和基于城市消费的核算)的应用研究,指出了国内现已公布城市或区域性温室气体核算指南存在的无法对标的核心,提出构建优先面向国内可对标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研究提出的框架的范围1~3代表不同角度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首先,强调了行政区划内范围1排放的不可或缺性和可比性;其次,对范围2和范围3排放的核算,是对与充分满足城市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具体补充。该框架解决了部分痛点问题,如核算边界应选取我国行政区划边界范围,应涵盖7种温室气体,包括范围1~3面向不同的核算排放主体;而针对当前各城市核算指南中部分排放源尚未涵盖或存在争议、实时动态数据获取难以及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后续实现路径。以对标为目标的核算框架能够帮助决策管理者通过比较了解城市间隐含温室气体排放的流动情况,确定适宜的减排政策,同时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视角来考量、规划城市低碳转型路径,优化城市管理手段,促进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同时,该框架的有效实施也需要全社会、多行业、跨部门联动,政企民商通力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环境保护税、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企业绩效——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张倩, 梅亚丽, 王奎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07-1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2
    摘要214)      PDF(pc) (1258KB)(1289)    收藏
    面对严峻的环境挑战,技术创新成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两大问题的重要途径;环境保护税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工具,为制造业企业绿色治理、绩效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基于波特假说理论,以2009—202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以技术创新为中介,以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为调节的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保护税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进而探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调节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环境保护税与制造业企业绩效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征收环境保护税能够提升制造业企业绩效水平;环境保护税会倒逼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企业绩效水平,技术创新在环境保护税和制造业企业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负向调节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越高,环境保护税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制造业企业绩效的作用越弱。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发现,征收环境保护税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税制度改革和提升企业绩效水平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政府应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税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税的政策效果,为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技术创新驱动作用,积极开展绿色治理活动,以实现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环境视角

    潘海英, 仉晨, 严翔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5-3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26.002
    摘要173)      PDF(pc) (1323KB)(1112)    收藏
    为探究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否释放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能,本文创新性地将金融生态环境纳入研究框架,并基于2008—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检验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金融外部环境约束的情况下,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且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阶段,其对碳排放的抑制效果表现更优。受金融生态环境的制约,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金融生态环境未越过第一个门槛值时,绿色金融发展未能显著抑制碳排放,随着金融生态环境接连跨越两个门槛值,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逐步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治理水平跨越门槛值,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边际递增特征;在制度与信用文化层面,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存在类似“中部塌陷”的反常现象。分地区来看,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金融生态环境的单一门槛效应,随着金融生态环境水平跨越阈值,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显著增强,而中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虽然已经显现,但效果并不显著。研究结论为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角度激发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应,进而助力“双碳”愿景达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基于税收竞争的中介效应

    黄子琦, 刘清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2): 23-3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313.002
    摘要117)      PDF(pc) (1270KB)(1038)    收藏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业协同集聚逐渐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愈发凸显的绿色创新效应为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也重塑了创新发展的税收竞争格局。如何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以实现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转型是当下重要且迫切的议题。为探究产业协同集聚、税收竞争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论文运用区位熵法以及超效率SBM(slacks based measure)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20102019年的产业协同集聚和绿色技术创新效率,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将税收竞争纳入研究框架以探究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空间效应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存在区域异质性;2)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且呈逐年波动递增趋势;3)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且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其周边地区溢出效应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本地区;4)中介检验表明产业协同集聚能够降低税收竞争程度,进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因此提出如下建议:对于高协同集聚区,应加快打造产业协同集聚引领绿色创新发展的第一梯队;对于低协同集聚区,应积极把握政策引导,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应注重规范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行为,形成“为创新而竞争”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冯飞, 冯嘉妮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0-1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4
    摘要160)      PDF(pc) (1260KB)(1004)    收藏

    农业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兼顾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选取20052020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超效率SBM模型和ML指数模型相结合,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测算陕西省各城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计算各市静态农业碳排放效率,发现在研究期内西安的农业碳排放效率稳步上升,且其农业碳排放效率值较高;商洛市农业碳排放效率值在1以上,农业碳排放效率较高;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值一直在1以下,未出现改善趋势;其余城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不同的波动趋势。运用ML指数测算动态农业碳排放效率发现,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改善大多来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而技术效率未能起到明显促进农业碳排放效率提高的作用。通过Tobit模型实证分析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应的农业碳排放效率越高;产值结构与耕地规模和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表明陕西省各市农业产值结构合理化程度越低,越不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耕地规模越大,越不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与农作物受灾程度和农业碳排放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但结果不显著。因此,陕西省各市在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同时,应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强化耕地保护,提升城镇化水平,降低农作物受灾程度,从而提高各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信息框架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共情的中介作用
    贺丽莳, 单晓雨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5): 124-13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11.001
    摘要155)      PDF(pc) (1199KB)(959)    收藏
    保护生态环境是保障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一环,引导居民践行绿色消费行为有助于缓解我国当前的自然资源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S-O-R(刺激-机体-反应)模型,以共情为中介变量、自然拟人化为调节变量,构建信息框架(亏损框架vs.获益框架)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信息框架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获益框架,亏损框架更能提升个体绿色消费行为意向;共情在信息框架与绿色消费行为意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319,且亏损框架下个体的共情程度更高;自然拟人化正向调节共情在信息框架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即自然拟人化程度越高,共情的中介作用越强,亏损框架(vs.获益框架)对个体共情和绿色消费行为意向的影响越强。研究结果丰富了绿色消费行为研究体系,为政府和企业有效开展绿色营销、引导个体践行绿色消费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柯文岚, 李文慧, 闫晶晶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6.003
    摘要125)      PDF(pc) (8058KB)(860)    收藏
    为推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论文首先以京津冀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数据样本,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弱后强的态势,2011—2015年耦合协调度明显下降,2015年之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则明显回升,其中,耦合度持续上升,耦合情况向好及以上的城市占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数量的84%以上;2)协调度时空格局基本未变,除北京协调度始终保持高位以外,沧州、天津、唐山、秦皇岛四个城市始终处于第二梯队;3)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变格局来看,北京、天津和廊坊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整体呈现出从中心向东南外围辐射,且从东南向东北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质量在空间结构上存在正的全局自相关,发展质量较高的城市在地理上往往更接近,但同时空间异质性明显,即京津冀省会(直辖市)城市主要位于促进区,沧州、衡水、秦皇岛等地处于过渡区,廊坊则处于辐射区,且呈负相关性,因此弥合区域间的发展鸿沟是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快产业转型,缩小区域落差;加强环保合作,促进绿色发展;盘活区际资源,驱动科技创新;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协同红利等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水资源和水环境约束下的工业绿色GDP核算及发展效率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孙付华, 蔡彬彬, 沈菊琴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32-4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602.001
    摘要138)      PDF(pc) (2851KB)(849)    收藏
    长三角工业经济因水而兴,但同时存在用水问题,水资源和水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长期存在。在“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水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注重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是突破工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论文聚焦水资源和水环境对工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双重约束,探索在水资源与水环境约束下长三角地区工业绿色GDP及其发展效率变化趋势和地区差异,以此提出对策建议。论文以长三角3省1市为例,2006—2019年为样本,利用改进后的资源损失价值调整法核算工业绿色GDP,并以此为产出指标,并采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价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整体工业绿色GDP占比逐年上升,耗减经济损失和降级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水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逐步改善;2)从时间趋势看,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效率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无约束下的发展效率差异逐渐缩小,从地域差异看,上海、江苏工业经济发展效率处于较高水平,浙江、安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始终低于有效状态,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减弱,但依旧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基于此,为降低资源耗费和环境成本,进一步减少工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依赖性,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出如下建议:加快资源利用与环保技术创新,实现从源头上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抑制水质下降;优化水资源定价模式,综合供需平衡、利用效率、循环利用率等因素,实施差别定价;建立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机构,以强带弱,不断减少地方差距,全面实现联保共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科技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产业集聚调节作用
    尹庆民, 靳婉婷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2): 1-1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309.002
    摘要261)      PDF(pc) (1284KB)(817)    收藏
    基于产业集聚的视角研究科技创新成果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对促进中国科技创新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保障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步调一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基于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SBM(slacks based measure)模型和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30个省市的动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金融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成果和绿色全要素生产关系的门槛效应和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成果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系数显著为正;2)金融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成果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有正向调节和单门槛效应;3)制造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成果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4)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外商投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基于此,提出应关注科技创新成果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匹配度,注重数字金融的发展打破金融业的空间壁垒,引导制造业转向高质量集聚,实现财政资源在环保领域的合理配置,加强对外商投资环保监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量与固碳价值的测度及其时空格局演变
    黄馨, 韩玲, 马超群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41-15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1
    摘要70)      PDF(pc) (6922KB)(749)    收藏
    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强大,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论文从土地利用视角,运用固碳速率法分别对200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及固碳价值进行估算,并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西省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森林固碳量增长最为显著,是对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增量贡献最大的类型;2)陕西省县域森林、草地的固碳量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森林固碳热点区集中在秦岭山区,草地固碳热点区集中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冷点区都集中在关中平原中部地区;3)陕南秦巴山区是陕西省固碳能力最强的区域,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则是固碳量增加最多的区域,各地级市中除西安市固碳能力下降外,其余城市固碳量均实现了增加,其中延安和榆林是增长最快的两个城市;4)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价值最高的前5位城市依次是汉中、延安、安康、宝鸡和商洛,总计占全省固碳价值总量的78.3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FDI、财政压力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朱瑞瑞, 汪克亮, 张福琴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77-9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1.001
    摘要70)      PDF(pc) (1423KB)(696)    收藏
    中国经济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改善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基于财政压力与FDI双重视角,将财政压力、FDI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分别构建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FDI、财政压力及二者交互项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绿色全要素生产率、FDI与财政压力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财政压力、FDI不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两者的交互作用有利于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FDI、财政压力以及二者交互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区域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FDI有助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通过“以邻为壑”阻碍了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财政压力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西部地区FDI、财政压力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两者的交互作用及其空间溢出作用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4)FDI、财政压力以及二者交互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时间异质性:2003—2008年,FDI、财政压力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9—2021年,FDI、财政压力与绿色全要素之间则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两者交互作用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需要进一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质量,以污染光环效应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2)提升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匹配水平,为实现绿色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3)构建区域间污染治理合作机制,助推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生态系统美学服务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姜维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96-10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08.001
    摘要94)      PDF(pc) (1204KB)(692)    收藏
    生态系统美学服务是人们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的最重要的文化服务之一,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美学服务的非物质性、主观性、数据可得性和标准化评估程序缺乏使得其定量评估十分困难。本文从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理论基础出发,聚焦于审美评价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范式,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梳理了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主要评估方法。随着美学服务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多,评估方法的发展呈现出分离化和集中化的趋势。分离化趋势体现在客观主义方法愈加客观,且主观主义方法愈加主观,而集中化趋势体现在集合了两种范式优点的折中范式,并发展出了联合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这些方法在生态系统管理、区域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和局限性,指出未来的研究工作应从综合模型建构、时间-空间尺度、供给-需求分析以及价值化评价四个方面展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于PMC指数的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政策量化评价研究
    李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105-11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6
    摘要77)      PDF(pc) (2963KB)(687)    收藏
    制造业服务化政策是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南,对制造业服务化政策开展量化评估,可以为制定、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文选取2014—2021年我国各级政府发布的13项关于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将PMC指数模型与文本挖掘方法相结合,对我国制造业服务化政策进行量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在选取的13项制造业服务化政策中,7项政策的PMC指数评估等级为优秀,6项政策的PMC指数评估等级为合格,表明我国各级政府对制造业服务化政策的总体设计较为合理,但仍然存在完善空间;2)从我国各级政府发布的制造业服务化政策内涵的全面性、多样化来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充分认识到了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重要性;3)在对中央发布的制造业服务化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均能够紧紧追随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与发布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性制造业服务化政策;4)我国现有的制造业服务化政策多以引导和鼓励为主,相对缺乏后续监管,从而导致在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进程中滋生出了服务意识不强、服务领域狭窄等诸多负面问题;5)根据本文对13项制造业服务化政策的PMC指数分析结果来看,虽然国家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业规定等不同政策效力级别层面均出台了有利于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唯独缺失从法律层面对制造业服务化政策的支持,而只有把法律法规纳入到制造业服务化政策框架,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在执行政策时所遇到的难点问题,才能够为政策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影响——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仇 蕾, 马蓓文, 周钦, 程常高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92-10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7
    摘要118)      PDF(pc) (1262KB)(654)    收藏
    环境规制通常被认为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良策,是现阶段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企业面对严格的环境规制往往会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探明企业如何应对环境规制,会产生何种投资偏好,有助于衡量我国环境规制的落实效果,为环境规制政策的合理制定和有效执行提供参考建议。通过构建地区环境规制指标,计算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基于2010—2019年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从绿色转型动机与市场套利动机两个层面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影响,分析企业产权性质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下的不同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检验环境规制影响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潜在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对企业金融化的强化效应并不显著,即随着环境规制的增强,重污染企业更倾向于投资绿色技术创新而非扩大金融资产来应对环境治理压力,绿色转型动机在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中占据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在滞后性分析、增加控制变量、更换控制变量、双重聚类等稳健性检验中均仍然成立。与中西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和绿色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企业和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的检验表明,企业融资约束是环境规制影响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一种作用机制,即环境规制的加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促进重污染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继续提高我国环境规制标准和强度,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鼓励重污染企业展开绿色竞争。同时应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融资机制,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助力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我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路径研究——基于经济、能源、碳排放系统的SD模型
    杜焱, 胡鑫杨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5): 19-2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13.002
    摘要303)      PDF(pc) (2230KB)(654)    收藏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设定三种情景方案,动态模拟了2020—2050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发展演变趋势。同时,以综合调控情景为基准,考察了经济、人口和能源等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探究了碳达峰的最优路径。研究发现:在基准、低碳、综合调控情景下的预测碳排放峰值分别达到了2020年碳排放量的1.62倍、1.33倍和1.14倍,三种情景下实现碳达峰的时间依次为2038年、2030年、2027年。同时,人均GDP增速快慢、科技投入强度大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高低、化石能源占比大小以及能源消费强度大小均对碳达峰时间具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调控情景下预测的碳达峰时间距离当前最近,碳排放峰值最小,是一种现实选择的最优方案。碳达峰最优路径的确定需要从确定适当的人均GDP增速、加大科技投入强度、降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以及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入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政府补贴、企业ESG表现与绿色创新
    蒋榕湄, 陈贵松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6): 90-10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24.003
    摘要851)      PDF(pc) (1240KB)(624)    收藏
    为了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创新体系,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优化绿色创新制度环境的相关政策,通过政府补贴等手段积极推动全社会绿色创新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探究政府补贴对于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以及如何构建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的长效驱动实现机制,成为学术界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厘清政府补贴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2016—2020年我国864家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资源-能力-行动”模型,将企业ESG表现纳入政府补贴和绿色创新的分析框架之中,从企业ESG表现视角探究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够直接推动企业绿色创新;2)政府补贴对企业ESG表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够激励企业关注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治理绩效;3)企业ESG表现在政府补贴与绿色创新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政府补贴能够通过企业ESG表现中的环境责任表现和公司治理绩效表现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但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未在政府补贴与绿色创新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与低ESG表现水平相比,高ESG表现水平下政府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相对得到增强,因而政府要助力企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就必须善用、巧用补贴发放等激励手段,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适当加大补贴的力度和规模,引导、激励企业改善ESG表现,另一方面,还要严格监督落实企业的补贴使用情况,建立、健全补贴效果评价机制与ESG表现评估体系,根据企业ESG表现水平实行差异化的政府补贴政策,切实提高政府补贴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水资源税改革对缺水地区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
    田贵良, 高廷艳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43-5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8
    摘要249)      PDF(pc) (1113KB)(621)    收藏
    水资源费改税是国家以税收杠杆撬动水资源节约、推动可持续发展而出台的重要政策,自试点以来,水资源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整体提高了用水效率,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重要结论。但另一个重要且尚未得到证实的问题是,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同时,也是水资源需求的主要部门,水资源税改革是否也提高了工业用水效率?为此,假设我国没有进行水资源税改革试点,采用GM(1,1)模型对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后的工业用水效率进行测算,通过比较测算值和统计值,分析水资源税改革的政策效应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考虑到影响工业用水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故选取水资源禀赋、科技进步、环境规制、用水结构、社会因素、工业发展规模作为影响因素,并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水资源税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工业用水效率,降低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企业在政策冲击下的“阵痛”期的过去,水资源税改革的政策效应会愈发明显。其中,影响工业用水效率最显著的因素是科技进步,这属于政府干预下的企业支出和财政支出。说明水资源税改革可以倒逼微观经济主体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工业用水效率,降低工业用水总量,缓解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建议坚持节水优先,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节水设施和节水装置的普及程度,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完善水资源税改革机制体制,为水资源税改革全国推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基于ARIMA模型的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生态足迹动态模拟及测算——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
    虞文宝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33-14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4
    摘要56)      PDF(pc) (1307KB)(606)    收藏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数值由2.70 hm2增长至4.25 hm2,增幅达到1.57倍;2)从生态足迹增速看,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平均增速达到4.04%,同一时期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1.88%,较人均生态足迹增速高出7.84%,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高于资源环境消耗的速度;320152020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仍然呈现上升态势,预测值分别达到4.48 hm24.61 hm24.75 hm24.89 hm25.02 hm25.17 hm2,甘肃省兰州市生态赤字逐年增大,总生态足迹是城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9.59倍,说明经济发展与地区生态需求呈现较强正相关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并未出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甘肃省兰州市降低生态足迹的具体路径:1)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生态赤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碳排放视域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马骏, 伍琳玲, 卢玉钦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71-8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0
    摘要244)      PDF(pc) (2844KB)(555)    收藏
    绿色发展是协调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绿色发展正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发展的重点。我国经济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状态,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增强,而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绿色高效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采用超效率非期望SBM(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绿色发展效率并探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然后与未考虑碳排放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评价绿色发展效率以及演化趋势和特征,并运用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ai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technology)方法识别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流域碳排放量逐年递增,碳排放对绿色发展效率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环境的约束下,下游的绿色发展效率值降幅明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各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分布特征;从影响因素上看,产业结构、科研投入、对外开放、环境规制和植被覆盖率对碳排放视域下的绿色发展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低主要表现在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物过度排放方面,其中环境问题主要是碳排放问题,正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提高绿色效率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为促进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碳中和愿景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保证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更强有力的保护生态环境,更好的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绿色信贷政策、ESG表现与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
    董越, 潘海英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75-8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2
    摘要74)      PDF(pc) (1319KB)(536)    收藏
    绿色信贷政策作为结构性去杠杆的重要举措,对于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升级大有裨益。与此同时,ESG概念的提出明确了企业发展需着重考量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三方面的表现,即企业ESG表现也将作用于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因此,论文以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的高污染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ESG表现视角,探究绿色信贷政策对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1)绿色信贷政策显著促进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区分企业负债水平后发现,相比于低负债企业,绿色信贷政策显著加快高负债污染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2)绿色信贷政策会提升高污染企业的ESG表现,企业ESG表现会削弱绿色信贷政策对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促进效果;3)在深入探讨企业融资约束和商业信用程度的异质性是否会影响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时,发现相较于面临弱融资约束和拥有高商业信用的企业,绿色信贷政策显著促进面临强融资约束和低商业信用的高污染企业调整资本结构。因此,探讨绿色信贷政策与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关系对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推动高污染企业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中国OFDI对“一带一路”国家GTFP的门槛效应研究
    王宁, 李因果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5): 29-3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17.001
    摘要134)      PDF(pc) (1239KB)(527)    收藏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中,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绿色发展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成为了绿色发展的重点。GTFP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的效率,同时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囊括其中。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加。为探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一带一路”东道国GTFP的作用,在考虑到中国与东道国政治制度环境和经济制度环境差异的前提下,本文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OFDI能够对“一带一路”东道国GTFP产生正向作用,然而这种正向作用受到政治制度距离和经济制度距离的制约,随着制度距离的增大,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正向作用减弱。具体来说:1)当政治制度距离低于1.986时,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回归系数为0.072;当政治制度距离处于1.986至2.513之间时,回归系数为0.058;当政治制度距离大于2513时,回归系数为0.012。2)当经济制度距离低于1.440时,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回归系数为0.102;当经济制度距离处于1.440至2.575之间时,回归系数为0.085;当经济制度距离大于2.575时,回归系数为0.023。3)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能够减少双边制度差异带来的影响,提升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正向作用,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由3.899提升至4.15,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正向作用由0.028增至0.12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营商环境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
    周申蓓, 杨喆, 张桂清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93-10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1
    摘要64)      PDF(pc) (1278KB)(518)    收藏
    为了探究营商环境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本文从资源基础观视角出发,将“政策资源获取”作为中间桥梁,通过构建“营商环境-资源获取-技术创新”研究框架,并将2009—201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不但深入探索了营商环境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而且还研究了政策资源获取在营商环境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以及市场竞争强度在政策资源获取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发挥的调节作用,而且还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优化营商环境能够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在营商环境的各二级指标之中,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非国有经济的发展3个二级指标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过于疏离则会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抑制作用;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异质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营商环境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比中西部地区更加显著。2)营商环境既可以直接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可以通过促进政策资源获取间接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政策资源获取在营商环境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占营商环境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总效应的比重为0.806。3)市场竞争强度在政策资源获取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市场竞争强度越高,政策资源获取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也就越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基于空间收敛视角的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研究
    侯震梅, 张鹏彦, 周勇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53-6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606.001
    摘要121)      PDF(pc) (2038KB)(507)    收藏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对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2000—2018年新疆85个县域面板数据,借助广义空间Barro & Sala-i-Martin模型,从经济收敛视角对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南北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县域间的差异是造成新疆总体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2)县域经济增长呈现条件β收敛性,但收敛速度在减缓,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突出;3)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收敛产生积极的作用,提高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4)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南疆四地州偏高的人口增长率对拉大南北疆间经济差距具有重要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建议:1)着力发展南疆四地州现代农业,提高南疆四地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2)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发挥城镇化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支撑作用;3)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4)保持南疆四地州适度的人口增长率;5)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渠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新能源行业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肖煜, 陆雨杨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26-13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2
    摘要224)      PDF(pc) (1097KB)(496)    收藏
    “十四五”计划在原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创新、绿色在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地位。政府补贴,作为政府支持企业研发活动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为探究不同产权性质调节下,政府补贴如何影响新能源企业创新绩效,以及将三者纳入同一框架下,考虑研发投入作为中介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选取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2015—2019年高研发投入、低短期经济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106家国有与非国有产权性质的新能源企业,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创新绩效,解释变量为政府补贴,调节变量为产权性质,中介变量为研发投入强度,通过对新能源行业政府补贴的研究,以检验在研发投入强度作为中介效应,企业产权性质作为调节作用时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政府补贴与新能源行业的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研发投入强度在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且不同企业产权性质的新能源企业,在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上述结论提出:1)在市场经济下,政府补贴是保证新能源企业生存以及促进其发展的直接激励方式,因此建议政府应在合理监管下持续对新能源企业提供有效财税和金融等政策补贴;2)由于部分新能源企业违规将政府补贴转移到非研发投入中,从而使得政府补贴失灵,因此在国家后续政策法规出台后需细化新能源企业获得政府补贴后的使用路径;3)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可获得的资源较少,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因此政府在进行补贴激励时可以重点倾斜给非国有企业以促进其产出更高的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基于水足迹与SBM-Malmquist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研究
    王保乾, 李昕燃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21-3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5
    摘要155)      PDF(pc) (1855KB)(452)    收藏
    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资源,一直处于被过度开发利用的状态。文章对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水资源效率的内涵,引入环境污染等负面因素,对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重新界定,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内涵进行补充,其次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时空特征,以此来探讨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方法。文章在蓝水足迹与灰水足迹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解法,选择工业从业人员(劳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资本)、蓝水足迹(自然资源)作为投入变量,将工业增加值作为期望产出变量,将灰水足迹作为非期望产出变量,构建了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指标体系,并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9—2019年的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区域的蓝水足迹具有波动性,灰水足迹呈下降趋势。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后,发现环境因素对纯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规模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化的因素在各个省份、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源于技术进步。因此建议长江经济带的不同省份可以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挥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通过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结合等方式来提高规模效率、加强区域合作,通过投入产出要素的优化提高效益、减少水污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未来十年新业态下铝资源需求分析

    崔博京, 陈其慎, 王琨,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31-4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13.001
    摘要193)      PDF(pc) (3975KB)(447)    收藏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低碳新兴行业的高速发展,铝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但原铝生产耗能高、碳排放量大,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双碳”等新业态下,铝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本文运用系统动力仿真模型,结合部门预测法,预测未来十年我国铝资源的生产消费情况,并从“铝土矿—氧化铝—原铝—铝产品—再生铝”全生命周期视角,定量评估正常情境、政策情境和理想情境3种情境下铝产业的减碳潜力,研判未来原铝和再生铝的需求供应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未来十年新业态下,铝需求量仍持续呈快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是拉动铝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交通运输部门将超越建筑业成为铝消费量的第一大领域。2)铝产业减碳的最佳路径为大力发展再生铝资源,其次为优化电解铝用电结构。面对严峻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必须开发出更节能环保型的初级和再生冶炼技术和方法,全面提高铝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循环回收水平,加快建立高效铝资源回收体系,降低铝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我国铝资源保障能力,推动我国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时空分异及减排策略
    陆佳勤, 甘信华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50-15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01.001
    摘要188)      PDF(pc) (3757KB)(446)    收藏
    研究工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制定碳减排策略、促进工业低碳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0—2019年江苏省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焦炭、天然气、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等主要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13个地级市工业碳排放量,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工业碳排放时空分布图;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并利用Geoda软件计算工业碳排放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为测度工业碳排放局部空间聚类情况,利用Geoda软件绘制LISA聚类图;采用空间重心模型画出2010—2019年碳排放重心转移轨迹图,对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1)10年间,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单位工业生产总值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明显,碳减排效果显著;2)工业碳排放各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较高值区和较低值区占主体,且南北差异大,总体上呈南高北低,因此各市在制定碳减排措施时应避免“一刀切”,将苏南地区作为碳减排重点控制区域;3)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碳排放在空间上呈现聚集性,苏南地区为高-高聚集区,苏北地区(徐州市除外)为低-低聚集区,大部分市域工业碳排放局部空间集聚性不显著;4)碳排放重心整体变化不大,10年间重心点均位于扬州市内,表明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南高北低的局面未被打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双碳”背景下钢铁新产线选址的交通支持度评价——以中国宝武为例

    张琦, 崔豫, 王秋平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142-15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2.002
    摘要79)      PDF(pc) (1783KB)(436)    收藏
    面向“双碳”发展目标,中国钢铁业需要实施新旧产能置换和集团化战略重组、并进行新产线选址。首先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分析,明确了钢铁新产线选址取向于既有生产基地、且基地所在城市的交通支持对新产线选址具有重要意义。接着应用DPSIR框架及动态综合评价模型,系统解析了钢铁新产线选址与基地所在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构建了新产线选址的交通支持度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最后基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的案例,开展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 1)为应对“双碳”目标,钢铁新产线选址需要得到既有生产基地所在城市的有力交通支持; 2)钢铁新产线选址交通支持度的DPSIR框架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层面,各层面内部及相互之间均体现着既有基地与所在城市交通系统间闭环反馈的系统逻辑关系; 3)对中国宝武部分既有生产基地在2015—2020年期间的实证评价结果,既验证了交通支持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可行性、亦证明了交通支持度评价DPSIR框架在钢铁新产线选址中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变迁与资产产权制度优化
    田贵良, 梁 岚, 吴 正,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6): 1-1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27.002
    摘要144)      PDF(pc) (2267KB)(435)    收藏

    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历经数十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助力剂,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为中国的资源利用和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在我国现行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中还存在着权利与责任主体缺失,领导与管理主体重叠等弊端,造成了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不明、确权边界模糊、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依据产权理论,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指导,从阐述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变迁入手,借助“制度变迁-问题探讨-路径优化”的研究框架,运用庇古税、科斯定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定性分析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优化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的变迁呈现出权属主体逐步明确,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发展趋势;2)自然资源资产市场同为制度市场,政府作为市场的维系者,应当合理利用权力划定市场边界、制定市场规则;3)制度绩效通常多与政府和市场的双方博弈相关,为了促进产权绩效提升,产权制度需要围绕“归属-权责-保护-流转-监管”5大环节进行全面优化,从而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整体闭环系统。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第一,应当明确产权权属,依托具有监管效力的分级委托代理制度来实现法律主体上的产权清晰;第二,应当厘清登记核算内容,搭建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管理平台,以精准把握“资产家底”,并利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保护制度、加强保护力度、保障市场交易;第三,应当通过市场化交易平台提升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效率,推动资产存量到资本增量的转变;第四,应当健全监督管理体系,通过全过程综合监管机制适当缩减政府权力清单,避免行政监管的垄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能源安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周海炜, 许莹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53-6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1
    摘要160)      PDF(pc) (3828KB)(434)    收藏
    长期以来政策文件为能源安全保障工作提供规制基础,但随着能源安全问题不断复杂化,能源安全政策制定也面临新要求。为了明晰现有能源安全政策的关注主题、力度以及布局情况,为进一步优化能源安全政策体系提供决策参考,从政策着力点、力度和工具3个方面出发,构建“政策着力点-政策力度-政策工具”三维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1957—2021年的270条能源安全政策进行量化分析以及时空维度分析。研究表明:1)节能是保障能源安全的第一要务,东北地区较为关注燃气和供热,中部地区关注绿色和安全,东部地区关注企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西部地区关注能源与用水的关系,总体看来都缺乏对环境安全以及政府考核等主题的关注。2)政策总力度随政策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十三五”时期出台政策数量最多,达85条,政策总力度最大。3)强制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为89.07%,其中“禁止规定”类子工具使用最多,占总数的26.8%,其次为“明确职责”,占14.15%。混合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为5.51%,自愿型占5.42%。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借鉴政策着力点分布情况,加强对考核、环境、安全等主题的关注,推动社会组织、资金等加入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丰富能源安全政策着力点的关注内容;制定能源安全战略规划,搭建能源安全政策体系,规划政策发文机构,不断修改政策缺陷,填补现实空白,提高政策稳定性、系统性;有针对性地减少强制型政策工具,创新政府管理方式,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协调混合型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自愿型政策工具,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能源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补贴退坡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基于市场预期调节视角
    刘素荣, 谢笑潇, 霍江林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65-7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22.001
    摘要284)      PDF(pc) (1157KB)(427)    收藏
    政府补贴与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补贴有序退坡表明新能源产业正处在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阶段,在补贴退坡和创新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企业必然转向市场以谋求新的融资机会,保证稳定的研发投资。以2010—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新能源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政府补贴退坡政策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探讨市场预期在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政府补贴退坡后比退坡前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效应更加显著;不同类型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效果存在差异,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作用较小,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作用显著;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贴在市场预期的调节下会不断递减甚至会抑制研发投资,但随着市场预期的向好,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资的综合激励效应将不断增强。因此,政府补贴稳步退坡、补贴政策从“普惠制”向“扶优扶强”转变、及时调整政府补贴类别和力度、建立多角度的补贴机制有助于新能源企业增加研发投资。面对补贴退坡的政策调整,新能源企业要及时跟踪市场变化,提高企业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拓展多元融资渠道,构建政府补贴与市场对新能源企业研发创新的协同驱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于亚娜, 岳金桂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33-14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22.002
    摘要143)      PDF(pc) (1665KB)(420)    收藏
    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测算2004—2018年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41个地级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程度,分析其分布特征,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空间基尼系数测算结果来看,商务服务业集聚度最高,2004—201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指数为0.04~0.06,总体呈“U”型变化趋势。从区位熵测算结果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有不足1/3的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熵大于1,呈现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南京和合肥为副中心的“一主三副”的集中态势,而其他城市的集聚程度较低。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一定的行业异质性:金融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的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均有虹吸效应;科技服务业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小。总体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行业和区域差异,应当注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各类行业的均衡、健康发展,避免出现行业单一化;同时也需要加快相对落后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优化其空间集聚,从而缩小核心城市和偏远城市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