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390个观测数据为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绿色金融对双元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并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制度环境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显著提升当地的探索式绿色创新和开发式绿色创新水平,且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更大;绿色金融向双元绿色创新转化过程中会受到地区制度环境的影响,具体来看,当地的市场化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政府治理程度越高,绿色金融向双元绿色创新转化的程度越高。此外,制度环境对绿色金融向探索式绿色创新转化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开发式绿色创新。
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环境视角
农业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兼顾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选取2005—2020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超效率SBM模型和ML指数模型相结合,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测算陕西省各城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计算各市静态农业碳排放效率,发现在研究期内西安的农业碳排放效率稳步上升,且其农业碳排放效率值较高;商洛市农业碳排放效率值在1以上,农业碳排放效率较高;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值一直在1以下,未出现改善趋势;其余城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不同的波动趋势。运用ML指数测算动态农业碳排放效率发现,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改善大多来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而技术效率未能起到明显促进农业碳排放效率提高的作用。通过Tobit模型实证分析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应的农业碳排放效率越高;产值结构与耕地规模和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表明陕西省各市农业产值结构合理化程度越低,越不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耕地规模越大,越不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与农作物受灾程度和农业碳排放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但结果不显著。因此,陕西省各市在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同时,应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强化耕地保护,提升城镇化水平,降低农作物受灾程度,从而提高各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FDI、财政压力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数值由2.70 hm2增长至4.25 hm2,增幅达到1.57倍;2)从生态足迹增速看,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平均增速达到4.04%,同一时期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1.88%,较人均生态足迹增速高出7.84%,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高于资源环境消耗的速度;3)2015—2020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仍然呈现上升态势,预测值分别达到4.48 hm2、4.61 hm2、4.75 hm2、4.89 hm2、5.02 hm2和5.17 hm2,甘肃省兰州市生态赤字逐年增大,总生态足迹是城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9.59倍,说明经济发展与地区生态需求呈现较强正相关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并未出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甘肃省兰州市降低生态足迹的具体路径:1)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生态赤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未来十年新业态下铝资源需求分析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低碳新兴行业的高速发展,铝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但原铝生产耗能高、碳排放量大,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双碳”等新业态下,铝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本文运用系统动力仿真模型,结合部门预测法,预测未来十年我国铝资源的生产消费情况,并从“铝土矿—氧化铝—原铝—铝产品—再生铝”全生命周期视角,定量评估正常情境、政策情境和理想情境3种情境下铝产业的减碳潜力,研判未来原铝和再生铝的需求供应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未来十年新业态下,铝需求量仍持续呈快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是拉动铝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交通运输部门将超越建筑业成为铝消费量的第一大领域。2)铝产业减碳的最佳路径为大力发展再生铝资源,其次为优化电解铝用电结构。面对严峻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必须开发出更节能环保型的初级和再生冶炼技术和方法,全面提高铝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循环回收水平,加快建立高效铝资源回收体系,降低铝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我国铝资源保障能力,推动我国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双碳”背景下钢铁新产线选址的交通支持度评价——以中国宝武为例
2010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持续推进油气体制改革工作,并连续发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和油气体制改革等多部重要改革文件,为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进行了十多年的油气矿业权市场化管理改革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油气资源增储上产和提升油气资源保障能力,本文在系统梳理油气矿业权市场化改革探索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油气探矿权出让管理市场化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分析矿业权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在油气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风险投资和市场融资、投资主体的投资回报预期、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油服市场以及油气探矿权出让管理改革五方面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提出应从6个方面深化改革:1)实施鼓励政策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油气上游市场;2)拓展市场融资渠道分担油气行业的高投入、高风险;3)建立和培育油气探矿权交易二级市场;4)培育完善油服市场,更好地为投资主体支撑;5)继续完善油气探矿权出让制度;6)统一大市场的健康有效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有为和企业的积极参与。
如何摆脱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中零和博弈的掣肘,以务实高效的绿色能源国际合作促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已成为实现全球碳中和愿景、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能力和责任,分析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通过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不同情形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绿色能源竞合互动关系,运用仿真分析模拟多种情形下主要参数初始值变化对双方博弈策略演化趋势的影响,以探寻博弈双方行为的动态演化路径和稳定策略。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要素禀赋、市场结构和发展诉求上兼具互补性,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有助于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具有一致性,合作是博弈双方的最优均衡策略选择;政府政策激励是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预期收益提高,政府对绿色能源的政策激励增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投入成本减少与风险损失降低,有利于博弈双方行为演化趋向共赢的局面。立足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深入推进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加速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设计:各国政府应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加强相关政策支持,提升企业参与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积极性,增加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潜在收益;企业应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促进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和标准向全球推广,进而降低绿色能源国际合作成本;世界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观念,巩固深化政治互信,共同防范和应对绿色能源国际合作风险,携手推进全球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双循环”视角下生态消耗、福利水平与环境污染的互动机制研究
加快我国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从需求侧保障和改善人类福祉,对于实现向外提升供给能力、对内满足消费需求的“双循环”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证考察了生态消耗、福利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此来探索推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型、人类福祉改善的有效途径。基于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展开我国生态消耗、福利水平与环境污染的测算及分析,并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研究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及互动机制。结果表明:1)2019年福利水平居前三的省份为北京、上海和天津,居后三的为西藏、甘肃和青海;“福利高-消耗低”“福利高-污染低”省份多位于东部,“福利低-消耗高”“福利低-污染高”省份多位于西部;历年来福利水平大体呈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由高到低的走势;2)福利水平和生态消耗之间在短期和长期均呈现“高福利低消耗”的正反馈模式;生态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短期内呈现“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生产模式,长期来看不稳定;3)福利水平改善是维持“高福利低消耗”正反馈模式和“低消耗低污染”绿色生产模式的关键。据此,提出加快推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类福祉的建议。
论文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区域特征和酿酒行业特点,创新性的将微生物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提出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的基本路径是“增水—提气—保土—护微—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体措施:1)在源头区创建基于赤水河水生态健康的茅台水循环模式;2)针对源头区的生态系统构建完善的防范治理维护体系;3)充分保护酿造区以及重要功能区的土壤资源,健全核心区生态屏障;4)加强核心区微生物检测及基础研究,严格控制外源性微生物;5)开展核心区微生态环境承载研究,全面加强生产环境污染防治,全方位、立体化保护“山水林土河微”生态体系平衡,增强产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论文基于“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调查分析茅台酿酒核心区生态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谋划实施路径和分区方案,提出了5大专项87项具体措施的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推动白酒行业和赤水河流域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该研究是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打造白酒行业生态环保标杆企业,为推动整个行业高水平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促进黄河流域水利旅游业协调发展,论文以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2014年、2021年3个时间截面,利用重心标准差椭圆、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点—轴”理论,借助中心职能指数和引力模型的方法界定水利旅游的发展节点、轴线和板块。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2)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沿东西向和南北向扩散,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3)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密度特征为,上游分散,中下游集中,高密度集聚区基本位于黄河、渭河、汾河和沁河沿岸;4)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整体上呈显著正相关,“高—高”型集中于山东省,“低—低”型主要集中于河湟谷地和甘肃部分城市;5)黄河流域内热点区一直未变,冷点区不断向上游中部集中,次热点区不断向中游西北部转移;6)优化后的空间结构其构成要素包括三级水利旅游发展节点,两级发展轴线以及五大发展板块。根据研究结果,建议:综合考虑各市水利风景区建设现状、水资源条件、地域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明确板块差异,优化水利旅游空间格局;优化水利旅游交通,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整合水利旅游资源,增强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影响吗?——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污染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生态补偿与政府监督问题——基于补偿申请的信号博弈