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绿色金融、制度环境与双元绿色创新
    鞠加亮, 辛沛祝, 赵敏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61-7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7.003
    摘要77)      PDF(pc) (1378KB)(2709)    收藏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390个观测数据为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绿色金融对双元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并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制度环境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显著提升当地的探索式绿色创新和开发式绿色创新水平,且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更大;绿色金融向双元绿色创新转化过程中会受到地区制度环境的影响,具体来看,当地的市场化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政府治理程度越高,绿色金融向双元绿色创新转化的程度越高。此外,制度环境对绿色金融向探索式绿色创新转化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开发式绿色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李扬, 李华姣, 冯思达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69-8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2
    摘要199)      PDF(pc) (4591KB)(1832)    收藏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不断细化、延长,所涉及环节不断增多,产业格局不断演化。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与日益复杂的内部结构,使得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演化机制、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愈发重要。为了深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在发展机制,使用2018—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级交易数据,构建该产业上市企业之间的供需依赖关系,进而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的结构演化特征。并以网络演化理论为基础,基于财务数据、舆情数据等多源异质数据,通过随机主体导向模型从网络内生结构、情景因素与公司属性3个维度展开实证研究,检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依赖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上呈现局部中心化的供需依赖结构,区域性头部企业不断增强自身供应链控制力;产业供需依赖网络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内生机制,如偏好依附效应、三角形闭合效应的影响;共高管关系等情景因素会显著促进上市企业供需依赖关系的形成。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从推动区域内企业合作、优化共高管关系和关注弱势企业发展3个方面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加速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继续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为区域内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政策和标准的支持,促进资金、技术和行业数据的自由流动;相关产业调控政策可以通过限制或促进特定企业间的共高管关系,达到产业供需关系优化的目的,另外,也可以通过追踪企业间舆情关联,识别潜在的依赖关系,完善对产业网络依赖结构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投资、识别风险;政府监管部门应关注弱势企业发展,警惕产业结构失衡,也应加强对“明星”企业的关注,对其提出更高的经营标准和监管要求,对其财务情况进行充分的披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GTWR模型的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效应研究
    尹庆民, 林茵茵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86-9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5
    摘要66)      PDF(pc) (2186KB)(1768)    收藏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提升,数字产业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研究数字经济与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促进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论文基于2014—2020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计算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得分,考虑到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非平稳性,运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热点分析探究二者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然后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对数字经济与我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时空响应规律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影响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二者的热点区域集中于我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空间聚集强度不断减小,高质量发展空间聚集强度维持在较高水平;2)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正向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影响系数存在时空异质性,空间上大致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态势,时间上省际的差异不断缩小趋向区域协调发展;3)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指标的驱动力存在差异性,对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最弱。因此提出如下建议:要进一步推进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要提高创新驱动力,以创新促发展;要以数字经济推动省际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兼论异质性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
    潘海英, 陈玲, 任佳佳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24.001
    摘要166)      PDF(pc) (1358KB)(1388)    收藏
    当前全球变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带来了新契机。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以及异质性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在3类空间权重矩阵下均对碳排放强度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且由于其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还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对周边地区的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削弱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而在市场激励型、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作用下,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更加显著。在此基础上,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存在基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以及经济增长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在两者跨越相应的阈值之后数字经济发展方能有效发挥碳减排效应。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推动传统产业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帮助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采用灵活的组合环境规制引导企业主动走绿色发展道路,并加快推动建立绿色数据中心;提高数据中心运营效率,合理有效配置各区域数字经济资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环境保护税、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企业绩效——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张倩, 梅亚丽, 王奎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07-12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2
    摘要214)      PDF(pc) (1258KB)(1289)    收藏
    面对严峻的环境挑战,技术创新成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两大问题的重要途径;环境保护税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工具,为制造业企业绿色治理、绩效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基于波特假说理论,以2009—202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以技术创新为中介,以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为调节的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保护税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进而探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调节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环境保护税与制造业企业绩效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征收环境保护税能够提升制造业企业绩效水平;环境保护税会倒逼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企业绩效水平,技术创新在环境保护税和制造业企业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负向调节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越高,环境保护税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制造业企业绩效的作用越弱。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发现,征收环境保护税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税制度改革和提升企业绩效水平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政府应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税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税的政策效果,为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技术创新驱动作用,积极开展绿色治理活动,以实现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环境视角

    潘海英, 仉晨, 严翔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5-3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26.002
    摘要173)      PDF(pc) (1323KB)(1112)    收藏
    为探究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否释放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能,本文创新性地将金融生态环境纳入研究框架,并基于2008—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检验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金融外部环境约束的情况下,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且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阶段,其对碳排放的抑制效果表现更优。受金融生态环境的制约,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金融生态环境未越过第一个门槛值时,绿色金融发展未能显著抑制碳排放,随着金融生态环境接连跨越两个门槛值,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逐步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治理水平跨越门槛值,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边际递增特征;在制度与信用文化层面,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存在类似“中部塌陷”的反常现象。分地区来看,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金融生态环境的单一门槛效应,随着金融生态环境水平跨越阈值,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显著增强,而中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虽然已经显现,但效果并不显著。研究结论为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角度激发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应,进而助力“双碳”愿景达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冯飞, 冯嘉妮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0-1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4
    摘要160)      PDF(pc) (1260KB)(1004)    收藏

    农业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兼顾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选取20052020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超效率SBM模型和ML指数模型相结合,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测算陕西省各城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计算各市静态农业碳排放效率,发现在研究期内西安的农业碳排放效率稳步上升,且其农业碳排放效率值较高;商洛市农业碳排放效率值在1以上,农业碳排放效率较高;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值一直在1以下,未出现改善趋势;其余城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不同的波动趋势。运用ML指数测算动态农业碳排放效率发现,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改善大多来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而技术效率未能起到明显促进农业碳排放效率提高的作用。通过Tobit模型实证分析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应的农业碳排放效率越高;产值结构与耕地规模和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表明陕西省各市农业产值结构合理化程度越低,越不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耕地规模越大,越不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与农作物受灾程度和农业碳排放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但结果不显著。因此,陕西省各市在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同时,应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强化耕地保护,提升城镇化水平,降低农作物受灾程度,从而提高各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柯文岚, 李文慧, 闫晶晶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6.003
    摘要125)      PDF(pc) (8058KB)(860)    收藏
    为推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论文首先以京津冀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数据样本,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弱后强的态势,2011—2015年耦合协调度明显下降,2015年之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则明显回升,其中,耦合度持续上升,耦合情况向好及以上的城市占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数量的84%以上;2)协调度时空格局基本未变,除北京协调度始终保持高位以外,沧州、天津、唐山、秦皇岛四个城市始终处于第二梯队;3)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变格局来看,北京、天津和廊坊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整体呈现出从中心向东南外围辐射,且从东南向东北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质量在空间结构上存在正的全局自相关,发展质量较高的城市在地理上往往更接近,但同时空间异质性明显,即京津冀省会(直辖市)城市主要位于促进区,沧州、衡水、秦皇岛等地处于过渡区,廊坊则处于辐射区,且呈负相关性,因此弥合区域间的发展鸿沟是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快产业转型,缩小区域落差;加强环保合作,促进绿色发展;盘活区际资源,驱动科技创新;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协同红利等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量与固碳价值的测度及其时空格局演变
    黄馨, 韩玲, 马超群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41-153.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1
    摘要70)      PDF(pc) (6922KB)(749)    收藏
    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强大,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论文从土地利用视角,运用固碳速率法分别对200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及固碳价值进行估算,并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西省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森林固碳量增长最为显著,是对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增量贡献最大的类型;2)陕西省县域森林、草地的固碳量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森林固碳热点区集中在秦岭山区,草地固碳热点区集中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冷点区都集中在关中平原中部地区;3)陕南秦巴山区是陕西省固碳能力最强的区域,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则是固碳量增加最多的区域,各地级市中除西安市固碳能力下降外,其余城市固碳量均实现了增加,其中延安和榆林是增长最快的两个城市;4)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价值最高的前5位城市依次是汉中、延安、安康、宝鸡和商洛,总计占全省固碳价值总量的78.3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FDI、财政压力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朱瑞瑞, 汪克亮, 张福琴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77-9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1.001
    摘要70)      PDF(pc) (1423KB)(696)    收藏
    中国经济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改善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基于财政压力与FDI双重视角,将财政压力、FDI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分别构建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FDI、财政压力及二者交互项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绿色全要素生产率、FDI与财政压力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财政压力、FDI不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两者的交互作用有利于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FDI、财政压力以及二者交互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区域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FDI有助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通过“以邻为壑”阻碍了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财政压力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西部地区FDI、财政压力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两者的交互作用及其空间溢出作用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4)FDI、财政压力以及二者交互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时间异质性:2003—2008年,FDI、财政压力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9—2021年,FDI、财政压力与绿色全要素之间则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两者交互作用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需要进一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质量,以污染光环效应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2)提升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匹配水平,为实现绿色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3)构建区域间污染治理合作机制,助推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生态系统美学服务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姜维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96-10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08.001
    摘要94)      PDF(pc) (1204KB)(692)    收藏
    生态系统美学服务是人们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的最重要的文化服务之一,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美学服务的非物质性、主观性、数据可得性和标准化评估程序缺乏使得其定量评估十分困难。本文从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理论基础出发,聚焦于审美评价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范式,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梳理了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主要评估方法。随着美学服务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多,评估方法的发展呈现出分离化和集中化的趋势。分离化趋势体现在客观主义方法愈加客观,且主观主义方法愈加主观,而集中化趋势体现在集合了两种范式优点的折中范式,并发展出了联合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这些方法在生态系统管理、区域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和局限性,指出未来的研究工作应从综合模型建构、时间-空间尺度、供给-需求分析以及价值化评价四个方面展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PMC指数的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政策量化评价研究
    李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105-11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6
    摘要77)      PDF(pc) (2963KB)(687)    收藏
    制造业服务化政策是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南,对制造业服务化政策开展量化评估,可以为制定、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文选取2014—2021年我国各级政府发布的13项关于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将PMC指数模型与文本挖掘方法相结合,对我国制造业服务化政策进行量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在选取的13项制造业服务化政策中,7项政策的PMC指数评估等级为优秀,6项政策的PMC指数评估等级为合格,表明我国各级政府对制造业服务化政策的总体设计较为合理,但仍然存在完善空间;2)从我国各级政府发布的制造业服务化政策内涵的全面性、多样化来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充分认识到了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重要性;3)在对中央发布的制造业服务化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均能够紧紧追随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与发布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性制造业服务化政策;4)我国现有的制造业服务化政策多以引导和鼓励为主,相对缺乏后续监管,从而导致在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进程中滋生出了服务意识不强、服务领域狭窄等诸多负面问题;5)根据本文对13项制造业服务化政策的PMC指数分析结果来看,虽然国家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业规定等不同政策效力级别层面均出台了有利于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唯独缺失从法律层面对制造业服务化政策的支持,而只有把法律法规纳入到制造业服务化政策框架,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在执行政策时所遇到的难点问题,才能够为政策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影响——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仇 蕾, 马蓓文, 周钦, 程常高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92-10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7
    摘要118)      PDF(pc) (1262KB)(654)    收藏
    环境规制通常被认为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良策,是现阶段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企业面对严格的环境规制往往会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探明企业如何应对环境规制,会产生何种投资偏好,有助于衡量我国环境规制的落实效果,为环境规制政策的合理制定和有效执行提供参考建议。通过构建地区环境规制指标,计算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基于2010—2019年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从绿色转型动机与市场套利动机两个层面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影响,分析企业产权性质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下的不同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检验环境规制影响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潜在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对企业金融化的强化效应并不显著,即随着环境规制的增强,重污染企业更倾向于投资绿色技术创新而非扩大金融资产来应对环境治理压力,绿色转型动机在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中占据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在滞后性分析、增加控制变量、更换控制变量、双重聚类等稳健性检验中均仍然成立。与中西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和绿色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企业和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的检验表明,企业融资约束是环境规制影响重污染企业投资偏好的一种作用机制,即环境规制的加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促进重污染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继续提高我国环境规制标准和强度,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鼓励重污染企业展开绿色竞争。同时应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融资机制,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助力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ARIMA模型的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生态足迹动态模拟及测算——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
    虞文宝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33-14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4
    摘要56)      PDF(pc) (1307KB)(606)    收藏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数值由2.70 hm2增长至4.25 hm2,增幅达到1.57倍;2)从生态足迹增速看,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平均增速达到4.04%,同一时期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1.88%,较人均生态足迹增速高出7.84%,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高于资源环境消耗的速度;320152020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仍然呈现上升态势,预测值分别达到4.48 hm24.61 hm24.75 hm24.89 hm25.02 hm25.17 hm2,甘肃省兰州市生态赤字逐年增大,总生态足迹是城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9.59倍,说明经济发展与地区生态需求呈现较强正相关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并未出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甘肃省兰州市降低生态足迹的具体路径:1)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生态赤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绿色信贷政策、ESG表现与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
    董越, 潘海英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75-8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9.002
    摘要74)      PDF(pc) (1319KB)(536)    收藏
    绿色信贷政策作为结构性去杠杆的重要举措,对于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升级大有裨益。与此同时,ESG概念的提出明确了企业发展需着重考量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三方面的表现,即企业ESG表现也将作用于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因此,论文以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的高污染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ESG表现视角,探究绿色信贷政策对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1)绿色信贷政策显著促进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区分企业负债水平后发现,相比于低负债企业,绿色信贷政策显著加快高负债污染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2)绿色信贷政策会提升高污染企业的ESG表现,企业ESG表现会削弱绿色信贷政策对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促进效果;3)在深入探讨企业融资约束和商业信用程度的异质性是否会影响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时,发现相较于面临弱融资约束和拥有高商业信用的企业,绿色信贷政策显著促进面临强融资约束和低商业信用的高污染企业调整资本结构。因此,探讨绿色信贷政策与高污染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关系对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推动高污染企业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营商环境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
    周申蓓, 杨喆, 张桂清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93-10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1
    摘要64)      PDF(pc) (1278KB)(518)    收藏
    为了探究营商环境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本文从资源基础观视角出发,将“政策资源获取”作为中间桥梁,通过构建“营商环境-资源获取-技术创新”研究框架,并将2009—201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不但深入探索了营商环境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而且还研究了政策资源获取在营商环境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以及市场竞争强度在政策资源获取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发挥的调节作用,而且还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优化营商环境能够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在营商环境的各二级指标之中,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非国有经济的发展3个二级指标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过于疏离则会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抑制作用;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异质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营商环境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比中西部地区更加显著。2)营商环境既可以直接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可以通过促进政策资源获取间接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政策资源获取在营商环境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占营商环境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总效应的比重为0.806。3)市场竞争强度在政策资源获取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市场竞争强度越高,政策资源获取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也就越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未来十年新业态下铝资源需求分析

    崔博京, 陈其慎, 王琨,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31-4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913.001
    摘要192)      PDF(pc) (3975KB)(447)    收藏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低碳新兴行业的高速发展,铝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但原铝生产耗能高、碳排放量大,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双碳”等新业态下,铝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本文运用系统动力仿真模型,结合部门预测法,预测未来十年我国铝资源的生产消费情况,并从“铝土矿—氧化铝—原铝—铝产品—再生铝”全生命周期视角,定量评估正常情境、政策情境和理想情境3种情境下铝产业的减碳潜力,研判未来原铝和再生铝的需求供应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未来十年新业态下,铝需求量仍持续呈快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是拉动铝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交通运输部门将超越建筑业成为铝消费量的第一大领域。2)铝产业减碳的最佳路径为大力发展再生铝资源,其次为优化电解铝用电结构。面对严峻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必须开发出更节能环保型的初级和再生冶炼技术和方法,全面提高铝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循环回收水平,加快建立高效铝资源回收体系,降低铝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我国铝资源保障能力,推动我国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双碳”背景下钢铁新产线选址的交通支持度评价——以中国宝武为例

    张琦, 崔豫, 王秋平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142-15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2.002
    摘要79)      PDF(pc) (1783KB)(436)    收藏
    面向“双碳”发展目标,中国钢铁业需要实施新旧产能置换和集团化战略重组、并进行新产线选址。首先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分析,明确了钢铁新产线选址取向于既有生产基地、且基地所在城市的交通支持对新产线选址具有重要意义。接着应用DPSIR框架及动态综合评价模型,系统解析了钢铁新产线选址与基地所在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构建了新产线选址的交通支持度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最后基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的案例,开展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 1)为应对“双碳”目标,钢铁新产线选址需要得到既有生产基地所在城市的有力交通支持; 2)钢铁新产线选址交通支持度的DPSIR框架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层面,各层面内部及相互之间均体现着既有基地与所在城市交通系统间闭环反馈的系统逻辑关系; 3)对中国宝武部分既有生产基地在2015—2020年期间的实证评价结果,既验证了交通支持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可行性、亦证明了交通支持度评价DPSIR框架在钢铁新产线选址中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能源安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周海炜, 许莹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53-68.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7.001
    摘要160)      PDF(pc) (3828KB)(434)    收藏
    长期以来政策文件为能源安全保障工作提供规制基础,但随着能源安全问题不断复杂化,能源安全政策制定也面临新要求。为了明晰现有能源安全政策的关注主题、力度以及布局情况,为进一步优化能源安全政策体系提供决策参考,从政策着力点、力度和工具3个方面出发,构建“政策着力点-政策力度-政策工具”三维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1957—2021年的270条能源安全政策进行量化分析以及时空维度分析。研究表明:1)节能是保障能源安全的第一要务,东北地区较为关注燃气和供热,中部地区关注绿色和安全,东部地区关注企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西部地区关注能源与用水的关系,总体看来都缺乏对环境安全以及政府考核等主题的关注。2)政策总力度随政策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十三五”时期出台政策数量最多,达85条,政策总力度最大。3)强制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为89.07%,其中“禁止规定”类子工具使用最多,占总数的26.8%,其次为“明确职责”,占14.15%。混合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为5.51%,自愿型占5.42%。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借鉴政策着力点分布情况,加强对考核、环境、安全等主题的关注,推动社会组织、资金等加入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丰富能源安全政策着力点的关注内容;制定能源安全战略规划,搭建能源安全政策体系,规划政策发文机构,不断修改政策缺陷,填补现实空白,提高政策稳定性、系统性;有针对性地减少强制型政策工具,创新政府管理方式,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协调混合型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自愿型政策工具,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能源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沉淀性冗余资源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许纪校, 陆倩倩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116-12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2
    摘要86)      PDF(pc) (1302KB)(388)    收藏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通过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以实现其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所在,而创新资源投入又是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与核心要素。为了探究沉淀性冗余资源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本文以2013—2021年我国沪深股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沉淀性冗余资源、股权集中度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产权异质性在沉淀性冗余资源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沉淀性冗余资源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即沉淀性冗余资源在达到最优临界值之前能够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沉淀性冗余资源一旦超过最优临界值之后则会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2)股权集中度能够强化沉淀性冗余资源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既可以增强适度的沉淀性冗余资源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也会增强过度的沉淀性冗余资源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负向抑制作用;3)在我国不同产权性质的制造业企业中,沉淀性冗余资源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存在着明显差异。在非国有制造业企业中沉淀性冗余资源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的倒“U”型关系,要比在国有制造业企业中沉淀性冗余资源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的倒“U”型关系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江苏省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达峰预测
    高珊, 曹明霞, 李丹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509.001
    摘要300)      PDF(pc) (1502KB)(362)    收藏
    开展典型省域的碳排放核算及碳达峰方案研究,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进行有益的地方性探索。以构建碳排放核算与碳峰值预测关联性的思路框架为前提,从能源消费、工农业生产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核算江苏省碳排放量,总结区域碳排放与能源利用和产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进而基于Kaya恒等式模型设定关键因子,根据人口、经济增长与能源结构等进行发展潜力预测,合理设计未来低、中、高3种碳达峰情景,以期为制定碳减排路径及碳达峰方案提供启示与建议。研究表明:1)2005—2019年江苏省碳排放小幅波动上升但增速明显放缓,碳排放总量增长了1.11倍,高碳的能源和产业结构仍然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能源消费和工业生产的碳排放量占比高达90%以上,水稻生产和生活垃圾焚烧也是主要碳源。2)人口、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及结构等因素与未来碳排放变化密切相关。比较2020—2030年3种达峰情景,低值约束方案预计2027年江苏省碳排放达到峰值10.26亿t,比中、高值达峰方案的2030年提前了3年,峰值分别减少0.54亿t和1.12亿t。低值方案较为符合国际规律,有利于碳减排及碳中和国家目标的达成。为了尽快驱动江苏省碳排放主动达峰并进入下行空间,提出江苏省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同时,要控制碳排放增长规模,促进低值达峰方案的顺利实施,关注可再生能源的清洁替代以及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及农业的低碳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
    杨恺钧, 曹安琪, 方慈慧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35-4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213.002
    摘要153)      PDF(pc) (1371KB)(355)    收藏
    将产业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效率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聚焦长江经济带,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为我国在“双碳”背景下推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及长江经济带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参考。论文基于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面板数据,综合利用超效率SBM和区位熵法,构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并进一步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个区域已形成“带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集聚平均水平随年份波动上升,上中下游产业集聚水平呈递增格局,水平差异较大且有逐渐增加趋势;2)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通过整合内部网络资源和提升外部整体能力,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3)产业集聚的发展通过竞争效应和合作效应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而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可以提升经济动力和效率,因而绿色技术创新在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具有中介作用;4)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上中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从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推动新能源汽车区域异质性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生演化实证研究——以川渝地区为例
    黄定轩, 王梦圆, 谭斌强, 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50-16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814.001
    摘要60)      PDF(pc) (2358KB)(313)    收藏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是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方向,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川渝地区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生研究不足这一问题,本研究从产业互动视角出发,基于Logistic共生演化模型,运用重庆市和四川省2005—2020年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数据,对两者的共生演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川渝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处于成熟期,而生产性服务业仍处于成长期;2)两者之间存在共生效应,共生关系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3)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作用大于先进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作用。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针对性建议:1)建立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融合的产业协调机制;2)推动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生态圈机制建设;3)鼓励制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高校-企业高质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本研究为准确判断两个产业的共生阶段、靶向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我国油气矿业权市场化管理改革的思考
    吴裕根, 韩亚琴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86-9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23.001
    摘要51)      PDF(pc) (1310KB)(268)    收藏

    2010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持续推进油气体制改革工作,并连续发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和油气体制改革等多部重要改革文件,为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进行了十多年的油气矿业权市场化管理改革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油气资源增储上产和提升油气资源保障能力,本文在系统梳理油气矿业权市场化改革探索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油气探矿权出让管理市场化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分析矿业权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在油气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风险投资和市场融资、投资主体的投资回报预期、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油服市场以及油气探矿权出让管理改革五方面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提出应从6个方面深化改革:1)实施鼓励政策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油气上游市场;2)拓展市场融资渠道分担油气行业的高投入、高风险;3)建立和培育油气探矿权交易二级市场;4)培育完善油服市场,更好地为投资主体支撑;5)继续完善油气探矿权出让制度;6)统一大市场的健康有效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有为和企业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全球碳中和愿景下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
    肖雨彤, 陈军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9-30.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1
    摘要161)      PDF(pc) (2882KB)(266)    收藏

    如何摆脱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中零和博弈的掣肘,以务实高效的绿色能源国际合作促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已成为实现全球碳中和愿景、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能力和责任,分析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通过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不同情形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绿色能源竞合互动关系,运用仿真分析模拟多种情形下主要参数初始值变化对双方博弈策略演化趋势的影响,以探寻博弈双方行为的动态演化路径和稳定策略。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要素禀赋、市场结构和发展诉求上兼具互补性,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有助于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具有一致性,合作是博弈双方的最优均衡策略选择;政府政策激励是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预期收益提高,政府对绿色能源的政策激励增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投入成本减少与风险损失降低,有利于博弈双方行为演化趋向共赢的局面。立足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深入推进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加速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设计:各国政府应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加强相关政策支持,提升企业参与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积极性,增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潜在收益;企业应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促进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和标准向全球推广,进而降低绿色能源国际合作成本;世界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观念,巩固深化政治互信,共同防范和应对绿色能源国际合作风险,携手推进全球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破解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难题的产业协同路径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苗圃, 张宁, 田泽, 丁晨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67-7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9
    摘要85)      PDF(pc) (1240KB)(263)    收藏
    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模式面临着陷入集体行动困境和逐底竞争困境的难题,归根结底是个体利益与集体目标冲突、区域协同与区域竞争冲突所导致的结果。为了解决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难题,就必须要协调好大气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现产业协同以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本文选取2014—201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41个设区城市的样本数据,运用个体时间固定效应模型,从产业规模扩张、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3个方面综合论证产业协同路径在抑制大气污染、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并对如何通过产业协同路径以破解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难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规模扩张促进了大气污染排放,而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均能够抑制大气污染排放,且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可以抑制因产业规模扩张而产生的大气污染排放。此外,产业规模扩张、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均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2)产业规模扩张对二氧化硫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强,其余依次是PM2.5排放、二氧化氮排放;产业技术创新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强,其余依次是二氧化氮排放、PM25排放;产业结构优化同样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强,其余依次是PM2.5排放、二氧化氮排放。3)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强,其余依次是产业规模扩张、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发挥促进作用由强至弱的区域依次为浙南、苏北、安徽、核心;产业规模扩张对经济增长发挥促进作用由强至弱的区域依次为苏北、核心、浙南、安徽;产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发挥促进作用由强至弱的区域依次为安徽、浙南、核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双循环”视角下生态消耗、福利水平与环境污染的互动机制研究

    郑玉雨, 段显明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107-12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17.001
    摘要50)      PDF(pc) (2200KB)(249)    收藏

    加快我国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从需求侧保障和改善人类福祉,对于实现向外提升供给能力、对内满足消费需求的“双循环”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证考察了生态消耗、福利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此来探索推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型、人类福祉改善的有效途径。基于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展开我国生态消耗、福利水平与环境污染的测算及分析,并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研究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及互动机制。结果表明:12019年福利水平居前三的省份为北京、上海和天津,居后三的为西藏、甘肃和青海;“福利高-消耗低”“福利高-污染低”省份多位于东部,“福利低-消耗高”“福利低-污染高”省份多位于西部;历年来福利水平大体呈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由高到低的走势;2)福利水平和生态消耗之间在短期和长期均呈现“高福利低消耗”的正反馈模式;生态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短期内呈现“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生产模式,长期来看不稳定;3)福利水平改善是维持“高福利低消耗”正反馈模式和“低消耗低污染”绿色生产模式的关键。据此,提出加快推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类福祉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中国首位城市现代化与生态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
    刘晨跃, 董天丹, 胡昕昱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10-2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120.001
    摘要64)      PDF(pc) (1545KB)(240)    收藏
    为了研究中国首位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的作用关系,根据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系统耦合作用的原理,以2008—2017年中国31个首位城市的现代化和生态化数据为基础,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首位城市现代化子系统和生态化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首位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迥异,现代化水平的空间转移黏性过大,生态化高水平型城市过少、中高水平城市扎堆,中高值区与中低值区的空间内部分化明显,且高水平型城市的分布具有趋同性,空间分布多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区域;2)在空间格局上,现代化和生态化处于高水平耦合和高度协调的首位城市依然较少,多数城市处在高水平耦合和较高协调阶段,协调度有待提升,且北京和广州为一级核心区,耦合协调空间结构呈现出南北“两级多核”状态;3)在时间演化上,中国首位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耦合度从磨合层级提升到高水平耦合层级,高水平耦合城市占比增加到70.97%。协调度由中度协调逐渐过渡到较高协调程度,较高协调水平的城市占比从77.42%上升至87.10%,然而整体耦合水平依然强于协调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中国工业碳排放的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关伟, 王勇, 许淑婷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40-4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30.002
    摘要109)      PDF(pc) (3227KB)(232)    收藏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5—2019年中国工业碳排放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用QAP分析法(二次分配法)探究了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网络特征分析表明各省市之间的空间联系日趋紧密,节能减排工作需要各省市通力合作。2)江苏、浙江、上海、天津等东部省份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居于中心地位,联系更加复杂,与其他省份发生联系难度低,且控制着更多的资源;而中西部省份则相对处于劣势地位。3)东部沿海省份居于核心地位,核心区的内部联系虽高于边缘区,但增长速度低于边缘区,边缘区内部联系日趋紧密。4)QAP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水平、科技水平、能源强度、产业结构、能源工业五个变量的差异促进工业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最后,根据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和QAP回归分析提出了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协同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有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江苏省沿江经济带旅游碳足迹与收入脱钩分析
    王瑶, 张北赢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30-137.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809.001
    摘要48)      PDF(pc) (1713KB)(215)    收藏
    以江苏省沿江8市旅游及林业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旅游业碳排放水平进行测算,依据旅游碳足迹及承载力模型计算并分析江苏省沿江经济带2016—2020年旅游碳足迹、碳承载力及碳赤字的变化特征,根据脱钩理论分析沿江经济带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江苏省沿江经济带2016—2019年旅游碳足迹总量、碳承载能力处于增长状态,2019—2020年处于减少状态,国内、国际旅游碳足迹与总量变化趋势一致;旅游碳赤字严重,2016—2019年不断扩大,2020年减小。2)人均旅游碳足迹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类似于字母“N”,人均国内旅游碳足迹动态变化趋势与总量相似,人均国外旅游碳足迹变化趋势近似于“√”;人均旅游碳承载能力呈字母“W”状变化;人均旅游碳赤字从2009年的135.7 kg/人上升到2020年的152.4 kg/人,增长速度较快。3)2016—2020年沿江经济带旅游碳排放与旅游收入的关系依次为弱脱钩、扩张性耦合、扩张性耦合、弱脱钩及衰退性耦合,发展很不协调。据此,建议江苏省沿江经济带秉持适度开发旅游资源的原则,切实维护旅游生态系统安全;坚守“景区生态承载力”阈值,积极运用限流、错峰入园等技术与措施;提倡低碳旅游,增加森林植被碳汇;对旅行社、酒店等行业及其相关碳排放进行系统规划与统筹布局,及时调控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状态与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碳中和目标下长三角地区能源结构调整的经济影响及其差异性
    王理想, 王建民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25-3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6.001
    摘要91)      PDF(pc) (1265KB)(214)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从碳排放产生机制与经济增长的共生关系出发,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碳中和目标考虑范畴。基于长三角地区3省1市2017年投入产出表,构建区域宏、微观SAM表及能源结构调整模拟分析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建立长三角地区宏观经济闭合系统,研究能源结构调整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影响及其差异性。研究发现:1)长三角各区域随着能源结构转型不断推进,其经济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性,以江苏省为例,当清洁能源替代5%、10%、15%、20%时,江苏省能源结构调整的多数经济指标的经济影响以替代5%时的损失最多,替代10%时的损失小于替代5%、15%时的损失;2)长三角各区域经济发展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安徽省、上海市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较低,江苏省次之,浙江省受到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最大;3)随着能源结构调整不断推进,长三角部分区域的经济影响存在阶段性浮动,以江苏省为例,当清洁能源替代10%时,多数经济指标,如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部门的产出以及GDP、政府收入等的经济影响均小于清洁能源替代5%、15%时产生的影响。能源结构调整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亟须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城市人均能源消费时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基于中国243个地级城市数据
    王帮俊, 崔林玉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31-4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3
    摘要125)      PDF(pc) (1980KB)(204)    收藏
    在多种影响因素作用下,区域能源消费差异已经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观下经济结构转型以及中国能源战略目标的实现。系统研究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变化规律,以期促进经济、社会、能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2005—2019年中国243个地级市人均能源消费面板数据,分析人均能源消费量的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分别采用σ收敛、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检验等方法识别出城市人均能源消费量的收敛性水平,进一步运用有序回归模型研究在不同收敛水平下城市资源禀赋和初始资源发展状态等影响因素对城市人均能源消费量转移路径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243个地级市人均能源消费不存在整体性收敛,但存在俱乐部收敛情况,可以收敛形成4个收敛俱乐部和1个发散俱乐部;能源消费初始水平、城市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是影响其俱乐部收敛的重要因素。对于人均高能耗俱乐部,对外开放水平具有负向作用,城市经济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具有正向作用;对于平均能耗俱乐部,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而对于低能耗俱乐部,城市经济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外开放水平则具有负向作用。建议针对各俱乐部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调整措施,保持适当的人口增长速度,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对城市能源消费降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促进酿酒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丁雄军, 王莉, 魏源,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124-13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26.002
    摘要55)      PDF(pc) (3497KB)(198)    收藏

    论文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区域特征和酿酒行业特点,创新性的将微生物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提出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的基本路径是“增水—提气—保土—护微—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体措施:1)在源头区创建基于赤水河水生态健康的茅台水循环模式;2)针对源头区的生态系统构建完善的防范治理维护体系;3)充分保护酿造区以及重要功能区的土壤资源,健全核心区生态屏障;4)加强核心区微生物检测及基础研究,严格控制外源性微生物;5)开展核心区微生态环境承载研究,全面加强生产环境污染防治,全方位、立体化保护“山水林土河微”生态体系平衡,增强产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论文基于“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调查分析茅台酿酒核心区生态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谋划实施路径和分区方案,提出了5大专项87项具体措施的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推动白酒行业和赤水河流域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该研究是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打造白酒行业生态环保标杆企业,为推动整个行业高水平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时空演变及水利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郭素婷, 董书霞, 吴亦宁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1): 61-7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016.002
    摘要63)      PDF(pc) (9340KB)(190)    收藏

    为促进黄河流域水利旅游业协调发展,论文以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2014年、20213个时间截面,利用重心标准差椭圆、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点—轴”理论,借助中心职能指数和引力模型的方法界定水利旅游的发展节点、轴线和板块。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2)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沿东西向和南北向扩散,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3)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密度特征为,上游分散,中下游集中,高密度集聚区基本位于黄河、渭河、汾河和沁河沿岸;4)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整体上呈显著正相关,“高—高”型集中于山东省,“低—低”型主要集中于河湟谷地和甘肃部分城市;5)黄河流域内热点区一直未变,冷点区不断向上游中部集中,次热点区不断向中游西北部转移;6)优化后的空间结构其构成要素包括三级水利旅游发展节点,两级发展轴线以及五大发展板块。根据研究结果,建议:综合考虑各市水利风景区建设现状、水资源条件、地域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明确板块差异,优化水利旅游空间格局;优化水利旅游交通,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整合水利旅游资源,增强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中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
    董婷杰, 李丽, 李阿勇, 许沛丰, 欧文浩, 王震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12-2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8.001
    摘要123)      PDF(pc) (3257KB)(183)    收藏
    为了探究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的结构性特征,本文首先利用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模型构建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其次应用结构路径介数中心性方法确定隐含碳网络中的二氧化碳关键传输部门,然后再运用结构路径分析方法识别二氧化碳关键传输路径,并基于2017年我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等数据对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17年在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中,隐含碳传输排名前30位的省级产业部门有10个是金属冶炼和加工业部门,8个是电力热力生产和加工业部门。这18个关键传输部门由于大量使用排放密集型上游产业部门的高能耗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导致这些部门向下游产业部门传输了大量的二氧化碳。2)2017年在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中,介数中心性排名前3位的省份分别为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在各省隐含碳传输供应链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生产和加工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生产和加工业→其他服务业是我国大多数省份隐含碳传输的关键传输路径。3)由于我国多区域隐含碳网络中的一些隐含碳关键传输部门无法使用基于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传统研究方法加以识别,需要使用结构路径介数中心性方法,通过研究多区域隐含碳网络中各产业部门的介数中心性,以有效识别出多区域隐含碳网络中的隐含碳关键传输部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节能减排约束下的行业经济增长路径研究
    王成军, 韩延菲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4): 1-11.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7.003
    摘要116)      PDF(pc) (1756KB)(172)    收藏
    为了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给世界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制定实施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在此时代背景之下,探究通过何种路径即能够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又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就成为了我国学术界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以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围绕着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3个关键点,通过构建行业经济增长多目标优化模型,以及设计的3种不同能源消耗强度下的发展情景,运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来研究降低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对我国行业经济增长及其减少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所产生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2021—2030年在基准情景下,其他行业的GDP年均增长率最高,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次之。由此可见,其他行业、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在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会相对更大。2021—2030年在3种情景下我国GDP累计总量分别为1 263.99万亿元、1 264.18万亿元、1 264.28万亿元,模拟结果表明通过降低能耗强度不但可以减少了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还可以促进我国GDP的增长。2)2021—2030年在低碳情景下的我国能源消耗总量比在基准情景下的降低了20%左右,在强化低碳情景下的我国能源消耗总量比在基准情景下的降低了40%左右,2种低碳情景下的全国能源消耗总量下降幅度与行业能耗强度下降幅度基本一致。3)2021—2030年在3种情景下的我国碳强度变化一直呈下降趋势, 2030年在3种情景下的我国碳强度值分别为0.834t/万元、0.680t/万元、0.530t/万元,相较于2005年的我国碳强度值,下降幅度均超过了74%,远超我国政府制定的2030年的碳强度要比2005年的碳强度下降65%的减碳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特征识别与未来演化模拟分析
    官冬杰, 李梦丹, 周李磊, 等
    资源与产业    2024, 26 (4): 133-146.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40511.001
    摘要131)      PDF(pc) (9320KB)(168)    收藏
    城市时空演化特征模拟及驱动因素探究,可为区域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城市空间扩展判别模式、空间扩展特征测度指标和PLUS模型,探究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城市扩展模式,分析空间格局变化特征,预测未来城市扩展趋势并揭示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随着重庆市中心城区各方位扩展分异性缓慢上升,城市破碎化程度加剧,形成“多方向、多扩展翼、多条带”扩展模式,呈现“西快东慢、西南-东北延伸”分布格局;2)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扩展速度和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城市扩展方向由内部和边缘式填充向外部发展,城市形态由逐渐趋于紧凑向逐渐趋于松散、破碎和不规则化分布;3)未来203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仍将向外围扩展,扩展速度有所减缓,扩展方向差异性明显,经济和规划政策因素的影响作用愈发凸显;4)地形、GDP、距水域的距离、距离道路距离和开发区规划是影响重庆市城市扩展快慢的主要驱动力。受地理条件限制,在“多方向、多条带”城市分布格局下,经济、交通、政策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驱动重庆市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关键。建议未来充分发挥经济战略的动能作用,完善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合作模式,响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号召,增强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力;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区县间交通路网,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以提升城市空间内部结构,带动区域发展;同时,考虑重庆市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农耕地保护区域,将市政府生境保护纳入城市未来发展规划中,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统筹环境与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目标进展信息与自我建构对重复低碳消费意愿的影响研究
    贺丽莳, 丁彦妤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3): 133-14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426.006
    摘要113)      PDF(pc) (1271KB)(149)    收藏
    低碳消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进行重复低碳消费的积极性并不高,这给激励消费端减碳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企业采取适当的沟通策略来引导和激励个体进行重复低碳消费不仅体现了其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意愿,也对其获得可持续市场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刺激-机体-反应模型,通过实验随机抽样发放问卷,探究目标进展信息(已完成与待完成)与自我建构(依存自我与独立自我)对重复低碳消费意愿的交互作用,以及消费者感知效力在目标进展信息与自我建构对重复低碳消费意愿的交互效应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目标进展信息与自我建构对个体的重复低碳消费意愿存在交互作用,对依存自我的个体而言,已完成目标进展信息对其重复低碳消费意愿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对独立自我的个体而言,两种目标进展信息的影响不存在差异;消费者感知效力在上述这一影响路径中起中介作用;目标进展信息与自我建构对消费者感知效力存在着交互作用,已完成目标进展信息对依存自我个体的感知效力的正向影响更显著,两种目标进展信息对独立自我个体的感知效力的影响不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企业设计有效沟通策略、激励重复低碳消费提供了建议,也为助力我国的“双碳”目标提供了思路与参考。企业可以制定清晰合理的碳减排目标,及时呈现目标进展信息,识别不同类型的潜在消费者和精准投放差异化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影响吗?——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向栋良, 何颖斯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5): 22-39.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1030.001
    摘要82)      PDF(pc) (3390KB)(147)    收藏
    探讨城市空间形态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对于加强城市空间形态管理,促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研究方法,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空间形态的单中心性、破碎化程度、不规则性、扩张性和聚集度进行测度,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时空演变规律;再利用一步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同时期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最后运用全面FGLS模型作为分析方法,借助两步系统GMM模型对原模型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探讨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空间形态总体呈现出单中心性和不规则性减弱,破碎化程度、扩张性和聚集度增强的状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平均值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中位数更接近上四分位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趋同效应。2)当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形态的单中心性优势将会减弱,衍生出城市人口拥挤、资源以及环境污染等城市负面现象。3)高度碎片化的城市会产生景观碎片化、更高的污染水平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减少等不利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现象,城市内部斑块呈现连续且规则的形态有利于降低交通网络建设成本,从而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外部性效应。4)建设用地规模可通过产生集聚效应、经济激励和提高生产能力等机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的作用,城市空间聚集度的增大会促进较低的层间相互作用,从而减少资源的损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污染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生态补偿与政府监督问题——基于补偿申请的信号博弈

    王玉芳, 马晓敏
    资源与产业    2023, 25 (6): 105-114.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30710.001
    摘要39)      PDF(pc) (1327KB)(136)    收藏
    为缓解信息不对称,摆脱政策漏洞,本文将补偿申请作为信号,构建污染产业转移背景下地方政府间基于生态补偿的信号博弈模型,探讨不同条件下的博弈均衡解,分析产业转移方对承接方的有效补偿机制,为政府间生态补偿和中央政府监督提供决策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完全成功的分离均衡作为社会最优解是存在的,纳入补偿主动申请机制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促进承接方根据自身减排情况申请匹配的生态补偿,同时转移方给予相应补偿;2)适量的惩罚是促进均衡实现的关键,其中,当转移方的惩罚满足Ft>H-L,承接方的惩罚满足Fr+C>H-L时,即可实现社会最优均衡,惩罚过度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惩罚过低则会挫伤承接方高减排的积极性;3)沉没成本(C)和承接方被惩罚的风险成本(Fr)在防止低减排类型的承接方申请高补偿方面具有可替代性,若沉没成本和风险成本之和高于高低补偿之间的差额,能够减少低类型承接方的欺骗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