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PSR模型的湖泊环境治理绩效评价及其应用
    杜晓荣, 刘远航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46-15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4
    摘要91)      PDF(pc) (2193KB)(551)    收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1月4日印发了《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然而湖长制自推行以来,政策落实不到位且湖泊环境治理效果也不乐观。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定量评价湖泊环境治理的绩效,论文在环境、经济、社会三维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基于PSR(pressure state response)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维度构建湖泊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安徽省天长市高邮湖的环境治理绩效展开评价应用。评价结果显示:高邮湖环境治理绩效总体得分为0.529 8,环境治理绩效处于“警戒”状态;二级指标中的“污染物排放”“富营养化”“水质控制”的得分都只有0.3,环境治理绩效处于“较差”水平,这表明高邮湖环境治理中的短板就是污染物排放问题、富营养化问题和水质控制问题;三级指标中的“固体废物排放强度”“水土流失率”“人口密度”“人口城市化水平”“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固体废物处理率”“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度”得分均低于0.5,进一步说明了高邮湖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即高邮湖在长期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对于固体废物排放控制和处理不到位,导致水土流失面积较大,湖泊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且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达标。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从源头控制污染物和水土流失、重视富营养化问题、建立信息化管控平台、促进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强化湖泊环境绩效评价结果与问责运用、建立高邮湖各水域湖长统一管理体制等建议,以期提升高邮湖环境治理绩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省际用水效率动态演进及驱动因子时空非均衡性研究
    章恒全, 顾倩雯, 张陈俊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81-9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2
    摘要123)      PDF(pc) (5234KB)(427)    收藏
    我国水资源存在空间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低下、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对各省用水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科学分析,可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4—2019年我国30个省市(港澳台和西藏除外)的用水效率,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从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两个层面描述其时序动态演进规律,通过空间可视化表达、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从空间分异性和空间关联性两个角度刻画其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子的时空异质性以及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用水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用水效率高值区省份数量减少,低值区省份数量增加,省际效率差异经历了先扩大再缩小的演进特征;2)我国用水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且这种相关性呈现出由强到弱再变强的“U型”演变特征,而且2004—2019年我国用水效率的空间分异性增强,两极化趋势明显,“东热西冷”,热点区范围先收敛后发散,冷点区范围先缩小后保持稳定;3)各驱动因子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2004—2019年各影响因子的q值显著提高且数值差距缩小,主导因素趋于多元化,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始终是核心驱动因子。任意因子交互后,都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即两因子共同作用会增强其对用水效率空间分异的作用强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新能源行业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肖煜, 陆雨杨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26-13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2
    摘要155)      PDF(pc) (1097KB)(391)    收藏
    “十四五”计划在原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创新、绿色在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地位。政府补贴,作为政府支持企业研发活动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为探究不同产权性质调节下,政府补贴如何影响新能源企业创新绩效,以及将三者纳入同一框架下,考虑研发投入作为中介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选取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2015—2019年高研发投入、低短期经济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106家国有与非国有产权性质的新能源企业,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创新绩效,解释变量为政府补贴,调节变量为产权性质,中介变量为研发投入强度,通过对新能源行业政府补贴的研究,以检验在研发投入强度作为中介效应,企业产权性质作为调节作用时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政府补贴与新能源行业的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研发投入强度在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且不同企业产权性质的新能源企业,在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上述结论提出:1)在市场经济下,政府补贴是保证新能源企业生存以及促进其发展的直接激励方式,因此建议政府应在合理监管下持续对新能源企业提供有效财税和金融等政策补贴;2)由于部分新能源企业违规将政府补贴转移到非研发投入中,从而使得政府补贴失灵,因此在国家后续政策法规出台后需细化新能源企业获得政府补贴后的使用路径;3)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可获得的资源较少,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因此政府在进行补贴激励时可以重点倾斜给非国有企业以促进其产出更高的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碳排放视域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马骏, 伍琳玲, 卢玉钦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71-8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0
    摘要185)      PDF(pc) (2844KB)(387)    收藏
    绿色发展是协调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绿色发展正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发展的重点。我国经济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状态,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增强,而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绿色高效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采用超效率非期望SBM(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绿色发展效率并探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然后与未考虑碳排放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评价绿色发展效率以及演化趋势和特征,并运用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ai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technology)方法识别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流域碳排放量逐年递增,碳排放对绿色发展效率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环境的约束下,下游的绿色发展效率值降幅明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各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分布特征;从影响因素上看,产业结构、科研投入、对外开放、环境规制和植被覆盖率对碳排放视域下的绿色发展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低主要表现在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物过度排放方面,其中环境问题主要是碳排放问题,正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提高绿色效率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为促进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碳中和愿景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保证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更强有力的保护生态环境,更好的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逆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投资风险评价
    孙明浩, 廖秋敏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69-18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1
    摘要153)      PDF(pc) (1131KB)(347)    收藏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发矿产资源有助于弥补国内矿产资源的供给不足,但是对沿线国家矿产资源投资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具有多种形式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在逆全球化趋势明显的今天。为深入研究逆全球化背景下沿线国家矿产资源投资风险,论文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环境风险、资源开采风险以及逆全球化风险五个维度出发,构建了矿产资源海外投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对2009—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18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矿业投资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采用GM(1,1)模型对2021—202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资源开采风险、自然环境风险是矿业投资风险的主要因素,而逆全球化风险也成为当前国际局势下进行矿业投资不可忽略的风险因素;2)处于中风险—低风险状态的国家,风险等级逐渐朝着低风险状态发展,处于高风险—中风险状态的国家,风险等级朝着中风险状态发展,沿线国家的风险等级整体是降低的,所评价国家的风险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整体是朝着降低的趋势发展;3)2021—2025年18个沿线国家中,乌兹别克斯坦、越南、俄罗斯、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属于低风险投资国家;土耳其、印度、阿根廷、乌克兰、蒙古和印度尼西亚属于中风险投资国家;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吉尔吉斯坦和波兰属于高风险投资国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流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研究——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王梓又, 潘雨红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03-11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0.002
    摘要197)      PDF(pc) (4668KB)(335)    收藏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构建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布局的客观需要和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需求,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圈建设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层级。为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区域一体化及区域多层级协调发展,将流动的生产资源与城市空间结构相结合,基于人流、信息流、技术流、经济流四大流动资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点、线、面3个维度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圈内部呈现以成都、重庆为双核心的结构,区域间相互作用,城市中心性整体表现出内部优于外部的空间特征,核心城市对外围城市未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圈内城市链接多表现出高度不对称性,链接对称地区主要集中在成渝中轴地区,城市间的联系有待加强,经济圈外围城市与外界联系较少;区域内部小团体现象明显,团体间联系密度存在差异,整体来看城市集群格局尚未形成,跨省域、跨地区的联系不够,成渝双城经济圈主要是西侧地区围绕成都发展。最后,为构建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及区域多层级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建议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构建多领域的跨区域共享协作通道;加强中部地区发展动力,提高外围城市的资源吸收能力;注重经济圈内城市交通建设及信息融合发展,突出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和外溢属性,促进城市间技术交流与经济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水资源税改革对缺水地区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
    田贵良, 高廷艳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43-5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8
    摘要149)      PDF(pc) (1113KB)(322)    收藏
    水资源费改税是国家以税收杠杆撬动水资源节约、推动可持续发展而出台的重要政策,自试点以来,水资源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整体提高了用水效率,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重要结论。但另一个重要且尚未得到证实的问题是,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同时,也是水资源需求的主要部门,水资源税改革是否也提高了工业用水效率?为此,假设我国没有进行水资源税改革试点,采用GM(1,1)模型对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后的工业用水效率进行测算,通过比较测算值和统计值,分析水资源税改革的政策效应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考虑到影响工业用水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故选取水资源禀赋、科技进步、环境规制、用水结构、社会因素、工业发展规模作为影响因素,并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水资源税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工业用水效率,降低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企业在政策冲击下的“阵痛”期的过去,水资源税改革的政策效应会愈发明显。其中,影响工业用水效率最显著的因素是科技进步,这属于政府干预下的企业支出和财政支出。说明水资源税改革可以倒逼微观经济主体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工业用水效率,降低工业用水总量,缓解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建议坚持节水优先,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节水设施和节水装置的普及程度,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完善水资源税改革机制体制,为水资源税改革全国推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江苏省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达峰预测
    高珊, 曹明霞, 李丹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509.001
    摘要226)      PDF(pc) (1502KB)(318)    收藏
    开展典型省域的碳排放核算及碳达峰方案研究,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进行有益的地方性探索。以构建碳排放核算与碳峰值预测关联性的思路框架为前提,从能源消费、工农业生产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核算江苏省碳排放量,总结区域碳排放与能源利用和产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进而基于Kaya恒等式模型设定关键因子,根据人口、经济增长与能源结构等进行发展潜力预测,合理设计未来低、中、高3种碳达峰情景,以期为制定碳减排路径及碳达峰方案提供启示与建议。研究表明:1)2005—2019年江苏省碳排放小幅波动上升但增速明显放缓,碳排放总量增长了1.11倍,高碳的能源和产业结构仍然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能源消费和工业生产的碳排放量占比高达90%以上,水稻生产和生活垃圾焚烧也是主要碳源。2)人口、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及结构等因素与未来碳排放变化密切相关。比较2020—2030年3种达峰情景,低值约束方案预计2027年江苏省碳排放达到峰值10.26亿t,比中、高值达峰方案的2030年提前了3年,峰值分别减少0.54亿t和1.12亿t。低值方案较为符合国际规律,有利于碳减排及碳中和国家目标的达成。为了尽快驱动江苏省碳排放主动达峰并进入下行空间,提出江苏省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同时,要控制碳排放增长规模,促进低值达峰方案的顺利实施,关注可再生能源的清洁替代以及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及农业的低碳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政府补贴、企业ESG表现与绿色创新
    蒋榕湄, 陈贵松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6): 90-10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24.003
    摘要643)      PDF(pc) (1240KB)(314)    收藏
    为了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创新体系,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优化绿色创新制度环境的相关政策,通过政府补贴等手段积极推动全社会绿色创新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探究政府补贴对于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以及如何构建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的长效驱动实现机制,成为学术界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厘清政府补贴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2016—2020年我国864家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资源-能力-行动”模型,将企业ESG表现纳入政府补贴和绿色创新的分析框架之中,从企业ESG表现视角探究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够直接推动企业绿色创新;2)政府补贴对企业ESG表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够激励企业关注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治理绩效;3)企业ESG表现在政府补贴与绿色创新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政府补贴能够通过企业ESG表现中的环境责任表现和公司治理绩效表现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但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未在政府补贴与绿色创新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与低ESG表现水平相比,高ESG表现水平下政府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相对得到增强,因而政府要助力企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就必须善用、巧用补贴发放等激励手段,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适当加大补贴的力度和规模,引导、激励企业改善ESG表现,另一方面,还要严格监督落实企业的补贴使用情况,建立、健全补贴效果评价机制与ESG表现评估体系,根据企业ESG表现水平实行差异化的政府补贴政策,切实提高政府补贴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CGE模型的生态补偿与宏观经济效应分析——以长三角为例
    娄文声, 田贵良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34-14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3
    摘要117)      PDF(pc) (2783KB)(294)    收藏
    在长三角区域发展模式的长期摸索与实践中,如何协调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是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现有研究虽然在环境治理与生态补偿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在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生态治理的宏观经济效应等方面缺乏量化分析。论文在传统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的基础之上,将生态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系统,并将生态环境视为一个独立主体,着重强调生态系统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价值贡献,构建了考虑生态要素的绿色SAM(social accounting matrix)表和包含生态要素投入与生态系统账户的宏观CGE模型。论文选择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具体数据对生态价值核算价格体系进行修正,量化了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核算矩阵收集研究主体的相关数据,并从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以及居民消费福利水平的角度对不同水平的生态补偿会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增值税率、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转移支付率、企业对生态环境的转移支付率和政府对生态环境的转移支付率等4种情景,均能引致生态补偿量增加,但是在提高相同幅度的情形中不同措施产生的效果有较大差异,以同样提高30%的情况为例,政府对生态系统转移支付率对生态补偿水平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增长了10.01%;其次是企业对生态系统的转移支付率与居民对生态系统的转移支付率,增长率分别为2.77%与1.01%,而提高增值税率对生态补偿水平的提升效果最弱,增长率仅为077%。除此之外,相较于其他政策工具,提高增值税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福利水平产生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当增值税提升30%时,GDP下降了0.002 5%,居民福利水平产生下降了0.002 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于亚娜, 岳金桂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33-14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22.002
    摘要109)      PDF(pc) (1665KB)(266)    收藏
    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测算2004—2018年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41个地级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程度,分析其分布特征,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空间基尼系数测算结果来看,商务服务业集聚度最高,2004—201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指数为0.04~0.06,总体呈“U”型变化趋势。从区位熵测算结果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有不足1/3的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熵大于1,呈现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南京和合肥为副中心的“一主三副”的集中态势,而其他城市的集聚程度较低。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一定的行业异质性:金融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的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均有虹吸效应;科技服务业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小。总体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行业和区域差异,应当注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各类行业的均衡、健康发展,避免出现行业单一化;同时也需要加快相对落后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优化其空间集聚,从而缩小核心城市和偏远城市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时空分异及减排策略
    陆佳勤, 甘信华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50-15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01.001
    摘要166)      PDF(pc) (3757KB)(256)    收藏
    研究工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制定碳减排策略、促进工业低碳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0—2019年江苏省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焦炭、天然气、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等主要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13个地级市工业碳排放量,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工业碳排放时空分布图;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并利用Geoda软件计算工业碳排放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为测度工业碳排放局部空间聚类情况,利用Geoda软件绘制LISA聚类图;采用空间重心模型画出2010—2019年碳排放重心转移轨迹图,对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1)10年间,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单位工业生产总值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明显,碳减排效果显著;2)工业碳排放各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较高值区和较低值区占主体,且南北差异大,总体上呈南高北低,因此各市在制定碳减排措施时应避免“一刀切”,将苏南地区作为碳减排重点控制区域;3)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碳排放在空间上呈现聚集性,苏南地区为高-高聚集区,苏北地区(徐州市除外)为低-低聚集区,大部分市域工业碳排放局部空间集聚性不显著;4)碳排放重心整体变化不大,10年间重心点均位于扬州市内,表明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南高北低的局面未被打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长江经济带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与空间格局研究
    张云宁, 朱红艳, 欧阳红祥,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42-5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331.001
    摘要178)      PDF(pc) (3768KB)(245)    收藏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也至关重要。在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因素分解结构法与主客观赋权法,从自然与社会资源的角度建立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协调指数(可持续发展趋势)构建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空间格局, 以期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根据测评结果,使用ArcGIS的空间统计功能,从差异性角度,将发展水平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较低水平与低水平4类,将发展协调度分为高协调、中等协调与低协调3类。从自相关性角度,分析全局与局域层面的聚集分散特征,并根据资源配置与发展情况分析原因。研究表明:1)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不均衡,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差异特征,各子系统特征各异;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协调性整体上呈“中高西低”的特征。2)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全局与局域聚集分散特征。生态环境与经济生产系统的空间聚集性最强,社会文化系统空间分散性最强;可持续发展高水平热点集中区位于长三角地区,低水平冷点集中区在云南、贵州地区。最后从有序开展经济生产活动、加强环境与文化建设、统筹兼顾地区发展3个方面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水资源和水环境约束下的工业绿色GDP核算及发展效率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孙付华, 蔡彬彬, 沈菊琴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32-4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602.001
    摘要117)      PDF(pc) (2851KB)(241)    收藏
    长三角工业经济因水而兴,但同时存在用水问题,水资源和水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长期存在。在“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水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注重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是突破工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论文聚焦水资源和水环境对工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双重约束,探索在水资源与水环境约束下长三角地区工业绿色GDP及其发展效率变化趋势和地区差异,以此提出对策建议。论文以长三角3省1市为例,2006—2019年为样本,利用改进后的资源损失价值调整法核算工业绿色GDP,并以此为产出指标,并采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价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整体工业绿色GDP占比逐年上升,耗减经济损失和降级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水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逐步改善;2)从时间趋势看,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效率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无约束下的发展效率差异逐渐缩小,从地域差异看,上海、江苏工业经济发展效率处于较高水平,浙江、安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始终低于有效状态,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减弱,但依旧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基于此,为降低资源耗费和环境成本,进一步减少工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依赖性,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出如下建议:加快资源利用与环保技术创新,实现从源头上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抑制水质下降;优化水资源定价模式,综合供需平衡、利用效率、循环利用率等因素,实施差别定价;建立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机构,以强带弱,不断减少地方差距,全面实现联保共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光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财务杠杆和股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肖煜, 龚桂英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21-2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307.001
    摘要214)      PDF(pc) (1255KB)(239)    收藏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分析我国光伏企业研发创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将财务杠杆纳入模型中,进一步研究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研发投入强度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为光伏企业制定研发投入战略和绩效提升计划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参考。选取2016—2020年沪深A股100家光伏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采用随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光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自变量,以企业绩效为因变量,揭示财务杠杆和股权性质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强度与光伏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即在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时,增加投入可以正向促进企业绩效,但这种促进作用会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而降低,并逐渐演变为负向影响;财务杠杆在其中起负向调节的作用,随着财务杠杆系数的升高,二者关系被削弱;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均呈显著倒“U”型关系,这种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合理的研发投入强度对光伏企业绩效增长有重要影响,而影响程度与企业资金配置有关, 因此企业在考虑投入研发时应从总体战略出发,根据当前的投入产出和资金运转情况制定合适的研发投入战略。非国有企业遵循市场化运作,其激励机制较为完善,适当在国有企业中注入非国有股份,可以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基于LMDI-Attribution的江苏省水足迹效率变化驱动力分析
    姜翔程, 王睿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30-4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10.001
    摘要140)      PDF(pc) (3015KB)(235)    收藏
    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中,江苏省水足迹总量和人均量最大,缺水程度最严重,较低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制约了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水足迹视角,聚焦江苏省水足迹效率变化,分析水足迹效率变化的驱动因素和大小,为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基于2010—2019年江苏省水足迹计算结果,扩展Kaya恒等式构造出驱动水足迹效率变化的实际用水效率、水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和水足迹结构3个因素,借助LMDI-Attribution模型计算各因素驱动力大小,并得到三大用水部门的具体贡献度。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江苏省水足迹效率增长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32.78元/m3增加到2019年的88.91元/m3,增幅为171.25%,其中实际用水效率为水足迹效率变化的最大驱动力,贡献了167%,其次为技术水平,贡献了26.15%;由于农业部门水足迹占比增大,水足迹结构对变化的影响为-21.67%;从用水部门来看,工业部门和生活部门的实际用水效率是最关键的驱动力,分别为91.19%和75.07%,农业部门仅为0.73%;技术水平驱动力中贡献最大的为生活部门的21.40%,其次为工业部门的4.79%,而农业部门为-0.04%;水足迹结构驱动力中仅农业部门是正向的,为0.06%,生活部门为-2.13%,工业部门为-19.60%。建议江苏省建立健全节水型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降低农业部门水足迹所占比例,保持各用水部门灰水足迹的下降趋势,限制高污染企业的投资建设,支持绿色企业的发展;刺激省内消费需求,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水足迹与SBM-Malmquist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研究
    王保乾, 李昕燃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21-3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5
    摘要134)      PDF(pc) (1855KB)(235)    收藏
    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资源,一直处于被过度开发利用的状态。文章对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水资源效率的内涵,引入环境污染等负面因素,对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重新界定,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内涵进行补充,其次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时空特征,以此来探讨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方法。文章在蓝水足迹与灰水足迹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解法,选择工业从业人员(劳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资本)、蓝水足迹(自然资源)作为投入变量,将工业增加值作为期望产出变量,将灰水足迹作为非期望产出变量,构建了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指标体系,并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9—2019年的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区域的蓝水足迹具有波动性,灰水足迹呈下降趋势。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后,发现环境因素对纯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规模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化的因素在各个省份、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源于技术进步。因此建议长江经济带的不同省份可以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挥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通过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结合等方式来提高规模效率、加强区域合作,通过投入产出要素的优化提高效益、减少水污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补贴退坡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基于市场预期调节视角
    刘素荣, 谢笑潇, 霍江林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65-7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22.001
    摘要173)      PDF(pc) (1157KB)(230)    收藏
    政府补贴与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补贴有序退坡表明新能源产业正处在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阶段,在补贴退坡和创新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企业必然转向市场以谋求新的融资机会,保证稳定的研发投资。以2010—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新能源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政府补贴退坡政策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探讨市场预期在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政府补贴退坡后比退坡前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效应更加显著;不同类型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效果存在差异,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作用较小,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贴退坡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作用显著;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贴在市场预期的调节下会不断递减甚至会抑制研发投资,但随着市场预期的向好,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资的综合激励效应将不断增强。因此,政府补贴稳步退坡、补贴政策从“普惠制”向“扶优扶强”转变、及时调整政府补贴类别和力度、建立多角度的补贴机制有助于新能源企业增加研发投资。面对补贴退坡的政策调整,新能源企业要及时跟踪市场变化,提高企业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拓展多元融资渠道,构建政府补贴与市场对新能源企业研发创新的协同驱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演化对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赵红梅, 张岩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9-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606.002
    摘要144)      PDF(pc) (4669KB)(229)    收藏
    城市群网络不仅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产物,也是创新主体间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群网络的动态演化已成为加速资源型城市之间创新资源高效流通,促进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构建资源型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模型,深入探讨资源型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发展特征以及演化趋势,为优化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促进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以2009—2018年哈长城市群11个中心城市为研究样本,借助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构建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对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哈长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呈逐渐增长趋势,但哈长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现阶段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网络密度不高;城市群网络中心性呈现出极化特征,个别城市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中小团体现象突出。城市群网络点入度和点出度分别在1%和5%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能力,但结构洞指数与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之间无相关关系。哈长城市群需要优化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增强哈尔滨市、长春市两大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增长极带动作用,促使区域内形成复杂的网络;加快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内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可达性,建立跨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增强各节点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合作联系,进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我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路径研究——基于经济、能源、碳排放系统的SD模型
    杜焱, 胡鑫杨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5): 19-2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13.002
    摘要244)      PDF(pc) (2230KB)(221)    收藏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设定三种情景方案,动态模拟了2020—2050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发展演变趋势。同时,以综合调控情景为基准,考察了经济、人口和能源等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探究了碳达峰的最优路径。研究发现:在基准、低碳、综合调控情景下的预测碳排放峰值分别达到了2020年碳排放量的1.62倍、1.33倍和1.14倍,三种情景下实现碳达峰的时间依次为2038年、2030年、2027年。同时,人均GDP增速快慢、科技投入强度大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高低、化石能源占比大小以及能源消费强度大小均对碳达峰时间具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调控情景下预测的碳达峰时间距离当前最近,碳排放峰值最小,是一种现实选择的最优方案。碳达峰最优路径的确定需要从确定适当的人均GDP增速、加大科技投入强度、降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以及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入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于空间收敛视角的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研究
    侯震梅, 张鹏彦, 周勇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53-6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606.001
    摘要97)      PDF(pc) (2038KB)(207)    收藏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对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2000—2018年新疆85个县域面板数据,借助广义空间Barro & Sala-i-Martin模型,从经济收敛视角对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南北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县域间的差异是造成新疆总体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2)县域经济增长呈现条件β收敛性,但收敛速度在减缓,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突出;3)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收敛产生积极的作用,提高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4)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南疆四地州偏高的人口增长率对拉大南北疆间经济差距具有重要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建议:1)着力发展南疆四地州现代农业,提高南疆四地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2)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发挥城镇化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支撑作用;3)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4)保持南疆四地州适度的人口增长率;5)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渠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面向对标的我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
    高原, 刘耕源, 陈操操,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4
    摘要174)      PDF(pc) (2062KB)(204)    收藏
    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是国家推进碳减排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一方面,各城市间合作程度与对标意愿不够,大多各自设定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规则和制定相应的减缓政策;另一方面,不同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在核算边界、核算内容与重复计算、温室气体核算种类、核算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差异。上述问题增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分析的复杂性,不利于城市间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的比较研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是了解和评估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基础。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数据库和案例,研究内容涵盖国际城市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对比与差异性分析,综述了基于3种不同的城市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视角(即基于行政区划边界的核算、基于跨界基础设施的核算和基于城市消费的核算)的应用研究,指出了国内现已公布城市或区域性温室气体核算指南存在的无法对标的核心,提出构建优先面向国内可对标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研究提出的框架的范围1~3代表不同角度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首先,强调了行政区划内范围1排放的不可或缺性和可比性;其次,对范围2和范围3排放的核算,是对与充分满足城市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具体补充。该框架解决了部分痛点问题,如核算边界应选取我国行政区划边界范围,应涵盖7种温室气体,包括范围1~3面向不同的核算排放主体;而针对当前各城市核算指南中部分排放源尚未涵盖或存在争议、实时动态数据获取难以及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后续实现路径。以对标为目标的核算框架能够帮助决策管理者通过比较了解城市间隐含温室气体排放的流动情况,确定适宜的减排政策,同时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视角来考量、规划城市低碳转型路径,优化城市管理手段,促进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同时,该框架的有效实施也需要全社会、多行业、跨部门联动,政企民商通力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BM-Malmquist-Tobit模型
    俞蕾, 杨高升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77-8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328.001
    摘要115)      PDF(pc) (2902KB)(200)    收藏
    基于2009—2018年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BM-Malmquist方法评价各省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及其变化情况,并通过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全国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0.707下降至0.704,且区域间存在差异,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研究期末仅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效率值为1。2)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技术进步缓慢是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关键原因。3)地区经济状况和农田水利投资结构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率有正向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3.02和2.19,地区经济发展越好,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比例越大,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率越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例和农村居民文盲率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率有负向影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例高、文盲率高的地区,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投入意愿低,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率也相应较低。通过替换因变量、补充遗漏变量、子样本回归和滞后变量回归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认为回归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增大农田水利设施财政投资力度、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针对性、优化农村基层组织、鼓励农民参与等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价值链视角下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组态与路径研究——基于QCA方法的组态分析
    王岩阳, 汪晶晶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159-16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7
    摘要123)      PDF(pc) (1161KB)(199)    收藏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合作更加密切,但这种合作能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进一步发展,农业投资领域的合理选择意义重大。论文从价值链视角出发,将农业价值链细分为生产链、物流链、信息链、营销链、创新链5条具有代表性的链条,以2019年哈萨克斯坦17个地州市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组态与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产销互链是形成哈萨克斯坦高水平农业价值链的主要驱动因素,该国高水平农业价值链下存在的两种条件组态分别是“生产链*营销链*(~信息链)*(~创新链)”和“生产链*物流链*营销链*(~创新链)”;2)导致哈萨克斯坦低水平农业价值链的路径则分为落后产能制约型和非农产业导向型,其中落后产能制约型的条件组态包括“(~生产链)*(~物流链)*(~信息链)”和“(~生产链)*物流链*信息链*(~营销链)*创新链”两种条件组态,非农产业导向型的条件组态则是“生产链*物流链*信息链*营销链*创新链”。结果表明:生产链和营销链是哈萨克斯坦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创新链是制约该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物流链和信息链则具有发展潜力。针对以上结论提出应重点依托哈萨克斯坦部分地州市农业生产和营销方面的优势,积极发挥我国农业技术、信息技术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持续深化中哈双方在农业全产业链上的互补性合作,在帮助哈方摆脱“农业转型困境”的同时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设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影响因素——基于76个样本城市的定性比较分析
    沈泓成, 罗婷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55-6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410.002
    摘要102)      PDF(pc) (1725KB)(198)    收藏
    以我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48个设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28个未设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样本城市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设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影响因素和模式。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设立受地方通风系数、工业基础、政府执行力、交通条件和环境规制强度等要素共同影响。较高的空气流通系数和发达的物流交通是设立示范基地的核心条件;良好的工业制造业基础由于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提供稳定的、可回收利用且有经济环境价值的再生废料,因此在设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低区域消费是设立示范基地的必要条件;政府的政策因素在设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当工业制造业基础和交通基础条件缺失时,政府的产业规划和有效引导起到积极作用。空气流通系数的高低和环境规制的强弱是我国城市在控制污染物排放和降低污染时需要考虑的互补条件。严格的政府环境规制则对于空气流通系数较低的内陆省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设立起到关键作用。政府主导型设立模式主要关注政府政策因素和空气流通系数对设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支撑作用;要素驱动型设立模式强调工业基础和交通条件对设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基于补贴政策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动力学演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赵振东, 刘国庆, 辛江慧,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27-3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802.001
    摘要160)      PDF(pc) (2657KB)(198)    收藏
    作为动力转型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高度重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示范运营状态。产业演化与变动趋势直接关乎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政策设计,而产业的可预测性也是产业政策成功的重要保障。为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进程、实现产业政策效用最大化,经过系统剖析产业机理,依据相关政策及文献,结合产业规划目标,构建了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模型和存量流量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同时深入分析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演化趋势,针对不同情景进行仿真研究和政策分析,揭示了不同财政补贴政策情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政策下,难以实现203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及加氢站数量的预期目标;现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购车补贴对销售的影响不大,氢气价格的下降和加氢站数量的增加更能够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和产业化;与加氢站相比,油氢站成本更低,可以更好地改善加氢站运营负荷率,从而满足车辆的氢气需求。为加速产业发展、实现2030年目标,应继续加大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投入,调整补贴倾向;针对补贴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同时优化财政补贴资源分配,在政府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首先重点支持氢能源基础产业链建设,尤其是加氢站建设等积极性财政补贴政策,并可适当降低燃料电池汽车的购车补贴份额;为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建议前期加大示范应用购车投入,后期加大加氢站建设,特别是油氢站的建设。研究结论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钢铁去产能政策的节能减排效应分析
    孙晓奇, 施青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1-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1221.006
    摘要215)      PDF(pc) (3457KB)(193)    收藏
    基于我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和标准煤碳排放系数,根据政策参数设置不同的去产能情景,采用单一区域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不同情景下的直接和完全节能减排效应,以期为后续相关部门的政策效果评估提供实证支持。研究表明:1)在去产能2 500万t的情景下,可直接节约能源1 900万t标准煤,完全节约3 200万t标准煤消耗;在该情景下,可直接减少4 000万t的二氧化碳排放,完全减排6 837万t。2)在去产能3 750万t的情景下,直接节能2 856万t左右标准煤,完全节能量达4 815万t;在该情景下,可直接减少约6 084万t二氧化碳排放,完全减排量达1.03亿t。3)在去产能1亿t的情景下,直接节能量达7 600万t标准煤,占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1.94%,完全节能量1.28亿t标准煤,占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328%;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2亿t,完全减排量高达2.73亿t。4)在去除产能1.5亿t的目标下,直接节能量为1.14亿t标准煤,完全节能量为1.93亿t标准煤,占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4.93%;该情景下,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3亿t,完全减排量达4.10亿t。钢铁产业去产能政策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应,完全节能减排效应远大于直接节能减排效应,去除过剩产能可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实质性贡献。但是,钢铁产业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产业,牵扯到上下游的大量就业,因此在去产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就业因素,有序去除过剩产能。本文的研究不足是未考虑去产能过程中能效提高带来的缩减效果和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减排效应,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双碳”目标下江苏省碳平衡潜力预测研究
    朱智洺, 桂梦婷, 李红艳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1-1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715.001
    摘要259)      PDF(pc) (1940KB)(190)    收藏

    核算江苏省碳排放与碳吸收量,预测其未来碳平衡潜力,为推进我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战略目标及落实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从省级层面选取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建立碳平衡潜力预测指标体系,根据19962019年碳排放量核算数据,在碳排放影响因素LMDI分解的基础上,构建改进的STIRPAT模型并设置9大情景,分别预测20202060年江苏省碳排放量。同时引入灰色GM11)模型预测江苏省未来生态碳吸收量,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其20042060年碳平衡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江苏省碳排放增长迅速,人口规模、人均收入及能源结构是主要增碳因素,能源强度及碳排放强度是重要抑碳因素,根据STIRPAT模型预测结果,可将9种情景按碳达峰量及碳达峰时间分为高碳-高增长、中碳-中增长及低碳-低增长三大组合,其中低碳—低增长组合的最优情景3可实现2029年最早碳达峰,峰值为33 003.86tCO22060年碳排放将下降至24 274.19tCO22)碳吸收量预测将缓慢增长,于2053年突破3 000tCO2的吸收量,2060年碳吸收量将达3 095.584tCO23)江苏省未来实现碳平衡将存在时间滞后危机,碳平衡缺口预测将在2029年达到30 286.03tCO2峰值,2060年下降至21 178.60tCO2,碳平衡压力指数将从2025年的最大值12.16下降至2060年的7.84,需承担较大减排压力。由此可知,江苏省生态吸碳能力有限,即使按最优情景3预测分析,未来实现碳平衡依然面临严重挑战。据此,从碳排放、碳吸收与碳平衡3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调整能源高碳结构,加强绿色科技创新,降低碳排放量;积极推进绿地化建设,保护自然环境系统,增强生碳吸收能力;协同发展绿色减排与技术固碳,缩小碳失衡缺口,减轻碳平衡压力等,助力实现我国2060碳中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知识共享、绿色创新与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协同关系研究
    薛松, 赵静静, 杨涛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1): 109-12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6.001
    摘要184)      PDF(pc) (1255KB)(185)    收藏
    知识共享、绿色创新作为塑造行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目标向可持续化方向转型起到重要作用。为研究知识共享、绿色创新与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关系,通过扎根理论获取测量量表,梳理量表中不同层级因素间的关系结构,基于知识管理、协同创新和组织学习理论构建知识共享、绿色创新与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协同互动的假设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基于测量量表的实证数据,利用实证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结果表明:知识共享渠道、知识共享行为和知识共享环境正向促进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其中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程度最大,即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更易受知识共享主体行为选择的影响;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制度创新正向促进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对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略大于绿色制度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对知识共享渠道、绿色制度创新对知识共享环境、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度创新对知识共享行为的3种路径均在促进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中介效应,即推动绿色创新可进一步加强知识共享对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间接影响,但影响程度小于知识共享的直接作用效应,起到基础性作用。应鼓励知识共享行为、建立正式知识共享制度、营造知识共享环境,通过推进知识共享共谋可持续发展蓝图;进行绿色创新技术发展和制度构建,通过绿色协同创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研究结果可为基础设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管理实践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信息框架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共情的中介作用
    贺丽莳, 单晓雨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5): 124-13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11.001
    摘要124)      PDF(pc) (1199KB)(184)    收藏
    保护生态环境是保障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一环,引导居民践行绿色消费行为有助于缓解我国当前的自然资源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S-O-R(刺激-机体-反应)模型,以共情为中介变量、自然拟人化为调节变量,构建信息框架(亏损框架vs.获益框架)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信息框架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获益框架,亏损框架更能提升个体绿色消费行为意向;共情在信息框架与绿色消费行为意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319,且亏损框架下个体的共情程度更高;自然拟人化正向调节共情在信息框架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即自然拟人化程度越高,共情的中介作用越强,亏损框架(vs.获益框架)对个体共情和绿色消费行为意向的影响越强。研究结果丰富了绿色消费行为研究体系,为政府和企业有效开展绿色营销、引导个体践行绿色消费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基于投入产出和生态网络分析的广东省能源消费行业差异研究

    许文浩, 解玉磊, 嵇 灵,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6): 44-5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27.003
    摘要108)      PDF(pc) (3509KB)(178)    收藏

    广东省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对能源消费的需求也随之迅猛增长。如何调整广东省能源消费结构,推动能源集约化、清洁化发展,努力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广东省响应与实现中央“双碳”战略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从多角度分析广东省各行业能源消费的动态变化特征,探索能源消费网络中各行业之间的生态关系,有助于为广东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制定差异化的节能降耗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本文通过收集广东省2007年、2012年、2017年经济投入产出表与能源消费清单,依托投入产出理论和生态网络分析法,构建投入产出-生态网络模型,定量分析与评价广东省社会经济系统中26个行业直接、间接的能源消耗和行业间的能源流动情况及其行业间的生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从直接能耗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24)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S13)是政策制定者特别需要关注的重点行业,而化学工业(S11)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S12)等重工业造成的间接能耗同样不容忽视;2)建筑业(S23)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S12)之间呈现出较强的关联性,能源消费系统共生指数小于1,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控制与依赖关系,在鼓励产业转型的同时也应重视两大产业的协调发展。为了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广东省除了需要采取生产侧的节能降耗措施外,还应采取消费侧的节能降耗措施,如提高中间产品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等等,并可以尝试搭建多行业协作节能系统,推动节能降耗从单行业调控向多行业协同调控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变迁与资产产权制度优化
    田贵良, 梁 岚, 吴 正,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6): 1-1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1027.002
    摘要120)      PDF(pc) (2267KB)(173)    收藏

    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历经数十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助力剂,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为中国的资源利用和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在我国现行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中还存在着权利与责任主体缺失,领导与管理主体重叠等弊端,造成了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不明、确权边界模糊、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依据产权理论,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指导,从阐述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变迁入手,借助“制度变迁-问题探讨-路径优化”的研究框架,运用庇古税、科斯定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定性分析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优化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的变迁呈现出权属主体逐步明确,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发展趋势;2)自然资源资产市场同为制度市场,政府作为市场的维系者,应当合理利用权力划定市场边界、制定市场规则;3)制度绩效通常多与政府和市场的双方博弈相关,为了促进产权绩效提升,产权制度需要围绕“归属-权责-保护-流转-监管”5大环节进行全面优化,从而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整体闭环系统。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第一,应当明确产权权属,依托具有监管效力的分级委托代理制度来实现法律主体上的产权清晰;第二,应当厘清登记核算内容,搭建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管理平台,以精准把握“资产家底”,并利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保护制度、加强保护力度、保障市场交易;第三,应当通过市场化交易平台提升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效率,推动资产存量到资本增量的转变;第四,应当健全监督管理体系,通过全过程综合监管机制适当缩减政府权力清单,避免行政监管的垄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企业进入视角

    及添正, 黄巧龙, 张天铃,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2): 37-5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315.001
    摘要92)      PDF(pc) (4233KB)(168)    收藏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据为基础,构建既能反映宏观层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存量”集聚,又能体现微观企业进入“增量”动态性的复合加权集聚指数,然后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与空间计量模型对2000—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时空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呈现“西低东高”的集聚分布特征,在时空演变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有所缩小,且生产性服务业局部连片分布趋势与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低水平辐射区主要位于湖南、湖北与四川东部,高水平辐射区以南昌、杭州、上海等城市为核心,重庆、四川、湖北三地出现“核心突出,腹地塌陷”的极化格局;2)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则表现为3种空间聚集模式,且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相比,多数子行业的空间分布更加集中化,新企业更偏向于在长江下游地区进行集聚;3)人力资本、政府支出、房价、交通通达性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核心变量是人力资本与交通通达性。最后,论文提出了基于区域异质性与影响因素分析的促进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于Oaxaca-Blinder分解法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从环境规制角度分析#br#
    陈昕, 刘媛华, 石翠翠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63-7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09
    摘要244)      PDF(pc) (1710KB)(164)    收藏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热点。论文基于2005—2018年上海市和安徽省的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原因。首先通过随机森林法筛选出除环境变量外的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再通过经典门槛回归模型找到环境规制水平的分界点,然后根据该分界点将样本划分为两阶段,最后基于Oaxaca-Blinder分解法讨论不同环境规制阶段下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1)环境信访数为35 217件是划分环境规制水平的分界点,且安徽省和上海市目前均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前半段,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起着主导作用;2)在单个变量的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中,人力资本和信息化水平分别在低水平子样本和全样本中成为经济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其特征回报差异值分别是-3.161 3和0.092 6;3)在总体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中,特征回报差异在全样本中的贡献比例增加了15.28%,说明在整体水平下,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歧视”程度更加显著。基于以上结论,建议国家和政府在完善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相关政策的同时,还应给予青少年创新环境与创新资源、适当调整各地财政支出以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这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环境规制情况下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也能从各个角度为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平衡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柯文岚, 李文慧, 闫晶晶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6.003
    摘要63)      PDF(pc) (8058KB)(159)    收藏
    为推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论文首先以京津冀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数据样本,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弱后强的态势,2011—2015年耦合协调度明显下降,2015年之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则明显回升,其中,耦合度持续上升,耦合情况向好及以上的城市占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数量的84%以上;2)协调度时空格局基本未变,除北京协调度始终保持高位以外,沧州、天津、唐山、秦皇岛四个城市始终处于第二梯队;3)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变格局来看,北京、天津和廊坊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整体呈现出从中心向东南外围辐射,且从东南向东北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质量在空间结构上存在正的全局自相关,发展质量较高的城市在地理上往往更接近,但同时空间异质性明显,即京津冀省会(直辖市)城市主要位于促进区,沧州、衡水、秦皇岛等地处于过渡区,廊坊则处于辐射区,且呈负相关性,因此弥合区域间的发展鸿沟是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快产业转型,缩小区域落差;加强环保合作,促进绿色发展;盘活区际资源,驱动科技创新;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协同红利等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李扬, 李华姣, 冯思达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69-8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2
    摘要140)      PDF(pc) (4591KB)(155)    收藏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不断细化、延长,所涉及环节不断增多,产业格局不断演化。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与日益复杂的内部结构,使得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演化机制、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愈发重要。为了深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在发展机制,使用2018—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级交易数据,构建该产业上市企业之间的供需依赖关系,进而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的结构演化特征。并以网络演化理论为基础,基于财务数据、舆情数据等多源异质数据,通过随机主体导向模型从网络内生结构、情景因素与公司属性3个维度展开实证研究,检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上呈现局部中心化的供需依赖结构,区域性头部企业不断增强自身供应链控制力;产业供需依赖网络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内生机制,如偏好依附效应、三角形闭合效应的影响;共高管关系等情景因素会显著促进上市企业供需依赖关系的形成。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从推动区域内企业合作、优化共高管关系和关注弱势企业发展3个方面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加速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继续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为区域内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政策和标准的支持,促进资金、技术和行业数据的自由流动;相关产业调控政策可以通过限制或促进特定企业间的共高管关系,达到产业供需关系优化的目的,另外,也可以通过追踪企业间舆情关联,识别潜在的依赖关系,完善对产业网络依赖结构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投资、识别风险;政府监管部门应关注弱势企业发展,警惕产业结构失衡,也应加强对“明星”企业的关注,对其提出更高的经营标准和监管要求,对其财务情况进行充分的披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基于SD模型的长春市城市经济-社会-土地利用系统动态模拟研究
    高心雨, 董会和, 高禄年, 等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4): 90-10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10918.001
    摘要131)      PDF(pc) (6059KB)(155)    收藏
    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以经济、人口、住房、环境、公共管理为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要素,构建因果回路图与流量存量图,并对2004—2018年的模拟结果进行历史值检验,对2019—2033年城市系统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未来长春市城市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状况将继续存在,2018—2033年人均建成区面积增长47.9%,2033年人口总量(仅中心市区)将达448.392万人。人口流动对教育资源较为敏感,对工业规模增长与医疗资源投入敏感性较差。2033年长春市城市用地结构中住宅比例将会扩大至32.88%,工业用地比例将不断缩小至18.33%,城市交通用地占比将呈现先增大后缩小趋势,公园绿地面积占比稳定在4.33%。在“增加教育支出”和“增加工业增长值比率”情景下,人均建成区面积比自然状态模拟的数值低,分别减少了5.47%和3.97%,即对城市人地矛盾起缓解作用;在“增加工业人口比例”和“增加住房增长率”情景下,人均建成区面积比自然状态模拟的数值高,分别增加了3.96%和0.84%,不能改变人口城市化速度慢于土地城市化速度的现状。可通过合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降低居住成本、稳定城市人口、吸引人才,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土地利用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全球碳中和愿景下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
    肖雨彤, 陈军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9-3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1
    摘要119)      PDF(pc) (2882KB)(152)    收藏

    如何摆脱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中零和博弈的掣肘,以务实高效的绿色能源国际合作促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已成为实现全球碳中和愿景、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能力和责任,分析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通过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不同情形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绿色能源竞合互动关系,运用仿真分析模拟多种情形下主要参数初始值变化对双方博弈策略演化趋势的影响,以探寻博弈双方行为的动态演化路径和稳定策略。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要素禀赋、市场结构和发展诉求上兼具互补性,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有助于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具有一致性,合作是博弈双方的最优均衡策略选择;政府政策激励是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预期收益提高,政府对绿色能源的政策激励增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投入成本减少与风险损失降低,有利于博弈双方行为演化趋向共赢的局面。立足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深入推进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加速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设计:各国政府应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加强相关政策支持,提升企业参与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积极性,增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潜在收益;企业应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促进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和标准向全球推广,进而降低绿色能源国际合作成本;世界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观念,巩固深化政治互信,共同防范和应对绿色能源国际合作风险,携手推进全球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能源安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周海炜, 许莹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53-6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1
    摘要122)      PDF(pc) (3828KB)(150)    收藏
    长期以来政策文件为能源安全保障工作提供规制基础,但随着能源安全问题不断复杂化,能源安全政策制定也面临新要求。为了明晰现有能源安全政策的关注主题、力度以及布局情况,为进一步优化能源安全政策体系提供决策参考,从政策着力点、力度和工具3个方面出发,构建“政策着力点-政策力度-政策工具”三维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1957—2021年的270条能源安全政策进行量化分析以及时空维度分析。研究表明:1)节能是保障能源安全的第一要务,东北地区较为关注燃气和供热,中部地区关注绿色和安全,东部地区关注企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西部地区关注能源与用水的关系,总体看来都缺乏对环境安全以及政府考核等主题的关注。2)政策总力度随政策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十三五”时期出台政策数量最多,达85条,政策总力度最大。3)强制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为89.07%,其中“禁止规定”类子工具使用最多,占总数的26.8%,其次为“明确职责”,占14.15%。混合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为5.51%,自愿型占5.42%。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借鉴政策着力点分布情况,加强对考核、环境、安全等主题的关注,推动社会组织、资金等加入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丰富能源安全政策着力点的关注内容;制定能源安全战略规划,搭建能源安全政策体系,规划政策发文机构,不断修改政策缺陷,填补现实空白,提高政策稳定性、系统性;有针对性地减少强制型政策工具,创新政府管理方式,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协调混合型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自愿型政策工具,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能源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环境信息披露、机构投资者与股价崩盘风险
    聂志萍, 王滢
    资源与产业    2022, 24 (3): 94-10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20527.013
    摘要133)      PDF(pc) (1082KB)(147)    收藏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我国越发重视企业对环境责任的承担,基于此,论文以2010—2019年沪深两市非金融业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深入探讨了环境信息披露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机构投资者这一外部治理属性,进一步补充了验证机构持股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股价崩盘风险呈负相关,加强对环境信息的披露, 能够减少管理层隐瞒环境信息的可能性,缓解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有效地抑制了上市公司未来股价崩盘的风险。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在上述过程中发挥了负向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水平有限,大多追求短期投资收益,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资本和信息优势参与到公司治理中,也极有可能为了实现自身财富的最大化,与管理人员共同隐瞒或推迟环境信息的发布,加剧信息不对称程度,影响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从而引发未来股价暴跌或动荡的情况。也就是说,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提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此外,国有企业由于受到政府调控和国家监管较多,更加关注其环境信息的披露情况,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也更为显著。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在经济运行中的引导作用,加强要求和监管力度,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规范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上市公司也应加强内部管控,共同抑制股价崩盘风险,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